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湖光碧波,引多少文人墨客竞折腰 - 三江犁痕 - 宁波水文化网


这一片湖光碧波,引多少文人墨客竞折腰

发布日期:2019-01-18 10:27:19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这一片湖光碧波,引多少文人墨客竞折腰
——从千年月湖获授国家5A级景区说开去
                                      
越是家门口的风景越容易被忽略,人们总以为诗和远方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未必。上个月(10月)底,天一阁·月湖景区晋级全国5A级旅游景区,月湖又一次吸引了很多宁波人的目光。笔者在月湖文化研究专家、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文杰的指引下,重走了一遍月湖,才发现湖畔藏着那么多名胜古迹,从水利之湖,到园林之湖、教育之湖、书香之湖,称千年月湖为“宁波文化的起源地”毫不为过。如果你只是把月湖看作一个漂亮的公园之湖,那真是太可惜了!
 
一、水利之湖
水是生命之源,宁绍平原自古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月湖最初和日湖、广德湖、东钱湖等一样,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潟湖,形成时间大致在河姆渡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多年。
对月湖的开发开始于唐朝。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即宁波)的州治从鄞江的小溪镇迁到了三江口,月湖由于离当时城市的核心——鼓楼内的子城很近,周边的人烟渐渐兴盛起来。又因位于当时城区的西南,故月湖又名西湖、南湖,至今还有一些老宁波习惯称月湖水域为“湖西河”。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代宁波有为的地方官也都把治水作为头等大事。由于临海,宁波这片土地上,除了内河的洪涝灾害,还面临着海水倒灌的难题。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当时的鄮县(即鄞县)县令王元玮下令兴修水利,由此修筑而成的一条它山堰让他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能吏。
在它山堰修筑之前,海水沿甬江上溯到樟溪,不仅影响到耕田的灌溉,还使当地人们的生活发生困难。王元玮在鄞江上游用条石砌筑起了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即它山堰。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一直到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
宋宝庆《四明志》中有记载,“日月二湖皆源于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经仲夏堰入南门,一自大雷经广德湖入西门,潴为二湖”,并写着当时月湖的大小是“纵350丈,横40丈,周围730丈有奇”。由此可见,月湖是当时由一系列碶、堰、坝等组成的鄞西水利工程的尾端。
之后,筑塘、开渠等水利工程又不断推进,比如,南宋宝祐年间,当时的明州地方官吴潜,不仅在它山堰下游修筑了防洪的“吴公塘”,还在位于月湖东北与整个水系相通的平桥河中,建了一块水则碑,碑的外侧还建有亭子保护,碑上只写一个“平”字,用以观测水位,当时的规定是,当水位上涨淹没“平”字时,城外所有碶闸都放水泄洪,当水位下降露出“平”字时就关闭闸门。如今,这一宋代的城市水利遗存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静静地矗立在月湖边。
正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建设和治理,宁波渐渐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江南水乡地貌。
 
