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四明之光”之一 - 饮水思源 - 宁波水文化网


永不消逝的“四明之光”之一

发布日期:2018-03-29 09:58:20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文/时雨
                               一
   
    敬爱的朱之光伯伯走了,享年100岁。他走得慈祥安泰,脸露微笑,仿佛说:“再见,我深深挚爱的这片土地,我所挚爱的人民……”
    朱伯伯,您在晚年写过《战斗在四明山上》传记,说:“我的家乡在四明山麓,原为余姚县左溪乡弄坑村(现为余姚市梨洲街道雁湖村),那时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村子被群山环绕,三条山涧汇合后流经我们村子,溪水潺潺,山上茂林修竹,风景优美。”这村子现在建设得更加美丽了,尤如撒落在群山之中一颗明珠。人们都知道,从这村子里走出去一位闹革命的“大官”,在省里担任领导职务。但在解放前,您继续回忆说:“这里人民的生活很艰苦。因为是山区,粮田很少,主要产茶叶、地瓜、玉米、还有手工编织竹篾,摘采山货等,山里的老百姓就是靠肩挑竹笋、木柴到二、三十里路外的余姚城,去换些粮食将就着过日子。那时候弄坑到余姚城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缺劳动力的人家往往生活困苦,尤其凄惨的是遇上生病,无医无药,只好听天由命,劳动力较多的才能过上不愁衣食的日子,只有茶商、地主和外出做生意的人家,他们的生活是富裕的。在村里也有造高房子的,那是极少数。”
朱伯伯,现在组织与家人把您“送”了回来,因为您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您的许多战友都是外地的,现在都长眠于此。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八十年前,在您年轻力壮时就协助何克希司令、谭启龙政委共同汇聚了一万多名抗日志士组成革命武装力量,开辟出浙东抗日根据地。这儿是被沦陷时浙东人民的希望,也是浙江与全国人民心中的希望。是您与您的战友们饥餐露宿、厉兵粖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中心,也是您人生扬帆启航之处……
    人生的道路看若漫长,其实关键时只有几步。朱伯伯,我们虔诚地翻开您那份蕴藏红色史诗的人生“档案”,知您出生于1918年2月,1938年4月就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此之前,您参加了由国共两党合作举办的余姚政工队培训班,接受了革命的教育。也就在这年4月后,您先后担任余姚北海自卫中队政治指导员、余姚政工队区队长、四明山南进中队队长、姚虞慈总办事处副主任、南山县县长等职务,参与中共浙东区党委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工作。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您留下坚持敌后斗争,先后任中共浙江四明地工委副书记、会稽山地工委副书记等职;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您担任宁波专署副专员、专员;至1956年9月,您调任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后出任浙江省政工组统战办公室负责人;1977年12月起,先后任浙江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省政协机关党组副书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政协秘书长;1981年5月至1988年1月任政协浙江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12月离职休养,2004年2月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朱伯伯,与您同时归来的,是早走一步、骨灰盒在您身边贮存了五十年的战友、妻子黄亚奋。您知她的灵魂早归故里,可就是放不下。有她陪伴身边,您的心就不会寂寞,眼前就会升腾起新的希望。多少年多少次,您在前行路上碰到困难,她沉稳、挚爱的微笑就会出现在您眼前,那翕动的嘴唇仿佛在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勇敢地闯过去,眼前就会出现光明。”您和她朝夕相处,生死与共地过了三十年……
您俩原本约好,百年后同归这块土地。现在,您们一起回来了。
 
