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上) - 在线悦读 - 宁波水文化网


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上)

发布日期:2016-08-12 10:35:42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1956年象山抗击八一台风60年祭
                     根据海洋出版社《海魂》2006版改写,时雨整理

 1、1956,如此壮观却又如此暴虐的象山“八一台风”
   
  六十年后,当我站在象山丹城某幢高楼上,腑瞰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我无能如何不会想到六十年前,那场如此壮观却又如此暴虐的八一台风,几乎摧残了这个县域的所有经济与建设?
那年我还幼小,对这场如此壮观又如此暴虐的台风,并没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今的亲历者应该也不很多了,那些鹤发苍颜的的老人们,说起当年情景,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爆出这个动词:太可怕、太突然、出乎意外……完全没有准备……终生难忘,记忆永存……
  当自然界的破坏力超过人们掌握的常识,这就是灾难。灾难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老天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力)对人类所有关于幸福的幢憬,以及现实生活严酷的摧残与打击。“神的惩罚”这一词汇,流行在我们历朝历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无法预料、无法抗拒。在现实中叫做“不可抗力”……
记得有一位叫做罗曼.罗兰的法国作家曾经说过:“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是这位老师,使我们明白人间尚有大爱。是爱,促使人类相互团结,共同关照,创造人类抵抗自然界种种的恶劣与暴虐,弘扬与维护种种的美丽与神圣,创造与建设人类共同希冀的现代文明。
 
  在十年前的8月1日,中共象山县委、县政府隆重纪念抗击八一台风五十周年的活动。现今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7月20日亲自撰写《以人为本、科学防台——写于“5612”号强台风登陆象山50周年之际》的纪念文章,并在9月13日由时任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强、宁波市市长毛光烈与中共象山县委书记周江勇陪同下视察象山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文章中说:
50年前,百年不遇的“5612”号强台风登陆象山,肆虐全省。象山人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奋起抗台救灾,党员与干部身先士卒,生死与共,广大群众相扶相挽,奋勇抗争,全省军民八方支援,共建家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50年来,浙江人民百折不回、坚忍不拔,兴修水利,抗台御潮,保一方平安,促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抗台救灾斗争的胜利。浙江人民在斗争中展现的伟大抗台精神,同千里海堤一道铸就了坚固的海上长城。
浙江伴海而生,抗台而立,需永不懈怠,科学防台。要以人为本,力保百姓安居乐业;以海为伴,力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防为先,力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更望半岛象山,铭记历史,不负未来!
抚今追昔五十载,沧海桑田铸丰碑。谨以此志,缅怀先烈,祭悼罹难,弘扬抗台精神,祈愿浙江平安。
  与此同时,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原中共象山县委书记、现天津市委代书记黄兴国、原中共宁波市委书记、现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原浙江省副省长、现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茅临生、原象山县县长、曾任浙江省副省长张启楣,原中共象山县委书记、县长,曾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郭正伟、原省水利厅厅长钟世杰以及历届中共象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周江勇、宋其茂、曹鸿声、黄光旭、于华杰、林祥生、宋登堂、邱永年等都题词或撰文存念。
 
 半个多世纪,就这般弹指一挥间地过去了,沧海桑田,东海万顷碧波依旧,只是换了人间。试看今日象山大地,沃野百里,城廓处处,现代化建筑高耸入云,石浦渔港,樯帆如织,每年的开渔节欢聚四方佳宾,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正在崛起。有谁还沉浸在昔日八一台风灾难的哀伤中?
  对人类来说,任何过去都是未来的序章,任何过去都是未来的镜鉴,任何过去都是未来的希望。如此壮观却又如此暴虐的八一台风,过去六十年了,但在52.7万象山人、782.5万宁波人、5477万浙江人的心目中,却记忆永存!
还是重复罗曼.罗兰的话:“灾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让我们记住“象山八一台风”吧?记住这位老师,曾给我们上过的一堂课,并教会我们台风与洪水是什么?
 二、突如其来,难以预料?代号为“5612”
 
  台风是什么?专业的称谓应是“热带气旋”,通常是指发生在热带地区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具有不同的名称,由弱到强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与台风。能给所到地区带来充足的雨水、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降雨系统,同时,其破坏力也是惊人的,由强风、暴雨和暴风潮三个因素组成引起的综合灾祸,给人类正常的创造与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损害,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其实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致使四周围的空气围绕在它的中心旋转,形成中间无云反倒平静的台风眼。从太空往下看,台风就像是一个正在旋转的陀螺,它的尖顶在移动过程中的轨迹,就是台风路径。综观台风的历史,它的路径多种多样,至今世界上还没出现过路径相同的台风。
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常见有:西移路径、西北移路径、转向路径和特殊路径。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昨天,由于海洋范围大与其他一些因素,我们无法测定它的生成与移动,往往要待靠近船舶与陆地后,才察觉它的存在与移动。直至上世纪60年代,气象卫星的投入与应用,它的行动路径才为人所了解……
 
1956年8月1日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在象山登陆的台风,代号为“5612”,当地人称作为“八一台风”。据事后有关材料证实:“5612”号台风,于7月26月在冲绳东南洋面生成,以后朝西北方向移动,最大强度曾达到气压905百帕、风速90/秒。8月1日24时在浙江象山石浦附近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3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6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曾达到902毫巴。登陆后经过宁波、绍兴、杭州地区,于2日中午移出浙江进入安徽宁国县。
 
  是夜,“5612”近中心超强台风登陆象山,12级以上的大风裹挟着狂涛巨浪,几乎摧垮象山县境内所有的海塘,尤其在南庄平原,高达10多米的强制波一举摧毁门前涂海塘,汹涌的海浪顷刻间深入内陆10余公里,方圆80平方公里的南庄平原顿成一片汪洋。汪涛巨浪连天,万千生灵涂炭。在这猝不及防的天灾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500余名帮助群众抢救粮食的党员干部置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台抢险第一线,与当地百姓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奋力守塘护堤,努力转移群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惊涛骇浪的肆虐。广大群众相扶相挽、奋勇抗争。然而,百年巨灾,人力不及。纵使我们的先辈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胆略与豪气,也终究难以阻挡这特大自然灾害的冲击。据史料记载,这场空前惨烈、刻骨铭心的台灾,共毁灭村庄12个、劫掠人命3402条、绝户241个、伤残5503人,重灾区受灾人口23831人;较重灾区受灾人口68366人;轻灾区受灾人口167200人;合计受灾人口267789人(当时全县总人口为27万左右)。倒坍房屋77000多间,浸没早稻10多万亩,其他经济损失无从计数。韩桂秋、彭玉文、陈名武、林桂英等50名党员、干部,与何文斌等3名解放军指战员,在这场台风中殊死搏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8月4日傍晚,肆虐的暴风雨终于过去,洪水在缓缓地退去,大地寂静而又苍凉。天空响起隆隆的马达声,两架红星闪闪的银鹰飞临丹城上空,随着盘旋下降,骤雨般地落下大批慰问品。人们一边高呼着:“毛主席派专机来看我们了!”一边捏着热乎乎的面包,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笑容。
  据不完全统计:台灾过后的短时间内,中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农业水利厅联合发放生活救济款198058元,建房救济款138028元,生活贷款140758元。丹城镇居民干部捐出5000件衣服,舟山地直机关全体干部捐献4500多件衣被等物,驻舟山陆海军部队捐25000多元人民币和衣被等3500多件。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市民捐赠衣物80000多件。各地还捐人民币23699元。同时,还有大量食品、药品等。这保证了20000多重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伤病得到及时救治,生活和生产秩序得以迅速恢复。
 
 
 三、是党员干部、共青团员、解放军战士……站出来!
 
