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灵桥史话 - 乡情水纹 - 宁波水文化网


宁波灵桥史话

发布日期:2020-11-16 10:28:31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宁波老江桥是宁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桥,建于1100余年前的唐代。1936年5月由浮桥改建的固定式灵桥是我国第一座钢梁单孔环形桥,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这先后两桥饱经风霜,历尽甘苦。今值灵桥落成五十周年之际。特撰《灵桥史话》以资纪念。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涉江之难,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跨奉化江的浮桥。用16只船,上铺六尺宽的木板,以篾索联系成排,连络两端。桥长五十五丈,宽一丈四尺。传说建桥时,天上有虹霓现于云表,于是给桥起名为“灵现桥’,又叫“灵建桥”、“东津浮桥”,习惯简称为“灵桥”,俗呼“老江桥”。1936年老浮桥改建成现代钢桥时有人建议桥名改称为“中山桥”;但终以具有历史渊源代表性的“灵桥”桥名沿袭至今。
    创建灵桥时的宁波三江口是明州的州治。明州统辖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鄮县四县。今宁波城区、江东区、滨海区以及鄞县和镇海的江南地带属鄮县,是沿海重要商旅贸易口岸,城厢及其腹地与滨海地区的交通,舟渡已不足适应日趋繁忙的市面,灵桥便因时而建。
    灵桥位于奉化江下游,距三江口约500米,西堍直接老城区药行街,跨接灵桥路。东堍直接江东百丈路,跨接江东南路和江东北路,位处闹市,贴近“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商业荟萃之区,半边街江涯桅樯林立,桥上“人驰车马过,彻夜有人行”(清初李邺嗣《鄮东竹枝词》中语),历代盛况不衰。
    浮桥千载以来,屡坏屡修,官府和地方均甚重视。见之于志乘的元代以前的大修有:唐大和三年(829年),唐末,北宋开宝年间,南宋乾道中庆元年间,嘉泰元年(1201年),嘉定年间,宝庆二年(1226年),淳祐二年(1242年)等次。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廉访司副使陈祥置舟十四联,每舟两头用篾索系锚沉于江底固定;并置栏杆二十四座铁,系大篾索四条压定。①至正二十年(1360年)浙江省平章方国珍重造。②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宁波府知府陆奇建新舟,始冶铁链用以联系。③成化二年(1466年)方逵又更置新船。④嘉靖年间,官府对桥屡修屡坏不胜其烦,责令少数富户承管修造,工毕予以冠带奖励、称为“江桥大户”。清顺治年间知府杨之柄改变办法,规定每隔五年,向各里科银二两,由官府督促修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飓风过境,铁链折断,浮桥飘流四散。知府李熙募银千余两重建,用厚板密钉船排,设坚固木栏杆,并勒石禁止浮桥附近停泊船只。嘉庆年间,浮桥原九排十六舟改为八排十四舟。道光二年(1822年)仍复旧制。⑤民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世的推移,浮桥自更多次翻新修旧,无大变样,不过栏杆以铁代木,桥面衔接处也用铁板代替木板,增强铁链,两堍一度搭了铁栅口。
    木造浮桥经不起风雨侵袭、人过车驰,一遇台风临境,骤风暴雨,上游山洪暴发,江水流势汹涌,浮桥时有断链折索,舟排飘散,行人落水等险情发生。赶车挑担的劳动者在涨潮坡陡时举步费力,往往人仰车翻。过桥船只由于狂风湍流把舵失控,常有与舟排相撞而发生翻船事故。年年生命财货蒙受损害非浅。仅就民国2年至25年(1913—1936年)的23年间就发生大小事故79次,落水死亡的劳动者约六、七十人。其中较大的事故有下列几例:
    1917年芦柴船一艘,撞断浮桥第三排铁链,桥身发生剧烈震动,桥上两行人堕下落水。
    1919年农历十月十七一艘奉化航船撞及舟排,当即覆没,全船17人落水,得救7人。
    1920年8月13、14、15三日连下骤雨,奉化江上游水势暴涨,潮流湍急,冲断浮桥铁链,架板大船三只于16日晨被冲至镇海,浮桥中间断脱三排,交通断绝两天。
    1922年8月6日暴风雨,江水猛涨,风势之大为20年来所未有,桥身摇撼震动,江东一面之桥脚局部崩坍,两岸链牙拔出,致全排船身被水汆去。幸时在夜间,桥上无行人,故未有丧生者。次日,江桥毁,交通断绝10日。民元以来,船身破坏以此次为最。
