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商李达三 - 王耀成 - 宁波水文化网


一代儒商李达三

发布日期:2015-05-11 15:54:39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编者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一个从三江口走出去的近代商帮,出过两任世界级的船王,一个东方影视祖师爷,以及无数名近代政要、科学院士与金融、企业家,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的名字叫做宁波帮……
  在中国,伟人邓小平说过:“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一代儒商李达三
                                 王耀成
   
   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商人,比商人走得更远的是商品。比商品与商人走得更远的是文化。
   ——他们从历史和岁月深处走来,我看到一个大写意的背影。
   晚秋的维多利亚港有一种深沉的美丽。我们在香港中环的德己立街8号和海富中心楼,聆听一位老人讲述他的人生经历和从商经历(巧得很,这两个地方前者是他1 949年来港后的第一个写字间所在,后者整整一个楼层是他现在的公司),这让我们领略了什么叫做儒商的气度,什么叫做成功而实在的人生——这就是我与《宁波帮》杂志同仁应宁波旅港同乡会周亦卿会长之邀,采访李达三先生的最初的感受。
   李达三,是香港宁波帮中当之无愧的领袖。故事整整讲述了2天,这对讲述者和聆听者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道骨清风的李达三,谦谦君子,恂恂有长者风。他的平和、务实、低调,摒绝了几乎所有的采访者。但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实在讲,我这趟是给你们的诚意大转变了”。当然,我们清醒地知道,让老人感动和转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诚意,而是缘于一种深沉的责任,他要诠释的是宁波帮精神的内核,他所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基础上柔和了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之美。
                                   ——采访手记
     
    在为时2天的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笔者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假使请你用一种最精练的语言,给你的后辈一些忠告,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几乎没有一秒钟的犹豫,李达三即刻给出了一个明晰的答案:“第一是‘诚信’,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创新’,第四是‘宽厚’。”
    这个要言不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如他在2天的叙述中所体现的清晰的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李达三说:“这8个字就是我一生做人、做生意,做事业的准则。”在我们看来,这8字真言,何尝不是他85岁的人生和60年从商经历的真实写照呢?
   
             关于诚信,关于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决不是一句
         口头标榜或者是空洞的宣言,而是渗入骨髓的一种信念
         和奠定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话题是浙江万里集团徐亚芬托笔者带去的一句问候引起的。
  “徐亚芬?我久仰其的大名,你讲她是企业家也可以,教育家也可以,一个突出人才。她教育学生要孝顺父母,她很有我们中国老的道德观念,这个是孔夫子儒教的价值观,我们要把他发扬。新的当然要,老的精髓传下来,再培养新的东西。”
 从这样一个话题说开去,李达三的思路悠悠地回到了40多年前。
 1959年李达三第一次去新加坡,正赶上这个国家刚刚独立。一个叫李光耀的年轻人穿件白衬衫,不穿西装,不打领带,到新加坡总督府从英国人手里办理了移交手续。李达三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了那张照片,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介重要一桩事体,怎么不穿西装呢?这固然是因为新加坡天气热,更主要的李光耀是自由派,不按照老式做,新派。”接着,新加坡经济将要起飞的时候,李光耀马上把中国汉学家请去讲中国的道德观念。这同样很新奇,因为李光耀是出名的新派呀,样样事情都求新,但是在道德观念上却这样重视儒家的价值观念。现在全世界都在称道新加坡的经验,事实证明李光耀是对的。而且据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的时候,李光耀就曾经提醒中国人: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传统的道德文化。现在看来他又对了。
    是的,经济那条腿走得太快了,社会道德规范会一时跟不上,这时候何妨用用一些传统的道德呢。包玉刚说过,“在这个国际性的社会里,生活形式、行动,都和从前不一样。不过跳disco管跳disco,这不是问题,但到商业道德这事情上头,还是老传统好,要信誉有良好的纪录,有信用才成。”对此,李达三是感同身受。
   李达三的父亲李洪黻先生早年拎一只铺盖到上海谋生,从烟纸店伙计做到电料行老板。父亲留给李达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曾经给人家做过一次口头担保,后来这个人出事了,担保人要赔一大笔钱,父亲二句话不说,认赔。从此李家多了一条规矩:不要随便应承人家,但是一旦应承了,就要负责到底,这就是古人讲的“重然诺”。李达三从父亲那里接过这条家规,从儿子一直传到孙子,而且希望一直传下去。
  但是,社会给李达三上的第一堂商业课却是反面教训。
    那时他刚刚从学堂里出来学做生意,抗战刚刚胜利,听人家讲南京汽车便宜,便兴冲冲地跑去买了一辆福特轿车。卖方居然是国民党的一个将军,李达三没有在意,合同签了,钱也付了,却不料这部车子是敌伪财产,这是非法买卖,汽车将被吃没。李达三跑到军部去交涉,那知这位将军翻脸不认帐,说我卖给你就算数了,吃没不吃没是你的事情。说毕下令逐客,还威胁说“我不希望再见到你!”明知是敌伪财产,你就不应该卖;而买卖做不成,就应该退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呀!可是,正应了一句话:“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李达三花了一笔冤枉钱,买了一个教训,懂得了世界上除了“诚信”以外,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做“欺诈”。
   不过李达三并没有因为你“不仁”,所以我“不义”,倒是’从此为自己立下做生意的几个原则:第一,不做违法的事情。非但不违法,就是“碰法”的事情也决不去做。第二,我赚钱,人家却亏本的生意不做。古人云:“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你赚了争
你当然很开心,可是人家不开心,有什么意思呢?
  常言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李达三给自己立下这些规矩,等于给自己设下了许多限制:违法的钱、违心的钱不赚,钱自然就比人家赚得少,商路自然也比别人窄了。
   但世上事也不尽然,善人者天善之。谁能料到,正是因为李达三做人是个正人君子,做生意恪守诚信,倒给他带来了一笔48年的“大生意”,这就是他和日本夏普的长期合作。
                  
