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煜东:杭州湾南岸海塘遗址期待重显荣光 - 三江犁痕 - 宁波水文化网


方煜东:杭州湾南岸海塘遗址期待重显荣光

发布日期:2018-04-11 09:42:43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方煜东
      位于浙江宁波的杭州湾南岸海塘遗址是中国古海塘遗址中的瑰宝,其内容形态十分丰富,规模庞大而又壮观,千百年来塘外筑塘,累计遗存有20余条之巨,被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赞誉为“露天海塘博物馆”。
    一、杭州湾南岸的海塘历史及遗址
    宁波杭州湾南岸海塘主要涉及余姚、慈溪、镇海、北仑4市(区),海塘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留有大量遗存。
(一)唐代以前的海塘历史及遗址
    宁波的海塘史与浙东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在全球最后一次海浸全新世卷转虫海浸将浙东海面抬升成四明、天台山麓后,古宁波境内平原全部沦为海湾,然后在距今5000年左右海退开始,由山麓起今宁绍平原逐步围塘成陆。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宁波境内的海岸线基本围绕着沿山山麓,东到天台山余脉的穿山半岛、象山半岛等山脉,南至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山麓,西至四明山东麓,北至四明山余脉翠屏山脉北麓。大约至秦汉时期已形成有四大聚落群,即今宝幢-东吴区域为中心的鄮、横溪-白杜区域为中心的鄞、鄞江-大隐区域为中心的句章、余姚-梁辉区域为中心的余姚。在此范围内,境内的小规模土地围垦已经开始,但大规模围海筑塘仍未有进一步展开。
   秦汉两代,北方有移民多次迁入,境内人口增多,极需拓展土地。大约在东汉初之际,境内沿山许多泻湖被相继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了西起陈山秦湖、烛溪湖、银锭湖、上林湖、白洋湖、杜湖、灵绪湖、窖湖、凤浦湖、清水湖、广德湖而至东钱湖的U字型沿山湖泊群。湖泊的湖堤可能就是与海相隔离的海塘,湖堤与湖堤之间连筑还可以得到大片的土地,而湖泊作为水利灌溉的必要条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晋南渡之后,北方大豪携丁纷入浙东,人口剧增,为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一些大族与寺院相继组织筑塘围垦,今余姚、上虞北部所留的古塘遗迹谢家塘、王家塘、和尚塘等及镇海北部的古塘遗迹和尚塘等当为那时所围,《象山县志》载有晋人陶凯筑岳头塘,其他还有许多都未被文字所记录。东晋及以后大族与寺院所围垦及筑塘数量应该是较为惊人的。
   (二)唐宋时期围塘历史及遗址
   唐代是宁波围垦史上的重要时代。晋代后区域得到大发展,因此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宁波(明州)正式从会稽分列出来单独建治,开辟了宁波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时期,三江口一带已正式成陆,宁波平原基本形成,至唐代末期,甬江口的海岸线到达招宝山麓。《镇海县志》记载:“唐乾宁四年(897)始筑治城(即镇海城)时已负塘而筑,当已有后海土塘,塘起巾子山。”
   唐代围垦的史料记载的不多,《象山县志》载有“南庄上洋始围于唐”、《奉化县志》载“唐明州兵马使司陈彦图隐居固海(今下陈村)后,捐资筑下陈至松岙间海塘。”《宁海县志》载有“唐时僧怀玉筑健阳塘,为宁海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海塘”等等。而在田野调查中,却发现有唐景龙元年(707)余姚县令张辟疆在宁波北部地区(今三北一带)围筑中横塘的重要遗存。中横塘东起原慈镇界河(今慈溪东埠头北侧一带),西至余姚县城北侧,全长50公里左右(注:时慈溪县尚未成立,这一带均属余姚县),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政府大规模筑塘遗迹。
    宋代筑塘的史料比唐代要多,《镇海县志》载“江南海塘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为鄞令,在穿山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岸凿三窍为碶。堤起孔墅岭下河头焦,向东南经大碶、石湫,折东经陈华、霞浦抵穿山,长约15公里,淸乾隆《镇海县志》称王公塘。”“江北海塘始筑何时,无考……宋淳熙与嘉定年间改建石塘,续筑土塘,廷延伸至东管乡二都(今棉丰村附近)。”《象山县志》也载“南庄上洋始围于唐,宋代又围筑下洋海涂,称东、西海塘。淳熙五年(1178),县令许知新建秀才、永丰(即蒋家桥)二碶。”《宁海县志》载“宋筑万年塘,时有涂田686亩”等等。