二、园林之湖
月湖在宋朝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名门望族都选择来湖畔建宅居住,他们造园林、植花树,而主政的地方官也对月湖进行挖掘和疏浚,不仅建亭台楼阁,还召来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月湖不仅变得分外妖娆,还因这些诗文而倍显风雅,月湖的园林之美是在此时发展成形的,月湖十洲,即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月湖比宋朝时小了,部分水域已被填充成为马路等,因此也就很难看出当时的岛屿形态了。
北宋士大夫们吟诵月湖的诗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他们的诗文在相关文献上都能找到。如,明州知州刘珵在疏浚了月湖后,心情舒畅,写下了《咏西湖(月湖)十首》,其中第一首“花屿”诗云:
浅深艳冶一枝枝,带露临风不自持。
水上红云真缥渺,多才却忆退之诗。
他的手下王亘在和刘珵的诗时,写了一段序言:“太守刘户部乘水涸时浚治陻塞,因其余力,补葺废坠,而湖上之景为之一新。岛屿凡九,作一成十,随景命,遂有十洲之咏,邀余同赋,为之次韵。”
而从另一位官员钱公辅吟咏众乐亭的诗文中,我们更能看到当时月湖畔一幅官民同乐的和谐、繁盛之景。
钱公辅是江苏常州人,北宋时期考中进士,曾担任明州知州。在主政宁波的时候,他仿效杭州西湖的治理,在月湖北端修建“偃月堤”,在湖心岛建造“众乐亭”,还造了两座桥把岛和湖岸相连。众乐亭本是一寻常亭子,但钱公辅建成之后很高兴,不仅给它写了两首七言律诗,还题了序:“众乐亭居南湖之中,南湖又居城之中,望之真方丈瀛洲焉。以其近而易至,四时胜赏,得以与民共之,民之游者,环观无穷而终日不厌。孟子曰;独乐与众乐,孰乐?不若与众。‘众乐’之名,于是乎书。既又为诗,以记真景之万一云。”
钱公辅把月湖与蓬莱仙景相媲美,他的其中一首《众乐亭》是这样写的:
谁把江湖付此翁,江湖更在广城中。
葺城世界三千景,占得鹏天九万风。
宴豆四时喧画鼓,游人两岸跨长虹。
它年若数东南胜,须作蓬丘第一宫。
1061年,钱公辅被皇帝宣召进京,人在开封时常想念月湖众乐亭,于是就画了一幅众乐亭的美景图,自己先作诗一首,再邀同僚好友唱和,也算是士大夫们工作之余的一桩雅事,当时的司马光、王安石等名臣都曾为此赋诗。其中司马光的《众乐亭》是这样写的:
横桥通广岛,华宇出荒榛。
风月逢知己,湖山得主人。
使君如独乐,众庶必深嚬。
何以知家给,笙歌满水滨。
遥想当年的月湖,比我们现在的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更清新雅致,除了供民众游园、赏景,它也成了士大夫们寄托理想、陶冶情操的一个场所
到了南宋,由于离都城杭州很近,宁波成为东南重镇,而且,四明史氏兴起,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一门三宰相”,他们影响了南宋大部分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史浩在杭州为相的时候,不仅他的四个儿子居住在月湖边建造了高墙大院,而且,他还建造了一幢“宝奎精舍”用来珍藏宋孝宗等与他往来的文书。宝奎,指的就是皇帝的御书。“宝奎巷”这一地名也就由此而来了。而距宝奎巷不远的竹屿和月岛,则是史家的菜园和果圃。
史浩还亲自参与到月湖家居园林的设计中来,他在竹洲建“真隐馆”,邀请沈焕、杨简、袁燮等学者前来讲学;还把四明山的景观微缩建造在自家园林,建成后,皇帝宋光宗还赐“四明洞天”额。著名诗人陆游来拜访后,曾写下《游四明洞天诗》,史浩则和了一首《次韵务观游四明洞天》。
明清时期,月湖又增不少景观。范宅是大文豪范仲淹第十七代孙范亿的住宅,大方岳第是明朝贵州布政使张渊住宅,银台第是山东按察使童槐的住宅……月湖的雨丝风片中,飘荡着历史的气息;月湖的翠竹垂柳里,凝聚过古人的目光。
 
三、教育之湖
宋朝伴随着月湖园林之美的形成,还有书院的兴起。
当时书院的兴起和社会大环境有关。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把“兴文教,抑武事”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具体的做法是强化科举考试制度,比如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文人考取功名后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这自然吸引很多人埋头苦读,政府还相应地出台了兴学校、鼓励民间办学等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新政”下,鄞县来了一位怀揣壮志雄心的年轻县令,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才20多岁,他后来成了宁波历史上最有作为的行政官员之一。有学者称赞他“在鄞才千日,影响一千年”。
王安石在宁波的功绩主要是两个湖。一是在东钱湖兴修水利,系列碶闸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奠定了鄞县东乡的千年繁荣;二是在月湖畔设立鄞县县学,这是月湖书声的开始,由此兴起的文教之风让月湖成为学术中心,此后四明人才群体性爆发。
现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面临县学街的那个后门,就是王安石设立鄞县县学的大门旧址。县学街这一地名也由此而来。可贵的是,县学办起来后,王安石还聘请了一批很好的老师。被誉为“庆历五先生”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都曾应邀到县学讲学、研讨,而且,王安石和这些名师都保持着一定的交往和情感联络。如在《与楼郁教授书》中,王安石赞扬楼郁“学行笃美,信于士友”;在《答王致先生》中,王安石表达了“久不见颜色,倾渴无量”的思念之情……
好学校和好老师,为宁波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庆历五先生 ”的弟子辈中,出了多个科举世家。特别是楼郁,不仅在家族里培养出了多个人才,而且他教的学生也以科考升学率高而闻名乡里,人称 “西湖先生”。
到了南宋,由于“理学”“心学”等学术之争,讲学之风更加兴盛。淳煕年间,杨简、袁燮、沈焕都在月湖传播陆九渊心学,杨简主讲于碧沚书院,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这三人和另一位曾在月湖讲学的舒璘,史称“淳煕四君子”。
而常在竹洲书院授课的,除了沈焕,还有其弟沈炳和金华学者吕祖俭,这三人又被称为“竹洲三先生”。
有“史学大柱”之誉的全祖望从小生活在月湖边的桂井巷,他在《竹洲三先生书院记》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每忠公(吕祖俭)兴至,辄泛棹直抵湖上,端宪公(沈焕)从水阁望见之,辄呼微君(弟季文)曰:大愚来矣!相与先生俟于岸上,或竟入讲堂,讨论终日或泛湖上。”月湖上的学术气象,由此可见一斑。著名诗人文天祥曾由衷赞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南宋时期,朝廷一度出现了“满朝紫衣贵,尽是四明人”的现象,这固然和史弥远专权、提携乡人有一定关系,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宁波文教的兴盛大大促进了科举的繁荣。当时仅杨简的学生中,史家子弟就有史弥忠、史弥巩、史弥坚、史弥林、史守之、史定之等十来人。
月湖的文脉一直传承至今,如今位于竹洲岛上的宁波市第二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也是宁波学子争相竞往的名校之一。
 
