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楼璹的《耕织图》 - 论著选刊 - 宁波水文化网


明州楼璹的《耕织图》

发布日期:2015-10-09 11:34:15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一、历代重农桑与《农耕图》
  中国经历了长达四千多年的农业社会,以农业为国民经济主体结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细胞。他们占古代中国人口的极大多数。所以历代帝王大都关心农桑生产的发展,还要亲自耕田,让后妃带头养蚕。早在西汉,《景帝令二干石修职诏》云: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
 
  在皇帝耕田、皇后养蚕的示范下,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田赋以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这是两千年来最低的税率。
  于是,在西汉时期的坟墓石刻中出现了牛耕图,尽管它还是粗线条的。
在农桑发展的经济基础上,汉王朝成为屹立在东方的大国,并以丝绸贸易打开了国际通道,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唐王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农民男丁授口分田八十亩(种粮食),死后归还;永业田二十亩(种桑或麻),可传给子孙。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种植业和丝织工业的发展,成为唐帝国巩固的经济基础。社会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成为当代最强盛的国家。
  在敦煌莫高窟的第445窟,保留着初唐时期的壁画《农耕图》;第23窟保留着盛唐时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神态生动逼真。
  宋朝在靖康南渡后,朝廷以东南的财赋收入,应付庞大的行政与军费开支,还须向金邦交纳大量的岁币银。尤其在靖康、建炎年间,金兵蹂躏淮南、两浙、江南等路;摩尼教徒钟相杨么以妖言惑众,割据洞庭湖周围六州和荆南府十九县,“湖广熟,天下足”的中国粮仓遍野狼烟;范汝为作乱于建州城,七闽告警;瑶、僮头人蠢动于岭南,珠江浪涌;东南半壁,满目疮痍。
  宋高宗在军事上依赖岳飞、刘琦、韩世忠等的苦战,勉强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但国家财政接近崩溃的边缘。所以,岳飞每领军饷时,不禁流涕道:“东南民力竭矣!”为了支持残局,迫使高宗“栉风沐雨,备知民瘼,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他务,首下《务农之诏》躬耕籍田之勤”。皇帝亲自耕田,皇后亲自养蚕,以作表率,鼓励发展农业和蚕桑、丝织业,恢复经济安定社会秩序。命岳飞平定邪教杨么之乱,改变了荆湖南北路“农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的状况,恢复“天下粮仓”的地位。令韩世忠率兵平定福建路建州的叛乱。
  南宋朝廷扩大水利工程、蠲免欠租、鼓励垦殖等措施,卓有成效。直接“劝课农桑”的诏令频出,尤其对作为“行在”畿辅的两浙路的农桑业发展更为重视,使杭州(临安府)、嘉兴、湖州、苏州(平江府)、常州等五州府的粮食和丝绸业生产,成为全国之冠。当时,浙西提举颜师鲁提出:对地方官吏“以奉行劝课农桑勤怠为赏罚”。
      