  叙述人:朱华庭:                               
 
韩桂秋  象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56年的八一台灾,也不会忘记在灾害面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形象。   
  丹城镇门前涂原来有座龙王庙,面对大目洋,背靠南庄平原,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占地4500平方米,砖石墙,木结构,两座大殿,三道山门,四重挑檐,气势宏伟。400多年来,求龙王护航的渔民络绎不绝。可在1956年8月1日,此庙的香火灭了,香客、和尚们不见了,成为抗台前线指挥部和附近村庄危房户的避难所。
下午5时刚过,天空一片漆黑,台风裹着滂沱大雨横扫大地,海啸声愈响愈重,将惊慌失措的村民震得心惊肉跳。在这特大台风即将登陆的紧急关头,驻在庙中东厢的抗台前线指挥部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参加的有各村抗台抢险工作组组长和指挥部人员。在黯淡的灯光下,一位身高1.8米,头戴凉帽、腰佩手枪,操着山东口音的大汉,向大家传达县委的紧急指示:“12级以上的特大台风今天午夜将在象山登陆,县委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在抢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惜牺牲自己,保护人民。确保老弱妇孺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位大汉就是时任象山县委宣传部长、抗台前线总指挥韩桂秋。
  在龙王庙里避难的30多位危房户村民,随着屋上瓦片“乒乒乓乓”地往下掉,哗哗的暴雨从屋顶缝中往下倾注,大家惊恐万状,抖抖索索地躲在神龛或供桌下。积水渐渐地漫上沿阶,几个老渔民用手指蘸水用舌头一舔,不由尖声惊呼:“海龙王上岸了,泛洪潮啦!”这声音炸得大家团团乱转,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庙门口手电一闪,一位身材高大、浑身湿漉漉的人跨进来。“韩部长来啦,韩部长救我们来啦!”原来紧急会议后,韩桂秋和秘书何双林等冲向塘坝,只见被台风卷起的浪涛比塘坝高出几米。呼啸越过,海水倒灌,南庄平原顷刻间就会变成汪洋。韩桂秋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坚守在仓库、塘坝等岗位上的干部以及避难的群众。他立即让何双林通知干部和附近村庄撤离,自己回龙王庙营救群众。
  海水越过塘坝,四周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田?咆哮的海浪朝韩桂秋扑来。他跌跌撞撞地奔回龙王庙。“乡亲们,海啸暴发了,大家赶快往高处走!”在他指挥下,30多名村民扶老携幼涌向庙中戏台和厢楼上。但汹涌的海水很快漫上戏台,块石砌成的围墙被冲倒,蛇、老鼠窜出来,乱拱乱爬,供桌、神翕全浮起来,柱子、屋架轧轧作响,摇摇晃晃,大庙将倾。“庙要倒了,大家快爬屋架上抓住木头!”他的话,使大家看到了生的希望,但屋架离楼板有3米多高,没扶梯,怎么爬上去呢?“踩着我的肩膀上”,韩桂秋一个劲地催促大家。大家踌躇了片刻,几个群众终于踩着他的肩膀,抓住檩木、椽子爬上了屋顶。接着,韩桂秋抱起儿童,一个个递了上去。大部分人上去了,剩下几个年纪较大的妇女,任凭他催促恳求,执意不肯,说女人从男人头顶上爬去,罪过。水越漫越高,戏台楼板上也进水了,屋架正在倾斜,风雨声中夹杂着呼儿唤女,哭喊救命的凄厉声音。在这生死关头。韩桂秋心急火燎:“大家活命要紧,还管什么罪过不罪过?”不由分说地让她们踏上自己的肩膀,在亲人的帮助下,一个个爬上了屋顶。屋架经不住巨浪的冲击,越来越倾斜……
 “韩部长!你快上来呀!”屋顶上的群众俯下身子,伸手想把他拉上屋顶,而连续奔波了几天几夜的韩桂秋已筋疲力尽,双手够不到屋顶伸下的手,他想从断墙上爬至屋顶去。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断墙倒坍了,韩桂秋掉入水中,被汹涌的巨浪卷走了……
  墙倒坍时,屋架脱离了柱子掉入水中。屋顶上的群众抓牢檩木、桁条和椽子,身体漂浮在水面上,经受了风推浪逐,雨淋水浸,历尽千难万险,到天亮终于漂到丹城沙溪塘岸。脱险的人们面对汪洋含泪呼唤:“韩部长!你在哪里?”而回答他们的只是一排排巨浪撞击岩壁,迸发出“哗哗”的沉闷之声!
                                            
 
叙述人:朱华庭 马嘉宸 钟百承
 
 彭玉文   7月31日,时任县卫生科科长的彭玉文,带领卫生系统虞丁承、方德春等13人,奔赴林海乡门前涂抗台。在8月1日夜,冒着一阵紧似一阵的暴风雨,打着手电筒去海塘金家村挨家挨户检查危房,动员并帮助转移群众。当海浪铺天盖地袭来时,他沉着冷静,一面高喊:“社员同志们,洪潮进村啦,赶快爬上屋顶去!”一面帮助年老体弱者爬上屋顶,使大家脱离危险,而彭玉文、虞丁承和方德春却被巨浪冲走。有人看方德春被海浪冲到一株大树的桠叉上轧住,保住了生命。彭玉文与虞丁承落水后,被氽来的杂物压住,当场牺牲了……
 
 翟汝佐  7月31日,时任县建设科副科长的翟汝佐、林振环和许采梁等一起,携带蚊帐、草席、笠帽、雨衣和镰刀等工具,赴林海乡海塘片参加抗台抢收,住在下余小学。8月1日傍晚,大地一片漆黑,越来越大的暴风雨使人心惊肉跳。在特大台风即将登陆的紧急关头,他们参加了抗台前线总指挥部在龙王庙召开抗台抢险紧急会议。8时左右,翟汝佐随总指挥韩桂秋、秘书何双林和农林水利局技术员许采梁等,到最前沿的门前涂海塘堤坝察勘水情。随后到邻近村通知群众转移。当他们靠近村庄,大声呼喊群众转移时,一阵狂涛呼啸着、滚动着把他们卷走了。翟汝佐、何双林和许采梁同志当场牺牲。一起下去的农林水利局牺牲的同志还有汤苏、钱文、胡云程、李云来、郑家常、顾文俊、陈承葆、林凤英、邱冬林等10人。只有陈绮、肖若芳、华志林、戴杰、罗云、王勇、沈从才、林振环、郑开明、陈先夺、钱根湖、李德标等12人侥幸脱险归来。
   
