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宁波水文化17期
P. 27
四季讲堂·钱湖史话
Ning Bo Water Culture
田水失衡乃是关键 田水关系遂趋于紧张,加上东钱湖开 其一,大兴水利设施。原赖东钱
广以来历年已久,“葑淤”不断加重, 湖之水溉田的地区,包括鄞东地区和
西晋陆云《答车茂安书》云:“( 鄮 蓄水量渐次缩减,湖水溉田就出现了 奉化、镇海部分地方 ( 镇海江南地区
县 ) 西有大湖,广纵千顷……遏长川 新情况,“除葑清淤”扩大湖容便提 今为北仑 ),陆续兴建了三溪浦水库
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 上议事日程。 ( 太白湖 )、横溪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
不烦人为,决泄任意,高下在心。” 一大批中小型山塘水库,所蓄之水总
由此观之,晋时“西湖”之水灌溉周 据《 乾 隆 鄞 县 志 》 载, 唐 开 量巨大,加上农田平整并丘、灌溉设
边农田,当无所缺。至唐天宝三年, 元 (713-741) 时 整 个 明 州 人 口 才 施改良、用水科学控制,水资源利用
陆令在“西湖”基础上开广湖域 ( 开 四万二千二百余户,到宋乾道 (1165- 率不断提高,原依靠东钱湖灌溉的“三
广部分后称“东湖”,“东湖”在西, 1173) 中 光 鄞 县 就 四 万 一 千 六 百 余 邑八乡”之田用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西湖”在东,后合称“东钱湖”, 户,到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鄞县 至此,历史上争论不休的“梅湖废保”
而将其中原“西湖”称为“梅湖”), 户 数 又 增 至 八 万 三 千 七 百 余 户, 到 问题,也得以迎刃而解,梅湖废湖为
筑八塘四堰,废塘堤内田 121213 亩 清 康 熙 十 年 (1671) 鄞 县 户 数 增 至 田亦已不成问题。
( 从实际情况看,约合今 3 万余亩 ), 十万三千二百余户。元延祐 (1314-
史称“西湖”溉田五百顷,“东湖” 1320) 鄞县田四十万余亩,到明嘉靖 其二,实施荒山绿化。沿湖荒山
溉田四千五百顷 ( 此两“顷”系概数 )。 (1796-1820) 有八十万余亩,以后基 对东钱湖淤积影响重大,实施荒山绿
陆令为何废田扩湖,史料未说原因, 本保持在八十万亩上下。虽史料未载 化之举,有效地控制了山间泥沙下泄,
然不难理解,应是出于当时田水关系 鄞东或东钱湖灌区之人口、田亩之数, 不仅使湖水保持清澈,也阻断了泥沙
失衡所致。两晋南北朝以来,北人南 然其人口、土地增速应该不会低于全 淤积之源,此乃治淤之本也。
迁增加,东钱湖周边土地开辟增多, 县平均水平。人口增加,农田增加,
原“西湖”之水已承担不了农田灌溉 对水的需求必定随之增加。于是,一 其三,经常性清理湖面堤岸,及
所需,于是需要兴修水利,扩大湖水 方面是鄞东地区或曰湖下河道修埭筑 时清除杂草垃圾和飘浮杂物,不使“葑
库容。鄞西它山堰水利设施的修筑, 碶不断增加,碶堰之设不断推向外江, 淤”成患。
也在相当时期,鄞东鄞西人口、土地 最后直至奉化江边,其目的在于阻咸
增加及田水关系变化应是差不多的。 蓄淡,以保证农田灌溉;另一方面则 其四,借水补水。如引用白溪水
是湖上为保库容不断“除葑清淤’。 库之水,用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和部
从史料中看,陆南金开广东钱湖 故说到底东钱湖“除葑清淤”既是“葑 分工业用水。同时,修整加固堤堰碶闸,
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田水关系 淤”本身不断加重所需,更是为了解 杜绝湖水泄漏。
相对而言是比较协调的,或者说两者 决湖下农田灌溉缺水的大问题。
关系处于水多田少状态,故自唐至宋 开展生物治理,放养大量食草鱼
初,是不存在缺水问题的,即使湖上 综合治理才是出路 类如草鱼等,对湖上水草滋蔓也起到
有“葑”有“淤”,也未到非“除葑 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清淤”不可的地步。亦因此,其间不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东
见“除葑清淤”之说。而五代十国以 钱湖虽亦有“除葑清淤”之举,然其 此外,通过对水的综合治理,使
至入宋,尤以宋室南渡以后,北方人 时水利建设已不限于此一端,而是采 东钱湖水位常处于充盈状态中,滩岸
口大规模南迁,甬地人口剧增,对耕 取综合治理之策,大力发展水利事业, 不再裸露,水草难以生长,而水质不
田的需求上了一个大台阶,于是湖以 不仅使湖上“葑患”不再成为问题, 断优化,“葑淤”之生失去“土壤”,
下江 ( 奉化江 ) 以上的土地开发达到 而且湖下农田灌既用水亦得以彻底保 进一步促进了东钱湖水生态环境的良
空前规模,对水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障。 性循环、
故综合治理,是东钱湖治水的根
本出路,也是“葑患”不再出现的根
本原因。
