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故乡千秋树 ———走马塘及茅山景点 - 如水年华 - 宁波水文化网


唯有故乡千秋树 ———走马塘及茅山景点

发布日期:2015-01-30 13:33:37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阴铺锦里.柳桥流水绕忠河。
    祖孙接踵登瀛贵,父子捐生效节多,
    唯有故乡千秋树,春风秋雨长危柯。
    这首清代古诗,吟唱的是浙江鄞州南乡茅山之阳的走马塘,这里有水陆之饶、山水之胜,人文鼎盛,名人辈出。
走马塘之名称始于唐。据旧志载,唐时,“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名之”。可知在千余年之前,塘外就是流向宁波城外的滔滔奉化江,塘内是水丰田肥的村落。走马塘今存东西向450米,南北向420米左右。据《陈氏宗谱》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姑苏陈矜中进士后,于端拱元年(988)知明州,由于勤政爱民,百姓为他在奉化方桥建庙。茅山,据传汉代茅盈、茅固、茅震骑鹤居此山,后人以为神异,山以“茅”名,陈矜死后也归葬于芧山。其子陈轩时任明州录事,为父守孝而迁居茅山之阳走马塘,此后渐成鄞南望族。陈氏为四明忠孝之门,诗礼之族,其子姓,凡德行文学勋名以及片长一善之足称者衣冠济济。走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马塘距甬城19公里,傍依奉化江支流东江,山明水秀,碧水绕村。“走马八景”有柳塘春信、蕙江秋潮、团桥明月、笔架瑞雪、遗忠灵石、同文弦歌、南堰晓风、四隐晚钟等,景色幽美,风景独好。
    走马塘向为鄞县管辖。宋代属姜山里,明代为鄞塘乡姜山里。清代宣统三年(1911)划归天然乡。民国19年(1930)称天然区走马塘里。1932年属第八区走马塘乡。1935年改为茅山乡走马塘村。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姜山区天然乡。1956年改茅山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称走马塘大队。以后,又几经变迁,今隶属鄞州区姜山镇。
    如今,走马塘村占地仅2平方公里,600余户1500余人,聚居于四方河网围护的古村中,东升桥、紫来桥、沈西桥、庆丰桥、团桥、后宅桥等沟通陆路往来。漫步村内村外,岸堤栽植柳树,池塘种荷养鱼,古木掩映,玉荷飘香,水村荡然一片生机。如果有兴致穿越历史时空,寻访走马塘曾经的屐痕,别有一番独特的文化意味。
 
陈露芗故居
    陈露芗故居位于村南,系一幢保存完整的旧式木结构楼屋,门前廊柱斗拱,天井敞亮幽静,典型的江南三合院,只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陈露芗(文名树棠,自号甘园老人),是中国第一代赴日留学生。祖上薄田数亩,旧屋数间,虽奄奄斗室,才给饘粥。然而父母不以此自泰,衣褐食贫,躬甘淡泊,故业日益增。陈露芗承祖训,发愤读书,夙兴夜寐,积而弥勤。他学识渊博,不求官职,为人诚恳,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被后人传为佳话,1948年病逝于走马塘,斯人已去,旧地重游,在这幢从不张扬、朴素淡泊的居室中,这些饱经历史沧桑的遗物里,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位乡贤的智慧和情怀。如今,这座陈露芗故居,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宁静,见证历史的逝去与发展。
 
前新屋大院
     “日、月、星、辰”,是千年古村走马塘赫赫有名的四组房子,其旧宅是今走马塘闻名遐迩的前新屋、中新屋、后新屋……
    沿着村口一条小河步入走马塘前新屋,映入眼帘的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建筑,高耸的马头墙如桅似帆,旧宅大院的屋檐下,轻盈的燕子飞来飞去。风格独特的前新屋,小巷深处是檐牙高挑的万马山墙,中轴线对称三厢,高墙由水磨方砖砌成,全杉木结构府第,三埭十二间二弄.为三十六间走马塘楼,蒙蒙烟雨之中,可见乌瓦白墙,木门木窗,屋角飞檐,百年金桂,出奇的幽静和朴素。
 
中新屋大院群
    穿过进士村石牌坊,越“紫来桥”北行,就来到屋角飞檐、高墙森森、风格典雅的中新屋大院群。该大院群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村落东北隅,北靠护村河小桥流水,南临君子塘荷花绽开,古老的走马塘,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独有的神韵。
    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中新屋大院群,为村内数十幢大院群中最大的毗连式大院。院群廊轩层层,甬道纵横,占地近4000平方米,男女老幼数十户,因此共享5个天井,采撷日明光辉。大院南开门四道,迎面是一方2亩余的荷花池,两座近1米宽的町步桥,微微弧拱,横跨水塘南北。“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走马塘的“族花”每到盛夏,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玉立,水面倒映房舍飞檐,其景令人陶醉,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为之感叹!
 