                          
                            二
 
    朱伯伯,在您的追悼会上,有一个极为普通可又极不普通的花圈;因为它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送的。在追悼会现场,还陈列着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送的花圈;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对一位老战士的缅怀,也是您百年人生应得的一份荣誉。
    朱伯伯,我们都不敢相信:您就这样真的走了;但我们相信,您的肉体虽然走了,灵魂却永留在人间。是的,您在天上俯瞰着我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为着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共同努力。我们知道:您这辈子都像“夸父逐日”,朝着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目标匆匆赶路。没有忙中偷闲,也没有回首凝望;您只是累了倦了,只是想停住脚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后又像当年那样精神饱满、意志坚定地向您的老部下、后辈年轻的人们下达前进指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知道您是“老县长”、“老武工队长”,是您在上级党委指引下,帮助与指导“老区”人们翻身解放,为实现革命目标不屈不挠地进行战斗。您是老区人们的“指路人”,也是这块土地的革命精神所在……
    我们看到:您的英魂在四明山上空飞翔着,仍与以前一样神采奕奕。您之所以暂时离开我们,是因为您想念已逝去的父老乡亲,想念比您先走一步的战友们了。但这不妨碍后辈人对您的追思之情,因为我们觉得您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就像比您先走一步、您那些老领导、老战友们,尤如四明山中傲霜斗雪的松柏一样万古长青;您们的革命精神,犹如淙淙东去的姚江之水,世世代代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站在天堂入口处迎接的,是您心中惦记已久的父亲;还有在战争或和平年代先后奉献热血和生命的朱氏亲人——妻子黄亚芬,二嫂金引素、妹夫吕民烽等,这时他们也跟随老爹出现在您面前。老爹如果活着,应是137岁高龄,可他在66岁那年(1947年8月2日)提前进入天堂。那是部队“北撤”四明山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留下坚持“地下斗争”的您,在他的鼓励下重建革命武装。那事对地方“开明士绅”老爹来说,已然不是第一次;早在您年少时,他就指导您举民族大义走“正路”。有两桩事您记得特别清楚:一桩是作为早期同盟会员的他,总想不遗余力地为当地百姓做些事,在任左溪乡乡长时(1924年):“家乡遭受百年未遇的狂风暴雨袭击,大雨连续下了二天二夜,山洪多次爆发,不少桥梁被冲垮,从岭厦到南庙二、三十里的道路全部冲毁、塌陷成为沟壑……”,“父亲作为乡长,亲自发动募捐救济灾民;他先从自身做起,捐出许多粮食与物品,还发动社会互助互济,帮助灾民共同渡过难关。在这次洪灾中,没有一个灾民饿死或生病死亡,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事。洪水过后,他决心发动大家重新整修道路修复桥梁……从弄坑村到金岙村的一座大石桥,也在半年内修造好了……完成这些工程后,父亲在岭厦凉亭里立了两块石碑,一是记叙灾后如何修建两大工程,二是捐款名单、金额及支付账目。”
   另一桩是老爹理解和支持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活动,早在1939年2月,以王平(王文祥)同志为副书记的中共宁绍特委设在您家。是他把您送进由特委书记杨思一亲自领导的陈巴岭□抗日训练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此后您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创建了独立大队。又是老爹开放乡里的积谷仓,无偿供给当地抗日武装力量所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委谭启龙在《浙江党史资料通讯》(1984年第四期)关于《党在浙东地区坚持敌后抗战的概况》中提到:“我们在浙东斗争的几年中,统一战线起了很大作用,朱之光同志的父亲朱祥甫先生,他掩护我们,使我们能够在四明山上坚持斗争,控制左溪乡一带。”
   站在天堂门口的老爹,仍是一袭长衫,胖墩墩的身材尤如生前,目光炯炯,微笑地望着您,好像在说:儿呀,你这一辈子,为了山里贫苦的农民兄弟,也算是值了……
   您清晰地记得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头,国民党反动派没能抓到坚持地下斗争的您,却抓捕了您的老爹强逼他来找您。他自然不能“从命”也万万不能从命;您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是山里人翻身求解放的“指路明灯”:于是,他带着他们山里山外到处走,坚决不吐露您的藏身之处。敌人最后没办法,欲把他就地“正法”,老爹在知道他们将对他下毒手后,用笔饱蘸墨汁在纸上写下“得道则存,失道则亡”八字遗言;在梁弄镇的前山坡英勇就义。当时您隔山相望,万箭穿心却无计可施,眼睁睁地强忍悲痛看着他为保护您而英勇牺牲……
革命需要付出代价,为了使农民翻身过上好日子,您全家在父亲的榜样下前赴后继,带领妻子、嫂子、弟弟、弟媳、妹妹、妹夫一家八人,英勇战斗在四明山上,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您说:“爹,我没忘您的教诲……得道则存,失道则亡。”
他点头说:“是呀,得道则存,失道则亡。这是天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