二、楼璹进呈《耕织图》
  在上述的历史条件下,浙西路辖下的于潜县县令楼一的《耕织图》出台了。
楼一(1090-1162)字寿玉,字国器,明州(鄞县)人。宋朝太师、楚国公楼异的长子;资政殿大学士、同知枢密参政事(副宰相)、奉化郡开国公楼钥的伯父。
  楼氏家族在宋代为明州望族,当时有所谓“楼、丰、史、郑”四大家,全祖望《明州士族志》称楼氏为四大家族之首。事实上,史氏家族在南宋时的崛起,不仅为明州四大家族之首,而且有“一门三丞相,南朝第一家”之称。尤其是史弥远执政二十六年,特别在理宗宝庆、绍定年间,史弥远不仅是执政宰相,而且是摄政王。在史弥远执政前期,辅政的副宰相是楼钥,处理日常政务。史弥远后期的摄政时期辅政的是明州人郑清之。史弥远逝世后,由郑清之、史嵩之等先后执政:“满朝朱紫贵,半是明州人!”
  楼异曾任明州知州五年,重新开放对朝鲜(高丽国)的贸易,设高丽使馆于月湖之滨。楼异在明州船厂造海船一百艘,以及相当于今三干吨级的巨舶——“神舟两艘(我国的航天飞船“神舟”之名,与此有关)。他是中国最早面向海洋的士大夫,为中华民族开拓发展的空间。自从甘州回鹘占据河西走廊,宋朝失去了良马繁殖场地,宋朝的陆军已不是辽军、金军的对手,只有建立强大的水军,以弥补军事力量不足。之后,楼异调任知平江府(今苏州市),他在平江府发展学校教育,建造战船(这些战船在后来宋金黄天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绩显著。但因政事操劳过度,心力交瘁,在任上病故。朝廷追赠太师、齐国公,再赠楚国公;并荫其子楼璹为官。
  楼璹初在婺州(今金华市)任佐贰官。婺州及所属各县的丝织业发达,多数农家以养蚕织罗为业。所生产的暗花罗、含春罗、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等都很有名。其中每匹重达二十两的婺罗,既美观,又牢固,深受人们的欢迎②。楼琦深入到民间调查,了解到上贡朝廷的红边贡罗和婺罗的定额过高,使农民负担过重,很难按时输足贡额。为此,他写了奏章,由州府签署后,自己到临安向朝廷陈言利害。经朝议决定,减少婺罗的贡额。以后,楼琦又发现各养蚕户之间的贡额分配不够合理,于是他按照农民所种桑田的面积,公平地分配贡额,并张榜公布;以防止里胥舞弊营私,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③。由于他的政绩显著,吏部调升他为于潜县县令。
  楼璹到于潜县后,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情况。经过到农村深入观察和调查,“感念农夫蚕妇之苦,究访始末,作《耕》、《织》二图”④。把种水稻和养蚕、织绸的全部过程,绘成四十五幅,每幅画下系以五言律诗各一首全释图意。
  无独有偶,正逢朝廷派遣使者按察郡县,楼  被评为县令中关心农业生产的“最高”级别。楼璹的事迹经过朝臣推荐,皇帝叫他入朝堂面对。在宋高宗召对之际,楼  乘机以《耕织图》进呈。高宗看后大为赞赏,并宣示后宫,给吴皇后及嫔妃传阅。宋高宗在政治上是庸主,但非常关心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这使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其功迹也是不可抹杀的。他的继室吴氏则是一位英明的皇后,她对《耕织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其中的《织图》更感兴趣。吴皇后命令皇家画院中的画师,临摹二十四幅《织图》,改名《蚕织图》。吴皇后又根据自己养蚕的体验,亲自为图中的内容作了题注,从而更增加了《蚕织图》的历史价值。《蚕织图》真本一直深藏于宋、元、明、清历代皇后宫中。但在民国时期突然失踪。直到1984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重新发现,流传近九百年的国宝重见天日,不负一代庸主英后的一番苦心。
  楼璹因进呈《耕织图》受到朝廷赏识,擢升行在审计司,又升提举广州市舶使。由于他自幼受到其父楼异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影响;也由于他自己富有经济头脑,到广州上任后,尽力削除“广州海关”的旧日弊端。他尊重东洋、西洋各国商人的自由贸易,外商咸服,使南宋的海上丝路走向鼎盛时期(这是后来的元、明两代和清朝前期所不及的)。绍兴十五年(1145)调任福建市舶提举,革除了泉州港口的商税弊政。明州、广州、泉州等三口岸的榷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任满后任湖广(湖北、湖南)漕运,最后持麾节,帅淮扬,任淮东安抚使,为安置南迁农民,加强边防守备,卓有声绩。告老回明州后,画《六逸四贤图》。又积蓄购田五百亩为义庄,将其收入赈济本地贫民。
 
