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堂兴修水利纪实 - 王耀成 - 宁波水文化网


吴锦堂兴修水利纪实

发布日期:2015-07-01 10:22:18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为爱湖山堪埋骨 ,不论风水只凭心
                                                                                      ——吴锦堂兴修水利纪实
 
                                                                                               方印华
 
在风景秀丽的白洋湖畔,有一座圆形尖顶的水泥墓,每到清明时节,前来祭奠者络绎不绝。这位墓主人就是著名的爱国侨商吴锦堂。
1855年11月14日,吴锦堂出生于慈溪市观海卫镇的西房村。由于家境贫困,幼年的吴锦堂只上过二年私塾。1882年,吴锦堂来到上海,在萃丰油烛坊当学徒。三年之后,在友人的资助下前往日本。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终成一代巨商。成功后的吴锦堂身在东瀛,心系桑梓,不仅关心国内的局势,最令他时刻萦怀的是生他养他的三北大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们。正是有这种情怀,他才不惜巨资,不顾安危,以极大的毅力投入到故乡的水利建设之中。
 
一、当时慈北地区的水利状况
 
当时慈北地区有耕地约16万亩,人口近20万。在农耕为主的时代,慈北地区农田灌溉除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外,蓄水功能最为强大的就是杜湖和白洋湖,俗称两湖。而排涝工程则主要靠几条通海大浦。由于地形西高东低,为防止雨季西部之水流入慈北而发生水灾,在洋浦还建有一条大塘以阻止西水东流,这就是漾塘。由于年久失修,这些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早已破败不堪。尤其是漾塘,自明代以来就被人为垦挖,已完全丧失了拦水功能。每逢大雨,慈北地区总是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老百姓苦不堪言。吴锦堂在外时,对家乡人民的呼声也时有耳闻。1905年清明期间,吴锦堂回乡扫墓,又听到了几位乡绅对水利设施的陈述,决定出资将这些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以彻底解决因塘堤的毁损给慈北人民带来的灾难。
与漾塘相类似的还有一条杜湖湖塘。杜湖是形成于汉代的一个泻湖,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得更远。据民间传说,杜湖堤坝最早筑成于大禹时代,其佐证是白洋湖后面的小山上,原有一座禹王庙,里面还有一方石碑,刻记了当年大禹来此治水筑堤的故事。可惜的是,禹王庙早已荡然无存,那方石碑也不知了去向。当时杜湖大堤的景况确也令人十分担忧。原来六丈余宽的坝基,由于取土垦殖,只剩下三分之一,而且在这十余里长的湖堤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洞,不但严重影响蓄水功能,还对下游居民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面对水利设施的如此危局,吴锦堂忧心如焚。通过向乡绅及当地耆老询问之后,他决定出资对这些岌岌可危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在柴启标、叶鸿年等乡贤的大力支持下,一场重修杜白两湖大堤工程很快就开始实施了。
 
二、杜白两湖重修工程概况
