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渡口 - 堰碶库闸 - 宁波水文化网


鄞州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渡口

来源: 鄞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9-09-29 15:05:00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鄞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古往今来,水运曾是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求学、赶考、就医、营生……渡口是他们出行的第一站,也是他们回家的最后一站。
  直至2012年6月之前,鄞州东乡依旧存在四个渡口,翻石渡、鹳山渡、岐化渡、关头渡,分别设在奉化江、大嵩江之畔,其中尤以翻石渡历史最久,也最负盛名。
  翻石渡位于姜山镇奉化江边的翻石渡村,渡程长170米,每年渡约30000人次,渡口通往石碶街道星光村,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而关于渡口名称的来源,坊间还流传着几个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唐太和年间,鄞县令王元公式率众建筑它山堰,采石东山。在石料运输过程中,有一批块石顺鄞江的潮水翻滚而下,其中一块石头从狗颈塘滚至任杨村附近的奉化江上,一名妇人看到后,马上用扫帚指向这块石头,不料石头立即在江中翻没,因此,人们将翻石的地方称为翻石渡。
  也有说法是当年渡口曾耸立着一块巨石,后被奉化江汹涌的潮水冲击翻转滚动而远离渡口,由此,渡口设名翻石渡。
  相传翻石渡在明正统七年重造渡船,清康熙年间当地有人捐田若干亩,以每年的田租收益供义渡之用,至今渡口的石碑上立有历次捐田捐资的碑记,还有“永禁私运船只”和“日夜义渡”的碑刻。
  几百年来,翻石渡一直是姜山片区民众出行的主要通道,直至本世纪初,它依然在为百姓服务,尤其是在鄞州大道建成前,姜山片区村民前往石碶街道的青春服装厂(雅戈尔集团前身)需摆渡前往,要比到鄞县大道绕行节约近半个小时的路程。近年来,随着农村路网建设的推进,昔日的渡口边架起了桥梁,渡口的作用逐渐消减,鄞州大桥、南翔桥建成,如今奉化江上又将架起鄞城大桥,天堑变通途,老百姓出行越来越便利,鄞州境内所有渡口也在2012年被全部撤销。
  虽然没有了渡船,但那些摆渡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40年,最好的青春都在船上
  今年72岁的顾根甫是翻石渡现存的渡工中年纪最大的,23岁上船,直到2012年撤渡时他63岁,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在船上渡过。
  1971年,顾根甫接堂叔的班,成为翻石渡的一名渡工,他笑着说:“那时候这可是吃香的铁饭碗,得家里成分好,本人体力好,肯吃苦才能轮得到,一个生产队才一个名额。”
  顾根甫说渡工得体力好是没错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响,特别到了涨潮的时候需逆流而上,没点力气怎么摇得动桨,都是咬着牙顶风前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翻石渡来回摆渡的群众,多半都是到对岸的栎社水运码头赶航船的,航船向北通到三江口,向南通到奉化西邬,也可以换乘前往宁东和宁西一带,这里是姜山片区老百姓进城的第一站,翻石渡渡船的早晚班时间根据栎社水运码头的航船班次而设,夏天早班3时半,冬天早班4时10分。“170米航程,手工摇橹,单趟得20多分钟,为了赶早班客轮。”顾根甫说,摆渡船没有固定的班次,早班开船后,船一靠岸,只要有渡客就得开船,一天来来回回至少二十多趟,尤以早晚班的人最多。
  “头十年,全是手工摇橹,没有任何助力,一船三四十号人,吃奶的劲都得使上啊。”顾根甫回忆,渡船荷载26人,但基本每班是超载的,多的时候要挤下近40号人。船舷、船舱中的隔板都是临时的客座。
  顾根甫说早些年渡船有一定危险。“大年廿一一过,临近年关,大伙都赶着去宁波买年货,老百姓家里种养些什么也拿到城里的集市上卖,船更挤了。”有一次,大年廿七,早上3时多,就有人来家里唤他早些开船,顾根甫提早出门,好家伙,渡口已经满满当当等了30多人,而且还有人肩挑背扛的,其中有个别村民还捎了十几只大白鹅到栎社集市去卖。结果大伙一上船后,在进口处占了座都不肯往里走,后面上来的脚步越来越挤,单边失重,咣当一声把船硬是给踩翻了,腊月时节,从水里爬上岸的村民个个冻得直哆嗦,而这船倒扣在水里顺着风向漂到了下游五公里开外。
  最初是木船,自重小,抗风能力差,所以会侧翻,后来换成了水泥船、钢板船,载客能力也不断提高。手工摇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淘汰,翻石渡的第一艘动力船是顾根甫托亲戚从宁波物资局订购的,3匹马力的柴油船产自慈溪动力机厂,挂桨装置是从邱隘订购的,当时是全县所有渡口中的第一艘动力船,这些他至今都记忆犹新。