三、楼璹《耕图》诗的社会意义
  此后的南宋时期,各路(省级)、府、州、县的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的壁画和抄写它的诗章。让官员和百姓们观看,以知稼穑的艰辛。
  楼璹的《耕图》组画二十一幅: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
每图之下,系以五言诗一章,每章八句——即五言律诗一首。将种植水稻至收获的全部过程,给以艺术的描绘。它既不是“汤头诀”式的说明,也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以当时农村为背景,以作者对农耕生产的观察,抒写了宋代南方水乡农村的生活情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第一首《浸种》云: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筠篮侵浅碧,嘉谷抽新萌。西畴将有事,耒耜随风兴。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描绘了初春夜雨,绿草浅碧的景色,正是稻种发芽的时际。农民整修犁、锄等农县,积极备耕。农村家家祭芒神,祈求今岁五谷丰登: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村新气象。
第二首诗描写春耕季节的景色,开头说:
  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颊。
着春光的渐移,浅碧的大地变为绿野。在布谷鸟的催耕声中,最辛苦的要算犍牛犁耙的轭头,把它的肩头磨破了。
  耙耨农田时,春雨绵绵:“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农民在寒风斜雨中,赤着脚在水田里劳作,其辛苦可以想见。
  农民是乐观的,在耖田的忙碌中:“迟迟春日斜,稍稍樵歌起。”(第四首)
樵歌又称为山歌,是农民的口头创作,在农村中广泛流传。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朝廷派出诗官摇着木铎收集民歌,借以了解民俗风气。
“薄暮佩牛归,共浴前溪水。”(同前)
农民和黄牛一同在溪水中沐浴,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这是浙西山村的特写镜头。
从“碌碡”压碎泥块,“翩翩转圜枢,哀哀鸣翠浪。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第五首)到“梅黄雨正肥”的黄梅季节,正是插秧的好时光:“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第六首)它给农民带来了期望。
楼璹对插秧的场面,描绘得很有诗意: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第九首前阕)
这是最早关于“秧歌”的描写。从秧歌声中,表现了水乡农村的蓬勃生气。作为于潜县令的楼诗人,将明州的秧马,教给浙西农民:“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记忘!”
对于耕田的三次描写,各具有特色:
  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除根。泥蟠任犊鼻,膝行生浪纹。眷唯圣天子,傥亦思鸟耘。(《一耘》)
  新苗幼弱,怕杂草侵占其发展空间,所以第一次耘是除田间杂草。裤子被泥所盘,膝行涌起微波。诗人幻想也由候鸟代为耘田。
二耘已是夏天,诗中侧重于炎热的描写:
  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敢辞冒炎蒸,但欲去莨莠。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
  二耘的任务是除稗草,稗在幼时与稻苗近似,不易分辨;二耘时,它比苗长得高大,易于除去。中午,妻子送茶饭,带儿子到田头,教他懂得农业生产。在人情味中,又含有教育意义。
《灌溉》诗描写了南方水乡的优雅景色:
  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舞翠浪,篷僚生昼凉。斜阳耿衰柳,笑歌闲女郎。
  秸槔水车像乌鸦,把池塘水吸干。禾苗揿起翠浪;在斜阳照着的柳丛中,传出车水姑娘的歌声笑语,一片生气盎然,充满了希望。
  收刈诗写农民收获劳作的艰辛:“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儿童拾行穗,风色凌短褐。”然而,心情是   愉快的:“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虽然,回家已天黑了。
登场诗将农民的喜悦心情推向高峰:
  禾黍已登场,稍觉农事优。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用此可卒岁,愿言免防秋。太平本无象,村舍炊烟浮。
 农家户户起炊烟,是贤县令的初步愿望。
  《舂碓》诗富于田园风味,是幅带有声音的图画,还伴有稻米的香味:
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春响相答。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蹋。
  可是楼县令不是这种田园景色的欣赏者,他所关心的是农民舂米太辛苦,有条件的地方应利用水力舂米——水碓。
  《筛诗》以贫富对比,表现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茅檐闲杵臼,竹屋细簏簸。照人珠徘光,奋臂风雨过。计功初不浅,坐食良自贺。西邻华屋儿,醉饱正高卧!
  辛苦的农民期望能够温饱,已是很满足了。可是西邻地主的儿子,酒醉饭饱,在华丽的房子里正高枕酣睡。
《耕图》的最后,作者含泪写《入仓》诗:
  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田父有余乐,炙背卧檐庑。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
  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儿子连饭也吃不饱。
 