后新屋大院 
    村东北后新屋有座三合院“走马楼”,三面马头墙高耸,南面围墙磨砖齐整,楼前明堂占地400平方米,宽敞舒适,可舞狮耍龙。后天井设花坛,清雅别致。墙后为北护村河。清代建筑在村内鳞次栉比,有五间一堂的“东窗门”;村西有清代早期的老墙门;村东北忠房有一代名医陈愈枋故居。还有民国初年军政要员陈仁恩的“新流房”;更有民国15年, 由陈秀惠在上海滩得利后,建造与溪口蒋氏丰镐房相似的一座石库门二楼三合院“慈阴堂”等。
 
擂鼓门 
    在走马塘老街,与陈氏新祠堂毗邻处,有一座古朴厚重的宗祠,祠前赭红色的墙门两边,矗立着一对明代雕造的石擂鼓。擂鼓高约一米,似乎在迎接远房的宾客,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幕川公祠的擂鼓门,幕川公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代,前后天井,穿堂式的厅堂,连三进。每进厅堂两边各有厢房五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后两进因年久失修废圮。堂前阶石尚在,旧迹可寻,历400多年风雨侵剥,擂鼓门仍保持着简朴的古韵,风采不减;门前擂鼓雄风依旧,似乎在娓娓倾诉着当年走马塘的辉煌。
 
浙东第一窗  
    穿梭在村内的小街深巷,随处可见的石花窗有40余扇,其中有“八仙过海”、“刘海戏蟾”、“凤戏牡丹”及砖雕“别有天”等。尤其是泉公祠后一条小弄堂内的双扇石花窗,吸引着众多视线驻足观望,依依难舍。双扇仿木石花窗,刻于清代中期,凿刻玉壁花纹,石窗可开启自如,妙不可言,为世间罕见之物。
 
百年诊所
    在碧波荡漾的蟹肚脐池塘之东,有一座精巧的小园,这就是在鄞奉一带被人称为“陈半仙”的著名老中医陈松涛的私人诊所,也就是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诊所。推门走进小小的院落,一股清静优雅之气扑面而来。房边一株巨大的百年“十大功劳”,俗称刺老虎树,傲然挺立,直冲云天,为宁波第一。园西即单层歇山顶的“贻谷堂”,堂下悬挂着民国教育部长朱家骅赠陈松涛孙陈君博、陈隆宝兄弟俩的“兄弟学士”匾额。室内存八仙桌、单背椅等什物,一派儒医风采。后院二楼为“涵碧庐”书房和居室。院东辟有“守拙园”,垒假山水池,遍植竹木、芭蕉、药草和花卉。堂后不远有其墓,有石刻渔樵耕读图,概括了千年古村的文化特征,是浙东水乡民俗风情的缩影。有旧诗曰:“籍占鄞南走马塘,家风文介式芬芳。传家二陆膝前子,济世千金肘后方。周族浑同义田范,事亲还以卧冰王。园林小筑多佳胜,人媲陶家五柳庄。”
 
遗忠堂
    走马塘中心的老街石池北边,有一座古祠庄严典雅,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袭,却依然散发出浓郁江南民居风韵的宗祠———“遗忠堂”。
    “遗忠堂”前身为家庙,又称“祖堂”,是走马塘陈氏家族祭祖场所。陈氏一门忠烈,名震朝野,宋理宗为褒扬陈氏的丰功伟绩,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颁赐家庙“遗忠堂”。
 