 赵启亮   7月31日,时任县文教科科员的赵启亮,编人南庄区抗台抢收工作队第8小组,与马嘉宸等18名机关干部一起,步行20多华里,到林海乡门前涂抗台,住在龙王庙的厢房里。8月1日上午,赵启亮虽全身被大雨淋湿,仍坚持帮农民割稻。下午,台风夹带着暴雨,赵启亮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回到龙王庙。晚饭后,韩桂秋来到龙王庙部署抗台抢险工作。赵启亮和副组长马嘉宸到新碘头村去作动员工作。一路上狂风暴雨,瓦片纷纷从头顶飞过摔下。两人跌跌撞撞地摸到一个自然村,在仓库间找到一位村妇女主任,告诉马嘉宸、赵启亮,全村干部、党员和整劳动力都去门前涂护塘抢险,只留下她看管仓库。马嘉宸说明来意后,她带他俩去各危房动员群众转移。9时,总算把危房户转移安顿好。妇女主任把他俩领到一户农家休息,这时海潮漫村里来啦,赵启亮率领大家冲向后门,一转身,煤油灯熄灭了,水已齐腰深。赵启亮抱着房东一男孩率先上了房顶搁板,他和那男孩一起紧紧住大娘和幼儿的手拼命拉上来;稍后,马嘉宸将身体贴着板壁也上了搁板。一会,板壁被海水浮起,整座屋子浮动。屋顶的瓦片早已揭光,整个村子都不见了,所有房架都变成大大小小的木头顺水漂浮。瞬间,搁板连房屋一起倒坍,人员全部落水。赵启亮、马嘉宸和男孩先抱住一根木头,然后把老大娘和幼儿抱木头上随风飘流,走不多远被一堵高墙挡住,又被后面冲来的木头压住。周围漆黑一片,赵启亮不顾安危帮助老大娘和幼儿上了木排。大墙被巨浪冲倒,未爬上木排的他被倒塌的砖墙击昏,沉水英勇牺牲。
   
  周澄明   1956年7月31日,在县水产科工作的周澄明,与农林系统干部一起参加林海乡门前涂抗台。8月1日午夜,12级以上强台风登陆,狂风巨浪越过海堤,南庄平原变成汪洋大海。周澄明看到汹涌的巨浪,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安危,而是粮仓的安全。在去仓库的路上,一个巨浪袭来,周澄明与李彬等抱住木头,随风飘流,不幸被巨浪冲来的杂物击昏,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徐勉礼   1956年8月1日,时任县粮食加工公司统计员徐勉礼,为保护粮库,冒着狂风暴雨连夜到定山粮站,支援粮站职工护库保粮。傍晚出发,因狂风暴雨,行走十分艰难,他与钟百承等从九顷分开后,弓着腰匍匐爬上姆岭洞,突然,被大风刮到河沟中,正往上爬时,又被大风刮来的杂物盖住,不幸牺牲。
    
  许采梁    自1950年起,负责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工作的许采梁。当年,金星乡鸡头碘冲毁,数千亩农田受淹。他背着背包步行90多华里,深入实地测绘、画图纸,试用黄泥填基等办法,将禊门修复。1951年夏季大旱,县委动员农民疏通河道,抗旱保苗。他负责丹城镇河道测绘,帮助农民放样、绘线,开挖漓河洋、长墩洋和建设河3条横河,拓宽白石溪、应家浃2条老河,使丹城地区农田蓄水量增加20多万立方米。1952年,定塘浮礁渡碶倒塌,海水倒灌,田地泛咸。为保护农田,他随同建设科科长沈兴土等同志,自带铺盖,吃住在工地上,与农民一起劈岩拓基,建造了六孔、净宽10.8米的新型闸门,使1.22万亩农田旱涝保收。1953年,他调入农林水利局后,很快晋升为技术员,先后赴莲花、马岙、中泥参加大成塘、大麦塘、建设碘和南盘水库的测绘工作,帮助农民造碘闸、建水库。1956年7月,许采梁参加县级机关内部肃反学习。7月3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县委决定暂停学习,动员下乡抗台抢收。他主动要求下乡抗台,与农林水利系统学习小组20余名干部一起步行到林海乡门前涂,帮助农民抢收。次日,风力增至六、七级,时有暴雨出现,他不顾大风阵雨,坚持帮农民抢收。8月1日,风力逐渐增大,下午3时台风夹着暴雨不停。许采梁直至无法站在稻田上割稻才离开。傍晚,抗台前线指挥部在龙王庙召开紧急会议,作为水利技术员的他,在随前线总指挥韩桂秋等到门前涂检查堤坝,当狂风掀起的巨浪向南庄平原冲来时,许采梁去新碘头村动员群众转移,在走到红庙边时,突然一个巨浪袭来,许采梁和翟汝佐等被卷走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林凤英   1956年7月,县级机关开展内部肃反学习,林凤英被抽调至肃反办公室。7月30日,县委决定县级机关除必要留家外,全部下去抗台抢收。农林系统则分到林海乡门前涂。林凤英接通知后要求下去,第8组副组长马嘉宸对她说:“你是女同志,留下管家好了。”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抗台是一定要去的!”马嘉宸就让她与翟汝佐、戴杰和王勇等一起去门前涂。
  7月31日,林凤英、施有定和常宝梅等女同志们一起,步行至林海乡门前涂,住在龙王庙里。下田割稻帮助农民抢收。下午有六、七级阵风,时有阵雨出现,社员们见她未穿蓑衣,淋得像落汤鸡,把稻桶遮帘翻过来让她们躲雨,她说:“人淋湿回去可换衣服,谷子刮落了,集体可要受损失。”是夜,大海传来一阵阵海啸声,十分恐怖。老农们说,“恐怕要发洪潮了”,动员可是她决心坚持在抗台第一线,在群众未转移以前,决不先行撤退。
8月1日,风力逐渐增大,夹带着阵阵暴雨,参加抢收的人们淋得浑身湿透。林凤英和大家一起参加抢收,衣服全湿透了,大家劝她回去换衣休息,她说:“我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下午3时左右,风力很大,人们无法抢收,林凤英才和大家一起回龙王庙换衣、休息。5时左右,抗台前线总指挥韩桂秋在龙王庙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台抢险。其中马嘉宸和赵启亮到新碘头村去动员危房户转移,林凤英、施有定和常宝梅等留在龙王庙内,安排来庙内避难的农民住宿。午夜,台风登陆,海水越过塘岸,淹没田野。在大家十分惊恐时,韩桂秋冲进来,动员大家上屋。林凤英等3个女同志抱着布毯想从谷堆上往上爬,谷堆被海水冲坍,林凤英、常宝梅和施有定3人落水,好不容易抓住一块跳板,把衣服撕成布片,大家一起缚在木板上,与滚滚而来的巨浪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由于天黑,浪大,漂流中被巨浪裹着冲上来的木头杂物压住,林凤英和施有定两人被压在水下,再也没有上来。常宝梅随风浪漂滚了7小时,到南庄杨家桥时被救起。
    
  施有定  1951年7月,施有定参加宁波青年于校学习。结业分配工作时领导找她谈话,征求她到哪里去工作的意见。她说:我是青年团员,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时象山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土匪又多,是最艰苦、最危险之地,她离开宁波市,毅然到象山县新华书店报到。
  1956年7月,她与书店里的常宝梅、任显庭、邱金延和李海青一起参加县级机关肃反学习。7月30日,县委通知县级机关(包括参加肃反学习的干部)下去抗台抢收。第8组18名干部在副组长马嘉宸带领下,到林海乡门前涂下余村抗台,住在村庄附近的龙王庙里。自7月31日下午开始到8月1日晚,施有定与男同志一起冒雨下田割稻。她出身在城市里,从未参加过农业劳动,割稻是个苦活,一天下来累得她腰酸背痛,双手全是血泡。
 8月1日夜里,暴风骤雨,工作组同志听了抗台指挥部韩桂秋传达县委紧急通知后,知道强台风要在象山登陆,又听到风嘶海啸的恐怖声音,大家劝精疲力竭的施有定早点离开,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她不愿意,说:“我要坚持到底,要走大家一起走。”20时左右,男同志都下村去了,留下林凤英、常宝梅和施有定3位女同志值班。雨越来越大,风象猛狮般怒吼,庙内外一片漆黑,施有定等3位姑娘十分担心下村男同志的安全,企盼着他们返回。午夜台风登陆,巨浪向庙内冲来,3人听到韩桂秋同志的呼叫,准备爬上屋顶。顷刻,庙墙冲毁,龙王庙倒塌,韩桂秋牺牲,施有定和林凤英也被木头杂物压住,沉下水去,再也没有起来了……
殉职时施有定同志才22岁。