    宋代宁波东部沿海围塘以小规模小范围进行,而北部地区(即杭州湾南岸)受杭州湾大潮影响较甚,这一时期政府围筑的大规模御海工程有横贯姚北、慈北、镇北的大古塘及镇海全境一线御潮海塘——江北(古)海塘与江南(古)海塘等。
    姚北大古塘,又名莲花塘,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余姚县令谢景初建上林-云柯段后,南宋庆元二年(1196)余姚县令施宿增建上林-兰风段(即今慈溪观海卫至余姚临山卫),全长四万二千尺,其中石堤五千七百尺。元至正年间余姚州判叶恒再作增修。
    慈北大古塘,俗称横塘,为南宋景定年间所建,东起淞浦闸桥西侧招宝凉亭,西至洋浦接莲花塘,全长20余公里。
   镇北大古塘,俗称老塘,与龙头盐场同时期所建,全长约15公里。《慈溪水利志》有载:“该塘东起龙头场,经田央黄街、施公山、甸山乡戎家村、范市镇王家路村、范市棉花加工厂南,西至松浦下三眼桥(即淞浦闸桥)与观城区官塘相连。”
   姚北、慈北、镇北三段合称三北大古塘,全长约70公里,民国《镇海县志》有载:“大古塘俗称官塘,为北乡最旧之塘。昔时所以御海潮,今则为交通之要道。塘之中段,镇地则有松浦闸;慈地则有古窑、淹浦、洋浦诸闸。前志失载,兹从慈溪志补入。东自三都龙头场起,西至余姚沥海所,亘百数十里。”
   江北(古)海塘,俗称后海塘,东起巾子山(今镇海城区一带),陆续延伸至东管乡二都(今澥浦一带),线路大致为从澥浦岭至贵驷、沙头庵、县城一线,全长约15公里。据《镇海县志》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县令唐叔翰等仿钱塘江例,叠石栻塘岸602.5丈,嘉定十五年(1222),县令施廷臣等续増栻石塘520丈,置永赖、海晏(俗称沙头庵亭)两亭,石塘尽处续筑土塘360丈。
   江南(古)海塘,又称王公塘。西起小港孔墅岭,东至穿山,长约15公里,为王安石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所建,后因续塘外塘多道,王公塘遂为官塘大道。
    三北大古塘是宁波古时最重要的一条捍海古塘,与镇海江北、江南古海塘相连,全长数百里,东起穿山(今属北仑)、西至沥海所(今属上虞),堪称“宁波御海古长城”。
  (三)明清及近代围塘历史及遗址
   1、三北地区
  三北地区(原姚北、慈北、镇北一带)自宋代筑大古塘后,历代都向外海垦拓,至今已历十二塘。主要有:
二塘,又称新塘,建于明永乐年间。全长约60公里。
三塘,又名榆柳塘,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由朝廷拔款所筑。四塘,又名利济塘和泥牛塘,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至乾隆十六年(1751),也是由朝廷拔款所筑。
五塘,又名晏海塘,于清嘉庆年间所筑。
六塘,又名永清塘。因当时夹塘用草畈,故又称老草畈塘。全段从嘉庆二十年(1815)起筑,至1919年竣工。
七塘,又名澄清塘和新草畈塘。从清光绪十八年(1892)起至1946年才全部建成。由于所建塘堤质量不高,人民生命财产深受威胁,因此解放初1950年春,人民政府以工代赈重建原姚北段部分澄清塘,计长19公里多,群众又称为解放塘。
八塘,从1947年起至文革前全线建成并加固。东起龙山西至入上虞境,全线长100余公里。
九塘,从1966年起至1978年全线完工,历时12年。九塘是三北人民群众靠自己肩挑背扛竖筑起来的一条丰功伟绩塘。全线长60余公里。
十塘,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04年5月全线建成完工,也是东起龙山,西至西三,全线长约70余公里。
    目前三北围塘局部已围至十一塘、十二塘,建于2005年以来至今。
此外,明清时期的余姚北部(今慈溪西部)区域,在二塘和三塘之间,还筑有若干条小塘。
  2、镇海地区
   镇海江北(今镇海区段)古海塘筑后,也有向外围拓筑新塘,大规模的主要有四次:
   一是明代所筑之灵绪塘,又名万弓塘,原长2000丈。嘉靖《定海县志》有载,灵绪塘长2000丈,已筑至今湾塘村附近。明清时期灵绪塘与东段古后海塘为当时镇海江北一线主海塘。
   二是民国所筑之新塘,主要有大小北浃塘、楼家滩塘、千弓塘、刘家塘、周家塘等组成。上述海塘全线建成后,以千弓塘等为主的后海塘替代了灵绪塘(万弓塘)而成为当时镇海江北一线主海塘。
   三是解放后所筑之御海后海塘,主要有跃进塘、镇北塘组成:
跃进塘,东起澥浦山风尖兜,长1900米,1968年动工,1975年建成。镇北塘,起澥浦大闸东岸,迄招宝山北麓,长12.8公里,1970年起建,1977年建成。
   四是改革开放后,时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所围土地大部用于港区及化工区发展,俗称镇海港区外塘。
   3、北仑地区
