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口水库移民方振华老先生访谈录 - 三江犁痕 - 宁波水文化网


皎口水库移民方振华老先生访谈录

发布日期:2021-07-22 14:23:17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今天的静好岁月有他们的牺牲与付出
----皎口水库移民方振华老先生访谈录
                    
  文/萧何 
坐在笔者面前的方振华老先生,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实在看不出他今年已有87岁高龄。那天我们找老人家聊当年建皎口水库的一些陈年往事,实在是找对了人,作为亲历者,他不仅肚里有料,且能给你娓娓道来。
    老先生从介绍他自己开始,1947年他小小年纪就孤身一人去远离家乡的四川学生意!1962年返回家乡工作。他当年的老家地址称长里方大明堂,即现在皎口水库的库底。皎口水库一开始叫长里方水库,中途改的名。说起老家历史,老人自豪满满:我们章水长里方的方姓可是有点来头的。据有关族谱记载:方之姓,始自神农八代孙雷,雷为炎帝榆罔之相,因蚩尤乱,罔帝逊位,于是轩辕代谜天下,命雷为左相,与蚩尤战於涿鹿,破於阪泉,戮於中翼以是功。雷食邑於方山,遂世袭以为雷主。后虞有方回,夏有方相,周有方叔,秦有方琼,汉有方纮等,世居今河南地。而纮乃以避新莽乱迁居於歙,后由歙而迁闽之莆田者乃纮之四世孙叔叔生殷符,殷符之子适范生六子,仁逸、仁岳、仁瑞、仁逊、仁戴、仁远,俱唐李进士其中一脉曰金紫方氏。后人金紫仁载公长子谱其四世孙讳轸者,宋元符三年进士除大庙齐郎编修右正宫,因疏论燕京被窜,遇赦补鄞县,乃合家於慈溪之鸣鹤乡。历经数代,轸后人又自慈迁居鄞之画锦坊……天下之方皆分自河南,而鄞城中由莆田而来者其始我亦自河南迁是。概括说,发端于河南,开枝散叶后,定居在当地的长里方方家堪称出身望族。鉴于此,在“炫耀”了方姓家族史后,老人对笔者说:你可以想象,具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家族居点,因建水库而要被迫迁移,当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反对。其实长里方人也深受“老天爷”之苦。当地的地势原因,几乎年年有天灾,尤其是农田“双抢”期间,高温气候,几天不下雨,就出旱情,然而在权衡之间,还是选择了“熬”在原地。说实在话,皎口水库当时最后能够决策建造,除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外,更大的推动力是老天爷,没有1967年那场大旱,把长里方的村民们给逼渴了,这动迁移民工作还真推不动!除了故土难离别外,长里方人不想搬迁还有下面原因。说到此处,老人顿了一下,喝了一口红茶,似乎陷入了往日的回忆:长里方那边的农民,虽也做田作,但当地多种植贝母,植桑养蚕,都是在旱地上劳作,相对劳动强度较小,且收入也不错。如要搬出去则是种水稻,人辛苦不说,还要被蚂蟥叮!收入可能还没原来的多。除了人辛苦和经济因素考虑外,当地村民当时还有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以前农村地区宗族意识比较强,遇到什么麻烦,呼唤一声,大家都会出来相互帮衬着。现在要搬迁到外面去,人生地不熟的,一旦被人欺侮,单打独斗难免吃亏!
讲到移民到了新地方后可能面临的损失时,老人还用了两个时尚新名词,一是人脉资源流失,另一是政治权利旁落。看到笔者对此说法有点惘然,老先生解释说:到了新地方,外来人员是不可能有什么“话语权”的,这对原本村里的一些负责人来说,是很大的心理障碍……当然,这一切在大旱面前,在生存遇到挑战时都淡化了。
方振华说,当年建水库决策时,政府部门工作虽简单甚至粗糙,但却很有实效,尤其对忍受着干旱煎熬、朴素的农民兄弟而言。记得当时在政府部门引导下,很快就形成了“社会舆论”:造水库是不可逆转的,哪家不肯动迁,过期不候,到时大坝建起来,水位上来时,你家被淹时就晚了。而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则是“为革命、为鄞西地区作贡献!”真的是非常非常朴素。方先生表示,皎口水库决策兴建,正处于“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当时情况下,在高喊着“斗私批修”的期间,个人的权利主张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特定的社会氛围成了推进移民工作的一个利好,因为谁万一有些什么过头要求,被抓住把柄,受批挨斗就划不来了。事实也颇能说明问题。当地长里方列入动迁的村民约有80余户,共300人左右,结果从动员调查登记一直到全部搬迁完毕,全部加起来,历时仅半年,整个过程基本平稳有序!速度快还不算什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移民安置政策。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移民们绝对都是胸怀家国,“为革命、为鄞西地区作贡献”了。方老说,他记得很清楚,当时的移民政策硬杠子也就两个方面,一是移民户的居住房屋“原拆原建,一换一,面积完全照旧,一点不扩”,房屋拆建由移民接收村负责。第二条主要政策按移民人头数,每人一次性给予8元安置费!对此,方老先生感慨,虽然长里方人也是水库的受益者,接受移民的当时的宁锋、蜃蛟等村民也是直接受益者,但对照现在的政策,没有他们的舍小家,为大家,看眼前,想长远的自愿“三承担”,即库外群众愿意承担库内的移民安置,愿意承担库内大队应完成的粮食征购任务,愿意按有关政策规定承担出工任务等,国家计划划拨的不到3000万的总投资是无论如何建不起皎口水库的。