    1926年8月24日、25日,疾风骤雨,急流冲击桥身,有大堆“革命草”(即蕴草,因其繁衍甚快,俗呼为“革命草”)自上氽下集积桥排,势甚猛烈。至26日上午7时半,靠近东西堍各第二排浮船铁链断裂,于是中段五排随之逐流飘去。其时桥上行人纷纷奔窜逃命,被挤落水者达30余人,不及逃逸尚在飘流中之断桥上求援者亦有10余人。落水者除3人得救外均被恶浪吞没。民元以来,因桥冲毁而死难者以此次为最多。
    1931年8年24日发飓风,次日大风雨,江水暴涨。至26日,上游扒沙港造船厂正在修理的两艘冰鲜船被风吹断绳索冲下,撞及舟排,桥西铁链破断,除东首尚留1排外,其余11排桥船连桥板向下游流去。幸时在深夜无行人,棚贩已先避开,故未有人罹难。桥船冲至新北京码头(今客运码头)江面被追获牵引回原处,费时六日修复。
    1933年9月18日发飓风,其猛烈之势为20年来所罕见。是晚八时许,三江口方面所泊之大号卤蛋船、大钓船7艘,所抛铁锚为风拔去,漂至老江桥猛撞,浮船三排当被撞断,随潮氽入奉化江内。东首桥堍仅剩1排,西首剩3排。至21晨第一排桥船亦被卤蛋船一艘撞断铁链汆去。卤蛋船内有七八人皆因船身剧烈震动而落江,均未救获。此时因桥栅门关闭,禁止行人,故市民未遇险。氽去之船排,被觅回2排,1排不知去向。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以新桥即拟着手动工,故决定在姜山道头搭设临时浮桥。自此不再在原处敷设浮桥。
    从唐代至1913年为止的近1100年间,若按已有资料⑥可稽的这23年事故比例来推断,则事故发生次数当达3700次左右,落水者不下3300人,其祸患何等惊人!
    这样一座春秋战国早巳出现过的浮桥,即使进入到18世纪末叶给洋人敲开了闭关自锁大门时,也因积习已深,因循守旧而无力改建一又坚固耐久又安全可靠的新式桥梁,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建筑的现代桥梁早巳遍布各地了。
    直至清末民初始有人创议改建,但未有下文。1922年留学日本归国甬人陈树棠⑦又建议改建,拟定计划书和工程设计图分致宁波各当局;虽然当时建筑预算仅需16万圆,亦因官府无力负担、地方未暇顾及而成泡影。同年商民应鸣和分函乡老耆绅建议改建。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总商会和鄞县县议会。9月间邀德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拟定建筑方案,计工程费30万圆。11月上旬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至此改建之议始具体化。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2月中旬开会讨论,议决各项,正式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随后陆续接受会员千余人。改建之议时断时续。迨至1924年9月卒因江浙军阀齐卢战事地方不靖,遂至事过境迁,不了了之。⑧1926年8月下旬发生的浮桥特大灾情又成为沪甬各界掀起改建热潮的动力,重温旧事,乃于是年8月底开会讨论。9月中旬,甬人乐振葆,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10月中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推定张申之、严康懋、郁桂芳等6人为筹备会干事。11月5日在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推出筹备员60人,发起人当场认捐。此次筹划又因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江浙局势动荡,改建之议遂告中止。⑨
    此后,北伐告成,局势平靖,经济回苏,浮桥更不能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时政府仍无财力、物力、人才来承担这一建桥艰巨任务,只能由工商界来挑起肩仔。于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又把改建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31年3月27日乐振葆、张继光偕同德工程师爱土伯自沪来甬察看桥址地势,并进行测量。初步拟定三江口筑桥墩,以三桥联江北、江东、江厦。7月4日张继光又偕同沪工部局工程师詹姆生(A.F.Gimson)来甬打桩验土,会同新仁记营造厂工程师竺泉通进行勘察设计。8月沪甬两地各成立“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沪筹备处主任乐振葆,副主任陈蓉馆;甬筹备处主任王文翰,副主任严康懋、徐镛笙。酝酿至1933年9月,时机逐步成熟,乐振葆等又来甬进行最后测定,确定新桥长度,应拆迁东西房屋46间,并作出经费预算:造桥包价50万圆,外收民地12万圆,杂费8万圆,共需70万圆。沪负担七成,甬负担三成。临时浮桥改搭在江东姜山道头和浩河头奉化凉亭。新桥建成需时18个月。