   镇海江南(今属北仑区)古海塘筑后,也向外围筑有多条新塘,大规模的有五次:
   一是明代所筑之千丈塘、金公塘。
   千丈塘,以王公塘为依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定海县令何愈任內所筑。金公塘,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县令金九成筑,长约5公里。千丈塘和金公塘是明代主要防御一线海塘。
   二是清代所筑之永丰塘。
   据《镇海县志》载:清雍正八年(1730)盐民围堤公垦(永丰塘),遂筑,横亘20公里。永丰塘筑成后,替代千丈塘、金公塘成为一线海塘。
     三是清末所筑之久丰西塘、穗丰塘等。
据《镇海县志》载: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901-1906),又在其(注:永丰塘)外西起算山碶,东至镇东碶之间筑久丰西塘、东塘、穗丰塘等。
   四是解放后围筑、加固之江南一线海塘。包括小港沙湾塘、小港浃水大闸塘、青峙沙头塘、青峙塘,蒋家外塘、高塘算山塘、新碶西塘等一大批海塘或重建或加高。
   五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所筑的宁波开发区和北仑港区围垦区。现为北仑港区和宁波开发区开发建设所用。
   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和田野考察之后,我们发觉宁波地区杭州湾南岸唐宋以来的大部分古塘遗址(迹)今都尚存,许多遗址脉落清晣,与塘侧的备塘河完整保存,唐宋之前及至先秦时期的古塘、散塘等遗迹,有些也都尚有迹可寻,其中三北地区尚存有高塘、汉塘、中横塘、上塘等多条古塘遗址。总之,宁波地区的杭州湾南岸历代海塘遗址(迹)总体仍保持着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极具保护与可开发价值。
   二、宁波杭州湾南岸海塘文化的亮点
(一)持续创新全国领先的围塘技术
   杭州湾南岸海塘初筑时,大多为土塘,土塘所筑的方法一般是“版筑法”。“版筑法” 即像打泥墙那样用两面木板夹成模子,中间填土夯实而成,由于滨海一带的土壤多为粉砂土,缺乏粘性,质地松散,易被潮水淘空,因而土塘极不稳固。有的也在中间填之以柴称为柴塘,又易柴为草,则为草塘。柴塘、草塘也都是土塘。
   至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发明用“石囤木桩法”筑塘,就是“造竹络,积巨石”,即就地取材,砍竹编笼,开山取石,将碎石装入竹笼内,抛入海中,堆成海堤,然后两侧打上高大的木桩加以固定,上面再铺以石块,这样不仅使堤身加重,以抗御潮击,而且加打木桩,防止潮水淘空塘脚粉砂土,确保海塘不致崩坍。这是从土塘过渡到石塘的一个飞跃。宁波三北之上塘就采用此法。
  北宋景佑四年(1037)夏六月,工部侍郎张夏来浙东主持杭州湾南岸塘堤建设。先修杭州段,自六和塔至东青门,共十二里。因置捍江兵士五指挥,专采石修塘,随损随治。后历七年至庆历四年(1044)夏六月,大风驱潮,昼夜不息。塘虽危而终获全。杭人曰,此皆张公之功也。因为之立庙堤上,曰“昭贶庙”,俗呼“张老相公庙”、“相公殿”。张夏改用巨石叠砌为塘,是为叠砌法之始。张夏所筑之塘,即为浙东之官塘,今宁波一带大部分遗址尚存。另在今三北一带滨海,还尚存有“张老相公庙”(相公殿)等遗迹。
   庆历七年(1047),与张夏在杭州湾南岸筑塘稍后几年,鄞令王安石在杭州湾南岸海口筑全长约15公里的捍海塘(俗称王公塘),在叠砌法基础上创“坡陀法”,即改直立式为斜坡式,以消能杀浪,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原理。
   元至正年间,余姚州判叶恒主持重修浙东大古塘,实行“杙土石法”, 其法“布杙为址,前后参错,卡弋长八尺,尽入土中,当其前行,陷寝木以承侧石,石与栈平,乃以大衡纵横,积叠而厚密其表,堤上侧置衡石,若比栉然,又以碎石傅其里而加土筑之。堤高下视海地深浅,深则高丈余,浅则余七尺。”[1]全国闻名的浙东大古塘即是用该法所筑,稳固坚定,可御大潮。叶恒也因该塘之成而被敕封“仁功侯”、赐享永泽庙,今庙遗迹尚存。
   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十分重视浙东海塘建设,雍、乾两朝在杭州湾南岸先后建成榆柳塘(俗称三塘)、利济塘(俗称四塘),该两塘在潮急塘段,实行“鱼鳞石塘”筑法,所筑海塘一般高十八层,顶宽四尺五寸,底宽一丈二尺,皆由数百上千斤重的条石砌成。条石用铁锔扣榫,用糯米浆和灰浆靠砌,非常坚固。清代鱼鳞石塘,是我国历史上海塘工程技术的顶峰。
   从全国范围来看,浙东海塘之围筑,其技术始终在全国处于前列,许多筑塘技术,基本上都是此地发明,然后向全国推广。
   宁波杭州湾南岸筑塘技术除上述创新外,还有三大发明:
   一是发明“土备塘”。 即在海塘内侧再挖一道内河,叫“备塘河”,以消纳海水。一旦海塘决堤,或特大潮汛袭来,咸潮侵入海塘,备塘河就可以蓄存咸水,随后再排泄出海。而挖河所取之土,又在河的内侧堆成一条土塘,称为“土备塘”,作为第二道防线以挡御咸潮,可保土地不致被海水浸渍而盐碱化。“备塘河”和“土备塘”早在五代之前在浙东余、慈一带筑塘时发明应用,南宋嘉定年间浙西提举刘垕按此经验筑塘,后被全国广泛应用。
   二是发明丁坝促淤技术。丁坝促淤是浙东三北地区的首创。从宋代起,三北人民在围塘过程中发现深入海中的山丘能自然促淤,遂在实际围塘中进行操作,向海中先竖直塘,效果很好。
   三是发明泥芯坝筑塘技术。泥芯坝筑堤方法是三北围塘工艺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围塘技术。该方法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清基—打毛竹桩—铺设土工袋—泥浆泵充填土工袋—泥芯坝填筑。该技术因施工成本少、进度快、工艺简单等优势,被浙江省围垦局所关注并推广,已被全国众多地区学习和模仿。
   (二)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
   宁波海塘文化包含有顽强而又争先的人文精神,包括迎风踏浪勇立潮头精神、百折不挠顽强拼博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精神、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等。
   展开来说迎风踏浪勇立潮头精神的表象是海塘文化中的第一步,即围塘之始。在开始筑塘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迎风踏浪弄潮儿的技巧,更要有勇立潮头的英勇气概,这是海塘文化中最基本的精神。
  海塘人文精神还表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之中不放弃,始终以积极进取的心态看待困难和挫折。众所周知,地处东海前沿、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大地,每年都会接受台风和狂潮的莅临,历史上,狂潮和海啸曾多次冲毁围筑而成的堤塘,给浙东大地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袭击,宁波先民们深受其苦,但他们执着地坚守家园,顽强拼博,不曲不挠,在围海筑堤中,筑了毁,毁了筑,绝不气妥,寸步不让,终于战胜了灾害,让茫茫沧海变成了片片桑田。
   此外,围塘不仅需要克难攻坚百折不挠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因此浙东海塘精神更是一种万众一心、协调团结的精神。围塘工程是一个整体,任何一处如不能按时达到规定要求的堤顶高程和密实程度,则大潮来临,潮漫堤顶或被冲毁,从而造成全面崩溃,前功尽弃。浙东先民们齐心协力修建的一座座堤塘,是一次次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精神的具体体现。“人心齐,泰山移”。 “万众一心、团结协作”的围塘精神,堪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宁波依山滨海,土地贫乏,但宁波人拥有向大海要土地的胆魄和豪气,从全国范围来看,浙东的围塘垦地始于先秦越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围垦区域。所以敢为人先,不断拓展,既是古代浙东先民围塘创业的精神动力,更是当代宁波人民改革创新的力量之源,值得进一步弘扬升华。
   宁波海塘文化所塑造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优秀精神也是近代以来宁波帮能以做大做强而成为全国第一大商帮的主要人文基因。
  (三)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宁波海塘文化的落脚点主要是土地,筑塘主要是为了围垦土地。防潮是被动筑塘,围垦是主动筑塘。从改革开放后至今,宁波杭州湾南岸筑横塘二至四条,每塘相筑仅隔10年左右,建塘数百公里,围垦土地达80余万亩,其中还涌现出单次围垦10万亩的全国特大围涂工程。
   宁波杭州湾南岸的大规模围垦,使宁波成为浙江最主要的围垦大市,从而也使浙江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围垦大省。在当前全国各地土地资源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谁拥有更多的土地空间,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主导权。由于宁波围垦的现实优势,因此2003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宁波围涂工程时强调指出:
   “围涂、河网、引水、大桥,这四件事关系到宁波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浙江全省的重点战略问题。从总体上看,宁波下一步发展,要围绕这四个重点八个字来展开。宁波要继续发挥海涂资源丰富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围涂,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发展商贸业和农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因此,宁波围垦不仅仅是承担着发展本区域的重担,而且还在为全省调剂土地指标发挥着重要的战略重任,以及为浙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优势空间和资源储备,其地位、意义非同一般。
 
   三、宁波海塘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中国浙江的杭州湾南北岸古海塘遗址,是我国海塘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景观。
   自钱塘江及杭州湾形成以来,杭州湾南北岸址即发生有反复变迁,从春秋时代到南北朝时期,江水一直靠着南岸出海,因此为抵御潮水冲击,修筑海塘向来是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沿岸地区的重点水利工程。自宋代起,江道开始发生变化。1219年,江流突然偏北,海宁盐官一带的平原沃野受到潮水侵袭,纵深达30余里,此后,虽然江道主流主要偏在南岸,但已经不再稳定,经常出现忽南忽北的变化,到明末清初,江道主流开始稳定地偏向北岸,于是杭州湾北岸杭嘉湖平原沿岸地区成为修筑海塘御潮的主要区域。总的来说,无论是南岸或者北岸,由于受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古代杭州湾两岸都发生过塘坍坝毁的重大潮水侵袭事件,因此御海筑塘始终是杭州湾两岸最主要的生存和安全问题。
   千百年来,杭州湾两岸的塘堤不断的增修,筑塘技术也持续创新和提升,由于宋代以来杭州湾江道逐向北偏移,由此杭州湾南北岸堤呈现出北坍南涨的特征,即北岸不断向北坍陷,南岸不断向北涨息,因此杭州湾北岸的古海塘大部分沦至海里,而南岸却在古海塘之外不断的增筑一线海塘,形成塘外有塘等壮观景象。
   由于受钱塘江流和东海潮的双重冲击,杭州湾两岸的海塘建设在国内首屈一指,标准很高,投入很大,筑塘技术的领先也反映出杭州湾沿岸一带繁荣富庶的经济实力及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特征。因此,本人认为,杭州湾两岸的古海塘遗迹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建议杭州湾两岸各相关市、县、区联动,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以及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
    杭州湾南北两岸的古海塘遗址,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中国古海塘的重要遗存和经典代表,是浙江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浙江杭州湾北岸的古海塘景观雄伟壮观,南岸的古海塘遗址丰富多彩。杭州湾南北两岸特色明显、亮点纷呈、交相辉映的古海塘文化遗存,是中国海塘文化的核心遗产和世界文化的重要亮点,具有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特征;也是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连接的建筑群;也是从历史、美学等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及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的考古遗址。因此可以说,浙江杭州湾南 北两岸的古海塘遗址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建议加快推进申报工作,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开发建造国家级海塘博物馆
   从某种意义上讲,宁波杭州湾南岸可以说是一片完全由围垦而逐生的区域,并且也是唯一一座可以称得上国家级的露天海塘博物馆。在这一带从南往北,主要框架型的海塘及遗址有20多条,不包括那些直塘和散塘,所筑横塘长度在2000公里以上,被誉为“海上之长城”,极为壮观,
   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在对考察宁波杭州湾南岸围垦的核心区慈溪后指出:
   “宁波慈溪有个海塘博物馆,是个三北半岛形成的博物馆,它从(北宋)庆历七年筑大古塘起,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一直到十塘,这个博物馆,肯定会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2]
陈桥驿所指出的这个露天海塘博物馆,其实向东可以延伸到镇海、北仑等地,向西延伸至余姚、上虞境内,向北今又形成了十一塘、十二塘等,向南至山麓仍有众多的宋代之前的古塘遗迹。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对这些被誉为“海上古长城”的海塘遗址(迹)进行逐段调查,开展系统保护。
在浙东杭州湾南岸,除正在发挥抵御杭州湾海潮功能的一线海塘外,至少有三条古塘值得重点保护。
   一是在北宋时期所筑而成的一线海塘,在南宋定都杭州后成为浙东主要官道而称为的官塘,这条被称官塘的古塘遗址从杭州经绍兴、
   上虞、余姚、慈溪、镇海等北部一带而至宁波,为南宋及以后杭甬间交通之要衢,亦是主要之官塘。沿塘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极具保护与开发价值。
  二是始筑于北宋、增修于南宋、抵定于元代的大沽塘(又称大古塘、老塘),该塘自镇海经慈、余而抵上虞,连绵数百里,筑塘二、三百年,建后毁、毁又建,至元代正式形成规模。大沽塘出名还因为有宋元时期的诸多高官名士如王安石、楼钥、王沂、王至等先后撰《海塘记》、《海堤记》、《海堤后记》等文章,使之名扬天下。大沽塘遗址今大部分尚存,其址约在今329国道北侧一带,在余姚西北部一带还有遗迹。
   三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所筑的利济塘,该塘是乾隆年间筑成的一线海塘,为朝廷发帑所建,整个杭州湾南岸是统一建设的,因当时尚在康乾盛世,建塘规格较高,从宁波一直至萧绍一带。该塘宁波段遗址尚存。
(三)整合形成国家海塘文化综合旅游区
   宁波杭州湾南岸的古海塘遗址,今大部分尚存,并且在这些塘址上及周边区域,还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和生态自然旅游景观。
   宁波杭州湾南岸的明代卫所及抗倭文化遗迹主要包括临山卫、观海卫、龙山所等古城及若干古战场、熢火台等遗迹,这些景观,现在都是分散的,然而通过古海塘,都可以串连起来,并且这些卫所体系的建设,与海塘建造紧密相连,海塘也是当时的主要军事通道及防御体系之一。宁波杭州湾南岸的明代卫所及抗倭文化遗迹在全国有一定优势,这一带是明代抗倭的主战场,也是近代抗击外侮的主要区域,在海塘文化的统筹和整合下,完全可以打造成为全国明代抗倭、近代抵御外侮的重要旅游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波杭州湾南岸一带,也是近代以来宁波帮的主要发源地及商帮人物富集地,宁波帮发轫的国药产业以及领军的航运、钱庄、金融、机器工业等产业领袖大多诞生于此,涌现出如国药业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杭州种德堂叶氏家族,钱庄业镇海桕墅方氏家族、镇海小港李氏家族、镇海庄市叶氏家族,航运业李也亭、虞洽卿、包玉刚,机器工业沈九成、陈万运等一大批全国主要商业家族和领袖人物。
   宁波杭州湾南岸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和英勇的土地,1941年宁波沦陷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是在南渡登陆,建立了浙东敌后抗日中心根据地,并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日的第一枪。今在宁波杭州湾南岸一带,还遗留有众多的抗日文化痕迹,如登陆港埠、党政军机构成立处、办事处、堡垒村、驻防地、交通站、战场、革命领袖故居等等。
   此外,宁波杭州湾南岸滨海一带还是世界最长的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旅游区、全国最大的港口宁波舟山港港口文化旅游区、中国八大盐碱湿地之一的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国内最大的室内水上乐园杭州湾梦幻欢乐水世界景区等一大批旅游景观景区所在地。
    以上这些人文资源和景观大多位于宋元时期所构筑的浙东大古塘及以后所建各古塘遗址区域,亦即今329国道宁波段(余姚、慈溪、镇海、北仑)稍南侧至杭州湾一带。如果以此区域为核心打造宁波海塘文化综合旅游区,以建设中国海塘博物馆和打造中国露天海塘博物馆为总抓手,把古海塘及一线海塘上的人文资源和景观进行梳理、保护开发及串连,构建和培育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宁波北部地区的国家重要精品旅游线、综合休闲度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