四、书香之湖
人人皆知天一阁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藏书楼,却不知,在范钦之前,月湖周边早已有多个著名的藏书楼。
宦海沉浮,总有几个考上科举的读书人在官场受挫后,选择来到静谥的月湖边,或隐居,或讲学,或著述,他们爱书、抄书、藏书,在先贤墨香中寻求慰藉和寄托,在看书著书中完成人格升华。
南宋时期,楼钥在月湖南岸建了一个“东楼”用于藏书,历经数十年后,藏书过万卷,与当时史氏家族的藏书家史守之并称为“南楼北史”。
楼钥藏书是沿袭了家族崇文的家风。他是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的后代。楼氏从楼郁开始就好书不倦,喜欢看书、藏书的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子孙中有多人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使得楼家在两宋之交时期成为宁波的一大望族。月湖边上的高丽使馆,是当时朝廷接待高丽使者的迎宾馆,就是楼郁的孙子楼异向皇帝建议而建的。
楼钥则是楼异的孙子,官职最高做到了“宰辅”之位。藏书楼“东楼”是楼钥在仕途受挫被罢黜回乡时所建。他喜欢收藏各种版本的书卷,并在卷首印上“四明楼钥”字样。可惜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的藏书终因战乱、家道中落等原因而渐渐散失。
到了明代,在天一阁之前,月湖边最著名的藏书楼是丰坊的万卷楼。
万卷楼的藏书也始于丰坊的祖上丰稷。丰稷是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丰家在宋朝和史家、楼家等同为月湖边的名门望族。从丰稷开始治学、藏书,到丰坊一代,历经470多年,万卷楼藏书最多时达五万余卷。
但丰坊仕途不顺,他满怀失落地回到家乡宁波,性情越来越孤僻,为购名帖、古籍,典卖良田千余亩,到晚年时行为更加怪诞,管理不善导致万卷楼的藏书被盗窃过半,后又遭受了火灾。最后,潦倒的丰坊把剩余的书卖给了天一阁主人、好友范钦。
明清之际,月湖边的藏书楼还有徐时栋的烟屿楼、童槐的得月楼、陆廷黻的“镇亭山房”、袁绍濂的“静远仙馆”等。而每一幢私家藏书楼的背后,都有着让人感慨不已的藏书故事,如天一阁主人范钦分家的故事,大学者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宝书楼的故事。
一幢幢藏书楼让月湖书香弥漫,也孕育出了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家。书香月湖像一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产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的伟大启蒙者。
 
结语
几番兴衰,几经风雨,几度整治,如今月湖又焕发出新生命。此番为了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关部门新建天一阁广场、提升改造旅游厕所、打造智慧化景区、规范导示牌、增加停车位、投放游船,还清淤、截污提升水质,修复水生态,提升绿化……种种努力终于捧回了这块亮闪闪的金字招牌。
“湖外车如流水,新新人类随潮去;湖里水如明镜,代代英豪照影来”,正如“四川鬼才”魏明伦在《宁波月湖铭》中所言,月湖是宁波的“街心净土,市内桃源”。湖滨柳荫旁,人们挥拍锻炼、歌舞娱乐;水榭长廊里,人们品茗赏景、谈古论今。月湖是宁波城的人文渊薮,也是宁波人的精神家园,它值得你反复驻足和品味!
 
参考文献:
1.          “千年海曙”丛书第一辑中《一城留芳》(宁波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2.          《历代名人咏宁波》(华宝斋书社200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