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 红旗渠 - 经典水工 - 宁波水文化网


人工天河 红旗渠

发布日期:2018-02-28 15:12:53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和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 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把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工程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七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工程全面竣工。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所谓“樱桃好吃树难载”,以当年的经济技术水平,修建红旗渠堪称艰苦卓绝!如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完成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浊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最终成为一个“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成龙的大型系统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