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皎与小皎 双蛟跃出四明山 - 乡情水纹 - 宁波水文化网


大皎与小皎 双蛟跃出四明山

发布日期:2020-11-11 14:43:02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万伯春
 
 
     第一次关注这个“皎”字,是由于皎口水库。后来才知道,这个皎口水库,是因为筑在大皎溪与小皎溪会合处而得名,这才知道那大山深处里有两条溪流,一条叫大皎溪,一条叫小皎溪,它们犹如一对从山野里出来的蛟龙从四明山的崇山峻岭中奔腾而出,一路欢唱,一路狂奔,绕过了多少悬崖绝壁,冲过了多少乱石险滩,终于会合在一个名叫皎口的地方。在那里,四明山人建造了一座大型水库,那就是皎口水库。
    大皎溪是鄞江的主源。据清人《四明谈助》载:“大皎水源,实起于嵊县唐田诸山,后合分水岭并杖锡、杜岙诸水,会于皎口。”黄宗羲著《四明山志》云:大皎溪,一源出北溪,北流西会白坑之水(源出四明石窗,绕羊狗坑至白坑入大皎),又北出大俞永春桥,东会洗药溪(源出杖锡寺前,西流经潺湲洞、过云石梁,合大皎)。一源出杀羊岭西,曰赤水,出赤水桥,绕柿林村至三叠岩下,二源相合。”而新近出版的《鄞州水利志》则称:大皎溪主源为余姚四明山镇对冈岭莲花村(海拔770米)南麓下蟠龙坑,南折东流约2千米,汇合源出龙岩冈(海拔820米)(《余姚市水利志》以此为河源的乌龙坑)东北流至水路山,右纳源出白肚肠冈(海拔693米)北麓流经唐田的南支来水(《鄞县水利志》、《甬江志》均以此为河源)。 大皎溪经周公宅水库、下严至蜜岩与小皎溪汇合。
     小皎溪是鄞江的另一条支流,源出余姚鹿亭乡东岗山,经中村、小皎、童家,在蜜岩与大皎溪会合。
     历史上,大皎曾称大韭、大皛。清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云:“韭,一名皛,大皛、小皛地产此菜,故以为名,而易韭为皛,复易皛为皎”,清全祖望羡慕“二韭”形胜,曾建“双韭山房”藏书处。这一带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脍炙人口的诗词。      
     今天,请您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去领略大皎溪和小皎溪两岸的无尽美景,去聆听四明山中流传久远的动人故事。1-0大皎溪风光大皎溪风光1-0小皎溪风光小皎溪风光
 
       唐田  溪水穿村而过
       唐田村是余姚市最南端的一个村庄,它的东、南、西与奉化市毗邻,北与余姚梨洲村接壤,地形像一只蝴蝶展翅飞翔。唐田属于余姚四明山镇,但距镇政府驻地有11公里。据《唐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1131),有一位长三公揽胜至此,登钟山、陟鼓坪,见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梅潭琴泉、形形色色、俯仰百变,不胜爱之,遂宅而居,仗剑开田,因为长三公姓唐而以田为始,故得名唐田。
  其实,早年的时候唐田本属于绍兴市的嵊县,1928年划归奉化县管辖,直到1960年唐田才划归余姚。 唐田村家家户户搞花木种植,是红枫专业村,现有红枫1000余亩,是红枫之乡的红枫主产地之一,而现在则成了观赏红枫的游览之地。
  