    建桥由德商西门子洋行(Siemens China Co.)承包,钢梁由德孟阿恩桥梁公司(M.A.N.Factory)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与康益洋行(A.Corrit Co.),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China Engineer  Co.)承包。于1934年5月1日正式开工。
    新桥为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钢骨分13联,全长320英尺(合97.6米),桥面总宽19.8米,人行道每面4.5米,桥面最高潮位4.6米,桥面坡度5%,两端桥脚为马蹄式。钢架由孤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桥脚基础打入5丈8尺木桩,计102根,钢梁固定其上。钢梁重455吨,桥面钢筋水泥重697吨,共重1152吨。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斜度分别为75°、50°、17°三种。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0吨。
    当时对建桥质量甚为重视,原材料物理性能必须符合规格,施工和检验亦须符合技术要求。设计很具有预见性,桥墩留出管道孔。桥面设计混凝土厚14厘米,其上并以1:1的水泥石子盖面厚3.8厘米,故见石子露出,功能耐久,颇具建筑美特色。
    工程进展快速,全部建筑于1936年5月完工。自此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桥梁矗立在宁波奉化江上了,宁波人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书有“灵桥”两字的匾额高悬桥顶(解放后拆去,现又重悬),钢梁近桥面处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其外壁嵌有铜质铭记,如《重修灵桥碑记》(陈宝麟撰文,赵时棡篆额,沙文若书),建桥认捐人姓名立石等共八方(后被拆除),6月27日举行开桥典礼。是日以“开光”之名,吸引远近民众纷至沓来,买“关牒”礼拜过桥,十分拥挤热闹。⑩
    新桥经兴师动众煞费周折总算建立起来了,过去一千多年的浮桥惨祸可望一去不复返了,却想不到还是给宁波人带来了比以前更为深重的灾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接着“八·一三”淞沪战役又起,日寇飞机对宁波的交通命脉灵桥视为主要目标进行轰炸,两年半的时间内不时对它俯冲投弹,其中以1940年间的一次最为猖狂,九架敌机来袭,一下投掷千磅级炸弹十八枚。反复肆虐,但灵桥依然屹立如故,不过桥面西部分中了一弹,钢筋混凝土洞穿一处,钢梁边缘为弹片飞穿数孔,另一枚陷入桥西堍车道上未炸。○11空袭时桥上行人绝迹,除有人躲入钢梁圆孔内被震死外,别无伤亡。却殃及灵桥附近闹市上许多房屋和人民,例如灵桥门包括大有南货号的商店被燃烧弹击中焚毁,天后宫半边街一带被夷为平地,死伤渔民等数百人。
    1949年5月24日宁波解放,解放军即向滨海地区和浙东岛屿进军,退处定海之国民党空军妄图阻挡大军前进,采取轰炸灵桥断绝过江交通来勾延残喘,几乎每天出动飞机飞临宁波对灵桥进行轰炸扫射,持续低空投弹。直至同年9月下旬,解放军高炮部队开抵宁波,给来犯之国民党轰炸机迎头痛击,一时宁波上空炮声隆隆,弹花并射,击中一架摇摇欲坠,带伤低飞过江东向东海逸去。自此国民党飞机改为高空投弹,漫无目标。灵桥仅被炸一洞,钢梁吊柱一处断裂当抢修复原外,整体仍然无恙。而桥周以及迤次大道头一带商店房屋再度遭灾,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灵桥经先后两次大规模轰炸,很难想象竟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1950年底宁波市人民政府拨款将灵桥修葺一新。自此每隔数年必对灵桥钢架除锈髹漆,整修桥面和栏杆,1985年上半年又一次比较全面地进行了修葺。但四十年代遭受巨震,且宁波随着市面日益繁荣和港口的开放,过往车辆川流不息,负载和金属疲劳等因素又成为面临新的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