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扮靓美丽姜堰 - 行业观察 - 宁波水文化网


水文化扮靓美丽姜堰

来源:中国水文化网 发布日期:2018-02-27 10:01:01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化的载体,在历史的沉淀和传承中,姜堰打上了水文化的烙印。姜堰秉承“人水和谐”理念,注重在水文化发展的脉络上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水之灵动激发城市活力,以水利工程彰显文化神韵,勾勒绿色美好的生活愿景,打造宜居宜游宜商的美丽姜堰。
 
                  因水而生
           古老、沧桑、神韵
 
  姜堰区是江苏省泰州市下辖区,地处江苏省中部,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姜堰水系发达,境内河流分属两大水系:南部是长江水系,北部是淮河水系。丰饶的水土孕育出古老的文明:城西北郊单塘河新石器遗址出土过石刀、玉坠等器物;江淮地区发现的天目山遗址四面环水,亦出土过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发现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以及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的动物遗骨。考古证实,至少在6800余年前,姜堰就已有先民居住生活,进行初始生产开发,创造早期农耕文明。
  横贯姜堰中部的老通扬运河,流淌不息,见证了姜堰的繁荣勃兴与沧桑巨变。《宋史·河渠志》载,“汉吴王濞开邗沟(公元前179年至141年),通运海陵”,从扬州茱萸湾(经扬州湾头)起,经泰州到达如皋县的蟠溪(今东陈镇汤家湾),为该河的起始。《道光泰州志》载“西运河自江都湾头镇而东,抵通州各盐场入于海”,又记录了该河的历史延伸。
  姜堰因水而生,从远古的神秘中走来。历史上,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故此地古有称曰“三水”;因三水汇聚,冲击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人指罗纹,又名“罗塘”。北宋年间,洪水泛滥,姜仁惠、姜谔父子仗义疏财,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了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古镇由此定名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一方水土凝聚八方人杰。叶甸仓场曾为汉代吴王刘濞设置的粮仓,宋代岳飞、文天祥等亦均在姜堰驻足,明代名将唐顺之在姜堰抗倭直至病逝,“泰州学派”创始人之一王栋长期在此讲学,本土画家唐志契所著《绘事微言》入选《四库全书》。清代围棋棋圣黄龙士引领清代围棋达到封建时代最高峰,至今享誉海内外;“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的刘氏家族兄弟刘荣庆、刘国庆连中武状元,时称“熙朝盛事,旷古未闻”;现代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在毛泽东倡导下与郭沫若开展“兰亭论辩”,传为历史佳话;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率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扎姜堰曲江楼,指挥了闻名中外的黄桥决战……历经历史沧桑洗礼,如今的姜堰已然闪耀着自己的独特神韵,有着特殊的人文资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因水而兴
          现代、精致、和谐
 
