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德 湖 的 废 弃 与 东 钱 湖 的 维 系 - 乡情水纹 - 宁波水文化网


广 德 湖 的 废 弃 与 东 钱 湖 的 维 系

发布日期:2020-09-14 10:57:02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文  繆复元
    大约八千多年前的全新世中期,海平面迅速升高,浙江沿海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海侵,海水直扑山前,平原全为海水淹没。直至七千年前的全新世晚期,海水才开始退却,首先脱离海水的山前一带,成为湖泊沼泽。河姆渡人从山上下来开始在这依山傍水的滨海地带营居活动。这种泻湖沼泽环境为后来宁绍平原出现的湖泊群和湖泊水利作了奠基。
                 湖 泊 水 利 的 兴 起
    宁绍平原湖泊水利兴起于东汉,以会稽太守马臻建鉴湖为肇端,至唐代出现湖泊水利发展的全盛时期。宁波一带因经济开发滞后,至晋代这里还是人煙稀少的偏僻地区,所以湖泊水利发展晚于绍兴地区。但这里有密集的池沼,茂盛的山林。在唐代及此以前的发展中,宁绍平原出现两大水利区:以鄞县为中心的东钱湖、广德湖水利区,它的受益面积几乎覆盖整个宁波平原;以绍兴为中心,以鉴湖水库型湖泊和以航运为主兼有供水、灌溉利益的西兴运河组成的河湖水利区。在这两大水利区的区域内外,还有许多池沼、湿地,通过开拓、改造后也成为这类湖泊,如夏盖湖、杜湖、湘湖及宁波境内的马湖、槎湖、雁湖等。
    东钱湖、广德湖原都是这一地质时期,由大小泻湖形成的海迹湖泊。如广德湖在东汉时不仅已经存在,且已被利用。宋洪迈在《夷坚志》中称:”明州广德湖,自东汉以来有之,其广袤数万顷。大约在南朝大宝元年(550),曾有过围堤兴湖之举,时称罂脰湖,但当时未经有规模的开发,湖域未作最后界定。东钱湖也早在晋时就有记载,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说:“西有大湖,广纵千顷……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清李墩在《修东钱湖议》中说“陆士龙答车茂安书言,鄮治东临大海,西有大湖,盖因鄮县未徙时湖在鄮城之西,可知晋时已有湖矣!”
    东钱湖、广德湖真正大规模开发、整治出现在盛唐时期。东钱湖开拓于唐天宝三年(744),广德湖开拓于大历八年(773),二者先后只相差29年,度其规模两湖大体相当。(近年亦有学者提出广德湖规模相当于3个东钱湖之说。但灌溉范围、面积不同。广德湖开拓之初的唐大历、贞元期为400顷,后逐渐增至800顷。东钱湖初期为500顷,随着平原沼泽湿地的不断开拓,灌溉面积逐渐扩大。当时称广德湖灌西七乡,东钱湖灌东七乡,但东钱湖的实际灌溉面积大于广德湖。它的灌溉范用涉及鄞、奉、镇。按建国初期灌溉面积计算为50万亩。广德湖在宋时为2000顷,灌溉范围只局限在鄞西平原,按现在方法计算也不会超过20万亩。一个海迹湖泊要围建开发成陆相淡水湖泊,必须具备开发利用条件,如:应具备集流区域(即流域面积)、充足的库容量、河道連贯、尾闾之水可下泄江海、供需协调才有生命力。特别是湖区应具备水工开发条件,如围堤、筑堰的可能性等。两大湖泊的开拓都基本具备了这些条件。两湖建成后的鄞东、鄞西的地理自然环境很优越,形成上承(集流)、中蓄(湖泊)、下引灌(河网)、外行洪排泄(江道)的水利系统。湖泊髙于农田,则利于灌溉。农田高于河网,利于排泄。河道高于感潮江道,利于行洪出海。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完整的灌溉、排泄功能的平原河湖水利。