四明山镇   风景恍然人世外
     从唐田村向北,穿越崇山峻岭,就到达四明山镇。据记载,四明山镇之东有栖霞岭,溪水在此分成两股:东经栖霞坑北行,至三折岭下,转东,经大小晦山前,出亭下;西合唐田诸水,转北,经北溪,归杖锡寺右洞桥,东行四十里,出大皎。由此可见,四明山镇栖霞岭东面之水流向大小晦山,即奉化江上游晦溪,而栖霞岭西面之水,则流向北溪,汇入大皎溪,即奉化江支流鄞江。
    四明山镇古时名为梨州。据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所载:“梨洲山,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那里群山高高耸立,山路曲曲弯弯,风景特别优美。唐代诗人汪纶,写过一首《梨洲山诗》:
             莲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
             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
             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
             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隈。
    其中的“梨因孙绰来时见”就是用的孙绰得仙梨的典故,而“桃是刘纲去后栽”则讲的是东汉上虞令刘纲在大岚山得道升仙的故事。
     四明山镇最有名的风景就是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它位于四明山腹地的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那里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岗峦层叠,海拔在600-900米之间,气候微冷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夏季凉爽。 公园林木茂密,花草芬芳,山崖巨石常现于苍松翠柏之中,其中最为人们称奇的就是鹁鸪岩。鹁鸪岩是个水帘洞,走近洞口,你会发现岩洞上部是陡悬于山谷间的峭壁,洞顶有一股飞瀑喷流而下,飞珠溅玉,吐霓挂虹,落差有二十来米,瀑布落地后再在山崖下汇成清澈没膝的水潭。
    北溪   山明水秀唐诗路1-3古村北溪北溪风光
    我们在四明山腹地的公路上蜿蜒曲折地前行,不久就来到了北溪村。北溪原来也属于奉化,现在则属于余姚市。整个村落坐南朝北,村后的山体沿东西方向左右延伸,将村落环抱其中。一条溪流自东向西从村旁流过,并在村落西边转弯180度继续向东流。村口(下水口)和左侧青龙山之上存有古树数棵,分别为古银杏、古枫树和古枫杨,均具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并形成了“丹枫古道”。此丹枫古道是由会稽至四明通天台这条古代唐诗之路的必经之路。唐代诗人刘长卿、皮日休、陆龟蒙等都曾在此寻觅留恋。施肩吾《忆四明山泉》中曾写有“爱彼山中石泉水,幽声夜落虚窗里。至今忆得卧云时,犹自涓涓在人耳”的诗句。戴表元写过《四明山中十绝》,其中有一首《北溪》写道:“乱云穿尽得平芜,一段冰寒碧玉壶。犹是春风未相弃,山前吹长万龙须。”
     北溪村分布在溪流两边,因溪流两边空间都比较开阔,故溪流南北两边都有民居建筑群,形成“一溪两岸”的空间格局,但以南半部分为主体。村中现有居民数百户近千口人,全村人大多姓卢。据北溪《卢氏家谱》记载,南宋年间,卢氏从北方南迁,分支到奉化、余姚、东阳等地,有位叫卢谷良的奉化州判,居官三年后隐居卢埠头。他向往与北溪相邻的四窗岩胜境,初夏一日,上雪窦山,过徐凫岩,“至北溪,见豁然开朗,环峰带涧,山明水秀”,自感有幸,大呼“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自此携家住到北溪。
    据村里所藏的《卢氏宗谱》考证,六百多年前,其祖先生活在山东范阳县青州府境内,于是有人“合理想象”,推测可能属《水浒传》中的卢俊义一脉,北溪村为此搞了一个以“喝大碗酒、吃大块肉”为特色的水浒系列农家乐,每个经营户都挂上了具有“水浒”特色的牌子,什么“景阳岗”店、“聚义厅”店、“清风寨”店、“浔阳楼”店和“快活林”店,村里都有。
 
四窗岩    巍然石顶明四目  1-4 四窗岩 全景四窗岩
过北溪向东行,不久就到了四窗岩。四窗岩下之水绕羊狗坑流入白坑,再流入大皎溪。    
    石窗岩是指大俞山顶上的一块长方形悬崖。崖腰有洞,内有四穴,远处仰望犹如楼之窗户,“中通日月星辰之光”,被称为“四明之目”,四窗岩因此而得名。刘长卿有诗曰:“苍崖依天立,履石如房屋,玲珑开窗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即以其中诗句“落落明四目”而得名。据《余姚乾隆志》记载:石窗高5丈,深10丈,长为深的6陪。全洞中隔三石,分为四室,大室可容10余人,其中三洞相望,倾身可过。石室内石乳倒悬,形状怪异,纷呈五色。中有一室,悬石如鼓,题有“悬鼓”二字。洞口悬石如磬,题有“悬罄”二字。两洞口顶上削壁处,题有“片云”字样。四窗岩下临深谷,有清泉碧潭;对面山崖壑口,一条瀑布飞泻而下;四面灵峰耸立,岩谷奇秀,白云氲氤,山碧如洗,巍巍四明山,峦环如城郭,俯视天际,如临高楼望四遭。
   四窗岩为四明山著名胜境,相传古代有凡人遇仙女的传说。据《四明山志》记载,在汉平年间有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容貌绝色,结为夫妇。居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刘、阮回家心切,二女即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遂唤仙女作歌送别,二人还家,子孙已传七代,想再回二女处,则路迷难遂。传说,刘晨、阮肇采药和栖居的仙窟洞府,就是四窗岩。
    以前,四窗岩由于在高山之巅,非健壮者难以到达。如今,四明山山区公路修通,登四窗岩已非难事。
 