1905年冬季,维修工程正式启动。虽然有乡贤和老百姓的全力支持,但这项工程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吴锦堂提出,凡事应由难及易为原则,所以,首先实施的是漾塘修复工程。经过实地察看,他发现漾塘周围的大片土地已被农民占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冲突,一旦此类冲突发生,不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会给农民的生活和心理带来诸多难以承受的创伤。为确保漾塘维修的顺利进行,吴锦堂出资从农民手中收购了31亩土地。此举虽然让他多付出数百元大洋,但对于工程的进度而言,却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保证质量,重修的漾塘全部釆用石块垒砌,以求一劳永逸之效。这项工程历时两年,于1907年秋完成,全塘长度为1167米。直至今天,这条漾塘依然完好。为方便过往行人及附近居民的的生活,吴锦堂还修筑了一座凉亭和一条沿塘道路,使这一水利设施具备了休闲观赏的功能。据后来结算,这一工程共耗资22200元。31亩购置用于筑塘的土地,待完工后测量,只用了12亩,尚余19亩。吴锦堂将这些土地全部划给了水利局,以这些地租的收入来支付管理所需费用。虽然当时水利局尚未成立,但吴锦堂已经考虑到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管理问题了。这种深谋远虑的筹划,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高瞻远瞩。
完成了漾塘修复之后,吴锦堂又开始筹划杜湖大堤的修建。经实地考察后,吴锦堂发现这个看似平静的湖泊实则危机四伏。一是湖堤千疮百孔,占用堤基者多达数十户;二是因为湖水的积蓄全靠周边的山水,而这些山体的植被并不理想,每到大雨之后,泥沙被山水挟带,流入湖中,导致湖底淤积严重。更有甚者,一些刁民恶棍竟然将淤积高出水面的地方占为己有,形成了湖中有田,田中有潭的怪现象;三是这湖中之田由于疏于管理,杂草丛生,并已蔓延至湖底的大多数地方,严重影响着蓄排水功能;四是減水坝排水闸严重老化,结构也不尽合理。
为了使维修工程取得长效性和完整性效果,吴锦堂请来日本的测绘师岛总彦对杜白两湖进行了全面的测量。按照当时规定,测量因涉及界址的重新厘定,可能会出现宗族之间的纠纷。为此,吴锦堂专门写了一份呈文,上报县省两级,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清代衙门的办事效率当然不会理想,吴锦堂自1908年初上报后,到次年春才接到回复,先后整整一年。得知呈文获批,正当吴锦堂准备返乡之际,他的小女儿吴瑶仙却又突患急病。权衡再三,吴锦堂毅然决定以家乡的水利大局为重。他草草安排一下女儿的治疗事宜,便同测绘师岛总彦一起赶赴家乡。
其时按照吴锦堂的嘱托,由慈溪县令牵头,由各乡乡贤共同参与的两湖界址勘定工作因种种原因尚未完成。吴锦堂回到故乡,即与乡绅一起亲自踏勘,花了整整10天时间,这项事关民生的百年大计始得告竣。有了明确的界限,测绘师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后来的40余天时间里,岛总彦用三角导线网法对两湖进行了全面测量,确定杜湖的总面积为7606亩6分6厘,白洋湖面积为1285亩7分1厘。以两平均水深1.5米计,杜湖的容积为7606.6万立方米,白洋湖的容积为128.57万立方米。当然,这些数据因为当时测量条件的限制并不准确。现在的实际容量是,杜湖(包括里外杜湖)为2370万立方米,白洋湖为104万立方米。测量完成后,吴锦堂将测绘结果绘制了杜白两湖全图,并以备份形式上报县衙,作为永久保存。
湖堤维修的第一步是将堤坝的基部加宽加固。按照原来的设计,将湖堤底部加宽至20米,堤顶的宽度也从原来不足10米加宽至13.3米。同时,对堤坝外侧的所有明暗洞穴全部予以塞土填充,使其恢复原貌。杜湖湖面开阔,丰水期时每遇四、五级以上的大风,水面就会掀起阵阵巨浪,对堤坝的安全造成威胁。于是,吴锦堂决定在湖堤内侧全部打下松桩,上面砌以条石。经过数月施工,一条面貌焕然一新的大堤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直至今天,这条大堤依然完好如新。为疏浚湖底淤积的泥沙,同时也避免争端,吴锦堂出资将所有湖中被占之地收回,并利用疏浚之便,把这里的全部泥土用于加固内堤,此方案一举两得,既增加了湖内的蓄水量,又将杜湖分成了里外两个,減轻了风浪对外堤的冲击。为使湖堤不再受到破坏,又在堤外掘护堤河一条,这些防护措施的实施,杜湖大堤即便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也丝毫不会过份了。