 史济清  史济青同志是林海乡乡长,牺牲时才27岁。
  他是个忘我工作的人。自负责海塘点后,决心要把工作赶上先进村。春耕插秧,他主动带领群众到九顷、白石等地找秧苗;合作社搞“三包”,社长、会计不懂,他没日没夜地帮助;种田时,亲自下田;抗旱时,一面帮助车水,一面和干部研究工作。
  在八一台风来临前,史济青同志日夜不停地帮助农民抢收。8月1日,他“流火”发作,热度很高,下午仍在坚持割稻,至傍晚,巡逻检查民房、仓库,与村干部一起修好五、六间仓库和4间民房。接着又去护塘和负责联络工作。夜间11时,洪潮涌进塘岸,史济清同志疲劳过度,又加身患重病,抵挡不住,英勇牺牲了。
  史济清同志平时关心群众,当地海塘群众闻悉他牺牲的消息后,个个痛惜万分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史乡长”。
   
叙述人:山人
   
  何文斌  (二十二军一九一团驻象山三营七连战士)8月1日下午,驻象山部队接到舟山军分区的抗台命令后,立即投入了战斗,以“险区就是战区,抢险就是战斗”的精神,冒着狂风暴雨,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开始抢救门前涂一带的群众。何文斌只身一人抢救孩子,不怕牺牲的精神被传为佳话。
当时苦战了大半夜的何文斌,已是筋疲力竭,衣服被风浪卷走,只穿着一条短裤,被冻得浑身颤抖,手脚发僵,倒在山脚下。在昏迷中他突然听到耳畔有孩子的哭泣声,仔细一听,约在前下方山边200米处有人喊救命。这时,海水的浪头是向山上泼,逆着浪头去救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他顺着山路前进,天又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怎么办?孩子的叫哭声,一阵阵揪痛了何文斌的心!他双膝跪地,拖着身子,抓着毛柴乱草往下爬,在山坡上留下了条条血印。爬到山脚下,托起孩子,孩子得救了,何文斌却因流血过多,未能爬上山坡,滑入水中而英勇牺牲何文斌同志牺牲后,由省军区批准为革命烈士。
                               
叙述人:崔英
   
  钱斌豪  八一台灾时,钱斌豪同志是林海乡的中共总支副书记。
  7月29日,接到台风警报,他就积极帮助群众抢收。8月1日接到县委关于抗台防汛的紧急指示后。钱斌豪同志吃过晚饭,带着6个同志,飞奔到延昌碘守卫着。晚上11时左右,风雨越来越大,居住的碘门边两间泥墙草屋倒了,他和6位同志马上转移,爬到碘门边不远的一堆乱草堆歇下,回头却不见原来住在草屋里的3个老人出来,又爬回去,动员他们出来。再爬回草堆时,洪潮冲进来了,他还以为是碘门塘岸出事,仍想上塘岸去。但刹时海水涨起,淹没了屋顶,狂风巨浪使他失去了控制的力量,夹着一根木头,随风浪漂到第二天早上4时,浮到大碘头,跌跌撞撞回到家里,昏昏沉沉倒下睡去,9时才清醒过来。风还在怒吼,群众中传说下午要涨潮,十分恐慌,到处是哭喊声。这时,虽然他头部已受伤,浑身疼痛,还是挣扎起来,对倪春茂、倪增昌等党员干部说;“我们决不能撤退,一定要把群众救出来。”于是决定分头编木排、找河船,青壮年看到都主动投入抢救。不多时,找到了两只河船,编好14只木排,把600多个群众送到山上,转到丹城,坚持了一天一夜。第二天钱斌豪全身疼痛,困在丹城灾民临时安置所里,听到灾民一阵阵的哭喊声,想起平时讲的话,“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觉得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出一份力。第三天早晨天未明,他带着十几个人,找到一条河船又去救人,打捞物资和尸体,船被倒水逆风顶住不能前进时,他就跳下水去推,这样又坚持了一天。第四天,头部伤处溃烂,全身麻木,失去知觉才到医院急救,因病势严重,从象山转到宁波医院诊治。
  钱斌豪同志在抗台斗争中表现出为人民而忘我的精神,受到省慰问团慰问和群众的爱戴。
                                
 
叙述人:崔英
 
  丹西青年突击队  8月2日,天未明,丹西社员们冒着风雨正在抢收被台风刮走的稻谷、农具等财物。在一片白茫茫的海水中,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社长周云照、副社长周开法等立即动员停止抢收财物,救人命要紧。但是暴雨倾泻,台风怒吼,天未亮,水是逆水,船不能驶。怎么办呢?周云照心里着急,心想我是个共产党员,决不能见死不救。他急中生智,立即动员组织能识水性的社员先下去抢救。旁边年轻的林阿良行事快,跃身跳入深水中,救上两个将要被淹死的灾民。
  副社长周开法也毫不迟疑,提出口号,有一个救一个,在暴风雨中找到船冒着风浪驶去。在他们的积极行动下,社员们亦自告奋勇出去抢救。由于风力强,船驶不到1丈就无法前进,他们就下水推拉河船。身体浸在水中,脸发白了,嘴唇发黑了,但为了抢救受难的兄弟,他们忘了疲倦与饥饿。仅周开法他们的一只船,就抢救出灾民150余人。
  天黑了,已经是晚上九时许,社员们疲倦开始休息,周开法与周云照积极解决群众困难,给社员们喝烧酒,穿衣取暖,动员大家继续抢救,直到深夜。
    由于他们积极行动,丹西社员共出动救险河船28只,抢救出遇险群众约3000余人。
                            
叙述人:崔英
 
预备党员王祥林   8月1日夜里,中共预备党员、林海乡干部王祥林同志守卫在海塘和尚碘上。11时左右,海水漫过塘岸,翻滚进来。王祥林头脑冷静,挣扎着淌水到高丈庙,发现里面挤满了人。没多久,庙屋摇摇欲坠,眼看着要倒塌。王祥林用手电筒照路,让大家先逃出去。没等到他走出一丈多路,只听“哗啦”一声,庙倒了,里面传来一个妇女的求救声。王祥林闻声转身去救。手电筒进了海水无法使用,他只能凭着喊声寻去。此时水已涨到头颈,在此危急关头,王祥林找到了她一把拉住,用一只手用劲划水到达一条高田岸。
 
