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下) - 在线悦读 - 宁波水文化网


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下)

发布日期:2016-10-11 11:09:05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1956年象山抗击“八一台风”60周年祭(下)
 
                  根据海洋出版社《海魂》2006版与象山县水利局提供的材料改编
                          
                                         时雨整理
 
 
一、人们没有忘纪历史的教训,半个世纪后的隆重缅怀
 
   1、“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往往对这位“老师”不够尊重,认为这个世界很大很大,而未可知的东西,又太多太多,一切,待我们成长后自会慢慢地明白……所以,我们“调皮捣蛋”,自以为是,许多事都“过目皆忘”,来不及思索与弥补,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遇到天灾人祸,总是祈神求祖,认为冥冥之中,上苍自有安排……那时的人类,自然是幼稚蒙昧的。那个时期似乎特别漫长,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人们似乎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战战兢兢地行进了几万年,人类童年时期的文明,许多没来得及保护与留存,就被灾难这位“老师”匆匆地抹去痕迹。然而,后来人类慢慢地长大了,开始了对这位“老师”的尊重。西方有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而在东方,则有了“治水”的大禹,后来,中华民族接连出了几位智慧先哲,其中有一位叫做“老子”的,他最先提出“水利”的概念,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以不争……”这儿的“水利”,自然是作动词解的,至于当作名词使用,那是后来的事……
   人类终于发育成熟了,懂得这位“老师”发“脾气”的含义。“你不长记性,我就要惩罚你……直至你把我当老师,记住我说过的每句话……”
  
    2、人们不会忘记历史的教训。在2006年8月1日,离1956年“八一台灾”整整50周年时,在大目涂二期龙洞门山,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八一台风纪念碑揭碑仪式。9时,象山县抗击八一台风50周年纪念大会在象山剧院召开。来自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参加了纪念活动。
  “沧海桑田 丰碑永记。”是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这日上午象山县“八一台风”纪念碑揭碑仪式上的讲话。他说:五十年前的“5612”号超强台风袭击象山,给象山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面对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象山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赴后继,奋勇抗争,以血肉之躯与灾害搏斗,谱写了浙江抗台救灾史上悲壮激烈、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五十年来,象山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牢记历史,励精图治,始终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象山举全县之力建设标准海塘,构筑起“海上长城”,全县的防台能力有了质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的象山,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团结。象山人民百折不回、捍海御潮的英勇壮举,是“抗台精神”的生动体现;象山人民以海为伴、追求和谐的不懈努力,是科学“防台”理念的具体实践。时任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会上发言。
    他说:“五十年前的今天,‘5612’号特大强台风登陆象山,这是建国以来影响我国大陆强度最强的一次台风。台灾曾使象山洪水肆虐、满目疮痍,但台风同时也激发了象山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团结一致,顽强拼搏,重建美好家园的斗志和激情……五十年来,象山几代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不仅恢复重建了一个更加美丽的新象山,而且用生命、鲜血、汗水和智慧凝聚、升华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提出:面对频繁发生且日益严重的台风灾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立足防大灾,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防为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快建立防台救灾的长效机制,加强防台救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判断,及时预警,果断决策,灾前转移”的要求,把握规律,科学防范。要把人员转移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措施,对人员转移实行网格化管理,真正做到“不漏一处,不存死角”
 