四、《织图》诗的艺术成就
  楼璹的《织图》共二十四幅,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泊、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祝谢、络丝,经、纬、织、攀院、剪帛。
每图同样系以五言律诗一首,共24首,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养蚕的全过程和蚕妇的辛勤。
第一首《浴蚕》诗以轻松的笔调开始:
  农桑将有事,时节过禁烟。轻风归燕日,小雨浴蚕天。春衫卷缟袂,盆池弄清泉。深宫想斋戒,躬桑率民先。
  开头点明浴蚕时节:寒食节后,燕子归来的春社日——“立春五戊为春社”,社日浴蚕。浴蚕是开始孵蚕的术语。亲自养蚕的皇后,斋戒祭祈蚕神(嫘祖娘娘)。
《下蚕》诗显示了喜悦的心情:
谷雨无几日,溪山暖风高。华蚕初破壳,落纸细如毛。柔桑摘蝉翼,簌簌才容刀。芳檐纸窗明,未觉眼力劳。
《喂蚕》诗充满家庭温情:
  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钱许。攀条摘鹅黄,借纸观蚁聚。屋头草木长,窗下儿女语。日长人颇闲,针线随缉补。
  筐中的蚁蚕是一年衣食所寄托;窗下的儿女是未来的希望。抽空做针线,为孩子做夏衣——春深了!
《一眠》诗写蚕房的宁静和蚕妇的遐思:
  蚕眠白日静,鸟语青春长。抱胫聊假寐,孰能事梳妆?水边多丽人,罗衣蜀春阳。春阳无限思,岂知问农桑?
  下阕比唐诗所云:“遍身绮罗者,不见养蚕人!”更幽雅和深刻。这首诗可称为全部《织图》诗中的压卷之作。
《采桑》诗是一幅蚕乡的风俗画:
  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黄鹂饱紫葚,哑咤鸣绿荫。
  陌上桑间,吴歌含情,春意正浓。在男女有别的宋代,只有采桑季节才是难得的聚会良机。于潜县属于三吴中的西吴。婉约的吴歌,与优美的黄鹂鸣叫声相呼应。桑葚红得发紫,绿枝荫深。在筠梯上采桑的“罗敷”素手纤条上,红庄白日鲜!吴歌曲大多是情歌,农村青年的爱情,邻里之间的谦让:一派纯朴的西吴民风。
  盈箱大起时,食桑声似雨。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呼儿刈青麦,早饭已过午。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
  看蚕的忙碌中,春天已过去了。正是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既怕桑筐空,又愁米桶空。只得将尚未成熟的青麦,割下充饥(俗名麦馋)。待制作完毕,在午后才吃到早饭。农民的辛勤和贫困,由此可见。“一曲艳歌一束绫”,可知青裙蚕妇费了多少汗血?
  《捉绩》诗是一季养蚕的最后冲刺:蚕妇“辛勤减眠食,颠倒著衣裳”。忙碌中的农村夜景:“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岗!”
诗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上簇》诗充满着喜悦的心情:绿叶空,蚕丝软,风和日丽。会看如瓮大茧,光彩耀眼。
  “炙箔”劳动由老翁负责,劳苦了一个蚕季的农妇,疲惫不堪得“困卧呼不觉”。
《下簇》诗描写了收蚕时欢天喜地的场面:
  晴明开雪屋,门巷排银山。一年蚕事办,下簇春向阑。邻里两相贺,翁媪一笑欢。后妃应献蚕,喜色开天颜。
  皇后、妃子将亲自饲养的蚕茧献给皇帝。龙颜大悦,在献茧典礼上厚加赏赐;表现出“丝国”文化的特色。
  《择茧》诗委婉地捅破了歌舞升平的面纱,揭示了蚕妇内心的酸辛,用手指剥茧衣:“冬来作缥纩(丝棉),与儿御寒冬!”由于“债多租税重”,没有能力穿绸缎。
  《缫丝》诗描写了一位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织女”,她在劳动中生活得很充实: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
  《蚕蛾》诗中,她热爱着养蚕业:“送娥临远水,早归属明年?”尽管明年蚕季仍然是“颠倒著衣裳”的忙碌,可是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读了最令人心酸的是《络丝》诗:
  儿夫督机丝,输官趁时节。向来催租瘢,正为坐逾越。朝来掉笺勤,宁复手腕脱!辛勤夜未眠,败屋灯明灭!
  令人惊异的是:昼夜督催络丝的不是胥吏,而是她的丈夫。由于上年缴帛过期限,他背上仍留着鞭子的瘢痕。
《织》诗中,诗人以清新的语句,描写织女的辛勤:
  青灯映帷幕,络纬鸣井栏。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苧单!
  可见楼  绘图写诗的用意,是对耕夫织女辛勤劳动的赞许,以及对他们贫困生活的同情。
  《织图》诗的记事正确性,表现在细节的真实。它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准确的描绘。桑叶是养蚕的前提条件,所以称为蚕桑业。毛蚕落纸时,“柔叶摘蝉翼”,桑芽才展成蝉翼形,薄而嫩黄色。蚁蚕初饭时,“攀条摘鹅黄”,嫩桑叶呈鹅黄色。当蚕儿二眠时,已“雨过桑沃若”,桑园一片绿色。三眠时,春已过半,“桑麻绿荫合”,绿荫下没有空隙。当分箔时“桑柘添浓绿”;桑树更长大,与柘树相类,桑叶色浓而厚大。当桑葚红得发紫时,桑树长得更高,需要用筠梯上高去采摘。在此以前,桑树的成长速度一直高于蚕儿的成长速度。此时已供应紧张。到“大起”时,蚕儿“食桑声似雨。”桑叶已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的深入细微。
两浙路的贡帛、田租,以明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榷税(关税),以及盐税,是支持东南半壁国用的四大经济支柱。南宋王朝是汉民族尊严的标志,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族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的庇护者。《剪帛》诗说:“输官给边用,辛苦何足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
 