                  还是因为诚信,促成了李达三与世界著名商社
              夏普的长期合作,促成了家族事业的发达,从一个
              小有资本的电器商发展成为拥有电器、旅馆业与金
              融投资的家族集团。
    
    李达三第一次到香港是1948年。因为做进口生意,从香港进口经广州到上海比较方便。可是香港通行的广东话与“阿拉”宁波话、上海话根本不通,所以那次是与一个懂广东话的上海朋友一道来的,好做做翻译。第二次到香港是1949年6月,当时有一批货色到台北,需要有人去处理,因此李达三从上海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台北。但是他把这批货色卖掉后,却没能马上回去。心里厢当然是想回去的,爷娘在上海,公司在上海,香港总归是客地,哪有不想回去的道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达三乘的那班船离开上海之后,上海港被台湾飞机封锁了,等于是轰炸之前赶了一趟“末班车”。再后来,船是通了,但国内情形却是大转变了。李达三本是个规矩生意人,只会做生意,不懂政治,国内三反五反开始了,听听瞄煞,那么暂时不回去了,看看再说。李达三真正居留香港是1950年,那时母亲病了,他赶回上海探视。那年李达三已经30岁,和在上海中国银行信托部做事的女友叶耀珍“拍拖”也有2年,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于是在上海结了婚,婚后携带妻子一道回到香港定居,从此与祖国内地一别30年。
    抵港后,李达三还是熟门熟路的做电器生意。先开了一家“乐声贸易公司”,第一个写字间设在中环德己立街8号。真是无巧不成书,18年后,已经做了宁波旅港同乡会会长的李达三发动109位同乡捐资购买永久会所,买下的就是这个地方,连门牌号都一字不差!只是后来同乡会日益兴旺,会所从8号扩大到了18号。
   1955年,李达三在九龙旺角开了一家门市部,经销家用电器,生意蒸蒸日上。两年后,他的为人、他的经商之道、经销能力,引起了一个日本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日本著名的“夏普 (Sharp)”商社创办人兼第一任社长早川德次。1957年,李达三取得夏普的声宝牌(Sharp)电器产品香港地区总代理权;此后,又相继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总代理;而李达三与早川德次也由合作商成为了终生挚友。
   李达三的乐声公司代理的声宝电器分为三大类:一是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冷气机等;二是写字楼办公自动化用具如影印机、传真机、电脑等;三是电子原器件,包括LCD液晶盏示器、IC集成电路,并可根据客户要求代设计线路。
    由于李达三的精心经营,加上夏普产品的技术与质量优势他和夏普的合作很成功,并且把合作的范围从销售扩大到生产20世纪80年代后,李达三和夏普以各占50%的股份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分别在南马和北马设立了两个工厂,分别生产电视机、音响器材、录像机、数码摄像机、高科技组合仁等电器产品,其中彩色电视机年销售250万台,出口全世界。
    综观李达三家族的经商史,不难看出,与夏普的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或者说,正是与夏普的合作奠定了李达三家族扇大事业的基础。这就让我们产生了一个问题:一个饱受日本军匡主义入侵者欺凌的中国人,为什么能与日本人长期的亲密合作?
   我们的问题让李达三一时陷入了痛苦的回忆:童年的第一个烙印,就是“八一三”后全家逃难到宁波老家。其后的松沪战争和日本军队全面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也使中国民族工商业遭遇了沉重打击。父亲的“东华电料行”本来开在百老汇路,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本人打进来后,开不下去了,只好收缩到弄堂里厢。