     3、“痛定思痛,亲历者旧事重提”。象山县“八一台灾”的亲历者,也在“五十周年祭”纪念会上发言,表示要弘扬当年的“抗台精神”,为建设美丽的新象山贡献力量。摘录吴启超  朱华庭同志《聆听历史的回声——写在“八一台灾”五十周年之际》(有删节),以志纪念。
    今年是“八一台灾”五十周年。1956年8月1日,特大台风在象山登陆,南庄平原一片汪洋,3402条生命沦为亡魂,5614人受伤,241户全家遇难……成为浙江沿海台风灾害史上最惨烈的一页。大恸无声,天公不语。五十年后的今天,除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少部分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八一台灾”已成为一段历史。有关这场灾难的历史,不仅由宏大叙述和终结话语构成,更多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我们身边那些亲历者的记忆深处。在“八一台灾”五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从亲历者的回忆中,追思这场灾难中的亡魂,抚慰伤痛的心灵。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翻开当时的新闻报道,捧读亲历者的回忆,回望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五十年前象山人在灾难面前那种特殊的顽强跃然纸上,大家顽强地自救、互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强大的忍耐力。面对肆虐的台风和洪水生与死的考验,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做到了关键时刻冲得出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为党旗增添光彩,为群众做出表率;转移群众,最后撤离的是他们;抢堵缺口,第一个跳下去的是他们;抢救群众,冲在最前面的是他们;灾后自救,付出最多的仍然是他们;在“八一台灾”中,我县共牺牲脱产干部50人,其中共产党员12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指战员视险区为战区,把抢险作为战斗,守护海塘,抢救灾民,慰问灾民,全力帮助做好善后工作,表现了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
     五十年来,象山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间也逐渐抚平了历史的创痛。象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迈开了建设现代化新象山的脚步,社会经济长足发展,水利建设成绩巨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建成了以海塘工程为主体的防御系统,以蓄水工程为主体的供水系统,以河闸工程为主体的排灌系统。已建成148.4公里的标准海塘,实际完成投资5亿多元。标准海塘的建设长度为全省之最。我县还开展了“千库保安”和水库标准化建设,制订完成了《象山县水利资源综合规划》、《象山县河道整治规划》等,水利设施的防灾兴利功能得到空前增强。自然灾害是伴随着人类的永恒主题,文明也不能将其尽去。“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那些惨痛的记忆,时时在警示着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防台减灾,警钟长鸣。不肯直面过去,灾难注定还会再次敲门。这,大概就是“八一台灾”带给我们的最大警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山每年都要经受台风侵袭。据县志记载,明永乐20年至1928年的506年间,象山发生“台风潮溢”毁灭性灾害39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受台风侵袭超过100次以上。在1997年的“8·18”台灾中,象山一线海塘全线潮水漫顶,165公里海塘严重毁损倒塌,多年的水利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9.7亿元。“心腹之患不除,家园难保,民无宁日!”“砸锅卖铁,也要把海上长城修起来!”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象山人民决心奋战3年,把东海一线万亩等级海塘和象山港、三门湾区域的海塘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其他海塘提高到20年一遇。一时间,大目洋畔、三门湾、象山港等地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攒动,各镇乡干部、群众、驻地官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始全面修筑保卫家园的“生命线、生存线、幸福线”。从此,巍巍海上长城,锁住东海蛟龙。
    自助者天助。高标准海塘建起的数年间,“杰拉华”、“派比安”、“桑美”、“麦沙”和“卡努”等强台风,强度强、范围大、影响时间长,有的还适逢天文大潮,狂风、暴雨、高潮屡屡三碰头,但高标准海塘经受住了这些严峻的考验,所发挥的减灾效益达数十亿元。如今,在门前涂柴嘴头大闸边,有两碑一亭。一是海塘落成记事碑,一是海塘捐资流芳碑,纪念亭名叫“安澜”。这傍海而立的纪念亭碑铭记着万众一心、征服自然、造福子孙的壮举,告诉人们:海塘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更是无数人奉献了爱心、汗水甚至生命构筑的。
  五十年星移斗转,我们的抗台救灾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命就是最大的希望!”经历了风雨之后的生命,更学会了坚强。已故原县政协主席欧绪坤先生在一篇回忆“八一台灾”的文章中写道:“(八一台灾)这样大的台风,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员伤亡之众多,这是缺乏科学知识之故,我认为今后在抗台斗争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做到以确保干部群众的生命安全为第一。”没有比象山人更有韧劲的,一次次台风,犹如一场场意志与智慧的考验,象山人交出了一次比一次优异的答卷。不断为抗台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那就是科学理性的因子和求真务实的勇气。“以防为主,防避结合”这一防台新理念,指导着我县一丝不苟地防台抗台。县委、县政府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立足防大灾,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的思想,以“不死人,少伤人”为工作目标,不遗一处、不存死角,务必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从气象部门对国内外各种预报的综合研究判断,到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的水、雨情预案制订;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到岗在位,到全方位的防台宣传,人们赶在台风登陆前把防御台风的工作做得细而又细。“抗击台风不一定要站在风口上!”及时适时转移危险地带群众,成了防台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员转移的预案细化到了每一户、每个人,网格化管理确保转移群众的万无一失。对水库蓄排水的科学调度,对地质灾害区的提前预警,使群众不仅有效避让了凶险,也少受了水淹之苦。这就是科学防台、尊重规律的真正实效。
二、“六十年后‘幸存者’难觅,我们用实际行动缅怀前辈。”
 