陈氏宗祠
    坐落在老街西北的陈氏新宗祠,是一座清代的硬木结构建筑物。祠坐北朝南,平面为二进五开间,东西三开间对称布局,全长50米,宽24.6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重修后的陈氏宗祠,高堂峻宇,棣萼联辉。门庭悬“陈氏宗神祠”匾额,两柱书“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楹联。
    祠有天井、厢房及祭厅,萧穆庄严的祭厅,红灯高挂,分外妖娆。厅中央悬“遗忠堂”匾额,光彩照人。额下挂走马塘始祖北宋明州知州陈矜画像,屏风后祀历代先祖神位。“忠孝里”和陈氏76位进士名讳的匾额,悬挂在大梁两侧。柱刻“祖孙三学士,父子二侍郎"、大宋贤良地,皇亲结义家”等楹联,犹如一盏盏灯塔,指引着一代代陈氏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此外,祠内还藏着明清“至行”等匾额及走马塘进士村的图片。
 
瞻衮堂
    穿过狭窄地流淌着明清遗风的街巷,抬头走过刻有砖雕“别有天”字样的门楼,豁然可见一座风格典雅的古建筑———“瞻衮堂”。
    瞻衮堂建于宋、元时代,由十三世观孙公为纪念先祖陈禾所建。清嘉庆二年(1797)此堂重建前厅后堂,装设神座,祀奉先灵。四周另筑墙干垣,以备不虞。嘉庆二十二年(1817),陈文立兄弟倡议捐资重建。堂前铺荷花石板,设赭红木栅栏大门,壁竖重建瞻衮堂捐资碑。堂内红灯高挂,金光闪闪的“瞻衮堂”匾额悬挂于厅堂梁下,两壁挂着10余幅清代描绘的陈氏祖宗身着官服的画像。画像工笔重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陈氏五世陈曦始修家谱,立行第,以明昭穆、别亲疏。以后旧有遗忠堂谱、瞻衮堂谱、东房分谱、仓基分谱,分之为房谱,合之为宗谱。南宋建炎兵燹,一度族迁谱毁。堂内珍藏着一套十二册《四明走马塘陈氏行五房谱》,弥足珍贵。  
 
走马塘老街
    走马塘老街东起阮家弄,西至凉亭脚下航船埠头。这条街原是姜山至奉化江口、溪口和斗门桥的要道。街上店铺林立,为镇上经济贸易中心及农副产品集散地,每逢市集,埠头挂满船只,街上人头攒动。奉化莼湖的海鲜、茅山的竹木、斗门桥的鱼虾、走马塘的菱藕以及瓜果蔬菜,无不在此会聚集散。老街东西走向,石板路面宽约5米,全长约120米。店铺一般坐北向南或坐南向北,多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相传在清代中晚期已见雏形。房屋底层为临街商店,二层多为住宅,商店与商店相连,中间留人往来,商业鼎盛时期,街上有商铺、手工店、作坊等各种类型齐全的大小商号约50家,其中有远近闻名的“养心堂”、“庆余堂”药店,“源顺、”“森泰”南货店,“大生”、“大昌”广货店,“崔氏”、“成康”咸货店,“—大”米店,“阿友”、“阿宏”肉店以及酒坊等,不胜枚举。每年五月廿五日有稻花会,晚上,家家在街上摆起祭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走在今天的走马塘老街上,仍依稀可辨当年的繁华景象,隐约可见千年古村老街的独特风韵。
 
团  桥
    团桥,是一座在村西横跨君子河的古石桥,为昔日走马塘水陆两路去县城和名乡的主要入口,从城内到茅山再走十里,走马塘的陈氏游子皆由此进村。桥为宋福王郡马孟谊公所建。相传,一次他返乡祭祖,追溯祖宗,有尚书、翰林、大夫、学士,唯独少了一品宰相。于是就造了一座“团圆团桥”,团桥与君子河南泥桥、奉化江边庆丰桥,每桥一“口”,三桥成“品”勉励后代出一品、当宰相。桥东有“慈隐堂”,桥西有“裔公祠”,祠前有“节孝”牌坊2座,今荡然无存。一晃700多年过去了,每当皓月当空,走马塘的后人围坐桥上,赏月观景,纵古论今,谈笑风生,别有一番情趣。
 
同文小学
    过团桥,悠悠步人走马塘小学的崭新校舍,一阵阵嘹亮的歌声和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这就是清末的同文小学遗址。读书好善崇,尚礼义。伫立校园浮想联翩,走马塘陈氏先贤桑梓办学的身影,仿佛又重现眼前。宋代陈禾创办“东湖书院”、“陈侍郎讲舍”,在族内设义塾,启蒙子弟,明清时建“栖英书舍”和“警枕小庄”。清宣统二年(1910),私塾还相当盛行的时代,陈宗彝等四士绅发起创办“同文小学”,传播现代文明,竖立在两成庵前的《募修校舍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校址初设在陈裔公祠,1939年又添加高级班,率先成为天然乡中心小学(即现在的走马塘小学)。近百年来,校园走出成千上万名学子,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栋梁。悬挂在校办公室内一面面鲜艳的锦旗和一张张奖状,就是最好见证和褒奖。
 