Ning Bo Water Culture 25
Ning Bo Water Culture
田水失衡乃是关键 田水关系遂趋于紧张,加上东钱湖开 其一,大兴水利设施。原赖东钱
广以来历年已久,“葑淤”不断加重, 湖之水溉田的地区,包括鄞东地区和
西晋陆云《答车茂安书》云:“( 鄮 蓄水量渐次缩减,湖水溉田就出现了 奉化、镇海部分地方 ( 镇海江南地区
县 ) 西有大湖,广纵千顷……遏长川 新情况,“除葑清淤”扩大湖容便提 今为北仑 ),陆续兴建了三溪浦水库
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 上议事日程。 ( 太白湖 )、横溪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
不烦人为,决泄任意,高下在心。” 一大批中小型山塘水库,所蓄之水总
由此观之,晋时“西湖”之水灌溉周 据《 乾 隆 鄞 县 志 》 载, 唐 开 量巨大,加上农田平整并丘、灌溉设
边农田,当无所缺。至唐天宝三年, 元 (713-741) 时 整 个 明 州 人 口 才 施改良、用水科学控制,水资源利用
陆令在“西湖”基础上开广湖域 ( 开 四万二千二百余户,到宋乾道 (1165- 率不断提高,原依靠东钱湖灌溉的“三
广部分后称“东湖”,“东湖”在西, 1173) 中 光 鄞 县 就 四 万 一 千 六 百 余 邑八乡”之田用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西湖”在东,后合称“东钱湖”, 户,到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鄞县 至此,历史上争论不休的“梅湖废保”
而将其中原“西湖”称为“梅湖”), 户 数 又 增 至 八 万 三 千 七 百 余 户, 到 问题,也得以迎刃而解,梅湖废湖为
筑八塘四堰,废塘堤内田 121213 亩 清 康 熙 十 年 (1671) 鄞 县 户 数 增 至 田亦已不成问题。
( 从实际情况看,约合今 3 万余亩 ), 十万三千二百余户。元延祐 (1314-
史称“西湖”溉田五百顷,“东湖” 1320) 鄞县田四十万余亩,到明嘉靖 其二,实施荒山绿化。沿湖荒山
溉田四千五百顷 ( 此两“顷”系概数 )。 (1796-1820) 有八十万余亩,以后基 对东钱湖淤积影响重大,实施荒山绿
陆令为何废田扩湖,史料未说原因, 本保持在八十万亩上下。虽史料未载 化之举,有效地控制了山间泥沙下泄,
然不难理解,应是出于当时田水关系 鄞东或东钱湖灌区之人口、田亩之数, 不仅使湖水保持清澈,也阻断了泥沙
失衡所致。两晋南北朝以来,北人南 然其人口、土地增速应该不会低于全 淤积之源,此乃治淤之本也。
迁增加,东钱湖周边土地开辟增多, 县平均水平。人口增加,农田增加,
原“西湖”之水已承担不了农田灌溉 对水的需求必定随之增加。于是,一 其三,经常性清理湖面堤岸,及
所需,于是需要兴修水利,扩大湖水 方面是鄞东地区或曰湖下河道修埭筑 时清除杂草垃圾和飘浮杂物,不使“葑
库容。鄞西它山堰水利设施的修筑, 碶不断增加,碶堰之设不断推向外江, 淤”成患。
也在相当时期,鄞东鄞西人口、土地 最后直至奉化江边,其目的在于阻咸
增加及田水关系变化应是差不多的。 蓄淡,以保证农田灌溉;另一方面则 其四,借水补水。如引用白溪水
是湖上为保库容不断“除葑清淤’。 库之水,用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和部
从史料中看,陆南金开广东钱湖 故说到底东钱湖“除葑清淤”既是“葑 分工业用水。同时,修整加固堤堰碶闸,
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田水关系 淤”本身不断加重所需,更是为了解 杜绝湖水泄漏。
相对而言是比较协调的,或者说两者 决湖下农田灌溉缺水的大问题。
关系处于水多田少状态,故自唐至宋 开展生物治理,放养大量食草鱼
初,是不存在缺水问题的,即使湖上 综合治理才是出路 类如草鱼等,对湖上水草滋蔓也起到
有“葑”有“淤”,也未到非“除葑 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清淤”不可的地步。亦因此,其间不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东
见“除葑清淤”之说。而五代十国以 钱湖虽亦有“除葑清淤”之举,然其 此外,通过对水的综合治理,使
至入宋,尤以宋室南渡以后,北方人 时水利建设已不限于此一端,而是采 东钱湖水位常处于充盈状态中,滩岸
口大规模南迁,甬地人口剧增,对耕 取综合治理之策,大力发展水利事业, 不再裸露,水草难以生长,而水质不
田的需求上了一个大台阶,于是湖以 不仅使湖上“葑患”不再成为问题, 断优化,“葑淤”之生失去“土壤”,
下江 ( 奉化江 ) 以上的土地开发达到 而且湖下农田灌既用水亦得以彻底保 进一步促进了东钱湖水生态环境的良
空前规模,对水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障。 性循环、
故综合治理,是东钱湖治水的根
本出路,也是“葑患”不再出现的根
本原因。
Ning Bo Water Cultur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