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宁波水文化17期
P. 25
四季讲堂·钱湖史话
Ning Bo Water Culture

靖志》云:“尽去茭葑,务薙其根”…… 簇而生,晒不死,冻不坏,折之愈碎 水者不独淤葑,而芦苇莼蒲之属杂生
等等,据此分析,将“茭葑”理解为“茭
根”似亦不妥,好象“葑”是“葑”, 而成株愈多,飘至愈远而分布愈广, 其中,日以滋蔓”,是可见也。
“茭”是“茭”,应是两回事。另查《说
文解字》“: 葑,根须也。”也只道是“根 生命力极强,繁殖率极高,且往往与“茭 至 此, 我 想 对“ 葑 淤” 试 作 一
须”,并未说是什么植物的“根须”。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茭”在东 芦莼蒲荷芡”之属杂以相生,可大片 定 义: 泥 沙 沉 积 谓 之“ 淤”, 水 草
钱湖“葑淤中”有其身影。
大片覆盖湖面及浅滩。 盘 结 谓 之“ 葑”,“ 淤”“ 葑” 皆
全祖望在《万金湖铭》中,把“葑”
写作“菶”“菶泥”,如:“其时尚 那么,东钱湖之“葑”是不是“蔓 名词之使动用法,意指“淤塞”“葑积”
未闻菶泥之患”“是后始日以菶泥为
患”“菶泥又泻注于湖中” “菶不至 荊”呢?我的理解是:首先,“葑” 之现象,“淤”为泥沙沉积状也,“葑”
复注湖中”,等等。“菶”又是什么呢?
《辞海》“菶,草盛也、 “菶菶:茂 应指“菰根”,同时,“葑”亦包括“蔓 为 水 草 盘 结 状 也, 取 其 状 况 而 谓 之
盛也。诗大雅卷阿:菶菶萋萋”,传:
梧桐盛也,亦作唪。诗大雅生民:瓜 荊”。“蔓荊”与“蔓菁”音同,“蔓 “葑淤”也。故,“葑”形态名也,“淤”
瓞唪唪。说文引作菶菶,生民传训唪
唪为多实,则亦茂盛义。”看来,“菶” 菁”即“葑”,于是将“蔓荊”讹以 亦形态名也。 “葑”之所谓,实非
不是某种植物,而是“草茂盛”的意思。
全祖望以“菶”代“葑”,取其状况 为“蔓菁”,被视作“葑”,这种可 单 指 某 一 植 物, 乃 泛 指 湮 塞 湖 面 之
而已,其所表之意是明确的,即借指“葑
草”,同时也说明“葑草”是茂盛的。 能性是有的。如果古人以“葑”指谓 多 种 水 生 植 物 或 多 种 水 生 植 物 湮 塞

我在《辞海》中查阅“芜菁”时, 诸多容易造成淤塞的水生植物的统称, 湖 面 的 一 种 状 况。 这 样 理 解, 全 祖
见其又名“蔓菁”,遂查之“蔓菁”,
偶见“蔓菁”之旁有“蔓荊”条,顺 则“葑”应该包括“蔓荊”,也包括“茭 望将“菶”代“葑”也可以解释了。
便查阅了一下。《辞海》:“蔓荊:
植物名,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多 菱芦苇莼蒲荷芡”等;若“葑”是指
生海滨砂地,茎有蔓性,匍匐地上,
接地处生须根,由此生小枝,高一二尺, 一种现象,则便是“水草丛生、覆盖 葑患本质实为淤患
叶长寸余,椭圆形,全边,表面深绿, 湖面”的状态。然不管如何,“葑淤”
里面灰白色,夏日梢头开小花,成穗状,
色深紫,花冠唇形,花后结小圆实”…… 毕竟是由“茭根”“蔓荊”等水生植 梳理东钱湖“除葑往事”,不难
谢天谢地,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
来全不费功夫。这一不经意间的发现, 物连同溪流带入湖中的泥沙共同造成, 看出,“除葑”总是与“浚淤”连在一起,
令我眼睛一亮,这“蔓荊”分明便是
东钱湖人俗称“革命草”的那种水陆 日积月累,导致湖面湮塞,湖盆缩小, 然古人在说法上又总是喜欢叫作“除
两栖植物,其物不但能生于陆地,也
能生于湖滩水畔,更能飘浮于水面成 湖水变浅,蓄水缩减。至于古人在“除 葑”,或曰“开葑”“开浚茭葑”“除

葑清淤”时多提“葑”或“茭葑”, 葑淤”。每有“大浚之”,也往往以“除

大概是出于“蔓荊”“野生茭白”在 葑”多少多少亩、“去葑”多少多少

诸水草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取其主要 船,作为衡量标准,从无“清淤”多

者以代表普生者也。《嘉靖志》云:“侵 少多少方之说,这里面我觉得是有一

Ning Bo Water Culture 23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