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论著选刊 - 宁波水文化网


宁波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发布日期:2015-05-11 16:10:46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文\徐爱军
  
  伴随着五水共治工程发展,宁波的水文化建设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发展、大繁荣机遇。
                       
  宁波的水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也像其他遗产一样,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大类。展开宁波历史画卷,我们发现:宁波水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价值不凡。
   
  宁波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最典型的水文化遗产。在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第二文化层(迄今5600年),发现了我国史前时期的水井,比传说中发明凿井的伯益(距今4000年)还要早一千多年;河姆渡遗址还发掘出了数量众多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建筑有许多好处,可临水而居,可免填挖地基,也可防潮湿和野兽侵害;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还有水牛骨,说明当时种植水稻,饲养水牛等牲畜;河姆渡先民自小水性良好,从遗址中出土的六枝木桨、独木舟残件和小陶舟玩具来看,船在7000前已是宁波先民的主要生活工具。
  宁波自古是“水城”。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筑了一座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堡——句章,治所位于今江北慈城附近的乍山城山渡,依山临江,是春秋战国时期全国九大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攻破句章城,守将刘裕将句章县治搬迁到小溪(今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三面环山,鄞江、光溪二水中穿,淡水丰富,水上交通便利;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从小溪镇迁至现今宁波三江口;宋朝,宁波城内有45条干支河渠,两侧街巷如叶脉状沿河分布,并以月湖、日湖为核心,形成了“沟脉连,家映修渠”的“江南水城”风貌;如今,宁波从句章港到姚江的渔浦门码头、奉化江的江厦码头,到现在的北仑港,经历了“内河港——河汊港——海港”的变迁,由“滨江”走向“滨海”,传统的“江南水城”走向组团式的“现代港城”形态。
 
  宁波的船和桥
  宁波从河姆渡口——小溪口——三江口——海港口的演进史,是一部从独木舟——木帆船——铁壳船——万吨巨轮的演变吏。宁波是中国舟船文化重要的发祥地,目前已发现了唐、宋、明、清共5艘古船,包括龙舟、货船、战船三种,其数量、种类之多,在全国罕见。唐代、明州是全国重要造船基地之一。北宋后期,三江口设有官营造船场,史称“四明船场”或“明州船场”。而船场的总部就设在战船街,年造船数量居全国之首。宋代,明州港曾两次受朝廷指定打造过四艘“万斛”神舟,专门用来通使高丽。宁波城内古桥棋布,也是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据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的统计,宁波城内四厢的桥梁就多达120座。到民国1928年道路改造之前,桥梁更是多达227座。这些桥梁虽有不少已经拆除,但仍有相当部分因交通需要依然保存,或改建、或重建。经统计,1990年宁波老城区的街、路、巷、弄名称中,以桥名命名的有70条,占总数的13.18%,由此可见桥之多。
 
  其他高价值水文化遗产
  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有元代永丰库遗址、宋代渔浦门码头遗址、唐代它山堰等十处遗存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文本中,宁波市列入正式文本的有“二段一点”,内容涵盖了宁波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海防设施等多元文化;浙东沿海灯塔对研究我国近代科技和航海史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水文化遗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博物馆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水文化文物,一件是春秋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另外一件是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宁波有象山晒盐技艺、渔民开洋、谢洋节、奉化布龙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水文化遗产的范畴。
                 
 
 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面临诸多问题
 
  对水文化认识模糊。普遍认为水文化包罗万象,只要是与水有关的都是水文化。这样一来,反而使水文化成为一种太宽泛甚至虚无缥缈的东西,水文化的研究、利用必须寻找落脚点——遗产。
    水文化遗产未得到科学研究及合理利用。目前,似乎只有水利部门在研究水文化,而文化部门却并没有将水文化作为一个门类概念去研究、保护、利用,由于两个部门跨界合作不够,使水文化遗产没有得到科学研究、合理利用。
    缺乏水文化设计。目前大部分治水工程建设项目中,只有水景观设计,而没有水文化设计,有待去挖掘、提升和创意,使之由一般的公共休闲场所,变为人文旅游线路景点。
 
 关于宁波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在治水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使水文化遗产变成旅游资源,发挥其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效益。
  
  打造水文化博物馆
  打造水文化博物馆,是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的最好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方兴未艾。比如,水利部直属的中国水利博物馆,就是在杭州市钱塘江南岸的围垦治水工程项目里,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的水利行业博物馆。同样成功的案例还有中国湿地博物馆、都江堰博物馆、黄河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宁波在建水文化类的博物馆方面,也开始了大手笔的行动。比如,北仑区人民政府出资建设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集展示、教育、收藏、旅游、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专题博物馆。而鄞州区的它山堰陈列馆,有潜力建成为一座水利遗址公园式的博物馆。
 
  将古代水文化遗产保护并开发成人文景观。
我们在治水工程建设中,要有敏锐的水文化发现眼光。既要发现尚存地面的古代水文化遗产,如古桥、古庙、古堰等,更要善于搜寻那些已经荒废埋没在地下、水中、草丛的水文化遗址,比如古井、古纤道、古码头等。而对于那些已经散落各地的水文化文物,如古代水利工程构件、镇水兽、水利碑刻、水力机具等,则要从民间寻访。以上水文化遗产、遗址、文物一旦发现找到,都要树立说明牌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维修复原旧貌,使之成为一处处水文化人文景观。如宁波市发现了古代水则碑(测量水位的碑刻)遗物,分别为南宋的水则碑亭亭基和明代重修的“平”字碑,由文物部门重修重现水则碑(亭)旧貌,成为一处水文化教育景观。
 
  创作水文化雕塑雕刻艺术品
雕塑雕刻艺术晶非常适合永久展示,可请艺术名家来创作。立体的雕塑,适合创作表现水文化的人物精神、故事场景;平面的雕刻,则适合创作表现水文化的书画。清代乾隆年间,曾经创作了《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称得上是水文化无与伦比的国之瑰宝。天津北运河畔采用水利史组雕,展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群体,还设计了72块小型节水内容的石刻,象征着天津72沽。宁波有很多水文化题材适合创作为反映城市精神的雕塑雕刻艺术品。如清人陈韶所绘《鄞江送别图》,描绘了万斯同、万言叔侄北上修《明史》,甬上证人书院学友、同谊为其送行饯别之事。这个故事可以在鄞江边创作一处水文化和浙东文化相结合的雕塑景观;还有,东汉董黯,母患痼疾,因住地濒临姚江,遭咸潮入侵,其水味苦涩,不适宜饮用。董黯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佘里到大隐溪上游的永昌潭去担水奉母,据传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董孝子的传说,产生了慈溪、慈湖等地名,适合创作一处水文化与孝文化结合的雕塑景观。
 
  设计水文化体验活动和纪念品
现代旅游方式正由看客式向游学式转变。游学的本质是文化的融合,在游玩体验中学习。这便要求在水文化创意设计中要考虑结合水文化人文景观,设计具有地域传统特色的水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和纪念晶,期间要考虑两大实用价值:在文化效益上,要达到传承传统水文化的目的;在经济效益上,要达到发展水文化产业的目的。这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
                                            
                                 (作者单位:宁波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