   更令李达三刻骨铭心的是,日本人的侵华战争完全打乱了他的求学生涯。在澄衷中学读了5年后,李达三进了光华附中,再考进东吴大学。但是只读2年后,上海沦陷为一座孤岛。1943年,李达三受不了每次经过日本人岗哨都要低头鞠躬的屈辱,找了一个机会,跟着一帮人千辛万苦去了重庆,这才进复旦读了2年,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从上海到重庆,一路上损失了多少读书的时光不说,还要遭遇多少担惊受怕。李达三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叫“界首”的地方,那是当时经过郑州到重庆的必经之路,最前面是伪军,后面是日本军队,必须经过日伪军占领的地区才能到国统区。这天夜里,刚刚住下来,一帮伪军就闯进来查房,看
到李达三他们3个年纪轻的,马上把手枪拿出来手指扣着扳机顶住李达三的胸膛,说你们一定是投奔自由区去的。李达三从来没有看见过手枪,现在黑洞洞的枪口就抵在自己的胸膛上,只要手指一动,子弹就穿进去了,顿日嘶得一塌糊涂。幸亏带路人马上赶来,把他们拉到一边,塞了一大把钞票,这才打发走了。
    事后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敲诈。但是这一份惊吓,这一份屈辱,却是终生难忘的。伪军这样凶狂,不正是仗着日本人狐假虎威吗?这样的灾难,不正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人的吗?
    是的,凡是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对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是永远忘不掉的,李达三也不例外。但是和早川德次的交往,使他认识了另外一种日本人。
   早川德次比李达三年长,个头不高,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竟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第一次会面是在日本,早川不会英文,李达三不懂日语,身边一时又没有翻译,交谈无法进行。但两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文字。日文的根是中文,片假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中文。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有些冷,两人面对面坐着,脚下烘着宁波人用的铜火囱,桌面上每人一纸一笔,你写一句我写一句,连比划带猜测,靠这这样一种“手谈”,居然也能表情达意,谈得火热。
   早川:我做生意一定要赚钱,但是我希望你也赚钱。
   李达三:违法的,违心的,有违中国人做人道德的生意我不做!
    “我们公司有两个最高原则”,早川忘记了李达三不懂日语,用日本话说了两个词。
    李达三:你说什么?我不懂日文。
    早川拿过纸来,提笔写道:诚信,创新!
    李达三看了,正中下怀,连声说好,两只手不由得握到了一起。过了一年,李达三应早川之请到日本大坂。一下飞机,却见早川自己亲自来接机。社长亲自接机是一份特殊的礼遇,可见两人的友情。在夏普总部,李达三看到墙壁上写着这样的话:积累人才,积累财富,积累信用!
    哦,做生意还要“积累诚信”!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李达三还记得夏普墙上的话,对我们说:“我向他们学到很多东西,原先不晓得做生意还有介许多名堂。”
   早川先生已经去世多年了,夏普的社长也已换了4任,但李达三一如既往地和他们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李达三之所以能与夏普的合作长达近半个世纪,一直延续至今,其根本的原因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那就是以“诚信”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
 