丹山赤水    不染人间半点埃1-5 丹山赤水赤水桥  
    丹山赤水位于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距余姚市区45公里。
    据《鄞州水利志》大皎溪流经北溪村后,在白相洞北右纳源出大岚镇碗青冈南麓,流经丹山赤水、峙岭之北支来水,北流至周公宅水库。据此,丹山赤水之水流入三叠岩下,汇合北溪之水,再流入大皎溪,大皎溪即奉化江支流鄞江之上游。       
    柿林村,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流泉叮咚,鸟语花香,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山居原貌保持完好。
    传说东汉年间上虞令刘纲、樊云翘夫妇慕大岚山一带高峰轶云,林木蔽日,更有四明二百八十峰含青育翠,风光绮丽,故在此隐居修道,数年后道成 ,从一颗大皂荚树缘木升天,从此丹山赤水成为道教名士隐居修身的佳境,被尊为中国道教之第九洞天。
    村下有一条大溪,因溪水流经红土层,又在红色山岩映照下,略呈红色,所以叫赤水溪,溪上有座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石拱桥,为陡拱单孔式,拱高10米,正中刻“赤水桥”三字。过桥,迎面是宽数里、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岩壁亦呈红色,称丹崖。传说古代仙人在这里杀羊,把岩石和溪水都染红了,所以又叫杀羊岩。崖壁上刻有宋徽宗御笔“丹山赤水”四个大字。 
    现在,柿林村全村只有沈氏一姓,据族谱记载: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后裔来此隐居。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丹山赤水地处四明山中,气候宜人,是一处以峡谷景观为依托,以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为文化内涵,以绝壁、奇岩、古桥、流溪、飞瀑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村中最多为柿子树,每当晚秋时节,红柿吊挂枝头,加上林莽间红枫如火,绿树映衬,一派秋韵美景。 元沈太隆有《口占一绝》诗,云“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土择地居此乐,岭头自有白云来。”这丹山赤水柿林村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杖锡   四明山心识碑文1-6摩崖石刻“四明山心”石刻四明山心    
杖锡位于海曙区章水镇,是鄞州、余姚、奉化三地交界处,各距三地城区六七十公里,处于四明山区的中心。村中有一溪流,查《四明山志》记有:大皎溪东会源出杖锡寺前,西流经潺湲洞、过云石梁的洗药溪之水,从这里可知,杖锡村中的小溪为洗药溪。
     元末明初慈溪文人乌斯道有铭云:“东南之山,维明为盛。维明之山,仗锡为盛。”对杖锡甚为推重。先贤王阳明和黄宗羲都到过杖锡山寺,或游览、或驻军、或题诗、或撰文。 王阳明有《杖锡道中》两首, 其一云“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其二云“每逢佳处问山名,风景依稀过眼生。朝雾忽连千嶂暝,夕阳偏放一溪晴。晚投岩寺依云宿,静爱枫林送雨声。夜久披衣还起坐,不禁风月照人清。”写杖锡的风光“山鸟欢呼”、“山花含笑”,一片喜悦之情跃于字里行间。
    杖锡有鹿窠摩崖石刻共9块,位于村里的屏风岩、门前山、下溪岩、门后头山(百步阶)等处。 屏风岩石刻,为长方形直立巨石,正面直镌“四明山心”四个隶书大字。从屏风岩西北行,至百步阶附近,两山之间一股涧溪奔出,那就是洗药溪,溪水为一巨石所阻,涧旁多摩崖石刻,陡壁间有巨石三级,第一级刻“三峡”二字,因似微型的长江三峡;在一股清泉涌出处刻有“浴心”二字;在溪水垂直下泻处刻有“醉泉”二字。第二级出,溪水从一洞下缓缓流出,石上刻“潺湲洞”三字。第三级处有一石桥横跨涧上,涧旁有一方柱形巨石,直刻“过云”二字,乡人称“过云岩”。
    鹿窠村前的门前山上有佛手岩,岩上刻有“心经者,非成莲式和尚洗出”、“宝盖”、“绿水青山”等字样。门前山上又有中峰岩,岩上刻有“中峰”篆文,下刻经文,今已难以辨认。岩东旁有一巨石,刻有“诃佛”、“再来岩”、“三昧”、“会不会”、“无祖师”、“无训悔也”等字样。 在石之右旁有“开庆己未夏题”落款。“开庆”为宋理宗赵昀年号,“己未”为公元1259年,可见该石刻群为南宋开庆前后遗迹。文字内容多属佛教用语,与当时杖锡寺有关。鹿窠摩崖石刻群1986年列入区级文保单位,现属海曙区。
 