之后,吴锦堂又对所有的闸口、減水坝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门闸(即张郞闸)和西碶闸。这两闸同样是年久失修而毁损严重。吴锦堂根据日本修闸的做法,先将原闸拆除,从基部开始用水泥灌浆的方法,再层层往上。所用石料,也十分讲究。按照吴锦堂的设想,这类设施,不仅是百年大计,质量至上,而且还应当是一处可供游览观光之地。为此,他要求闸门的外部设计尽可能地美观大方。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这些闸门看,无论是结构还是造型,都达到了上述的标准。这些建于一百多年之前的水利设施能有如此效果,怎不令人钦佩。整个工程即将完成之前,吴锦堂对于如何保证大堤安全及自动洩洪等早已成竹在胸。在他亲自踏勘和设计之下,又修了三座减水坝,其中两座与放水闸在一起,另一座在石湫头。也就在减水坝建造之际,三北大地出现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暴雨。时间是1909年5月。
据他在《续修杜白两湖水利自志》中描述;“建筑之时,在宣统元年五月中旬。适连日大雨,山水暴涨,湖心田中一片汪洋。时此坝正在动工,湖水独注此处,风劲浪高如万马奔腾,几欲冲决。镆冒雨赤足日夜监督,不吝重赏雇工抢筑。如是三昼夜,幸天霁始全。”另据日本测绘师岛总彦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确是危急万分。由于堤坝己经加高加固,奔涌咆哮的山洪在湖内如困兽犹斗,几经回旋,集中向尚在施工的减水坝猛涌。吴锦堂心中明白,一旦减水坝被洪水冲跨,不但让几个月来辛勤付之东流,会前功尽弃姑且不论,更为让人揪心的是大坝下游民众、房屋、庄稼等都会遭受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住下游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吴锦堂赤脚打伞,冒着被洪水呑没的危险,坚守在工地。筑坝人员见吴锦堂临危不惧,始终与他们坚守在一起,士气大增,也都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加快施工,毫不退缩。为加快进度,吴锦堂又提出重金聘用劳工的办法,增加筑坝的力量。在吴锦堂这种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经过数天奋战,终使减水坝非但没有受损,而且还顺利竣工。岛总彦也为吴锦堂的这种行为所感动,为他在雨中撑伞的形象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在照片周围题了近300字的跋文,其目的是希望三北人民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辜负了吴锦堂的一片苦心,要善待水利设施,因为这些设施确实是事关民生大计,惠及子孙后代。
到1909年底,杜白两湖的修缮工程始告结束,耗资七万一千八百余元。因亲历了全部过程,日本测绘师岛总彦对该项水利工程感触尤为深切。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曾经作过这样的描述:“白洋与杜湖之里湖,四面皆高山环抱,全湖天然水源,利垂万世,故号二天。其杜湖,南山北塘,形势颇广,十里长堤,一望如海。两湖面积八千余亩,虽遇大雨,水不为患,以湖能受之也。湖高田丈余,高海五丈余,水多则浦泄归海,旱潦无虑也。”从这一记述中不但让我们了解了当年维修两湖工程之巨,也为两湖所处的地形作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同时对吴锦堂为什么在完成杜白湖的系列维修后,把目光又转向四条排涝大浦的修缮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为排涝修建四浦桥闸