  1、“六十年后沧桑巨变,难觅受灾旧痕。”象山“八一台灾”,至今已整整过去六十周年了。“今年,我们没有搞大型的纪念活动,当年活跃在‘抗台’第一线的‘幸存者’,许多已经不在了,我们以实际行动缅怀他们……这六十年来,历届象山县委、县政府把‘民生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我们水利人也很努力……”陪同我们前去瞻仰“八一台灾”纪念碑的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应朝晖说。
  我们在蒙蒙的细雨中,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纪念碑屹立在大目涂新建海塘的高墩上,巍峨雄伟,颇有气势。如今的大目涂已今非昔比,智慧而又勤奋的象山水利人,把标准海塘的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站在此高墩上,我们可以鸟瞰已围成的那一大片海涂,人们正在忙碌建设着。应朝晖指着那沐浴在细雨中的一排排房子询问作者:“美吗?再过五年市区的地铁通到这儿,招商引资后就会更美……”他说:“这就是正在开发中象山经济开发区”。是呀,我们的经济正在日益迅猛地向前发展,就像一列轰隆轰隆向前行进的火车,带着我们呼啸向前,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这块“东方热土”的面貌。但是,我们能够忘记过去那惨痛的历史教训吗?应朝晖在带着我们回水利局的路上,沉重地叹息说:“根据县水利局的历史记载,发生在六十年前‘八一台灾’那场浩劫中,我们这个县的水利干部‘全军覆灭’……”我们问:“一个都没留下?他的眼睛有些湿润:“是的,一个都没留下……灾后重组农林水利局,有不少干部都是从各地抽调过来的……”
 