    东钱湖是由天然沼泽湿地围成的湖泊水利工程,湖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它三面环山,西北部地势平坦,几个山体之间的阙口宜于筑堤、设堰等水工建筑物。上可承东南山区大小72溪之来水,下可经西北平原河网脉络、平原农田、城市村镇、洪涝及尾闾之水可向甬江宣泄。唐天宝二年(743),吴郡苏州人陆南金出任鄮县令,他于次年(744)通过踏勘相度地势,将西北部几个山间阙口筑堤堰连接封堵。共筑塘8条、堰4条。废田121213亩(每亩约现代0.25亩,《李暾修东钱湖议》)。灌溉鄞、奉、镇三县的老界、阳堂、翔凤、平界、丰乐、鄞塘、祟丘七乡,溉田500顷。废去湖田赋税摊给受益田,每亩加米0.376升。从此,这个地质时期形成的海迹湖泊成为蓄泄自如的淡水湖,因其利敷,被誉为"万金湖"。这次修筑的最早记载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但记载非常简略,只记述成湖后的工程效益,即溉田500顷。
    北宋是东钱湖水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工程设置趋于完善,灌区有较大扩展。南宋对东钱湖工程有着详细记载:”东钱湖承受72溪,方圆广阔800顷,傍山为固,叠石为塘八十里。……中有四插七堰,凡遇干涸开插放水,溉田50万亩。"而这些工程主要是北宋时期完成的。根据南宋《乾道四明图径》记载,北宋时对东钱湖水利有过四次重要建设,其主要工程设施和运行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禧元年(1017)由明州郡守李夷庚主持疏浚湖泊,整治环湖堤塘,对东钱湖进行开拓增广,使东钱湖的水域有相对的稳定。
    庆历八年(1048)鄮令王安石主持勘定湖界,为保护东钱湖不被围垦,管理体制方面更体现湖泊的国有属性和政府管理的权威性。
    嘉祐年间(1056—1063)修筑永久性闸门,置四碶:莫枝、钱堰、大堰、梅湖。这四座闸门建筑在各山峡间的档水塘坝一侧,并立水平石于左右,作为放水标准,是湖泊重要的节制和输水工程。堰闸修筑在基岩上,闸门是砌石结构,构筑牢固、形式划一,这些工程一直被沿用至今,虽经修理改建,但其结构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
    治平元年(1064),主簙吕献之主持重修六塘(档水堤坝),即:方家塘、高湫塘、梅湖塘、栗木塘、平水堰塘及钱堰塘,全长2566米。这六处湖塘都为永久性工程,使湖塘更臻完善牢固,六塘亦沿用至今。工程之余并于青山岙湖堤旁创建嘉泽庙祭祀陆南金、李夷庚。
     经过唐至北宋的建设,东钱湖由天然的海迹湖泊成为具有蓄水、供水、滞洪等效益的平原水库。流域面积84平方千米,湖面水面积22.9平方千米,,灌溉面积50余万亩。工程设施已较为完善,主要有档水堤坝、泄水碶闸、供水渠、及后来陆续建成的溢流堰、过船坝等。工程效益除灌溉、防洪外,还有通航、漁业,后又成了宁波市重要的供水源。东钱湖形成的潜在利益更难以衡量,其浩瀚的水面,郁郁的青山造就了动人的湖光山色,沿岸不断丰富的人文景观,使它成为浙东著名的景区。
     广德湖是位于鄞西地区的另一个大湖,其成湖背景及基础与东钱湖相同,它的开拓晚于东钱湖29年,两湖成湖环境和条件相似。广德湖背负四明山,主源庄家溪汇集芝岙溪、桃源溪,武陵溪后入湖。流域面积45平方千米,加上近山诸流和湖域,流域总面积,达70平方千米左右,下通鄞西河网,北通余姚江。山溪性河流径流不定,雨则沟浍盈滿,溪水带着泥砂淤积河湖,雨止溪水即涸。《四明丛书.水利考》说:“西乡河渠,其源有四,源出大雷诸山,下流四达,……大雷之源较二枝为盛,然也出于近山之溪,兼旬无雨则溪流绝,而河为之立涸。所以需要由河湖来调蓄水体。广德湖具有滞洪、蓄水灌溉、供水、水上交通、湖产繁殖等功能。”