叙述人:德奎
 
  爵溪青年突击队员们   8月2日晨,爵溪渔业社团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长严云福,听社员陈永水说南庄有些房子还没有倒坍。他奔回来告诉王镇长:说不定屋里还有人,得赶快组织援救。支部书记周良余对严云福说:要马上动员青年突击队员,明天一早到南庄救人。
  严云福马上同各小队长商量。大家都抢着要去。原来党支部只决定去24人,结果所有青年都报名了。那一夜,他们都没睡着觉。3时光景就起床了。五小队的青年,有的背桨,有的背橹,有的扛毛竹,爬过前岙岭向南庄区进发。
  到了那里,只见一片白浪翻腾的汪洋大海,没有船。大家正焦急时,严云福从附近的山岙里找到2只河泥船。第一小队队员们立即开始救人了。船驶到上余村,只见前面被风雨刮得零零落落的房子还屹立在水中,附近都是倒坍的房屋,船驶不过去。突然,“咚”地一声,突击队员夏年炳跳入水中,越过一座露在水中的屋顶,大喊:“上面有没有人?”喊了3声,楼上传出妇女嘶哑的声音:“有人。”“我们是来救你们的,快下来。”一个妇女和两个小孩下来了,全身湿淋淋的,已经很久没吃饭了,饿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夏年炳双手接过小孩,双脚一落地,“哎哟”一声,他的脚被锋利的碎碗片割破了,但他毫不理会,赶紧把孩子送到船上,又回去背孩子的母亲。
   “老大,你们是那里人?”一个妇女问道。他说:“我们是爵溪渔业社的社员。”她看了看白茫茫的海水,激动地说:“你们比修道的人还好,你们的功德太大了。”“没有什么,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队员们这样回答。
  突击队员们又发现一个灾民站在水中,只是头部露在水面,双手高高举着一个孩子,一双眼睛睁得圆圆的,不敢动弹。队员们急驶过去,终于把这个浸在水中濒临死亡的灾民救了上来。忽然,后面又传来了一阵呼救声:“老大,船摇过来,把我们救上去。”“放心,一定都把大家救上来。”队员们齐声回答道。
  这天,爵溪渔业社的突击队员们一共救上灾民169人。现在这些被救的灾民们念念不忘:“爵溪渔民救了我们,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他们。”
 
叙述人:席祖英 姜树志
 
  亲人解放军的救护   8月1日夜半,狂风暴雨猛烈袭击着象山县石浦镇北门外40余户居民的住房。顷刻,房屋倒坍了,墙砖盖没了道路,溪水淹没了小桥,村子里响起了一片求救声,喊叫、嚎哭乱成了一团。就在这时候,驻在附近的解放军某部同志们,忘记了白天刚从30里外帮助农民抢收回来的疲劳,在首长的亲自指挥和带领下,分两路赶来抢救。他们冒着风雨,在起伏不平的小道上急急爬行。为了便于抢救,他们在险要地段放上电筒岗,一批批背着老人、抱着小孩、扶着妇女,把受惊的居民安全地转移到了营房。邓登友同志救出了被压在瓦砾下的一户两老一小;孙子根、陈金友等许多同志,虽然自己负伤还是坚持抢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搏斗,100余名居民虽然都已脱险,但是,受了凉的居民们都坐在营房里发抖。战士们立即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给他们换上,把小孩、孕妇和受伤的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方,搭起临时末铺,让他们安逸地休息。战士洪青夫说:“孩子最要紧,身体容易受凉”,他孩子们盖上了被子;指导员特地从某部请来卫生员,给每个受伤的居民检查医治。天亮了,风仍然很大,为了安全起见,解放军又让出3间最好的房子给居民们居住。
  解放军战士这种舍生救死的英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被救的居民,他们说:“解放军是救命恩人。”
  台风过境后,一个叫阿莲的9岁孩子,脸上还挂着伤,听人家都说解放军救人的英勇事迹,她跑出来抢着说:“解放军叔叔真好,那天是叔叔把我抱出来的,伤也是叔叔给我医的,那个叔叔我认得他!”解放军的英勇行为,在这个孩子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叙述人:周全真
 
  冯全根救人   8月2日傍晚,台风逐渐减弱了。象山县丹城南门外的田野还是白茫茫的一片。这时有一个30多岁的汉子,用绳子拖着两个坐满了人的木排和一只菱桶,划着水慢慢地从林海乡游向丹城。这汉子是爵溪渔业社社员,名叫冯全根,他利用秋汛的空隙到林海乡割早稻,正巧遇上八一台风,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从洪潮中救出了10个受难的人。
  那是8月1日深夜,台风一阵紧似一阵,海水冲进房内,没到冯全根的胸口。与他同住在屋子里的三个老人、一个妇女和两个小孩正挤在一团,抱头号哭着。这时,冯全根已忘掉自己的危险,只是想着:“如果海水再涨上来,这些老弱妇幼都要淹死,怎么办呢?”他觉得只有把他们送到屋子“阁塞”上去,才能暂时脱险。但“阁塞”那么高,这些老人孩子们怎能上去呢?正转念间,海水就漫上来了,在这紧急关头,他来不及找家伙,跳到床上拿出平生气力用手把“阁塞”敲开挖洞,然后把他们一个一个送上去。那时屋檐下已浮满了木头、水车、稻草之类的东西。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还在屋檐下到处摸索着,忽然摸到一根木头上浮着一个人,仿佛已经没气了,他连声对着那人喊,却听见他用微弱的声音回答道:“我……已经不会……动了!”他把那人也拉到“阁塞”上,隔了好一会,那人才苏醒过来。这时风越来越猛,海水加速漫上来,整个屋子都在水上浮着,老公公、老婆婆都哭着喊:“全根,你水性好,还是逃生去吧,别照顾我们了!”但冯全根却含泪答道:“不,只要有我在,就一定把你们救出去。”
  天将破晓时,又听到附近有人哭叫,原来隔壁屋里还有人。冯全根又跳入水中,顶着滔滔浊浪,顺声游去,又救起一个冻得发僵的老人。
  天渐渐亮了,房子虽然还没被水冲走,但终久不安全。冯全根又果敢地跳下水,把漂浮过来的木头用绳子捆成两个木排,还找到一个菱桶,让大家分开坐在木排和菱桶上,他拉着绳子游向丹城。这时冷气袭人,浮在水上的木材、杂物,乘着大浪打在他的头上、身上,经过一夜劳累的他疲乏不堪,肚子又饿,有多少次他感到无法支持了,但想到这10条生命都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又全身来了劲。就这样,他从早上7时一直坚持到下午5时,终于把这10个人安全地送到丹城镇。当晚他就病倒了,过了好久才恢复。
 
