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遗产它山堰旁,国内知名“大咖”共话水文化 - 经典水工 - 宁波水文化网


世界灌溉遗产它山堰旁,国内知名“大咖”共话水文化

发布日期:2023-11-27 10:35:07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11月24日,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所在地海曙区鄞江镇,一场以“传承·创新·探索”为主题的宁波水文化论坛如期举行。

现场,“大咖”云集、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宁波水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道,谋划它山堰保护利用开发与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建设路径。宁波,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兼得江河湖海之利。从东钱湖到它山堰再到浙东运河,从王元暐到王安石再到吴潜……在宁波人的心中,水不仅是营造温暖家乡情味的元素,也是续接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新征程中,如何做好水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使命?如何从工业遗产视角解读宁波水文化?它山堰回沙闸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海曙区域涉水遗产考古有哪些发现?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涉水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去保护、阐释与利用?论坛现场,国内众多知名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它山堰是古代浙东运河最可靠的水源工程之一,也是一项通航工程。而“回沙闸”特指它山堰的配套工程,始建于宋淳祐二年(1242年),由庆元府知府陈垲委任赋闲居家的魏岘主持建造,约在明代废弃,现原址尚存四根闸柱。

现场,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委员张卫东从两首回沙闸诗说起,为大家解读了回沙闸关键技术问题。回沙闸的工作原理是静水落淤、动水冲沙,因此其运行方式与常见的冲沙闸相反。唐宋时期,它山堰上下均可通航。“我在研究时,是将它山堰和回沙闸当做是大运河遗产的一部分,也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个意义远远超出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待,因此有关部门如果有可能,应积极申请将它山堰加入到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同时,张卫东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保护办法,做到更有针对性的保护。

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特聘教授、浙江水文化研究院院长张祝平看来,流动的水文化,从作为求存策略到兴国富民再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利用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保护,遵循“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原则,其次是要传承,宁波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重视发挥好水文化的作用。当前,在鄞江镇正要建设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如何推进“水+”博物馆打造?文博副研究馆员、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霄旭以爱沙尼亚海事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为例,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沉浸式的数字化改造,重新构建了人与实体之间的关联,因此,我们在打造时,也需突破和创新,以水相连,构建起新的涉水文化体系。”
围绕它山堰保护利用开发与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建设,现场还进行了漫谈。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孙国玲认为,要用数字化手段讲好水和宁波城的故事,同时以博物馆建设为中心,推动小片区的发展。宁波地方文史爱好者楼稼平也有同样的想法,基于地方特点,要科学性、效益性、社会参与性并重,用数字化的形式讲好宁波的灌溉故事,走出宁波,走向全国和世界。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共宁波市海曙区委宣传部主办、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宁波市海曙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宁波市海曙区水利局、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人民政府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