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地 - 名家作品 - 宁波水文化网


水 地

发布日期:2015-04-23 15:03:39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水  地                     
                             春秋 管仲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韪诽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五内。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虑。目之所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耳之所听,非特雷鼓之闻也,察于跳踧啾。心之所虑,非特知于粗粗也,察于微眇。
    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粗浊蹇能存而不能亡者也。
    
    [作者简介]
    管仲(前725一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汉族,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被誉夕“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题解]
    《水地》是古代一篇具有独特思想光彩的哲学论文,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篇较为全面的论水著作。它提出了“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的观点,涉及什么是世界万物之本原的问题。作者通篇论水但并不单纯就水谈水,而是分水为万物之本原与水的性质两大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从植物、动物、玉石、人类与水的关联,来论证水为万物之本原。第二部分从龟、龙与庆忌、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水的精、粗、浊、蹇既能存而不能亡者,又能存而能亡者的这一性质。最后,还提到各地水性与人的性格,对水与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土地的关系作了较细致精辟的分析。作者将本篇名定为《水地》,把“水”放在“地”之前,是以说明“水”是比“地”更根本的东西。
    
    [译文]
    水,则是大地的血气,它如同人身上的经脉,在大地里流通着。所以水是真正构成万物的原始具材。何以知道水是这样的呢?回答是:水柔弱且清白,善于洗去人的污恶,这是水的仁。水的颜色虽然黑,但本质却是白的,这是水的纯诚。计量水不必使用平斗斛,流满了就自动停止,这是水的正。不管何处都安然地流淌着,流至平衡而止,这是水的义。人皆攀高,水独自居下流,这是水的谦卑。谦卑为“道”之所在,是帝王的气度,而水就是以谦卑自居。
    准是五种量器的根据,素是五种颜色的基础,淡是五种味道的中心,而水便是万物的“根据”,一切生命的“中心”,一切是非得失的“基础”。所以,没有东西不充满着水,没有地方不停留着水。水能聚集于天地,包藏于万物的内部,产生于金石之间,又凝聚在一切生命体上。所以称水神。水集聚于草木,就能根深花茂,果实累累。鸟兽得到水,形体肥大,羽毛丰美,毛纹鲜明。万物无不充分展示其生命活力,皆因它们内部含藏着丰润的水分。
    人,也是水生成的。男女精气相合,由水流布成人的形体(胚胎)。三个月的胎儿能够含味,什么叫含味?含味就是含收五味。什么叫五味呢?五味是生成五脏的。酸管脾,咸管肺,辣管肾,苦管肝,甜管心。五脏具备以后,生长出五种内部组织。脾生膈膜,肺生骨骼,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种内部组织都具备以后,发生为九窍。脾发生鼻,肝发生目,肾发生耳,肺发生其他孔窍。五个月后,胎儿形体完成;满十个月,婴儿就出生了。生出来后,目就能看,耳就能听,心就能思虑。耳朵能听到的,不仅是雷鼓呜响,也能听到细微的声音。心里能想到的,不仅是大的事情,也能想到细小的事情。
  所以,水聚集于玉中,就生出玉的九种品德。水凝聚成为人,就生出九窍和五虑。这就是水的精、粗凝聚,能生成而不能隐没的事例。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编著的《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