叙述人:虞定槐  陈亚南
   
  他们救了2 0 7个人 8月1日深夜,12级以上的台风在海洋上怒吼呼啸着,沸腾的怒涛巨浪,跨过了海塘,涌上陆地,象山县南庄平原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时,停泊在象山港梅岙岙门里避风的普陀县六横区小湖渔业社一只大捕船,被大风浪冲到很远的河东搁住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大捕船上20个渔民隐隐约约看到约3里路远的地方有座山头,于是党员郑德富指挥大家泅水上山逃生。各人抱着船上“风管”、“撑风”、“头桅”等用具,跳入水中。郑德富和水性较好的郑嘉信游在前头开路。约摸泅了一里,“忽然从左面”传来一片喊叫声:“救命呀!救命呀!……”只见一些人爬在露出水面的屋顶上,还有不少人浸在齐胸齐颈的深水里,有的攀登在树上,有的抱着“草扇”(盖草屋的)在水里挣扎着。这时,郑德富对郑嘉信说:“眼看这些人万分危急,我们能见死不救?”说着,正巧发现近旁有一只被水冲过来的小舢舨,他们就猛扑过去把舢舨抓住,推到灾民们那里。他们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浸在水里快要失去知觉的妇女和孩子,一个个从水下托起来放在舢舨里,一船载满了,他们就把船推向山边,一面扭过头来安慰没有上船的人们:“你们放心吧!再坚持一下,回头我们会把你们救上来。”
  起初,他俩的身子在齐胸齐颈的水面上,虽然呼吸很困难,但还能用双脚支撑着前进,后来突然水深过头部,他们只能一面用劲扳住船舷,一面使出了平生力气泅水,推着舢舨前进。
过了些时候,后面的18个渔民也赶上来了,他们见灾民们这般光景,也都毫不犹豫水中的老幼安置好,又把爬在屋顶的灾民小心托翼翼地扶下来。等候舢舨来载运他们。孩子们都乖乖地撑开我的手臂,等渔民伯伯一靠近,紧紧抱住渔民伯伯的脖子亲热地叫着“伯伯”“叔叔”孩子的妈妈们在一旁含着眼泪微笑着。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小舢舨一次、两次、三次……不停地来回在两里路的风浪中载着灾民们登上高地。雨点打在渔民们的头上、脸上,呼呼的大风从头上掠过,使人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子都已经冻僵了,但他们却顾不得这些,只是更加迅速、小心地护着灾民。
这时,德富看了看同伴们的脸,看见大家的嘴唇都冻得紫中带黑,口中喘着气,累得疲乏不堪,就大声地对大家说:“再坚持一下吧!
救上来一个是一个,我们渔民向来是最讲义气的人。”大家听了都振奋起来,渔民郑裕品昨晚在船上站岗,已经受了几个钟头的风吹雨打,身子早已软弱无力,脚几乎已无法提起来,可是听德富这么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他的脚似乎轻松起来了。
  大家愈来愈用劲地拉呀!推呀!突然,德富觉得左脚一阵麻木,靠岸一看,只见左脚大指头一个很大创口,像嘴巴一样张开着,鲜血直冲出来。他忍着剧痛一脚又踏进水里。大家都叫他上岸休息,他没有答话,心里想: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把那些人救出来。
  5个钟头过去了。他们就这样在风浪中坚持着,来来回回地,用小舢舨在水中救出了207个灾民。
    “我们活着的207人统统被救上来了”,河东社社长站在“瑞龙寺”里向灾民和渔民们说话时,男女老少都团团围住了20个渔民感谢他们的救命
                    (原载于1956年9月1日《舟山报》)
 
叙述人:陈斌国
 
  米厂工人韩善林  1956年8月1日晚,对于25岁的大碘头米厂工人韩善林来说终生难忘的。那晚,他与同事抗台值班。深夜暴雨如注,伸手不见五指。突然地面水涨,顷刻没胸。韩善林等爬上屋顶,周边白茫茫,风雨声、哭喊声、呼救声响成一片。他见一位老人一沉一浮,随时会被洪水吞没,急忙跳入水中,潜入水底,将老人托上屋檐。这时一个浪头打来,屋顶摇摇晃晃。韩善林灵机一动,找来毛竹、绳子,扎成竹排,撑出去救人。前面几位妇女挽着木头,随浪漂流。他喊妇女过来,谁知妇女摇头摆手,不愿靠近。原来洪潮突袭,许多人仅穿单衣出逃。一路浪打水冲,几近赤身裸体。韩善林马上回撑,从仓库间水面摸来空麻袋,急掷给妇女们,待她们套上“麻衣”,再拉上竹排送到安全地方。一夜搏斗,救上许多灾民。
  这时,韩善林想起伙房还有3位老年工人,赶忙游回寻找。恰好有只小船漂到桥边,遂将老年同事扶上船送往丹城。从头天夜里到翌日上午,他与几位青年空着肚子,来回找人,累计救上85位落水群众。韩善林老家韩家村,离大碘头不远。那晚潮水淹没老屋,其母和家人幸被人救起。
  韩善林奋勇救人事迹在当时《象山报》、《浙江工人日报》刊登后,一时在全县传为佳话。1957年8月下旬,他光荣出席全国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八一台风”的抗争中,有50名党员干部与解放军战士付出了生命!他们是:
韩桂秋、彭玉文、李文华、王庆祥、李彬、袁明通、陈龙、翟汝佐、金怀谷、陈名武、何双连、史悠裕、诸沛霖、刘连荣、徐甦、赵启亮、王其星、汤苏、石根才、邱冬林、金立南、钱素妙、史济清、周澄明、方文俊、钱文、许采梁、胡云程、黎佩、仲纪成、陈定华、徐勉礼、何积雍、顾文俊、张克坤、陈承葆、张仁根、黄志坚、马桂林、林幼豪、林凤英、施有定、倪德昭、周定华、钱耀章、虞鼎丞、任显庭、张秀昌、李永章、郑家常等……
烈士千古、英魂不朽。
 
 四、深深地凝望着你的背影,为你把眼泪擦干
 
 原象山县政协主席:[欧绪坤]:八一台灾的回忆
    
  1956年8月1日午夜,12号特大台风在象山登陆,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象山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抗台抢险的部署
  根据1956年7月30日浙江气象台的预报,第12号强台风预计在我省沿海登陆,中心最大风力在l2级以上。当天县委按照舟山地委(当时象山属舟山地区领导)的指示,召开了抗台抢收紧急会议。我当时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所以对县委的部署是知情的。当时县级机关正在开展“肃反”学习,由于抗台抢收的需要,县委决定立即停止学习。各部门除留下少数同志值班外,全力投入抗台抢收,并抽调了543名机关干部,分成7个工作队、34个工作小组,在部、委、办、局、科、室负责人的带领下,随身携带蓑衣、笠帽和镰刀等工具,奔赴林海、南庄、东陈、大徐和西周等地,参加抗台抢收。
  8月1日,根据气象台台风紧急警报,第12号特大台风预计在我象山登陆。县委根据地委指示,把抗台抢收工作组改为抗台抢险工作组,重点是门前涂海塘和南庄平原。并在抗台前线设立临时指挥部,由县委宣传部部长韩桂秋同志任指挥,地点设在林海门前涂龙王庙内。
   
不可抗拒的惨重损失
 8月1日午夜,第12号特大台风在象山登陆。狂风掀起巨浪,越过门前涂塘岸,吞噬了80多平方公里的南庄平原,12个村子全部被毁,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为惨痛的是遭台风死亡的干部、群众达3402人,其中脱产干部50人,解放军战士3人。抗台前线总指挥韩桂秋同志也壮烈牺牲了。
   