广德湖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唐大历、贞元以后溉田400顷,大中时增至800顷,宋时溉田2000顷(《广德湖记》)。以元延祐间鄞县土地4373顷(延祐《四明志》)计算,约占全县耕田一半。《广德湖记》又云:“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姚江)”“其七乡之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绍兴)者,皆由此湖”。可知其水可引入姚江,补充源以利航运,其船可达绍兴。广德湖又是明州城主要供水源之一,“大雷之水经广德湖入西门潴为两湖(日湖、月湖),又引之于郡治西北隅,凿池以停蓄,所谓蜃池(今废)”(至正《四明志》)。广德湖末湮时,水生资源丰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葮菼、葵莼莲芡之铙……无田以耕,无钱以商者,莫不仰食于此。”环湖生长的野生蔺草,自唐代起就成为草编的原料,成为鄞西一大特产。宋杜模《秋过广德湖》诗云:“一望湖皋滿月秋,秋风吹雨稻花收,凭谁诉与均田使,泽国来年是沃畴。”
     广德湖虽早已存在,但当时湖域较为松散呈罂脰状。唐大历八年(773)鄮令储仙舟整湖界修浚后得以固定,因其湖域广阔,惠德于民更名广德湖。
     广德湖在储仙舟整治后,又经多次疏浚整治,唐贞元二年(786),明州剌史任侗重加开拓,扩大湖域。宋建隆年间(960—963),节度使钱亿于农隙期间,集民夫万人编十队以官吏分率疏浚,给米9000石,钱50万,钱亿后复出千缗追加投入。整治后环湖周长12871丈,使鄞西“骄阳砾石无旱叹之患”。大中祥符三年(1010),苏蓍为守,以湖塘漏水,复修而浚之。天禧二年(1018),知州李夷庚勘定湖界,筑堤十八里限之,灌田2000顷。这是一次重大治湖行动。康定元年(1040),鄞县主簿曾公望主持疏浚广德湖,不久张子坚主鄞时又一次治湖。庆历七年(1047),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踏勘了广德湖,宿于广德湖水源入口处的林村,此事在其《鄞县径游记》中有记。熙宁元年(1068),知县张峋大加整治,筑环湖堤塘9134丈,堤高8尺,堤宽1丈8尺,建水闸9座,筑堰坝20条,湖面积扩大至2000顷。堤上植榆、柳,又用剩余材料在湖上建两亭,在湖中的两岛上建庙立祠。这时的广德湖除滞洪、灌溉、养鱼、种植水生作物外,还是鄞西杭甬运河交通的重要水道。这是广德湖整治史上最重大一次工程建设,也是广德湖的最兴盛时期。宋王庭秀在《水利说》中说:“鄞县东西凡十四乡,东乡之田取足于东湖,今俗所谓钱湖是也,西南诸乡之田所恃者广德一湖,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碶闸。方春山水泛涨时皆聚于此,溢则泄之江,夏秋之交民或以旱告,则令佐躬亲相视,开斗门以注之,湖髙田下,势如建瓴。阅日可浹,虽甚旱亢,决不过一二日,而稻已成熟矣。”
广德湖的废弃
本文开首曾说,湖泊作为地理史来说是短暂的,特别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后,湖泊的生命期更短,原因涉及湖上淤积,人口增长夺湖垦植。根据官方统计,政和六年(1116)宁波户数为123692户,人口265545人,至乾道四年(1168)户数为136072户,人口330989人,52年间户数增加十分之一,人口增加近四分一,其中还不包括未列入户口统计的流民。人口的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均耕田严重下降,在土地肥沃,水利设施完备的湖区和灌区遭受更沉重的人口压力。占地广而水淺的平原湖区,就成为人类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最后土地资源。广德湖区围垦从北宋开始,至南宋进入高潮。政和八年(1118)广德湖全废,从湖区水利兴起到广德湖消失凡三百余年。当时宁绍平原在宋元间,被围垦废毁的湖泊,除广德湖外,还包括夏蓋湖、镜湖、马湖、槎湖等多达18处。
