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河 - 乡情水纹 - 宁波水文化网


南塘河

发布日期:2020-05-27 09:47:54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南塘河
                    文、方颖谊
南塘河与奉化江平行,局部地段只有丘壑之隔,沿途设置较多碶闸、涵洞,可通奉化江。南塘河是引章溪之水入鄞西河网和行洪、排涝、灌溉、航行的骨干河道,又是宁波市区供水的主要引水河渠。鄞西有三大塘河,因其居南,故名南塘。其所属支流有:小溪港,里龙港,后港,王子汇港,照天港,风堋碶港,千丈镜河,车何耷港,像鉴桥河,南新塘河等。
南塘河开凿于唐代,水源来自鄞江它山堰,在所有塘河中路线最长。南塘河流淌的轨迹,差不多与奉化江并行。南塘河自甬水门南水关流入宁波城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终点,因它连通着澄浪堰即郑郎堰,过堰后便是奉化江,可直抵甬江入海口;也可通过月湖,辗转连接西塘河,北上杭州,甚至抵达京师。 
南塘河与城内的月湖是甬上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清代全祖望的《湖语》里写得很清楚:“西南水利,它山是赖。惟王长官其功最大,平截江河,翦裁大块,验水瓢三,鼎足置埭……盖城南之连阡接陌,赖之以隔蕙江潮汐之界。而非是湖,则城中之流泉,亦莫知所津逮也。”这里的王长官就是当年指挥兴建它山堰等水利设施的县县令王元。在全祖望之前,“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舒亶撰有描写城西月湖的《西湖记》:“盖尝闻之父老,明为州,濒江而带海,其水善泄而易旱,稍不雨,居民至饮江水,是湖之作,所以南引它泉之水,蓄以备旱岁,始未之信也。熙宁中,岁大旱,阖境取给于其中,湖为之竭,既又穴为井,置庐以守之,鄞令虞君大宁,尝记其事,刻石于寿圣院,乃知父老之传不诬也”。月湖的水利作用不可小觑,而月湖水的一大来源就是南塘河。倘若没有南塘河,月湖也难成其湖了。
南塘河虽也是漕粮船、官船进出宁波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如当年崔溥从宁海、奉化进宁波城,走的一段水道中就有南塘河。不过,南塘河更多作用于浙东的水运和物资交换。民国《鄞县通志》称“南门有三市,西门有八市。三市多竹木畜类,有事之家率于此以购鸡鹅鸭”,并记下了“船舶争集,人民杂遝,夹道商铺,鳞次栉比”的盛大场面。
当年的南塘河不仅带来了水流,还汇集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名闻遐迩的有南门三市,逢三逢八的市集之日到来时,四邻八乡的人们就会远道赶来,水路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行驶在塘河上的航船 ,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山区物产和源源不断的乡民。凭借便捷而廉价的水运,南门外一带的经济得到了持久繁荣,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集散中心。
南塘河还担负着送别行旅过客的历史重任。宁波被称为“三佛地”,崇佛风气蔚然,而且还是日本、高丽学问僧登临中国的港口城市。出宁波城南门,经南郊路、南塘河辗转前往天台山,成为一条礼佛、学经的捷径。这些人在南塘河畔打点行装,踏上了朝圣之旅。在这条水道和老街上,既有行商、坐商、挑贩,也有船夫、香客、僧侣,大家各奔东西,各取所需,南塘河受益者多多。 
南塘河在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却也阻隔了河两旁人们的往来,于是河道上就架起了很多桥!至今,南塘河上由南往北还分布着启文桥、甬水桥、向阳桥等数座桥梁,成就了一幅幅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特有的水流与古桥动静相宜的水墨画。
 座落在南塘河的桥梁中,虽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仍傲然屹立,有不少已成文物!据《宝庆四明志》记:南水关外,7里南塘河上有3座石桥,分别是“赵家桥,县南二里,元符元年(1098)建;夏家桥,县南五里,元符三年(1100)建;沈店桥,县南七里,元符三年建。”三桥之中的沈店桥,就是启文桥的原名。
启文桥之名,最初还见于明末《敬止录》中;清道光二十四年(1840),启文桥因故原地重建。启文桥原地重建,桥额则刻上了“启文桥”三个遒劲的繁体字。民国二十一年《鄞县志》中仍以“启文桥”为名,取“启迪文风”之意。
   现在,启文古桥,就在南苑街之北逸,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桥之二的夏家桥,即“甬水桥”。1981年12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座向阳桥则位于宁波南郊路北端南塘河西侧之上,建造年代确凿,保存完好,2003年8月,更是被列入宁波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