Page 29 - 宁波水文化17期
P. 29
四季讲堂·城市核心区水面兴衰
Ning Bo Water Culture
从水面分布图可以看出,民国至 没),涝时为蓄,旱时供水。改造城 行,堪称东方威尼斯。
1965 年,水面减少主要集中在古城 内自然水系并形成具有蓄水、输水、 民国时期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
内部及三江口以东沿江区域,外围地 交通等功能的“诸漕”,南北向有平
区变化较少。1987 年 -2014 年,古 桥河、大庙前河、天封塔西河等,东 变革期。随着给排水管网化理念的兴
城内部及三江口以东沿江区域水面格 西向有西水门里河、东门街后河、天 起,原本作为淡水水源、排涝、排污
局变化不明显,而外围区域水面显著 封塔东河等,另有子城护城河、内护 通道的河道完全可以“管网代之”;
减少,总体上呈从中心向外围,从小 城河、罗城护城河等,其他支流港汊 传统以一河一路构筑的古城交通系统,
水面向大水面逐步发展趋势。 不计其数。西塘河、南塘河来水,由 在汽车面前显得拥挤不堪,再加上这
一 时 期“ 城 市 河 道 几 成 纳 污 藏 垢 之
在水面减少 西水门和南水门入城,注入日月两湖,
过 程 中, 水 面 形 再经诸漕贯流整个古城,最后从水喉、 沟 渠 …… 既 失 交
态特征也发生了 食喉、气喉排入三江。 通 之 便, 而 堆 积
变 化。 自 然 弯 曲 垃圾更非卫生之
的河道被裁弯取 至清末,宁波古城有河道 45 条, 道”。因此,在“马
直, 自 然 水 面 逐 宽 4.3 至 10 米不等,以护城河外缘 路 主 义” 和“ 市
渐变成几何型水 为界(不含三江)测算,古城水面率 政 管 道 化” 理 念
面; 原 本 沟 通 的 高达 16%。城外有塘河和三江,整个 驱 动 下, 开 启 了
水 面, 部 分 被 填 古城基本上呈“浮”在水面上的“梨头”, “拆城墙、填河、
没或淤堵形成断 如计入三江,古城水面率更高达 30% 筑 马 路” 的 古 城
头河或独立的水 以上,是为水城。城内河道经两个水 更 新 改 造,“ 除
塘, 大 部 分 小 河 门与平原河网、三江相通,水路四通 水利攸关之干河
道 几 乎 消 失。 在 八达,大小船只可以在城内外自由航 外 皆 行 填 没”。
城市河道整治中, 大部分河道都在
填支流、拓干流, 民 国 时 期 消 亡,
导致河道支干比 少部分河道在新
下 降, 非 主 干 中 中国成立后的马
小河道显著减少, 路拓宽中被填没
水面形态趋于简单。 或 改 为 暗 河, 古
城内水面从此只剩下月湖,水城格局
宁波水面变化历程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也对
古城外围水系进行了系统整治,但对
今日宁波城市的起点——位于三 水系的改造活动是以农田水利工程建
江口的古城,历经唐代的明州子城、 设为主,对水面影响不大。
罗城、宋元的庆元府、明清的宁波府, 宁波为感潮河网地区,咸潮可沿
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视城市水系的营 江河溯及整个低势平原,而山区溪流
建。通过西塘河、南塘河引四明山淡 来水源短流急,淡水善泻难蓄,古称“泻
水入城,作为城市水源。利用城内沼 卤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近
泽低地修筑西侧月湖和东南侧日湖(日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技术整治江河,开
湖因疏于清淤、用地紧张而于清代湮 挖姚江人工河段,并于 1959 年建成
姚江大闸,解决了阻咸蓄淡、农田灌溉、
Ning Bo Water Culture 27
Ning Bo Water Culture
从水面分布图可以看出,民国至 没),涝时为蓄,旱时供水。改造城 行,堪称东方威尼斯。
1965 年,水面减少主要集中在古城 内自然水系并形成具有蓄水、输水、 民国时期是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
内部及三江口以东沿江区域,外围地 交通等功能的“诸漕”,南北向有平
区变化较少。1987 年 -2014 年,古 桥河、大庙前河、天封塔西河等,东 变革期。随着给排水管网化理念的兴
城内部及三江口以东沿江区域水面格 西向有西水门里河、东门街后河、天 起,原本作为淡水水源、排涝、排污
局变化不明显,而外围区域水面显著 封塔东河等,另有子城护城河、内护 通道的河道完全可以“管网代之”;
减少,总体上呈从中心向外围,从小 城河、罗城护城河等,其他支流港汊 传统以一河一路构筑的古城交通系统,
水面向大水面逐步发展趋势。 不计其数。西塘河、南塘河来水,由 在汽车面前显得拥挤不堪,再加上这
一 时 期“ 城 市 河 道 几 成 纳 污 藏 垢 之
在水面减少 西水门和南水门入城,注入日月两湖,
过 程 中, 水 面 形 再经诸漕贯流整个古城,最后从水喉、 沟 渠 …… 既 失 交
态特征也发生了 食喉、气喉排入三江。 通 之 便, 而 堆 积
变 化。 自 然 弯 曲 垃圾更非卫生之
的河道被裁弯取 至清末,宁波古城有河道 45 条, 道”。因此,在“马
直, 自 然 水 面 逐 宽 4.3 至 10 米不等,以护城河外缘 路 主 义” 和“ 市
渐变成几何型水 为界(不含三江)测算,古城水面率 政 管 道 化” 理 念
面; 原 本 沟 通 的 高达 16%。城外有塘河和三江,整个 驱 动 下, 开 启 了
水 面, 部 分 被 填 古城基本上呈“浮”在水面上的“梨头”, “拆城墙、填河、
没或淤堵形成断 如计入三江,古城水面率更高达 30% 筑 马 路” 的 古 城
头河或独立的水 以上,是为水城。城内河道经两个水 更 新 改 造,“ 除
塘, 大 部 分 小 河 门与平原河网、三江相通,水路四通 水利攸关之干河
道 几 乎 消 失。 在 八达,大小船只可以在城内外自由航 外 皆 行 填 没”。
城市河道整治中, 大部分河道都在
填支流、拓干流, 民 国 时 期 消 亡,
导致河道支干比 少部分河道在新
下 降, 非 主 干 中 中国成立后的马
小河道显著减少, 路拓宽中被填没
水面形态趋于简单。 或 改 为 暗 河, 古
城内水面从此只剩下月湖,水城格局
宁波水面变化历程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也对
古城外围水系进行了系统整治,但对
今日宁波城市的起点——位于三 水系的改造活动是以农田水利工程建
江口的古城,历经唐代的明州子城、 设为主,对水面影响不大。
罗城、宋元的庆元府、明清的宁波府, 宁波为感潮河网地区,咸潮可沿
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视城市水系的营 江河溯及整个低势平原,而山区溪流
建。通过西塘河、南塘河引四明山淡 来水源短流急,淡水善泻难蓄,古称“泻
水入城,作为城市水源。利用城内沼 卤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近
泽低地修筑西侧月湖和东南侧日湖(日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技术整治江河,开
湖因疏于清淤、用地紧张而于清代湮 挖姚江人工河段,并于 1959 年建成
姚江大闸,解决了阻咸蓄淡、农田灌溉、
Ning Bo Water Culture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