     2、象山水利事业六十年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美丽的象山半岛,居于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一路穿陆。海岸线曲折绵长、岛屿众多、港湾交叉、滩涂遍布。初夏梅雨集中,夏秋高温少雨,兼有台风、暴雨、大潮袭击,旱、涝、台、潮往往交错发生。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象山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六十年来,已建成水库1069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54座,山塘991座;河道938公里,全县总蓄水量17387万立方米。建成三面光灌排渠道1200公里,农田灌溉面积29.5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93.4%,一般干旱年份80%以上农田以及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得以保障;建成喷滴灌农田节水灌溉1.5万亩,围垦海涂16.2万亩,建成标准海塘153公里、清水河道345公里,建成县级水厂1座、乡镇级水厂21座、村级水站322座,农村自来水普及人口43.2万,自来水普及率100%。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防洪、御潮、排涝、供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等多功能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初步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台能防、潮能挡的水利格局。尤其在近年省“五水共治”与市“治水强基”的活动中,象山的水利人没有多少豪言壮语,默默地投入在实际行动中,为“天更蓝、山更绿、海更净、水更清”而努力地工作着,象山的水利事业更加焕然一新……
    “半岛儿女酬壮志,乘风破浪济沧海。”六十年来,象山水利建设经历了由“治标”到“治本”、由“单一治理到“综合利用”的发展过程,取得了辉煌业绩,不仅已被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并将为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3、“美丽的家园,是靠辛勤的付出获得的。”
  英勇而富有智慧的象山人民,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水利人尽职尽守的努力下,在六十年中日以继夜、忘我地工作着,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着一位叫做“灾难”的老师,在时时鞭策以及激励着他们:没有一番砌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以下摘录《象山水利六十年》画册中的有关文字,以助我们了解“八一”台灾后象山水利事业的发展轨迹:
海塘围垦篇
  象山自唐神龙二年(706)立县后逐渐摆脱“缘海而邑”的自然形态,勇敢地向海涂进发,围海造田拓展生存空间。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累计围海造陆30余万亩。其中“八一”台灾后新围涂面积达16.2万亩,包括耕地4.5万亩、果蔬1.6万亩、盐田2.5万亩、水产养殖2.8万亩、蓄水1.6万亩等,为工业和民居、防护林等。新围垦土地让象山人民得到了发展空间,工业、农业、养殖业、盐业、林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围垦的土地高程远低于海平面,象山的地理位置又处于台风行进的要冲地带,年平均受台风侵袭二次以上。
    因此,加固“海上长城”成为象山人民和象山水利工作者的首要任务,1997年,我县受9711号台风影响,海塘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9.7亿元,受灾人口23.6万人,灾后,我县展开标准海塘建设,共投入资金5.5亿元建成标准海塘148.4公里。2006年至2009年又对全县34条103.87公里的标准海塘进行维修加固,投入资金3.4亿元。经过标准海塘建设和维修加固,象山的海塘工程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防御台潮能力,保护千亩以上总长153公里的海塘全部达到浙江省规定的相应标准。1998年至今的11年中23次台风侵袭,已建的标准海塘无一损毁,经受住了考验。
  象山的围涂事业方兴未艾,新的围涂工程如大目涂二期已经全面完工,围垦面积达2万余亩的白岩山二期工程正在启动。象山人民经济腾飞的空间将更加广阔,“海上长城”将更加坚固。
 
建库蓄水篇
  象山县地处半岛,山区性河(溪)流源短流急,水资源调蓄能力相对较差。建国后,随着土改、合作化的进程,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1952年诞生了象山历史上第一座水库——东谷湖水库。1955年冬全县各地逢岙建库,10万立方米等级的水库纷纷上马。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有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力组合,岩头陈、赤坎、南盘、九顷等近20座百万立方米等级的水库应运而生。六十年代初随着三年自然灾害,部分工程停缓建.1963年补做勘察设计,择优而建,处于调整阶段。六十年代末经济复苏,万寿塘、南方塘、新民等百万立方米水库先后复建,更大规模的千万立方米水库:大塘港、仓岙、溪口相继上马。随着城市化进程,三家村、燕山、平潭、隔溪张、上张等专供城镇用水的骨干水库不断建成。目前,全县已建水库总数达78座,其中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72座,总蓄水库容达1.31亿立方米。
  这些骨干蓄水工程,配合众多山塘、平原河网,大大提高了象山的抗旱能力,我县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总灌溉面积达29.5万亩,其中有旱涝保收田12.85万亩。同时还提供城镇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4000万吨/年,为象山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灌溉排涝篇
    随着围垦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海堤配套的挡潮、蓄淡、排涝水闸,规模越建越大,各项设施更加完善。全县建有水闸392座594孔,其中过流能力100立方米/秒的水闸有14座,特别是6孔的淡港闸、7孔的大门山闸、8孔的下沈闸、11孔的龙洞山闸以及13孔的台宁大闸等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所在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
    为了恢复河道灌溉排涝功能,主干河道的清淤疏浚持续开展。其中,七十年代中期全县兴起挖河高潮,1975年南庄平原开挖东、南、西大河及横大河,形成三纵一横的新排涝水系,高峰期出动农民工及机关干部2万余人。1977年开挖金石引河,后又挖贤庠诸河、珠溪大河等。本世纪初,根据省、市建设“千里清水河道”工程的目标和要求,我县掀起了新一轮的河道整治高潮,主干河道疏浚、沿河绿化、护岸整治又一次全面展开。如西大河、鹤浦大河、定塘长塘河、晓塘九龙江等,既提高了河道的行洪通畅能力,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基本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建设目标。
 