 灾后抢救的措施
  台风登陆的第二天早晨,哀号遍野,哭声震天,丹城镇南门内外成了一片汪洋,尸体、杂物堆积如山。有的灾民在寻找亲人遗体,有的灾民在打听亲人下落,还有的抚着亲人遗体嚎啕大哭,气氛十分悲惨。县委当即作了研究,认为灾后的最紧要工作是做好打捞安埋尸体。安置无家可归的难民、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和打开门前涂禊门尽快排除海水等。   
  1、尽快打捞安埋尸体。绝大部分尸体随着风浪冲到半河、梅溪、丹城、洋心和白石等地附近的河沟、高梁地和玉米地内。天很热,须立即动员当地群众尽快加以安埋。因此,县委决定动员500多名农民和机关于部一起,组成8个“安葬队,分头打捞、安埋尸体,并决定安埋一具尸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加快安埋速度。
   2、千方百计安置无家可归的难民。8月2尽,省委得知象山遭灾的信息后马上派副省长顾德欢等乘飞机到象山上空视察灾情,并空投由省级机关、各大专院校食堂和杭州市副食品商店赶制的面包、饼干和炒米。飞机空投对灾民鼓舞很大。大家高呼:“毛主席派飞机来看我们了,我们有救了!”县级机关和丹城镇食堂也免费招待无家可归的难民。
   一方受灾,八方支援。中央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农业水利厅联合发放生活救济款、建房救济款和生活贷款,帮助修建房屋。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市民捐赠衣物。因此,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四面八方的支援下,象山人民不到半年时间就重整家园,恢复了生产生活。
   3、防治疫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两、三天之后各种尸体、杂物就开始腐烂,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我们得到了省、市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从杭州舟山抽调了67名医务工作者和本县40余名医生一起,组成医疗防疫队奔赴重灾区,免费治疗伤患者。并调来1000余斤“六六六”粉、500斤漂白粉和400余斤“二二三”乳剂等药物,用来消毒防疫,因此基本上控制了疫情,为恢复灾后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开闸排成。台风过后的第二天上午9时,县委决定在县级机关和丹城镇抽调一批年轻力壮并能游泳的人去门前涂开闸排出海水。丹城五村支部书记周云照等18人,先撑出3只河船,直到门前涂碘门开闸。朱华庭、周祖龙等机关干部和丹城9名青年,也分撑两只河船,去海塘洋抢救灾民和寻找尚未归来的同志。结果两条船都载满了灾民回归。
   
应深刻记取的历史教训
  象山县是由象山半岛的次岛和部分海岛组成的,海岸线长达800多公里,台风灾害历年不断。因此,要认真总结和深刻记取八一台灾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有两条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一是八一台灾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台风,风力远远超过12级,这样大的台风是不可抗拒的,人员伤亡众多是缺乏科学知识之故。我认为今后在抗台斗争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做到以干部群众的生命安全为第一。二是象山海岸线长,围垦的海塘众多,因此要加快标准海塘建设,以防患于未然。如今在门前涂,屹立着一条长2654米、高5米、顶宽4米的标准海塘,因此,40年来未曾出现过险情。旦门标准海塘的质量则更高。建议其他各地海塘如果保护面积大的话,也一定要加快标准海塘的建设步伐。
                                    (此文写于1997年7月30日)
 
 韩向民:最后的照片——怀念父亲韩桂秋
 
  这是一张珍藏了40多年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女孩只有3岁,带着羞涩的神态,偎依在面容慈祥的大汉身前,旁边紧挨着一位年轻的妇女,怀里抱着只有4个月的小男孩。那照片里的小女孩就是我,那大汉就是我的父亲韩桂秋,时任中共象山县委宣传部部长。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唯一的一张全家福。42年前,八一特大台灾把父亲永远地留在了象山,留在了他为之流血、流汗,给过他欢乐、温馨的这片热土上。父亲牺牲时离这张全家福拍摄时间还不到3个月。
  尽管父亲去世已有42个年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尽管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发黄,但父亲的魁伟形象却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端详着照片里的父亲,总会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怀念和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父亲的老家在山东泰安市郊的一个叫崅峪的小乡镇里。父亲家有3兄弟,他排行第三,大伯父叫桂春,二伯父叫桂夏,所以父亲叫桂秋。我的祖父未待“四季”排定便离开了人世。1943年,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的大伯父的支持下,我父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才23岁。1949年,父亲随部队南下并参加了宁象战役。象山解放后就留在象山,直到牺牲。
 
 

  也许是象山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深深地吸引了我父亲,也许是父亲命中注定要把一切奉献给象山,总而言之,父亲是诚心诚意扎根在这片热土上的。他娶了一位象山姑娘,这就是我的母亲,从此就有了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家。当第一个孩子——我出世时,父亲风趣地对母亲说:“这是从象山土地上萌发的一颗萌芽,就叫她象萌吧。”于是,我的乳名就叫“象萌”。两年后,我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弟弟。父亲给我们姐弟俩分别取名叫“向民”和“挺建”,意为要我们“一心向着人民,挺起胸膛建设祖国”。
  父亲自1943年参加革命后,随部队南征北战,最后又在象山整整工作和生活了7年,一直没有回过老家。听母亲说,本来在那一年父亲准备带着全家回山东省亲的,可是凶狠的“台灾”,却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也夺走了我父亲最后难圆的故乡梦。
    父亲牺牲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对于父亲的记忆,只是从母亲的嘴里和周围熟悉父亲的叔叔阿姨们的谈论中零星地积聚起来的。直到我l9岁那年,才带着这张全家福第一次来到山东泰安,来到我情思梦萦的故里,圆了父亲那难圆的故乡梦。当年的那种情景令我永世难忘。“三叔家的大闺女回来啦!”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小镇,乡亲们拥到了伯父家门前,纯朴的大叔、大婶们争着亲热地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浓浓的乡情和亲情,使我有一种真正回到了家的感觉。
    那次我在山东只呆了几天,每天都有许多东西感动着我。伯父带我来到父亲的衣冠冢前。这是当年父亲牺牲后,伯父专程到象山带回父亲生前穿过的衣衫,把它安葬在老家的苹果园里,这也算是叶落归根吧。我站在父亲的衣冠冢前,望着满园茂盛的苹果树,禁不住泪流满面,心里默默地祈祷着“魂兮,归来兮!”
    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在山东的日日夜夜,总有许许多多我所不认识的大伯、大娘、叔叔和婶婶们向我讲述着父亲的许许多多往事。他们说我的父亲在镇里曾上过私塾,认得字,回到村里后,在大伯父的组织下教过夜校。读夜校的有的比父亲的年纪还大,有的是父亲的晚辈,彼此不分老师、学生,统统以辈分相称呼。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是“俺那三弟、俺那三叔”的诉说着父亲的种种,至今我仍感受到父老乡亲们对我父亲的那种诚挚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父亲是在1943年春暖花开的时节离开家乡的。有个与父亲同村的战友曹万昌,他含着深情向我讲述父亲的许多趣闻逸事。父亲是个风趣乐观的人,平时很爱动脑筋。有一次,他自己动手做了一支自来水笔,插在帽沿上,由于不精密,墨水漏到棉帽的边沿上,战士们就开玩笑说:“呀,你的墨水怎么喝到帽子里去了?”平时行军打仗,父亲喜欢开个玩笑什么的。枪声响起,父亲总是冲在最前面,向战士们大喊大叫:“同志们,冲啊!有我挡着哪,子弹认识我这个高个子,不认得你们!”是的,父亲身高1.8米多,是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用自己的脊梁,为战友们顶起一方生命的空间。1956年八一台风袭来时,他在海塘领导抗台,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他无所畏惧,再一次挺起他那高大的身躯,让遇难的群众和战友获得生的希望,成为“人民的顶梁柱”。
   后来,我又三次带着这张唯一的合家欢照片来到山东,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这位身卒异乡的游子,每每提起父亲,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就像慈祥的母亲娓娓动听地叙述着她那远在异乡的儿子的往事。所以,我每回去一次,对父亲的认识就加深了一层。
   父亲是一个以革命事业为重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极富有爱心的男子汉。1949年与父亲一起南下的山东莱芜老乡张云桢伯伯、芦桂英阿姨夫妇,对父亲非常熟悉了解。父亲30多岁了,仍是单身一人,忙于工作,芦阿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把她亲自培养起来的女青年介绍给了父亲,当时我母亲任黄避岙乡的副乡长。婚后,父亲是那样地爱着母亲。母亲经常向我念叨着父亲的好,说父亲每次吃饭时,总把最好的鱼肉夹到她的碗里,而自己却啃着鱼刺。母亲说他们婚后,父亲在大徐、南庄工作,每每回到家里,总是争着干家务活,还经常炒山东菜让母亲吃。母亲现在使用的那只勺子,还是当年父亲从舟山买回来掌厨用的。母亲生下我时,父亲是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母女俩,可当母亲刚坐完月子,却又催着她去工作。为使母亲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给我找了一个失去丈夫和儿子的贫苦妇女做我的奶妈。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他更爱着党和人民的事业。父亲也深深地爱着我们姐弟俩。我依稀记得,父亲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总要给我带回一些玩具,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玩具送到我手里。有时我睡着了,他会把我哄醒,逗着我,直到我捧着玩具笑了,他便跟着我开怀大笑起来。可是,这种爱对我来说实在太少了。我渴望着父亲对我的爱,渴望照片里的父亲,用他那双大手抚着我成长。可我和家人都知道父亲把最大的爱给了人民,在他的心里装着的是人民群众和党的事业,并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这种伟大的爱。
   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不知端详了多少次,望着父亲,就好像有一股力量,始终鼓励我勤奋学习,鼓励我战胜困难,鼓励我为人要正直,鼓励我工作要有群众观念,鼓励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它带着我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又临近8月1日了,像往常一样,我又捧着这张全家福,寄托我的哀思,诉说我的情怀。今天,我要告诉父亲的是:您所深深爱着的象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怀着您当年一样的精神,艰苦奋斗在您曾为之奉献生命的这块热土之上,筑起了道道海上长城。几目前,柴松岳省长一行还到了门前涂海塘视察,那里的标准海塘已是森严壁垒,把汹涌的海潮挡在脚下,人民将在此永远安居乐业。
  父亲啊,父亲,您在九泉之下开心地笑吧!象山人民会听到您的爽朗笑声。
                                            (写于1998年7月)
 