     湖泊的废弃虽然常见,但广德湖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它是特定的偶然造成的。广德湖曾因湖床淤积、淤淺现象严重,自唐大中元年(847)起,就有人上书要垦湖为田,此后保湖、废湖之争一直未停止过。直至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当时战事频繁,内外交困,国库空虚。又因明州为接待迎接外国使者,“馆劳之费”庞大,朝廷无力支付,对此有一个叫楼异的明州人出了个“馊”主意。此人原本是朝庭命官,因服孝期满要求上任复官。他为了不愿去外地上任,想在当地为官,就向宋徽宗提出废广德湖增加田赋收入,充实接待外使等费用的建议。此议正中朝庭下怀,立即获得宋徽宗的支持批准。为实现此议,徽宗就委他为明州知府,实际操办。楼上任后就着手实施废湖垦田之事。废湖是很简单的,因为湖高于农田、河道,打开水闸、斗门几天就能将水放掉进行开垦。这样楼异完成了一桩大事,不但得到畄任明州的目的,又有废湖“政绩”载入史册。但废湖后果是:“七乡之田,无岁不旱,异时膏腴,今为下田”。鄞西人更延伸有“儿要亲生,田要东乡”的俚语,以喻东、西农田水利和土地富饶脊薄之差异。有许多湖泊的消亡是一种自然现象,甚至是一种必然,但楼异废广德湖却是偶发事件。笔者认为广德湖早晚得废,只是楼异废湖的时代及条件并不具备。广德湖被废后,原来由它灌溉的农田,由它供水的城镇,一下遭到破坏,为此鄞西百姓苦熬了几百年。这个问题直至850年后的上世纪70年代,随着皎口水库的建成才最终解决。皎口水库的库容是广德湖的三四倍,而库区淹没土地面积只有三千多亩,淹没的土地少于广德湖十多倍,蓄水量增加了近四倍,有了这样的替代工程,废广德湖也许从经济角度看是值得的。所以要废掉一个湖泊,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要有替代它的工程。想当年,鄞西有两大水利工程,广德湖、它山堰。一个是容量约4000万立米的广德湖,一个是能引四明山区经常径流量约15—20立方米每秒的它山堰引水工程。两大水利工程,对满足当时灌溉鄞西平原2000顷农田和明州城及平原村镇的供水,是足够的。楼异虽有私心,但他是不会不考虑废湖后果的。他认为它山堰能替代广德湖的供水功能,当然他疏忽了滞洪、水上航运、湖泊生态、气候调节等其它综合功能。从供水及灌溉角度说,我们用现代方法计算:一个经流量,包括沿途村镇用水,可灌农田一万亩左右,因现代水稻种的是连作双季,产量高于当时四五倍,所以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产量,农田用水量应该大大小于现代,在正常年份,它山堰工程供鄞西平原农田灌溉和城市、乡镇供用水是没有问题的。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正常年份,在正常径流量条件下如此。但是,如果遇上旱年、少水年,情况就会不一样。显然这种风险是会经常出现的。广德湖废除后,不但原来灌区及城市供水要由它山堰独立支撑,而且又增加了废湖后新增的800顷农田的灌溉用水。以后更随着人口的增加,灌区面积的逐步扩大,它山堰不堪重负,所以鄞西地区就出现十年九旱的状况。
                东钱湖的维系
现在我们再来谈与广德湖建成发展背景极其相似的东钱湖,它为什么能维系到现在?