城乡供水篇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象山县水资源开发和调配的任务越来越重。从八十年代中叶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长速度不断提升,供水能力不足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县委县府对此十分重视,采取的步骤是:首先从仓岙水库和溪口水库调配出部分水量供向县城,90年代方家岙水库建成后,替代仓岙水库向墙头镇提供农业用水,2008年又动工兴建茅洋兴坑水库和东陈松岙水库替代溪口水库农田灌溉用水,这三座水库建成后,基本上替代了仓岙水库和溪口水库的原有农业用水量,从而保证二座水库向县城供水。其次是建设三家村水库和利民水库为石浦供水,并安装大塘港至石浦的管线扩大供水量;新建燕山水库和东大河提水工程为爵溪工业腾飞增添活力:建设平潭水库为乌沙山电厂上马创造条件;建设隔溪张水库,与溪口水库联网向中心城区供水;从溪口水库铺设管道至石浦,解决石浦地区的饮用水质问题;从樊岙水库和小百丈水库向鹤浦镇及驻地部队供水;从塘岙水库向贤庠镇供水;新建军民塘水库及管线向爵溪和白岩山工业区供水。第三是新建日供水10万吨的白溪引水工程和总库容2386万方的上张水库向中心城区和西周镇供水。这一系列供水工程达到年供水能力8800万方,基本可以解决象山供水紧张的局面。在开源的同时,我县还启动实施了联网供水工程。该工程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计划于2012年全面完工,总投资近8亿元,管网总长度169.8公里,涉及15个乡镇,总受益人口30.4万人。工程的启动建设,对加快象山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城乡生产生活用水保障,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构建和谐新象山起到重大作用。
人水和谐篇
    象山县在大力推进各项建设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水环境保护。其中最重要的水环境整治工作由县水利局牵头实施。首先是把山区季节性丰枯、易受洪水冲毁的溪道,列入“小流域治理”项目,现已治理的有下沈、泗洲头、管溪、亭溪、东溪、嵩溪等,治理流域面积为212.7平方公里。其次是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砌石护岸、绿化保洁,达到了“千里清水河道”的建设目标。目前已有345公里河岸进行砌石固岸,其中主干河道185公里,其余为村级河道;落实保洁责任制的河道80余条,270公里。再次是对工程自身按标准化建设的要求配套绿化和园林建设,全县已有24座水库、2条溪流的水功能区划定为象山饮用用水区。靠近城镇的水库和部分村级水库,通过园林化建设逐步成为居民晨练、休闲的好去处。
  滨海土地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水质泛咸和工业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造成了象山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为解决这个问题,九十年代初,专题进行了大塘港排咸项目研究,最后以小流量机组群多点强排的方案付诸实施,经十余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塘港水含氯度已接近地表水饮用标准。由县人民政府列项的两座日处理5万吨的丹城污水处理厂和爵溪污水处理厂已正常运行,日处理5万吨的石浦污水处理厂和1.5万吨的西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工程措施,象山的水质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
    
防汛减灾篇
    在强化水库防洪、海塘御潮、河网排涝等工程建设的同时,象山县十分重视防汛防台抗旱的非工程型措施和指挥网络体系建设。
    完善了防汛组织,明确了责任制,汛期加强值班;整合抢险队伍,储备了抢险救生物资,加强抢险救援能力;对各类防汛预案进行修编,并加强演练。
    建立了县防汛指挥中心,配备由水雨情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海塘实时图像监控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等组成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雨情自动采集系统由中心站、中继站和47个各类遥测站(水位、雨量、风速、风向)组成。远程会商系统通过电信专网和县远程教育系统网络与省、市防指、各镇乡街道和部分村联网,进行视频互动。下一步把3G网络技术应运到防汛防台抗旱的决策指挥中,使防汛指挥更加直观、准确、迅捷。
象山县基本建成了“责任落实、指挥及时、预警迅速、转移安全、救援高效”的防汛减灾体系,在近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基本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重点还是海塘,美丽家园靠每个象山人增砖添瓦。”
 