  姜堰主城区北起新通扬运河,南至新328国道,东邻宁盐公路,西枕中干河;通扬运河、周山河、西姜黄河等主要河流构成“四横十竖”水系。近十年来,姜堰积极推动以“水清、水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河道水环境整治,中心城区的水环境不断改善,已形成了安全完整的成套水系。城区水系大致分布为“六横八纵”,即东西向的汤河、种子河、老通扬运河、东方河、单塘河、新通扬运河,与南北向的中干河、时庄河、罗塘河、三水河、西姜黄河、鹿鸣河、砖桥河、吴舍河。除吴舍河、单塘河、时庄河计划今年完成整治外,其余河道均已完成了护坡整治,新建了罗塘闸、三水闸、鹿鸣闸、砖桥闸等防洪闸,汤河西、汤河东、种子河等活水泵站,以及罗塘河、砖桥河、东方河、鹿鸣河等四座滚水坝。城区内的防洪工程建设日臻完善。
  按照“建设百年一遇标准工程,挖掘罗塘古镇文化积淀,架构城区亲水走廊,再造古邑人文环境”的构想,姜堰城区防洪工程建设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今形成了“一河一景一文化”的特色风貌,兼取“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灵韵。如:老通扬运河的“十里滨河长廊”,罗塘河的“百龙戏水”、“历代龙雕”、“沟通江淮”景观带,三水河的“三水河小广场”、“三水”文化石、“鹊桥”等,鹿鸣河的“阴阳八卦图”、“三水神针”、“诗赋石刻”、“石雕画”和本土文人撰写的《鹿鸣河记》等,中干河的“三水汇聚广场”、“水文化科普长廊”、“生态园林”等景点。
  姜堰以老通扬运河、西姜黄河为纽带,注重整合部门力量,挖掘人文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工程建设坚持整治与复建相结合,通过城市街景的塑造与城市要素的整合,先后对北大街、南大街、罗塘路等城区重点区域的传统风格建筑、老字号、老地名和老街坊的文化背景进行挖掘,修建修缮了义茶亭、南当铺、黄龙士棋院、王氏宗祠等历史人文景点,基本形成了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南大街餐饮街区,以民居风格为主的北大街文化街区,以现代风格为主的西大街商业步行街区和东方不夜城街区,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的罗塘路商业街区。部门大力整合城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重点打造“两线四区”(“两线”即东起东板桥、西至中干河的老通扬运河水上生态游览线和南自净业寺、北到天目山的历史人文游览线,“四区”即北大街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公园生态休闲文化区、净业寺——万竹园宗教艺术文化区和天目山文化新城区),突出对北大街古民居、南街当铺、曲江搂等标志性历史建筑进行保留性改造,打造属于城市本身的特色亮点,在快速发展中不忘“美丽乡愁”。目前,老通扬运河滨河长廊、北大街文化街区、姜堰博物馆、人民公园、文体中心已建成开放。
  与此同时,位于姜堰城区西南的时庄河公园景观细节已经完成规划,即将投入建设。时庄河公园总面积达165亩,与姜堰人民公园大小相当,建成后将成为姜堰城区继人民公园之后的又一大型公园。
 
              因水而名
       灵动、生态、多赢
 
  溱湖又名喜鹊湖,因“昔多喜鹊飞集”而得名,并且形似玉佩,登高而望,四面八方通达。湖区的主要河流有九条,自然形成“九龙朝阙”的奇特景观。湖面平静开阔,湖水清纯甘洌,是省内外难得一见的未被污染的水体,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白天帆影翩翩,夜晚渔火点点,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溱湖孕育了其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宜居宜游的自然人文风光。
  古往今来,溱湖吸引了多少名士驻足流连。明代吏部尚书储罐在临湖水云楼上手不释卷;清代大词学家蒋鹿潭在此久居,写下了《水云楼词》;清代进士孙乔年为溱湖美景所陶醉,给后人留下了“东观归鱼”、“西湖返照”、“南楼读书”、“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石桥明月”、“绿院垂槐”、“禅房修竹”等“溱湖八景”的诗篇;郑板桥登水云楼远眺溱湖,题下“得来湖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的名联……
  溱湖水生态修复是姜堰水文化建设的大手笔。姜堰采取控制污染源、拦截污染物、栽植湿生水生植物、新建闸桥泵站水利工程、大面积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系统,打造了长三角著名、全国知名的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身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
  以水为载体聚焦溱湖,更突显出其民俗文化特色。溱湖一带历史悠久,传说南宋时期岳飞的义军曾与金兵激战于此,因而溱湖百姓每年清明来此祭奠。久而久之演绎成一年一度的水乡民间盛会——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并于2002年被国家旅游总局列为中国十大民俗文化节庆之一。每年清明,四乡八镇的数百船只、上万船民云集溱湖,沿湖四岸人密如织,呼声如潮,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水面上旗如海,篙如林,千舟待发,鼓乐喧天。贡船、花船、拐妇船应有尽有,秧歌、社戏、舞龙灯各领风骚,尽态极妍,热闹非凡。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
  2015年,第十届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第七届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2015年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同时盛大开启,现场数万中外嘉宾、游客共同见证了“天下第一水上庙会”壮观景象。“三节”以“泰州太美、溱湖‘篙’歌”为主题,充分展示了溱湖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元素,彰显出水乡自然生态之美、人文风情之美、旅游景观之美、会船民俗之美。同时,以船为媒,经贸唱戏,本地进一步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为姜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魅力三水,锦绣姜城。姜堰将搭乘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开启水文化建设的新征程,采百家之长,聚部门之力,传历史之脉,弘扬发展区域水文化,谱写美丽城市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