所谓四浦,就是杜白两湖通海泄洪的四条大通道,分别是松浦、淹浦、古窑浦和竺民浦。慈北地区的通海河道统称为浦,除此四浦外,较小的还有小团浦、翁家浦、方家浦、蛟门浦等。按照杜白两湖的蓄水量及历史上的排涝情形看,只要将这四条大浦整修完善,就可以达到无水患之害的目的。除松浦外,其余三条浦的入海口均为五个闸门。每条浦都有上下两道闸门,上闸称节制闸,用来防止河水无休止外洩,所以也叫蓄水闸。近海口的闸叫泄洪闸,其作用除了让洪水流出外,还有防止潮水倒灌的功能。从这些功能看,四条大浦确实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吴锦堂经实地察看后,发现四浦的出海处均淤塞严重,桥闸也大多破损不堪,已经存在很大的隐患。早在两年前,即1907年的秋季,慈北地区就曾发生过一场水灾。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浦底泥沙淤积,导致排水不畅所致。为尽快解决这些多年积弊,吴锦堂出资8000元,建造五洞闸一座。为解决建闸劳工,他一面运米赈灾,一面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经吴锦堂号召,各地纷纷响应,终于将几条大浦都进行了疏浚。由于有了两年前的基础,这次的建闸工作自然轻松了许多。在这次的整修中,据吴锦堂在向浙江巡抚报告书中所记,共建桥闸 13座。分别是:淹浦五洞闸石桥一座、民浦三洞闸石桥一座、淹浦闸凉亭一座、新开东山头河一条、筑浦路一条并建桥闸五座、灶浦闸石桥一座并疏浚了河道、韩家路闸石桥一座、蒋家路闸石桥一座等。连同他以前所修的闸桥二座,共计建闸15座,修筑道路21条,这些桥闸道路大多仍在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筑桥闸和漾塘的过程中,有几位热心公益的人士也都贡献不小。他们不但在任何困难下都坚守岗位,尽心尽职,而且报酬分文不取,其高风亮节亦足以垂范。
出生于1834年的柴仰青,字启标,慈溪市掌起镇柴家人。他早年外出经商,笃守信用,几年后事业颇有发展。他怀抱济困扶危宗旨,乐善好施,曾帮助过不少贫困之人。家乡每有所需,他总是慷慨解囊,如赈救受灾民众,建造桥梁道路,接济危急家庭等,在慈北一带几乎是有口皆碑。1899年到上海经商后,又出资修缮崇寿宫,建造凉亭多座。1905年秋,吴锦堂曾慕名而访,两人见面,交谈甚是投机。为促使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吴锦堂邀请其为慈北百姓共谋福祉。共同的情怀,共同的心愿,柴仰青不顾七十高龄,满口答应。在修建漾塘和两湖工程中,柴仰青协助吴锦堂长达两年之久。其热心公益之志由此可见一斑。1914年4月10日,慈北六乡民众自发为柴仰青庆贺其八十大寿,并委托乡贤专门写了一份颂词。在这篇洋洋数百言的颂词中,盛赞柴氏富不忘本、为民解忧的事迹。并说“同人等此举,并非于柴公有何等私感,藉以公造福乡邦数十年,勤勤恳恳,谦谦抑抑,无怨无傲,究其心术器量,实足以敦厚世道,风示来兹。”1916年,经乡里推荐,县政府上报,82岁的柴仰青受到了国民政府的特别褒奖。
另一位在水利维修工程中鼎力而助的热心人士叫叶鸿年,出生于1847年,晚清监生。叶鸿年是慈溪鸣鹤人,当年曾主持叶四房孝敬堂家政,有丰厚家产,除有数百亩良田,还有杭州种德堂药铺和苏州叶受和茶食糖果店,由于经营有方,终成为慈北鸣鹤场之富绅,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民国建立后,省政府委他为鸣鹤场盐事长,继又担任商会董事长,水利局总理。他生平仗义疏财,热心社会公益,先后捐资万余金,疏浚白洋湖,重修金仙寺,将山门从朝东移向朝南。民间有“盐仓挖空,叶鸿年督工”之说。他还重视地方教育,创立敬乐小学堂和柔强女子学校,在激励女志,倡导男女平等方面贡献颇巨,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勉,赠送“年高德劭”金字匾额一块。吴锦堂曾久闻其名,为实施两湖修缮工程,专程登门拜访。对于地方水利设施,叶鸿年十分关心,当他得知吴锦堂准备对两湖及四大浦进行重点修缮疏浚后,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他为这些工程的及时完成,不顾年高体衰,为吴锦堂出谋划策,甚至亲临施工现场,对工程进行督导。其古道热肠为吴锦堂所贊许。
在四大浦治理及众多桥闸的修建过程中,还有一位社会贤达也深得吴锦堂的信任,他就是沈师桥的沈醉渔。据沈醉渔先生的嫡孙、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沈之良回忆,沈醉渔监理的主要是淹浦的下闸,俗称第三五洞闸。该闸共有五孔,每孔的净宽为2.50米。吴锦堂之所以将此项工程请沈醉渔出马负责,不仅仅是因为沈醉渔是其挚友,更是缘于沈先生的人品素养以及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在历时八个月的工程建设期间,沈先生几乎每天都亲临现场,与施工人员共同探讨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该工程无论是时间进度还是建设的质量,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吴锦堂曾对此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沈醉渔先生建筑淹浦第三五洞闸,昕夕督工,辛苦年余,未受丝毫酬报,公为地方公益,尽心竭力,爱我同胞,其高谊真不可及。”
 
