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碑 - 堰碶库闸 - 宁波水文化网


水则碑

发布日期:2018-04-12 10:24:03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水则”的“则”意思是“准则”。水则碑有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的作用。水则,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
  南宋淳祐二年夏天,宁波下了两个多月的倾盆大雨,官府百姓心急如焚,望水兴叹。郡守陈垲勤政躬行,实地查看,想出一个奇招:置一块平水尺在河里,原理自然十分简单,就像插根筷子到水杯里,但怎么知道什么水位是对城里的百姓有利?什么水位该放水?这就得日积月累,要细心地观察、摸索、实验、等待。陈垲长年累月观察河里水位的升降,终于知道水位到了平水尺的哪个位置可以开闸门放水,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宝祐四年(1256年)春,吴潜主政宁波,治郡三年间,勤政施民,兴修水利,贡献重大。吴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水文观测设施,建立了全城统一的“水则”标识———他选址郡城西南的月湖平桥之下,创建“水则亭”。亭中立碑石,榜书镌刻“平”字于石上。水则亭为水则碑而建,亭在四明桥下,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上,城外诸碶闸视“平”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民无旱涝之忧。因此,把四明桥改称平桥。水则亭为保庄稼丰收、州郡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统一调度的目的,是我国城市古水利遗存中仅有的实例。现存水则碑的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现水则碑(亭)旧貌,经重修后,恢复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还历史的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