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灯火—— 上升永济桥 - 微信传送 - 宁波水文化网


人间灯火—— 上升永济桥

发布日期:2020-04-09 10:21:07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上升永济桥建造的年代,比新桥晚,桥名中的"上升"两字其实是"上新"的谐音,西塘河的河水自西向东入城,上升永济桥在新桥的西面,也就是在新桥的上游,所以称"上新桥",至于桥名后面的"永济"两字,原先是一座庵的名字,现今尚存的桥碑中,写得很清楚,从前,在桥的南北两岸,各有一座庵,一名"普静",一名"永济"。
建了桥以后,两岸再不需舟渡,而"永济"的名字,恰好含有津梁之意,桥名就取为上升永济桥了。当然,两座庵早已遗迹无存,但"半路庵"却成了桥边村子的名字。至于桥名,当地没有人叫它为上升永济桥的,都叫它"半路庵桥",村子里的人则俗呼为"大桥头"。
我特别喜欢“大桥头”这个名字,亲切又熟悉,有种老底子质朴情谊的味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上了灯火,村里的狗时不时吠几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各自散落在村子的这头或者那头,刚好遇上了,便从对方手心里抓几颗瓜子,闲聊几句。
“明天我在大桥头等侬,毋忘记!”不管是村里的张爷爷还是李叔叔,约个大家都知道的熟悉的地方,碰头好一起喝老酒。这个地方,在我的脑海里,大概就是“大桥头”吧。
   不仅“大桥头”这个名字特别接地气,它从初建到如今,一直都带着浓浓的民间人情味。
据《镇海县志》记载,初是宋熙宁六年,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建有一座浮梁,但不幸被风暴摧毁。此后小浃江“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数百年无建桥之举。遇到风暴激浪,江渡受阻,往来行人只能望江兴叹。  
明代洪武念间,鄞人谢复荣等发起在长山山麓建造长山渡桥,但浃江风暴不绝,木桥累建累毁,过往客商依然苦不堪言。成化年间,由朱、杨二姓为首事,率众募建石桥。在万历二十四年的一场风雨中,长山桥又毁于一旦。不久由镇海县知府丁鸿阳、朱一鹗等出资再度修建完工。清代顺治戊戌由于海寇登陆,长山桥遭受劫难。康熙七年,镇海知县王元士等发起,再次重建长山桥,并更名为“永济桥”。到了嘉庆十年,永济桥又作了一次修缮。2年之后,在永济桥上游2里许建造了13孔的燕山矸闸,小浃江上游从此免除了咸潮之苦。
这百来年时间中,永济桥不断被毁,又不断由乡人、知县修建。这种民间自发的若干次或建或修,或募捐或个人出资,如此桥渡人、人护桥,何尝不是一种共同对抗自然生活的情谊?与同在一条西塘河上的由官府监造的高桥相比,永济桥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往来百姓的需求而生。若说高桥是出身高贵的偏偏君子,那么永济桥就是执杖江湖的热血少年。共同守护着来往这条河的过客与乡邻。
 
桥上的雕饰,精美中也带着朴实的寓意:桥面硕大的桥心石上,四周双框,框间刻草饰,中心圆框,内刻荷花图案,两旁刻花瓶,背衬祥云纹,瓶中分别插有玉如意和三支画戟,寓意"吉祥如意"和"平升三级"。
桥下拱顶正中龙门券上的浮雕,是宁波古桥中最精致的。龙门券的圆框内,刻的是"鲤鱼跳龙门"图案,龙门为一座四柱三间牌坊,一条鲤鱼已半条跃出了水面,有腾起的老龙,在把守着龙门。桥墙的联柱石上,伸出四只吓唬水怪的龙首,口内含珠。联柱石下则成柱础状,刻有寓意长寿的鹤鹿及暗八仙等图案。
这“吉祥如意”、“平升三级”、“鲤鱼跳龙门”、“长寿”等寓意,不都是老百姓们岁岁年年朴实的愿望。
除了桥上的雕刻外,此桥的桥联、桥碑、桥额也值得一品。上升永济桥的桥墙上有两副桥联,东西分别为: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古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
乍看没什么特别,但是细品,这联的首字,不就是“上,升,永,济”吗?虽是造桥人留了百年的心思,但青年们头一回读懂,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真是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