济安水龙会
    从中新屋大院群沿荷花池西行至老东窗门,有一处简陋低矮的古建筑,黑色的木栅栏,十分醒目。房子虽很不起眼,但它却是千年古村的守护神,保走马塘一方平安的济安水龙会。 “济安水龙会’’由陈松涛发起,创办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济安”,含同舟共济、永保平安之义,曾购置民国年代消防龙两只。1928年,村中数名热心公益士绅解囊相助,在上海购得人力泵洒水龙头大小各一只,还添置了水带、太平斧、煤油灯、长梯、急救药箱、水桶等配套设施。(此龙又称洋龙,由英国怡和洋行下属的机器制造公司生产,在宁波首屈一指,现保存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千年古树
    在碧波涟漪的村中心蟹肚脐池塘边,有棵千年古树,上覆青苔,虬枝怒放。至今谁也说不清先有树再有村,还是先有村后有树。据说走马塘的老祖先为它起名叫“重阳木”,时隔千年,留传至今。古树饱经千年风霜,树干向河中倾斜。清末民初,有先人用石条(石柱)顶着树身,下铺石板,不使下沉。经百年岁月,树身树皮,把石抱住,古树惊现树石吻合的奇观。这棵千年古木又犹如一位护村老人,千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走马塘,看着陈氏后代从儿时的读书郎,到科举考试,中进士为官一方。一年年,一代代,一个千年村落的成长史,全被印记在它的年轮里了,古树是走马塘千年兴衰的历文见证。
 
走马塘
    从奉化西坞至鄞州翻石渡,有一条南北走向宽约5米、长达20余里的临河直塘。塘内是碧波悠悠的君子河;塘外直通宁波城外波浪滔滔的奉化江。这条已有千余年历史的河塘,一直是鄞南茅山部分村庄和奉化西坞沟通州治县治的必经之路。唐代,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被后人称为富有传奇色彩的马塘。走马塘,又称先生塘。南宋嘉定年间,吏部侍郎陈埙在塘边植柳种竹,荷荧擒鱼,出没隐映,人称君子河。旧有联句曰:“先生塘荫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塘上有西隐庵及半路凉亭。今塘堤尚存,风韵依旧。
 
关岳殿
    关岳殿坐落在陈氏宗祠西侧的水阁楼内,水阁楼三面环水,风景独占。登楼观景,南望西江田野陌阡,西眺奉化江渔帆点点,北观茅山茹峰亭落日余晖,殿西是君子河埠头,又可转运河水道,上京赶考一路春风得意。水阁楼古为驿站,南北月洞门,楼上设关岳殿,塑关公、岳飞神像,供游客参拜。楼下设茶缸凳椅,施茶水、草鞋,以方便来往行人。今殿内一片宁静。
 
西隐庵
    走马塘去茅山的路上,有一座黄墙红瓦的建筑掩映在翠竹丛中,那是始建于300年前的西隐庵。西隐庵三面修竹,景色优美,庵门顶高悬匾额,夕阳西照,更显光彩夺目。庵建有大殿和厢房,占地约2400平方米。大雄宝殿塑释迦牟尼及观世音坐像,案桌供水果糕饼,常年烟雾缭绕,香烛通明。据载:西隐庵,初名香花庵、十方庵(俗名半路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庵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有庵田60余亩,至民国尚剩20余亩。庵中禅定师父相传五代。今年90岁高龄的云德师父,在庵中修行多年,与毛翼虎先生为同窗好友,生平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今庵中住持释静阳,毕业于佛学院,近又新建“三圣殿”,四方香客云集,庵堂晨钟暮鼓,梵音回荡。
 