李先锋:沉痛的追思
 
   今年是象山县八一台灾50周年,也是我父亲李文华牺牲50周年纪念日,县委、县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抚今追昔,以悼念逝者,激励后人,弘扬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的抗台精神。此举立意深远,深得民心。尤其是我们作为那场历史巨灾的烈士遗属,更是不胜感激!
   50年来,我魂牵梦萦,深切怀念着我的父亲。慈父李文华,1939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7月象山解放,他是第一批随军进驻象山,参加发动群众肃清残匪工作,建立人民政权的南下干部之一。建国后,他历任区长、区委书记、科长,参加了民主建政、社会主义改造等工作。1956年8月1日,他是南庄区抗台抢收工作队副队长,与队长韩桂秋一起,在门前涂抗台抢险中英勇献身。留下了我的母亲王志芳(25岁),我的哥哥李海勇(不满两岁)和我(不满8个月)。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对于父亲,我只得在懂事以后,从几张发黄的老照片中领略到一点他的音容笑貌,从父老乡亲的口耳相传中对他的事迹略知一二。父亲的形象和爱抚,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生疏;而他的信仰和追求,在我的脑海里却是这样的清晰。
  我的父亲出生在山东泰安县徂徕镇贫河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我爷爷病逝的那一年,他才16岁,家中还有4个弟弟,两个姐妹,而我祖母病弱不堪。8口之家的生存重担就压在了父亲的肩上,他四处给地主、富农打长工、做短工,带着两个10岁的弟弟讨饭养家糊口。
  1938年的1月l日,日寇占领了泰安城。同一天,由延安来的洪涛、赵杰和林浩等3名红军干部,会同山东地下党组织,在我老家前面的徂徕山上发动了著名的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打响了共产党在山东抗日的第一枪。
  为了及早消灭这支可怕的抗日武装,日寇采用挖壕沟,筑碉堡,建防地(据点)等方式,对徂徕山实行铁桶合围,蚕食扫荡。山前山后的老百姓,都被日寇用枪逼着构筑这些防御工事。我父亲也在其中,他一开始就想方设法磨洋工。不料几天之后被鬼子识破,当场被马鞭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在关进据点第三天夜里,他用手挖开墙基逃回家中,给母亲和弟弟磕个头就出了门,从此参加了抗日武装。
  在游击队里,由于他对山内外地形比较熟悉,人又比较机灵,特别是胆子大,出身苦,不久就得到组织的信任,担当了一名地下交通员。他时常利用没有月亮的黑夜,出入无入敢走的野狼沟,机智地闯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为山外的地下党组织和山里的游击队传递情报。第二年,他就在徂徕山游击队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活跃在徂徕山区的抗日游击队中,有个战士叫王华,是有名的抗日英雄,和我父亲是邻村。我父亲很佩服这个英雄小老乡,就把自己本来的名字李文城改成了李文华。我父亲参加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象山等大大小小的战斗,曾多次负伤,并荣立过二等战功。几十年的枪林弹雨,练就了他一手好枪法。在象山的剿匪战斗中,极端狡猾的土匪头子,最后也在他的枪口下毙命。
 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了父亲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好品质。在“八一抗台”战斗中,据与父亲在一起工作的何凤岗同志说,他们于7月31日随时任副队长的父亲,一起赴林海乡门前涂抗台,住在下余村的祠堂里。8月1日晚上,风吼雨倾,父亲叫大家睡觉休息,自己却穿着蓑衣值班。10时后台风登陆,祠堂倾斜,海水涌入,他喊醒大家后,指挥10多个同志冲出大门,奔到高地的草蓬边。一会草莲浮了起来,他又指挥大家上屋架,叫同志们抱牢柱子、桁条,尽一切力量脱离险境。同志们得救了,可是担任指挥的父亲却被狂风巨浪卷走,壮烈牺牲。
  我父亲的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没有过上一天安定的日子。直到1953年,他34岁时象山基本安定后,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结婚成家。可刚刚过了3年散多聚少的夫妻生活,父亲就永远地离开我们,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父亲活得轰轰烈烈,死得悲壮英勇。他的双手对我的护佑和爱抚,是那样的短暂和稀少;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对我人格的塑造和锤炼,却是那样的关键和重要。
  作为一名烈士子弟,我深深懂得,发扬好父辈的光荣传统,继承父辈的遗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是我对父辈的最好报答。一直以来,我坚守着勤勤恳恳做人民的公仆,规规矩矩为党做事的人生信条,不辱家训,努力为家乡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50年过去了,我县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水利建设成果累累,防灾避难能力大大增强,海洋经济异军突起。干百年来,受山海阻隔之苦的穷乡僻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县委又立下壮志,要举全县之力建设起象山港大桥,届时,“桥海经济”将更加惠泽桑梓。想想残破的昔日家园,比比崭新的今朝城乡,展望艳丽的未来蓝图,我谨以此诗告慰父亲,告慰八一抗台烈士:
    五十年祭告英灵,新筑海堤如长城。驯服海龙当牛马,耕海牧渔观美景:
    昔日草房变楼宇,当初难民今富翁。残破家园已无痕,象山处处皆繁荣。
    县委今又立壮志,飞桥跨海天堑通。化害为利绘新图,桥海经济别样红:
    海山不老仙子国,五十万民皆福星。先烈闻知当开怀,喜泪飞珠满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