    东钱湖湖底浅平,岸坡平缓,生物循环极易发生的海迹湖泊,其自然特点依然存在。这类平原水库,一旦运用不当或管理疏废,会葑草漫生,出现沼泽化,湖泊很快走向消亡。可以说从东钱湖的诞生起便有自然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种种矛盾,它们左右着东钱湖或存或废的命运。第一次见于记载的东钱湖葑草塞湖发生在南宋绍兴(1131—1162)前后,直接原因是管理松弛。这时湖区已有规模不大的围垦,但南宋对东钱湖的维护仍是非常注重的,几次规模较大的除葑、治湖经费均由国库开支和来自军队士兵的劳动力支援。宋以后也有多次重大除葑、清淤活动。
     明嘉靖以后,农民将葑草作为肥料,竞相采除,这是利公利己的大好事。
     清光绪十八年(1892),由张祖衔发起,弟子忻锦崖继之,奔走呼号历20余年之久,直至民国二年(1913),镇海富商陈协中助以巨资,在青山庙设湖工局,先浚梅湖后及全湖,历时3年完成一次重大的除葑清湖行動。
     新中国成立前夕,湖面葑草覆盖达7000余亩。,湖塘、碶闸、堰、阙年久失修。1951年8月,人民政府发动、组织13000民工、200余船只,拨款2.4万元,历40余天,清除葑草3600亩。第二年8月,拨款1.3万元再次组织整治,历20余天,请除了湖中所有葑草。
其实, 东钱湖能维系至今,并不是上述所述那么简单,历史上废湖保湖之争十分激烈。最早出现的湖区围垦在南宋绍兴年间,但规模较少,斗争也没有广德湖激烈,真正的围阻之争始于元代。
元大德年间(1297—1307),部分湖床淤浅,势家以湖浅淀为由,请以围田若干,以其租缴官,被都水营田分司追断,复去田为湖。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参政王士华家居下水,恃其势力,开田甚多,七乡之民陈于监司,终止。
   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宁波屯军屡请废湖为田,郡守冦天叙,县令黄仁山拒绝,没有实现。
  明末(明1644年灭亡),鲁王监国,总兵王之仁以兵饷不足,又欲废湖屯垦,知县袁州佐申阻,营弁周某又请废梅湖,州佐复移牒力阻,户部知事董守渝亦以死争之。不久王之仁兵亦溃,湖未废成。
  请顺治年间(1644—1661),沿湖生齿曰繁,侵占湖田的人很多,又有废湖之说,故绅陆宇鼎 言于朝,申明厉禁。
  同治五年(1866),镇海人胡枢等,请于剑河漕凿山开河,引湖水分灌镇海大丘、灵岩、海晏三乡( 今育王岭东大碶、柴桥一带)农田,扩大灌区。因地势有高差,工程艰巨,而鄞县农民也竭力反對而终止。此后,奉总督左宗棠批示,勒石永禁。碑立府城隍庙。
 民国32年(1943),鄞县县政府以梅湖淤塞过甚,遂开垦为田,得田3000亩,抗日战争胜利后,因镇海农民反对复湖。
          东钱湖的维系存续对当今宁波的意义
    平原湖泊是自然界兴废变化最迅速的实体,人类可以通过水利活动对正在衰落的湖泊进行改造与调整,如固堤、建闸,治葑清淤,使湖泊常盛不衰。也可以围垦废湖,加速其消亡。前者如东钱湖,后者如广德湖。东钱湖的历史演进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东钱湖水利,具有农田灌溉、生活供水、调蓄滞洪以及湖产养殖、改善环境等一系列功能,维持了湖区及其功能范围形成生态上的平衡,造福一方。东钱湖的自然条件优越,受益范围涉及鄞、奉、镇流域面积广。不仅如此,东钱湖的防洪功能也没有任何工程可以替代。东钱湖集大大小小72溪,84平方千米集雨面积(相当于三分之一鄞东南山区流域面积)。汛期暴雨洪峰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入湖,通过湖泊调蓄,缓冲了西北平原洪水威胁。如:1990年15号台风,东钱湖潜洪1170万立方米(注意,鄞东南现有河网正常总蓄容量只有4400万立方米)。1997年11台风潜洪1439万立方米。2000年12号“桑美”台风,滞洪2821万立方米,拦蓄东钱湖上游入湖洪水总量86.22%,削减洪峰34.44%。鄞东南丘陵山区面积252平方千米,除横溪、明堂岙溪等外,其它主溪集中在东钱湖上游,集流面积占鄞东南山区总面积35%以上。上述三次洪水期间,除东钱湖外,尚有三溪浦、横溪两座中型水库潜蓄,但两库的滞洪总量还不到东钱湖的滞洪量。古代鄞东南上游没有其它滞洪工程,只能独赖于东钱湖。