  1、美丽富庶的象山,海塘是幸福家园的保证。
  根据采访与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象山六十年海塘建设概况如下:
  象山县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全县现有一线海塘106条,长203.7公里(沿塘水闸共247座452孔1165米),占到了宁波市海塘的近三分之一。海塘既是象山县沿海人民维护自身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安全屏障,更是与大海争地拓展生产与生存空间的重要水利工程。全县两百多公里的海塘尤如一道生命线,直接保护着全县29.8万人口和34.87万亩耕地及养殖塘,是象山县极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是象山人民的“生命线”和“幸福线”。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象山饱受台风侵袭之害,在建国至今的六十多年中,台风登陆或过境影响象山县共69次,造成灾害44次,重大灾害19次。除1956年的“八一台灾”外,令象山人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8月18日,11号台风正面袭击“半岛”。全县190公里海塘全线潮水漫顶,有165公里出现严重毁损。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7亿元,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这位“老师”又一次以“暴疟”的方式教训了人们……
  然而,象山人民是不会甘心受灾难奴役的。他们再次痛定思痛地接受了这位“老师”的教训,以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过去的十五年中,痛下决心建设全县新的标准海塘。据相关资料数字统计:自1997年11号台风至今,象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开展了自“八一台灾”后的第三轮海塘维修加固,共投入资金9.33亿元,建成白岩山海塘、下沈潘塘、关头海塘、高泥海塘等标准海塘62.92公里,总计达177.9公里,几乎把原有海塘全加固维修了一遍,还有所拓展……
  2、一曲承前绝后、继往开来“当代愚公移山”的凯歌。“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这是灾难这位‘老师’给人类上的一堂课。如果人类没有在灾难考验中毕业,幸福就是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岁月蹉跎,行踪匆匆,人活一辈子,就得学习一辈子,除了给后人留下物质财富,还需要留下你的精神风采。海塘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风采总和,集中体现了这一代人的意志。这是一场泽被苍生、为民办实事的战斗。在空中俯瞰,南北走向的象山半岛,横陈在东海之滨。漫长的海岸线,除了山为屏,就是一条条海堤了。生活在半岛的人们,对大海“爱恨交加”,他们爱大海的富庶,那些鲜美的鱼虾,为我们输送了食物与能量;又恨大海的暴虐,当风暴来临时,狂涛怒吼,撞击与冲毁坚实的塘坝,卷走了我们辛勤劳作建立的家园。人们走在大坝上,感觉像是世界的分界线:一边是动荡不安的大海,一边是安居乐业的人间。巍峨的大堤,是半岛人民的生命线……
 
