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宗 新
一、当前水文化建设的概况:
1、政策引领加强。水利部印发了《“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提出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的建设目标。
2、地方积极探索。一些省水利厅印发《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建立水文化教育与传承体系等。
3、水文化建设与治水实践融合加深。在水利工程建设各环节融入文化元素,在已建工程中充分挖掘文化价值,配建展示场所;在建与新建工程规划设计时统筹考虑水文化元素,配建相关场所或设施。
4、数字化手段应用增多。搭建水利遗产数字平台,以新媒体展示、数字化呈现等方式,让水文化更便捷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5、文化品牌打造意识增强。各地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品牌活动。
6、宣传教育渠道拓宽。通过多种形式丰富水文化传播,提升水文化影响力,如水利部强调要拓宽水文化宣传教育渠道,丰富传播形式。
二、部分水工程融入水文化先进典型:
1、杭州市富阳区北支江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堵坝拆除及清淤、上下游水闸船闸建设等项目,使北支江从“死水”恢复为“活水”。南岸的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曲线灵动飘逸,彰显水上运动魅力,成为宣传展示工程建设成就、科普水利知识、弘扬水文化的重要地标。
2、宁波市化子闸。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将清光绪年间的化子闸碑记,保存嵌于一块方石内,原样拓印一块安置在原件之处,展现文物原貌。同时,建设文化展廊、打造历史人物雕塑、布设文化小品等,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与姚江大闸、保丰碶闸站、甬新闸站等,组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一闸一文化”项链。
3、慈溪市海塘安澜工程。自设计之初深入贯彻水利“安全+”理念,统筹文旅、休闲等多种需求。以“围垦、慈孝、青瓷、移民”四大地域文化设计四大景观驿站。打造富有便民休闲设施、生态景观、休憩节点为一体的试验段景观生态长廊。
4、温州市瓯海区龙舟湖。采取“水岸同建、无缝相连”的方式,布局“一场二馆一水上基地”,融合治水文化、防洪文化、龙舟文化等元素,打造成为目前国内乃至全亚洲最高端的龙舟综合体育中心。依托“中国龙舟文化之乡”资源优势,瓯海打造“水上绿道”,连接起亚运龙舟基地综合馆与瓯海奥体中心两大场馆,与半塘河、长浃河、长浃支河等相连相通,串起了亚运慢行系统生态链条。
5、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大兴港水闸。2022年改造后,成为集书屋、咖啡屋等为一体的开放共享空间,并将水利文化植入游客参观动线中。水闸内部设置展厅与展示墙,展示水闸构造布局及防洪功能定位等。
6、郑州市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以文化脉络为魂,挖掘、利用贾鲁河千年古河灿烂的兴水文化,将贾鲁河全段创意为“源、界、汇、兴、泽、盛”六个主题分区,打造成展示郑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7、建德市寿昌江(寿昌段)综合治理工程。围绕“香”“野”特点,深度结合流域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打造集防洪、灌溉、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幸福河。寿昌江流域水文化馆是一大亮点,馆内通过多种展示手法呈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中鲚鱼化石标本、“建德人”遗址等,还采用互动体验和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治水理念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