四、创立慈北全乡水利局
水利局的设置,既是管理慈北水利设施的专门机构,也是因水利问题引发纠纷的调解组织。早在1903年时,柴仰青看到慈北各地的水利设施因缺乏专人管理而被鲸吞蚕食,有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发生群殴械斗,有人因此身负重伤,甚至终生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有鉴于此,他曾多方呼吁,希望能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各方需求,化解矛盾,平息争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未能实现。后来他在与吴锦堂的交流中,再次提出了设立水利局的建议,深得吴锦堂的认同。
其实,吴锦堂心中明白,设置一个组织并不难,但如何保证这个组织能正常运行、并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所在。为妥善解决水利局成立后的经费、人员配置、办公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吴锦堂可谓是殚精竭虑。经再三考虑,水利局的办公地点设在位于淹浦乡的崇寿宫。按照他的设想,水利局的总负责人应当是热心公益又能协调各方关系、大公无私又有一定威望的人士担任。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吴锦堂在水利局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制定相关章程,使水利局的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但因为当时忙于两湖的修建和四大浦桥闸的重新建设,制定章程一事只能暂时搁置。在两湖堤坝重修前,吴锦堂己经购置了杜湖所属土地907.33亩,白洋湖所属土地144亩,合计为1051.33亩。又经重新丈量,最后确定两湖所属可耕用土地为964亩。他将这些土地全部划归水利局管理,所收土地租金用于水利局日常的工作经费及聘用人员的工资支出。这一做法源自他在修建漾塘后的对剩余的19亩土地的处理办法。因漾塘闸门边,另有船坝一座,凡过往船只均需翻坝而行,而船只过坝,又需人力操作,以前的做法是这些车坝工的工资没有固定来源,只能向过往船只收取。又因此类收费没有统一标准,只凭车坝工的心情好坏随意而为,故船主与车坝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而且事关各自利益,相持不下,最后甚至大打出手,使这道本应为船只顺利通行的船坝变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恐怖场所。有鉴于此,吴锦堂将这漾塘边的19亩土地让人出租,所得租金作为车坝工的工资,所有过往船只从此以后不再另行收费。这一措施一经公布实施,不但有效解决了车坝工与船主之间因收费而产生的矛盾,也使得慈溪余姚两县的关系不再剑拔弩张。经数年实践,吴锦堂觉得效果很好,于是就有了利用土地出租的收入来支付水利局日常管理费用和工作人员工资的构想。
按照当时每亩土地的租金大约在1.2~1.5元计,这些两湖所属的土地年收入租金可收1200~1500元。为了不让租用者吃亏,吴锦堂又对所有土地进行了分类,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定出不同的出租价格,以保证租用者的利益。无可否认,吴锦堂的这些考虑安排既详尽周密,又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处事风格。然而,百密一疏,在第一任水利局负责人的选用上,还是出了问题。