  不断地冲毁,不断地加固。每个工作、生活在象山的人,都不会忘记修海塘。事实上象山县海塘加固工程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八一台灾”前,这个县一线海塘214条,长234.65公里。塘身单薄、矮小,普遍存在隐患。1956年“八一台灾”,倒毁海塘191条63.88公里。当年全县就“痛定思痛”,投工37万工,完成土石方37万立方米,修复加固海堤140条,共83.34公里。1960年1月,县委提出海塘标准和3年计划任务,再次普遍加高加固海塘,土塘砌石护坡。3年间修复海塘147条,共95公里。70年代,各地普遍围海造田,兴建新塘,海塘高度一般不足5米,顶宽2米以下。1974年8月19日,强台风在三门湾登陆,出现黄海高程4.5—4.8米特大高潮位,海塘溃决、损毁131公里。于次年全部修复,同时按照浙江省有关规定,确定本县海塘设计标准,保护面积万亩以上为浙东海堤3级,万亩以下为浙东海堤4级,未达标准的重新续建加固。自1974年起,动工兴建南庄门前涂塘、贤庠西泽塘、西周下沈塘、定山西洋塘、鹤浦大塘、高塘南方塘与群英塘六条海塘,全长47.27公里。至1990年,全县15个万亩以上闭合区中,已建成南庄门前涂、贤庠西泽、定山大塘港、石浦金石、南田鹤浦、高塘岛等10条标准海塘,长56.5公里,保护农田16.14万亩,人口14.62万人。
    举全县“洪荒”之力,建设标准海塘。1997年8月18日,象山县遭受11号强台风袭击,标准海塘“提升工程”也再次打响,县委、县政府制订了《象山县海塘工程水毁修复和建设规划》,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举全县之力建设“标准海塘。提出“建海上长城,保千秋平安”的口号,倡议“平日多挑一担土,灾时少担一分忧”,“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建海塘”。建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海塘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海塘建设管理办公室。与各镇乡签订海塘建设责任状,各地层层予以分解,落实到村到户。12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条海塘,百位副局长以上干部每人具体负责一条海塘建设,下派联系干部驻工地现场,做到“塘不完工,人不上来”。同时出台海塘水毁修复和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标准海塘”建设作为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必须无条件服从标准海塘建设,形成全社会重视海塘、关心海塘、支持海塘、共建海塘的良好局面。
  建设标准海塘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财力,钱不够怎么办?说不好办也不好办,没钱修不成海塘。说好办也好办,领导出钱“亮相”,群众就会跟上。象山走的是国家、集体、个人和受益单位共同投资的路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议了一个办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标准海塘”建设。按照“多受益多出资,少受益少出资,无受益也捐资”原则,通过广泛发动,在全县掀起群众性海塘建设筹资热潮。捐资额度县级领导每人1000~1500元,局级干部每人600~800元,机关干部每人200~500元。由此各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集资活动。如爵溪镇邀请厂长、经理召开座谈会,会上一次就筹集50万元,另向社会筹集资金800万元;象山籍知名人士带头捐款,县内个体经营户们都涌跃慷慨解囊。
  严格把握质量关,不能让人民的财产再受损失。又是十几年过去,象山县的“标准海塘”建设稳步前行,不求数量,力求质量。县委县政府与县水利的在建塘中,切实把好三关,一是设计方案、专业论证关。二是招、投标关与施工关,三是监督与验收关。非常有特色的是他们全面推行“农民监督员”制度,帮助政府与专家共同把关。实践证明,这套质量把关体系是行之有效的,这些“农民监督员”既熟悉情况,大多又在海塘加固中投入了资金,更主要的是海塘建设关系与影响到他们的幸福家园,工作责任性特别强,办事也特别认真。为“标准海塘”建设,有效杜绝“豆腐渣”工程,作出了他们的特殊贡献。
  