事实上,皎口水库的兴建有点“公私合营”的味道,国家财力有限,当时拨不出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在寻求上面最大程度支持的同时,自己“配套”劳力,这才有了今天的皎口水库。当然,政府部门始终把基层老百姓的付出一直记在心里!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几年前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皎口水库的移民们,如今每人每年可享受600元补贴,而且可持续20年。虽然搬迁的移民们如今绝大多数生活相对富足,一年也不缺这些钱,但国家的这份“心意”让我们觉得心里暖暖的,方振华如是说。
“现在搞基建项目,感觉资金、技术都不是问题,最难的就是动迁。难道建皎口水库300余人移民,没有一个钉子户?”对笔者这一疑问,方老先生直言,没有现在这样难,但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回想总结一下,除了前面强调过的极端气候、特殊年份等客观条件外,主要还有以下因素。首先,当时政策虽然有点“严苛”,但公开、透明、人人平等,具体征办人员风清气正,在“必须搬迁大局下”,上述两条特别重要。走在前面,先签约的人,尤其是原当地干部们以身作则,都很自然地对想赖的人形成了压力,同时工作人员的公正无私也给人以说服力。另外,在实际的宣讲动员中,也讲究技巧。这事方老先生自己就遇上了。方当时的身份是移民家属。他从四川回来后,在洞桥当时称公社的有关机关里当文书。在长里方老家有他的老娘,妻子,儿子,还有阿哥一家等人。结果当时负责移民工作的领导要求他“承包”其家人的动迁工作……方老笑说,当时家人也有想不通的,尤其是老娘,生于斯,长于斯,都住了大半辈子了,实在舍不得离开。然而自己也算是“政府的人”,不带头可不行,这在当时,实实在在可称之为政治任务!此外,对个别情况有点特别的,还用上了“非常手段”。方老说,在他承包的移民中,有一户开厂的人家。家里小哥俩把小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现在要让他们搬迁,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面对耐心的宣教解释工作,兄弟俩死活不肯搬,在“文攻”无效的情况下,我和有关工作人员商量后玩起了“套路”,我们叫了几个民兵,套着红袖章前去“执法”,把俩兄弟召到了办公室谈话。同时又派了另外一组人去做他们父母工作,除了讲政策外,让老人们明白,搬迁是大势所趋,拖着不签约没用,到时肯定还得搬.只是现在签,大家都开开心心,不然就难说了。貌似在暗示他们,兄弟俩再扛下去,会对他们带来不利,甚至兄弟俩如不答应,被叫去谈话就回不来了云云,把人家老父母给吓住了,当场表态,做儿子们工作,马上签约。另一方面,兄弟俩被叫去后,除了常规政策宣讲外,做移民工作的有关领导向他们表态,鉴于他们办厂的实际情况,由移民部门出面,向安置方提出相关要求,为他们工厂在新址落实合适的场地,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通过这样“软硬兼施”,不久这户在当时可称为“钉子户”的也很快签约。事后,各方都兑现了承诺,工厂很快又重新生产,搬迁也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损失。方先生说,事后兄弟俩对他的工作表示理解,毕竟造水库他们也是受益者。以后他们之间都相处得非常好,一直到现在还在走动。
采访方振华时,我们还碰到了他老伴何素珍。那天何素珍和几位老乡亲正在谋划一件大事,他们正在组织落实一次包括长里方等全部移民大聚会,纪念皎口水库兴建50周年。何素珍年青时当过当地幼儿班老师,现在村里有许多中青年都曾是她的学生,再加上她为人正直,又热心公益事业,在移民中很有威望,因此,她很自然地被大家推为这次大聚会的召集人。事后得知,那次聚会开始计划拟邀200余人参加,没想到最后来的人翻了一番多,足见何素珍的号召力。当然,此举也从另一角度显示,如今移民们总体生活都不错。
除了方振华,笔者还接触过多位当地移民,他们表示,按后来发展形势看,如果不造水库,在以后的日子里大概率也会离开老家去外面闯世界了,只是因为造水库,他们比人家早几年走了出来,到了新的移民点后,虽然有过一段适应期,但也很快就过去了。移民们普遍的心态是皎口水库的兴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让他们经受了牺牲和付出,但今天他们也同样享受着皎口水库带给他们的静好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