五、《织图》、《蚕织图》的历史价值
  《织图》中的《经》、《纬》、《织》、《攀花》、《剪帛》等图、诗和《蚕织图》的题注,属于工艺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丝绸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蚕织图》的核心是图,楼  的写实画描绘了整个蚕桑、丝织生产的过程;他的24首诗是解释图画内容的;但就工艺说明文的角度而言,吴皇后的题注更为详尽。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东方丝国文化史中最灿烂耀目的一章。它与《耕图》及注——南中国水稻农业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所以,楼  《耕织图》及诗、注,应在中国农业文化史和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丝织工艺学的角度来看,吴皇后在《缫丝》图的题注中告诉我们:宋代丝绸生产中的缫丝工艺已有生熟之分;机具则有南车和北车之分。此图中显示当时以于潜县为代表的杭嘉湖地区,用的是南缫车和缫画的生缫工艺。缫车由一只脚跺曲板连杆机构带动,又装有络绞机件,使丝线不会固定地绕于一条直线上。南缫车沿用至明清仍无较大的变化,其基本形制早在宋代已经定型。
在织帛之前,对丝线进行准备加工。主要有络丝、整丝和摇纬等。《织图》中的《纬》图绘了一幅对丝线进行过糊的图,过糊今称浆丝,增加经丝的抱合力和强度。原来,工艺学者一直认为“过糊”在明代才出现。在《蚕织图》重见天日后,使学者改写这一项工艺历史。正如楼  的《纬》诗所说:“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弄水春笋寒,郑轮蟾影斜。”
  《攀花图》是楼  《织图》中具有最高历史价值的一幅。“挽花织绫图”,描绘了一台高楼式的束综提花机。《攀花》图(挽花织绫图)中的提花机⑤,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提花机图像,是杭嘉湖地区乃至两浙路丝绸技术发达的重要标志。提花机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唐宋时期的织机缺乏实证材料。1984年《蚕织图》的发现,是关于这方面一个有力的佐证。“殷勤挑锦字,曲折读回文。更将无限思,织作雁背云!”由它织出的花纹灿烂的绫罗,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州港出发,由“康济神舟”等巨舶,载向世界各国海港。
                                
(作者系宁波大学副教授)
 
1、《宋史·岳飞传》。
2、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光绪《鄞县志·人物·楼  传》。
4、楼  :《(耕织图)后记》。
5、袁宣萍:《浙江丝绸史话》,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