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相吴潜在宁波修建“吴公塘” - 三江犁痕 - 宁波水文化网


贤相吴潜在宁波修建“吴公塘”

来源:时雨 发布日期:2018-12-27 10:50:18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
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
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这是南宋名臣吴潜,登江西滕王阁时写的一首词。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出生浙江德清新市镇。为南宋后期名臣、著名诗人。为秘阁修撰吴柔胜之四子,参政知事吴渊之弟。少时好读,品学俱佳,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授承侍郎、迁江东安抚留守,曾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等职。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政知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于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攻打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党羽下毒害死,年六十八岁。德祐元年(1275)获得平反,次年追赠少师。
 
   吴潜一度以观文殿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今宁波),应是宝祐四年(1256)春。时间不长,至开庆元年(1259)元兵攻打鄂州时,他又被朝廷封为左丞相。有史书载:上任伊始,他就在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基础上,发动民工大兴土木,改造和修建了宁波大批水利工程。
宁波在南宋时,是个仅次于杭州的重要城市,连接着都城临安和明州港的浙东大运河(当时王朝最为繁忙的黄金水道)。虽然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但庆元府的古明州港却是王朝最为倚重的港口贸易城市和经济重地。面对着金兵的大举进犯,朝廷还一度动了迁都明州港的想法。随着史浩等一大批本地官员进入朝廷权力中枢,在当时的临安朝堂上,宁波人成为最为显赫的群体。
宝祐四年(1256)春,吴潜至庆元府上任(今浙江宁波)。当年就在今鄞江镇东首,它山堰附近,修筑“洪水湾塘”,接着又修砌“吴公塘”。自月湖西水仙庙,望春桥至高桥西塘路,长3660丈(约合12.2公里)。重建宁波鄞西高桥,形成今天的规模。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高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已作为浙东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
次年,吴潜在庆元四乡全面整治碶闸堰坝:南乡陈婆渡建楝木碶;西北高桥乡建大西坝、筑北郭碶;府城南门奉化江北岸,重建澄浪堰(当时称“郑郎坝”)。其中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设施,均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用作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及船舶交通。这些古老的水利工程,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南门的澄浪堰,历经800年风雨沧桑,成为今宁波城区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航运设施。
   接着,吴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水文观测设施,建立了全城统一的“水则”标识——他选址在城中月湖四明桥之西河道中,建立“水则亭”,亭中立石碑则水,碑上镌刻“平”字,并颁布政令,规定城厢及鄞西各碶闸,均以“平”字之出没,作为启闭潴泄之标准。
   “水则”,“水则亭”,“则水碑”,这个“则”字,是准则、榜样的意思,有典有则,是则是效。“水则”就是测水的意思,既然是测水的,就必须在河中,所以它在路面以下,请看现在的镇明路迎凤街的转角处,河道中的水则亭与则水碑,这无疑是一大创举。他还在碑文中感慨道:“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平桥距郡治,巷语可达也。然于此郡之丰歉不能忘,故置水则于平桥下,而以‘平’字准之,后之来者,勿替兹哉!”由此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不得不提的是吴潜对它山堰泄洪和蓄水功能的贡献。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江,是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发挥其阻咸、蓄淡、泄洪、引灌的水利功能。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工程。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历经800年风雨,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有史料记载:1259年秋淫雨绵绵,河水不断地上涨(这种天气,当地人称为“秋潦”)。吴潜感到坐立不安了,按规定,由他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他在等待四乡的地保把水情报上来,然后命令决定何时放水。然而,四乡的地保有些远在数十公里之外,早上徒步出发,要到傍晚才能到达州城。于是,他雇了一条小船摇到城外视察水情。回城时,他忽然灵机一动:这些城外的河流与城内的河流,不是沟通的吗?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应该在同一平面上才对呀!为此,聪明的他拣了块石头,在上面刻上一条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的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就设有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官员可以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就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是个非常勤奋的官员,在宁波任职三年间,屡屡发起地方水利工程建设。在慈溪县(今属江北区)开管山河,建茅州闸、五眼碶、黄泥埭碶、小新坝、新堰。后又在慈东督造修建杜湖腰塘、支浦闸等。后人德之,立祠以祀。
    吴潜是一位有作为的好官,可他生于南宋衰亡的“乱世之时”,危危乎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绍定四年(1231),吴潜升尚书郎官,京城临安(今杭州)发生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不久,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后改任大府少卿、淮西总领。嘉熙二年(1238),襄、汉溃决,兴、沔破亡,两准俶扰,三川陷没,南宋朝廷陷入困境之中,时任兵部侍郎的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理宗淳祐十年(1247),时年五十三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将不致辞……”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进攻武汉,京师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宰相贾似道向理宗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自吴潜出任左丞相后,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便屡进谗言加害吴潜。景定元年(1260年),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吴潜被贬后,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
一代贤相,就这样亡命于奸臣之手,成为千古奇冤。
    除了上述政治、经济上的贡献外,吴潜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