  建塘不忘发展,制订近、中期海涂开发规划。历届象山县委与县政府,在建设“标准海塘”同时,加大海涂资源的围垦开发力度,增加土地建设资源供给,保持耕地平衡。自1987年向世界银行贷款1100万美元,实施大目涂一期围垦工程以来,围垦面积1.5万亩,1992年竣工。2002年开工建设大目涂二期围垦工程,围垦面积9958亩,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仁义涂围垦工程,面积2300亩和花岙高涂岙围垦工程面积1125全面施工。这些年来,全县先后围成海涂面积约13.9万亩,其中已使用面积13.86万亩。建造海涂水库28座面积1.5万亩,盐田3.03万亩,淡水养殖等用地1.52万亩,每年为国家提供粮食0.49万吨,棉花1.75万担,瓜果蔬菜和食盐3.2万吨,总产值达4500万元,海涂水库蓄水量2825.3万立方米。
  3、象山海塘加固工程尚在继续。这是一仗旷世以来、可载入史册、彪炳千秋的大仗与硬仗。虽然六十年来,面对着大海肆无忌惮、肆意妄为地一次又一次地“责难”,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尽了“洪荒”之力,重视海塘加固工作,然而,“战斗 ”尚无结束,人们仍在努力,科学发展没有穷期,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与共融,需要我们付出几代人辛勤的劳作……
  据象山水利人的介绍与有关资料载明:这些海塘加固后的海塘,经过十余年的运行,目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和损坏。经多次测量复核,全县海塘平均沉降大于30厘米的共有6条,合计18.246公里。最大沉降超过50厘米但平均沉降没有超过30厘米的还有10.445公里。平均沉降在20-30厘米的还有20条43.73公里。这些海塘已经达不到原有的设防标准,防御风暴潮的能力明显减弱,亟待进行再次加固。
  造成海塘沉降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局限于当时的人力物力与设备,绝大多数海塘均采用土方成堤、石方护面的形式,在海相沉积的淤泥质涂面上直接填筑而成,地基软弱,含水量大,工后沉降难以控制。近年来的几轮海塘加固,均是在原有海塘基础上的培厚加高,无法对原有海塘地基进行排水固结,所以海塘基础仍然软弱,自然沉降情况相当明显。如鹤浦镇吉港海塘,平均沉降已达0.623厘米,石浦镇国庆海塘,平均沉降已达51.6厘米,大目涂二期、鹤浦海塘、花岙二期海塘等平均沉降都达到了40厘米以上。导致海塘塘顶高程偏低,防潮标准明显减弱,达不到原设计要求。二是塘体结构破坏,显现安全隐患。前几轮海塘加固时,由于技术经济等条件限制,加固措施不是十分到位。特别是1998年开始的第一轮海塘加固,海塘内外镇压层没有按标准建设,地基几乎未加处理,海塘加高加载后一直处于低速沉降状态。。三是保护对象改变,海塘等级需提升。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重要企事业或交通枢纽落户海塘保护区内,对海塘防洪保安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部分低标准海塘需提高防潮标准。
   对新一轮海塘维修加固规划,象山县委与县政府领导头脑清醒,措施也十分得力。大家认识到:“世间没有不付出辛勤劳动的现成饭可吃,海塘是象山人民的生命线,是全县防洪体系中最重要的工程内容,必须要在保证海塘的御潮能力上化大力气、苦功夫。”经过科学测试与“排摸”,县委、县政府委托县水利局制订了新一轮海塘加固规划。其中西周下沈塘、爵溪东塘、高塘岛黄湾海塘,从2015年底开始着手加固设计工作,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2017年开始加固西周下沈塘、爵溪东塘、高塘岛黄湾等三条海塘,长12.868公里,总估算投资为2.74亿元(其中2017年度拟完成投资9700万元);计划2018年加固鹤浦吉港塘、石浦国庆塘、大目湾二期、西周蚶岙塘、黄避岙后华塘、鹤浦海塘等6条海塘,长14.696公里,估算投资为9827万元(包括2017年续建工程,合计拟完成年度投资18523万元);2019年到2020年,再加固爵溪大燕山等8条海塘,长15.851公里,估算投资为2.21亿元。完成此三个工程后,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再根据运行工况,对剩余11条29.006公里海塘进行加固。(以上详见《象山县海塘维修加固计划安排表》。
  完成上述28条沉降海塘维修加固,初步预算投资为8.85亿元,象山县委、县政府有信心与决心,全心全意地做好这项工作,以此保障象山人民安居乐业,促使象山经济获得腾飞。
 
  结束语: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在人类的蒙昧与发展时期,教会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尊严,学会以文明的方式抵御自然界的种种“暴疟”,过渡到文明的社会形态。今天的人类,是这位“园丁”不断教训以及培植的结果。我们的文明来之不易,是祖祖辈辈不断学习与辛勤劳作、乃至以生命的代价换取安全与幸福的结果。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灾难这位“老师”还时不时地出“题目”,用来考验人类的意志以及智慧。勤劳、勇敢与智慧的象山人民,以积极面对灾难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了这位“老师”授予的“毕业证书”。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幸福家园,抒写了当代文明的“中国梦”。但这是一场尚无结束的战斗,就像我们由于成长而告别学校,“学业”却仍在继续。因为,在变幻无穷的自然界面前,这位“老师”教导我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学习,是人类延续一辈子的事。你活着,就必须孜孜不倦地接受现实,反思现实、改造现实,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薪学习”。不仅为了应付自然界的灾难,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