  摆渡的经营方式,一开始归社办企业下属,渡工都是领工资的,一个月30多元,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艳羡的高薪了。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就实行包干经营,上交一部分后,挣多挣少全是自己的,但船舶的维修、更新也只能自行承担了。靠着这摆渡的营生,顾根甫培养了儿女,也让家人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渡工和票务就像一家人
  翻石渡最鼎盛时总共有两艘船,对向开行。在职渡工3人,早晚班轮流上岗,还有2名奉化江两边的售票员,渡工和票务之间互相合作,有什么事情互相商量,彼此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家人还多。
  今年76岁的董彩菊是渡口的售票员,也是团队中最年长的,所以一直充当着“大姐”的角色。渡口实行个人承包后,董阿姨还因为一直以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团队协调能力被推举为法人代表,在渡口一直工作到年近七旬,她整整与渡口相伴了半个世纪。
  “19岁就上船卖票了,从3分钱开始卖起,一直到后来的2元。”董彩菊见证了一代代的渡工交替接力,陪伴着渡船的一次次更新换代。“票务不像渡工,靠卖力气吃饭,相对其他行业,就是工作时间长一些,起早贪黑,工作还是相对轻松的。”董彩菊说,那个年代没有高音喇叭,没有录音设备,卖票收钱全靠人工清点,扯着嗓子喊,也是相当辛苦的。“收钱,找零,分毫不差,也因为多年的卖票经历,我没上几年学,心算可是溜得很呢。”董彩菊得意地说,票务关系着大家的共同利益,她这个账房先生可不得疏忽。
  渡工龚坤康是团队中的老小,渡工中资历最浅。同样也是19岁入行,和董彩菊搭档负责一艘船。几十年来,两人配合默契,相互协作,从未出过岔子。遇上董阿姨家里有事耽搁,他就会帮忙代收船费,一人兼双岗。等董阿姨回来,将卖出的船票与现金一一交代清楚。
  龚坤康只摇了三年桨,手工船就换成了柴油船,航行速度也提高不少,单趟10分就能到泊。随着船舶翻新,摆渡的安全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平时合规限载,台风天有序停航。每天结束摆渡之后,龚坤康照例抛锚,固定船只,帮着收拾打扫船上的卫生,为第二天出船做好准备。
  寒来暑往,风吹日晒,当年白净的小伙也晒出了一身的古铜色。在他看来,比起夏日的酷晒,冬天才是渡工最难熬的日子,迎着江面上的西北风,几趟下来,脸都冻僵了。好几次,清早第一班船,30多米长的绳子都结成了冰,厚厚的手套外面套上塑料袋收绳,手还是被冻得没了知觉,要好一会才能缓过来。
  “我家离渡口不远,有时候江对岸吼一声,这边都能听到,听到了哪怕再晚我都会爬起来出船,谁家还没个急事呢。”龚师傅深谙奉化江水流湍急,夜晚光线又暗,本是不适宜摆渡的,但耐不住乡亲的万般恳求,他还是会出门。
  还有一年深秋,龚师傅渡船从栎社方向回来,在距离岸边还有五六分钟航程的位置目睹了一名年轻男子轻生跳江,龚师傅马上加大马力向他靠近,最后乘客们合力将他拉了上来。到达岸边时,年轻男子已经苏醒,赶来江边寻人的妻子不停地对龚师傅说“谢谢”,直言他是自己丈夫的救命恩人。
  这些散落在岁月中的闪光点,在龚师傅看来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他和摆渡团队里的其他人一样,始终都把与人方便、安全出船放在第一位。渡口消失了,龚师傅也无法继续以“摆渡”为生,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在他们看来,交通条件改善,人们生活得更方便,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
  -新闻多一点
  鄞州其他渡口简介
  校场渡:又名关头渡,位于大嵩江下游瞻岐镇东城村,建于清道光四年(1842年),当时渡口乃是习武大校场,因此得名。渡程60米,通往咸祥镇龚家沙巉。但因东城村通往咸祥的穿咸线、215省道建成较早,因而渡口虽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渡口的客流量就不大了。2012年6月撤渡。
  岐化渡:又名虾爬袋渡,位于瞻岐镇大嵩江边岐化村。渡程90米,通往咸祥渡头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渡口一直是岐化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随着周边的通村公路陆续完善,2012年,沿海中线从村口横跨大嵩江,渡口这才失去了意义。2012年6月,岐化渡撤销。
  鹳山渡:位于塘溪镇大嵩江边鹳山村,渡程长50米,通往东西岙村。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2012年6月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