灵隐庙
    灵隐庙(俗称茅山庙),坐落于风光秀丽的茅山茹峰亭下,左右青龙白虎(两小山)护卫,迎面是广袤的千亩畈。庙宇掩映在松柏翠竹丛中,景色独幽。庙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5—888),黄巢起义时,乡人利用唐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走马塘之威望,以避战祸,立庙于花石山祀之。宋绍兴年间(1131),迁庙于茅山茹峰亭下。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庙殿又重建,建筑宏伟,气势昂宇,七间连三进,形制仿宁波城隍庙。门楼古朴庄严,楼前两只荷花池,两根棕红的旗杆高耸云天,一对高大的石狮子置立庙前。门楼两侧泥塑衙门公差,横眉怒目,手持铁链签牌,呈捉拿案犯之势。中门置石擂鼓一对,大门三扇彩绘神像,中门绘秦叔宝、尉迟恭。进中门有戏台、天井及两厢楼。戏台顶脊为张口双龙,前檐两角高高翘起,台顶为螺旋顶,上嵌铜镜,有余音绕梁之妙。天井至前大殿,两台阶中有麒麟送子石刻。殿前古木参天,立石狮子一对。
 
普安寺
    普安寺坐落于茅山南麓,四周古木参天,苍翠挺秀,又有清流碧波,映带左右,风光无限。寺始建于梁乾化二年(912),初名茅山院。宋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赐额“普安寺”,俗称南来第一寺。普安寺山门有端庄朴的牌楼名叫“锁翠关云”,楼下悬四川节度使陈钥题词的“南来第一山”匾额。山门有弥勒殿和天王殿,殿前有千年银杏两株,高十余丈,数人合围参天擎云,谓鄞南灵秀之集萃。大雄宝殿共七楹,深五丈,广八丈,中为释迦如来,高丈余,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佛像雕塑精良,慈祥庄严。佛像背后观音海岛图、善童龙女及二十四海神,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殿后是藏经阁,念佛堂。旁殿有三圣殿(三茅兄弟供像)、观音殿等等。
    普安寺历经千年沧桑,几经变迁重建,直到1916年,重塑了大殿内全堂佛像及观音海岛图,并于大殿后筹建千佛阁,终因战乱未能实施。1935年,普安寺进行最后一次修葺,并进行扩建,著名画家王震等绘罗汉图以赠。林森书匾额。寺内原有千余斤之铜钟,据传精铸于日本,为钱塘胡氏敬助。寺后有宋代古井,山顶有茹峰亭,山腰有天一阁主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墓。上世纪40年代初,一场大火将寺宇烧得只剩残垣断壁,今仅存寺后宋代古井一口。
 
二灵山麓陈禾墓
    在风光秀丽的东钱湖二灵山二灵寺西边的山坳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墓背依二灵山,与二灵塔、二灵寺三者成掎角之势。墓坐北朝南,呈横长方形,长约8米,宽约5米,半圆形墓顶,碑刻“宋文介公陈禾之墓”。墓道松柏苍翠,绿草成茵,湖岸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威武雄庄,气势轩昂。
    陈禾,字秀实,北宋末、南宋初人。元符三年(1100)考中进士,受宋徽宗器重,任监察御史、殿中御史、右丞官。时宦官童贯当道,权倾一时。陈禾反对童贯祸国殃民之策,一次在金銮殿与之争执,宋徽宗拂衣而起,陈禾急忙拉住徽宗龙袍,不料用力过猛,袍裙破碎,陈禾直言不讳:“陛下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后被罢官返乡,在东钱湖二灵山筑二灵山房(二灵禅寺前身),创“东湖书院”、“陈侍郎讲舍”,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宣和五年(1123)又官复原职,召至为御史中丞。建炎三年(1129)八月病故,葬于东钱湖二灵山。嘉定二年(1209)追赠中大夫,谥文介。绍兴二年(1229),追赠颍川郡公。旁有其子陈曦之墓。陈曦,绍定八年(113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周边有郡马陈公新墓,即孟谊公新墓。一晃800多年过去,宋文介公墓及明代重修的陈氏墓园皆已损毁。1986年秋,走马塘支脉宁波仓基陈氏第十九世孙俊伯于遗址重立宋陈文介公墓碑。此后,一批又一批的走马塘陈氏后裔上二灵山焚香祀祖,缅怀先辈,文介公舍身直谏,名垂青史。长歌当泣,明董琳题文介墓诗曰:
湖东山色翠嶙峋,文介佳城近水滨。
细雨落花啼虎豹,淡烟荒草卧麟麟。
犯颜只欲除奸党,碎首无惭烈荩臣。
浅陋亦叨风纪职,敢将忠鲠继前人。
    走马塘人杰地灵,明清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云集,文化积淀丰厚,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古村旅游业的开发,必定将绽放出鲜艳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