 
大皎溪流经章水镇茅镬,当地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这里有着宁波规模最大的古树群,古老沧桑的银杏、金钱松等古树矗立在村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小小山村拥有古树近百棵。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棵被称为“万木之冠”的金钱松,树高51米,树围4.2米,树龄500余年。这里被誉为“宁波最美村庄”。然而,由于茅镬村多次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被列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2012年12月,茅镬村整体搬迁,茅镬古村从人们的视线里彻底消失。2018年,原茅镬古村已经开辟成公园,迎接八方来客。
   
小皎溪  从鹿亭中村走来1-8中村白云桥中村白云桥
    樟溪的另一条支流就是小皎溪,当地人称小皎溪为晓鹿溪。
    小皎溪流经的鹿亭中村,旧时是三县(余姚、鄞县、慈溪)两府(宁波、绍兴)交界之地。村中有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间(627~649年)建,清光绪年间重建。白云桥为单孔陡拱桥,因为桥是建在潭边的天然岩基上,岩基有近3米高,所以就显得格外高峻。白云桥不但桥型高大,气势非凡,而且全桥用料规整、做工考究,雕刻也很精美。联柱石上镌有两副桥联,联意都与界桥有关。西面的对联为:“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地界鄞余”,指此桥是鄞县与余姚的分界。“村连龚郑”,此“村”即中村,据说中村村民多姓龚、郑,而且先有龚姓(唐)、后有郑姓(宋)。“二韭三菁”的“二韭”,又称双韭,就是现在分别位于皎口水库南北两侧的大皎和小皎村,地在此桥之东;“三菁”,是太平山以北的诸山,姚江又名菁江,就是因为源出“三菁”,地在此桥之西。东面的对联为:“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虹腰”是对白云桥最贴切的比喻。联句句首的“白水”“云村”四字,既嵌入桥名,又画出一幅令人陶醉的虹桥夜景图:明月之夜桥下溪水泛起一片“白水”;淡霭之中的溪边村庄在月光里若隐若现,恰如云中之村落。
 
 高峡出平湖   双皎会聚蜜岩村
        蜜岩村是一个古村,至今还保存着一批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比较有特色的有老街、长大屋街、桂馥堂、府台春晓以及中宅墙门、双韭山房、望三益、前八房、里外堂前和见大宝墙门等。村落南部尚有一座建于清咸丰2年的万安桥,造型美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蜜岩村传统文化气息浓厚,晚晴时应文生及其子应桂馨创办了“崇义学堂”,免费招纳村中子弟,后又有村人应维青、应存甫分别创建了“愈愚国民学校”、“蜜山国民学校”。抗日时期鄞县民主政府成立大会曾在原崇义学校召开,崇义学校现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皎溪和小皎溪在章水镇蜜岩村汇合至鄞江镇它山堰这一段名叫樟溪,然后又有龙王溪、桓溪、清源溪汇入,东流至海曙区横涨附近汇入奉化江,它山堰至横涨一段旧称兰江,现在一般都称它为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