水利局的首任总理叫沈增辉,慈溪沈师桥人。此人能说会道,颇有心机,曾对水利建设做过一点工作。民间传说他为获得大家的信任,经常在人前谈论自己的远大抱负,这些表象掩盖了他的本质,不但蒙蔽了一些人,也让沈氏族人中那些年长者误以为他真是一青年才俊。也有人说他曾在吴锦堂早年兴修水利的时候出过一些力,又加之善于伪装,后来还成为了吴锦堂的继拜儿子。大概也正是这些原因,让他坐上了水利局第一任总理的位置。在担任总理的三年时间内,他不但领取了4000元酬金,还以各种名义向吴锦堂借款,其中以捐江苏候补知县为借口,就借了1000两银子。这还不够,他以种种虚构向水利局虚报冒领达2865元,另用各种手段贪污也有数百元。为称霸一方,他纠集一大批地痞流氓,拉起了一支有200余人的私人武装,在乡里横行不法,鱼肉百姓,最后竟发展到与其兄沈恩辉一起,强占崇寿宫,欲将慈北一带完全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远在日本的吴锦堂得知沈增辉的所作所为后,心急如焚,急忙赶回处理。沈增辉获知消息,自知罪责深重,杀心顿起,竟然秘密派出杀手,想于回国后途中对吴锦堂加以谋害。由于对行程掌握不确,吴锦堂才没有被害。沈增辉还不死心,又于1910年1月3日(农历己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亲率打手200余人来到吴锦堂下榻的锦堂学校,以讨要工资的名义将学校包围。面对来势汹汹的不速之客,正在学校干活的工匠们和教职员工见来者不善,纷纷操起家伙,自发出来保护吴锦堂。来者虽凶,毕竟邪不压正,正当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早已有人去县衙报案。当沈增辉听到官兵可能马上就到的消息后,才不得不悻悻而去。经过这一事件,让吴锦堂对沈增辉的作派为人有了彻底了解,于是,一纸诉状递到县衙,县令立即派出人员,一面缉拿沈增辉,一面前去查封财产。沈增辉见大势已去,怆惶出逃。先后流窜于青岛、上海、河南等地,最后客死他乡。他的家产后来也被拍卖,总算是为水利局挽回了部分损失。
经此一事,使吴锦堂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水利局的相关章程尽快制订完成,从制度上来遏制类似的事件发生。但是,这份章程如何订制、该有什么样的内容、怎样才能符合慈北地区的实际情形?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吴锦堂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讨论草案过程中,各地乡绅意见很不统一,有的提出将湖田租金分发各乡,以加强各地水利自治能力;有的提出总理一职应不取酬劳义务服务;也有的认为水利局虽然重要,但唯恐总理人选难觅而有畏难情绪。吴锦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拟定了章程草案,经一致同意后成为了慈北地区水利管理的正式章程。该章程共十二条,分别将局址、人员、责任、薪俸、各浦口桥闸的管理、禁令等详细作了规定,并于1914年3月13日呈报中华民国农商部备案。经大家一致推举,由鸣鹤耆老叶鸿年任总理。之后,吴锦堂又出资刊印了《续刻杜白两湖全书》,将1907年以来至1917年10年间重修慈北水利的文字资料、照片、地图以及锦堂学校创办等汇编成册,为后人了解当年兴修水利的过程及所遇困难等提供了一份极为宝贵的资料。
除了兴修水利外,吴锦堂还在家乡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如创办学校、赈济难民、修理道路等,为慈北地区的建设与启智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
    1926年1月14日,因患急性肺炎,吴锦堂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病逝。1930年5月8日(农历庚午年四月初十),按照锦堂先生生前遗愿,灵柩运回故乡,并在金仙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安葬仪式,数万民众自发前往,以表达他们对锦堂先生的缅怀与追思。
注:1、本文参考了周乃复主编的《吴锦堂研究》一书。
      2、本文所用照片为慈溪市档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