    现代坝工技术因建筑材料的突破出现革命性的飞跃。建筑在群山峡谷中的高坝水库可以以大库容取代平原湖泊来换取大批土地。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调整和改造大大超越了古人。 但目前的水库功能还不能全部代替东钱湖的现有功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鄞东南地区陆续建成众多山区山库,包括三溪浦、横溪两座中型水库及外流域引水,但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工业、农业、生活及环境用水量迅速增长,这些水库建成只能作为社会用水量增长的补充。东钱湖的集流面积就相当于鄞东南现有两座水库,无论防洪、供水都难以替代现有东钱湖的功能。上世纪60年代初,县境连遭三年洪涝灾害,为解决当时粮食之急,且适逢三溪浦水库建成,就废除了淤塞严重的梅湖,垦田约3000亩,但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此后也多有复湖的动议。三溪浦、横溪两座水库建成后,与东钱湖属同一灌区,即鄞东南灌区。灌溉、防洪统一调度,其中东钱湖在灌区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此外, 就生态环境而言,东钱湖的存在价值也是至高无上的。它辽阔的水域,是无数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是鸟类、鱼类、贝类、湖生植物的优良繁衍地。它不仅能蓄水滞洪,还调节气候、改善空气,如果失去湖泊,生态环境将会急剧改变和恶化。现在宁波市境内有多座大中型水库和外流域引水工程,对解决城市供水、防洪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它们替代不了东钱湖的环境和人文功能。因此,失去湖泊,失去的不仅是防洪、水源、鱼产品,而且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属于自然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和未来,人类返璞归真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动人的湖光山色,是人们远离嘈杂尘嚣的城市,游憩休闲的最佳去处,它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欢愉是单纯物质不能替代的。湖泊存在的价值可以说是至高无上、是永恒的。
     还有,人是有亲水性的。今天的水利正处在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转型时期。水利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功能范围正在日前扩大深化中。东钱湖历来是浙东有名的风景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千顷湖面沿岸,遗留下大量的亭台寺庙,楼榭碑塔,颇负盛名的东钱湖十景有: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百步耸翠、霞屿锁岚、双虹落彩、二灵夕照、上林晓钟、芦汀宿雁、殷湾漁火、白石仙坪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大了对景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2001年8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后,更加快了建设进程。新开发的景区有:湖心塘景区、霞屿寺景区、湖滨公园、二灵山景区、望湖眺景区、南宋石雕公园、沙孟诲书画院和周尧昆虫博物舘、雅戈尔动物园、启明高尔夫球场,韩岭、陶公老街等。此外,还先后修复忠应庙(王安石庙)、开发福泉山,开通环湖公路等大量景点利基础设施,并建立了一批旅游度假宾馆等,今天的东钱湖业已成为浙东重要旅游度假中心。
因此,未来东钱湖的湖泊水利、只能发扬,决不能偏废,并尽量延缓地质循环致使湖泊的自然消亡过程,营造一个不负先人,不负后世的东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