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赶潮流”的地方戏 ——宁波甬剧 - 民俗民风 - 宁波水文化网


特别“赶潮流”的地方戏 ——宁波甬剧

来源:流淌的母亲河 发布日期:2015-01-30 13:38:28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幕布拉开,台上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舞台布景逼真得让每位观众吃惊:布满青苔的石板路、如泣如诉的流水声、破雨伞、花轿、竹篱土墙、茅草小屋、宁式大床……好一幅烟雨迷蒙的江南风景画。女主人公春宝娘捶洗衣裳发出的啪啪声夹杂着滴滴答答的流水声由远而近,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新甬剧《典妻》的演出,具有350多年历史的甬剧艺术重新进入都市人的视野。
    甬剧是宁波(简称“甬”)地区特有的地方剧种,属于花鼓滩簧声腔。她最早起源于元明时期宁波一带农民劳动时歌唱的“田头山歌”和“对山歌”,这一形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串客戏”,遍及宁波地区以及舟山一带乡镇。清光绪十六年(1890),“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民国13年(1924),“宁波滩簧”在上海遭禁演后称“四明文戏”;民国27年(1938)上演“时装大戏”(即西装旗袍戏)后又称“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           1952年,“宁波市甬剧团”正式成立。20世纪60年代,甬剧因为擅长于编演现代戏,得到了较好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市甬剧团解散,甬剧发展停滞。“文化大革命”后,宁波市甬剧团恢复重建,为浙江省一级重点剧团,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优秀作品,如金玉兰、黄君卿、徐秋霞、胡小孩、天方、陆声以及、剧作《两兄弟》、《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红珊瑚》、《夺印》、《金沙江畔》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甬剧渐渐远离观众,以至于出现了新时期的发展危机。
     甬剧经过“串客戏”、“宁波滩簧”、“改良甬剧”等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以话剧表演为主,同时吸收传统戏剧元素的表演手段,被人们称为“话剧加唱”。甬剧追求艺术的真实,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其表演具有真情、自然、细微的特色,观众用“活灵活现”来形容这种表演。在表演风格上,甬剧以抒情表演和演唱来塑造人物形象;既注重“串客”时期传统戏的夸张幽默,又吸收“改良甬剧”时期西装旗袍戏的真实含蓄特点,逐渐形成了现代甬剧既夸张又含蓄的表演特色。甬剧还逐步吸收沪剧、姚剧、杭剧、锡剧、苏剧、文明戏、京剧、 昆剧等剧种的艺术营养,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约有90种,可分为6大类:基本调、新调、流水;四明南词;乱弹类;小调;借鉴改变的曲调;曲牌锣鼓。基本调(也称老调)由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主要用于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四明南词以抒情唱腔为主,由几十种乐句组成,其中支曲调有“赋调”、“平湖”、“慈调”、“三五七”等,此大类曲调是甬剧风格中独特的支声复调的体现。除这6大类外,甬剧音乐还有从宁波乱弹班及兄弟剧种中借鉴而来的月调、快二簧、慢二簧及由江南小调改变而成的甬剧小调等。
    甬剧很少反映古代社会的生活,大多为现实题材作品。传统“七十二出小戏”的内容,基本上都以当时的普通民众为主人公,着重表现他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在当时属于“现代剧”的范畴。后来上海出现的“宁波滩簧”和“改良甬剧”,题材大都直接选自都市中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当时城市各阶层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的甬剧无论是1950年创作的“新甬剧”《血染家乡泪》、《毒》、《枪毙袁世伟》,还是近年编演的《浪子奇缘》、《罗科长下岗》、《风雨一家人》、《桑兰》,无不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事业和爱情。
    甬剧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特点。早在“串客戏”时期,她就和广大普遍劳动者同呼吸、共命运,大胆上演了一批反映劳动妇女争取婚姻自由幸福、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滩簧”小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改良甬剧”时期,她主要上演“西装旗袍戏”,揭露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官僚的腐朽生活,反映当时小资产阶级以及城市小市民的不幸遭遇。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甬剧”创作,更是直接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并努力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风貌。从甬剧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甬剧舞台上没有帝王将相的描写,而只有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态。
    作为地方剧种,甬剧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了宁波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保留了宁波人各个阶段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情态风俗,是研究和发展宁波地方方言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甬剧在整个形成过程中,受到浙东地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和积极推动,这促使她具有关注市民心理、情操和审美趣味的艺术个性,兼具民主性、群众性和开放性。长期以来,甬剧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点,深为江、浙、沪一
    带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甬剧善于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使其易于创排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凝聚人鼓舞土气。2006年,宁波市甬剧团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组织剧作家赴农村采风,创作出一批贴近现实生活、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小戏《农家乐与洋人客》、《百年杨梅红》、《家有女村官》和《书记与小偷》等,从不同视角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春节期间下乡演出,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充分发挥了文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功能。
    为使甬剧更好地传承,宁波市充分发挥甬剧老艺人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成立甬剧研究会,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抓紧培养甬剧接班人;建立剧目创新机制,丰富演出资源,既保护原汁原味的代表性传统剧目,又对甬剧进行适合时代特性持创新;建立市场运营机制,在深入农村演出的同时积极开辟城市市场;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和“千场戏剧进农村”等契机,进一步扩大甬剧的影响力;建立动态保护机制,出版了《甬剧发展史述》《甬剧音乐》等普级和研究性书籍,录制发行了《风雨一家人》、《天要落雨娘要嫁》等10首甬剧经典唱段;建立普及推广机制,在宁波江北育才小学开设甬剧班,在鄞州区邱隘镇成立首个甬剧排练基地,成立甬剧迷俱乐部,培育受众群体,促进甬剧事业的发展。
    如今,重新编创演出的都市新甬剧《典妻》已正式公演101场,并获得戏剧“文华奖”,引起了戏剧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