                   “叠罗汉”与“团队精神”,从创办
                宁波旅港同乡会,到创办香港浙江省同乡
                会联合会。
 
   李达三出生在一个老派的家庭。虽然父亲李洪黻先生发心要让他的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用的法子却是绝对老派。他给李达三请了一位秀才,这位秀才用的是在私塾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的教学法。直到有一天,被一个朋友发现了,说:哎呀,你怎么还用这样的老法子?应该送去读“一班一班”的。所谓“一班一班”的,指的是新式学堂。李洪黻先生倒也从善如流,即刻送李达三去读宁波同乡老前辈叶澄衷创办的“澄衷蒙学堂”,做了一个插班生,从六年级读起。开始跟不上,六年级只好读了2年;小学毕业后升人初中部,并顺利毕业。“澄衷蒙学堂”后来改名“澄衷中学”,乃沪上首屈一指的名校。
   李达三在“澄中”虽然只读了6年,却是终生受用。澄衷的校训,澄衷的英语教育,乃至澄衷的体操老师,他都至今不忘,为我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李达三至今每天必做的半个钟头“八段锦”,就是当年体操老师王怀琪所改编。为了体育,有一年王先生甚至自费去德国观摩奥运会。每天清晨的早操,先生必手持一板逡巡于队列之间,板子往你背后一靠,你就知道自己的胸骨挺得还不够直;每每未等先生的板子过来,胸膛先已挺得骨直。王先生的板子的作用还不止于体操,而且寓意着“做人也要正直”。王先生“寓体育于德育”的例子颇多。澄衷的“叠罗汉”闻名沪上,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游戏中,就寓意着深刻的“团队
精神”。
     1967年,李达三把“澄中”的“叠罗汉”精神亦即“团队精神”应用到了创办宁波旅港同乡会上。
     大批的宁波人经上海或其他地方来到香港,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初来香港的上海宁波人,虽有营商经验但资本有限,再加上初来他乡,人地两疏,要重新开垦创业并非易事,大部分人为了创业或生存历尽了辛苦”。然此种状况到了60年代末已有了很大改观,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可以说都已经在香港站得住了。即如李达三本人来说,在他取得了夏普电器在东南亚的代理权后,到60年代末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而且担任了香港九龙无线电联合会会长——换言之,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宁波人的一个特点是,“事业上稍有成就即欲思乡报国”,于是“在一批有心的宁波同乡前辈之支持下,开始集资创办同乡会”。
    李达三坦言,他并不是同乡会者的始作甬者,但是他的诚恳务实却使他一开始就成为实际上的首领。1967年的一天,有人拿了一个签名薄来找他,说:李先生,你签个名。李达三接过一看,只见上面未着一字,他是第一个签名者,便毫不犹豫地把它翻到中间,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没有把名字签在前头,自思香港成功的宁波人有的是,自己只不过是普通一员罢了,他没有想过自己要当这个头。可是后来却有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其后能签名者都仿效他的做法,把名字签在他的后面,而把前面空琏来。这个结局使他成了让无可让的挑头人,但他还是执意谦让不肯答应做会长,结果又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同乡会半年没有会长,李达三勉为其难担任理事会临时主席。一个团体总得有个人出头主持,否则会不好开呀。后来时间一长还是没人来做会长,李达三是不当也得当了,这样就成为了创会会长。其几十年的事实证明,李达三还真是一个最佳人选,因为他公平无私,和善,务实,担任没有收入只有付出的同乡会会长,这都是必需的品质。另外,李达三当时已是港九无线电联合会会长,说明他既有人望又有领导能力。
    1967年4月9日,宁波旅港同乡会假座香港大会堂举行第一次会员大会,宣告正式成立。初期会员虽仅53人,但当年在港的宁波籍知名人士,如:王统元,王宽诚,包玉刚、包从兴、安子介、邵逸夫、陈廷骅、马临、曹光彪、董浩云、顾宗瑞等都欣然入会,在香港也算得上一桩大事。
  李达三领导的宁波同乡会刚一成立,便不同凡响。首先,创会时订下的宗旨起点就很高:“联络乡情,发扬互助合作精神;造福桑梓,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为香港的繁荣和祖国的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后半部分,说明它已经脱出一般同乡会“守望相助”的俗胎,而站上了“爱国爱乡、回馈社会”的高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人佩服。
    接着,同乡会的第一妙着,便是动员会员捐集资金20万,买下中环德己立街8号作为永久会所,并租下隔壁楼层创设同乡会餐厅,把它办成了香港最著名的上海宁波餐馆。在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宁波菜,既可聊慰宁波同乡的“莼鲈之思”,更让人钦佩的是,餐厅的收入,除了一切开销,尚有一笔稳定的收益,这就解决了同乡会的日常开销。在买会所的资金中,李达三个人捐献4万。他的贡献当然远不及此,买会所和办餐厅这两件事使宁波同乡会在香港1千多社团中成为佼佼者,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件事也证明了宁波人的精明、远见和能力。
   宁波人真个是刚有了立足之地“即欲思乡报国”啊!会所修竣之日,理事们坐在“自家的”的会所里开会,窗明几净的,好不开心啊。哎,且慢慢交开心,大家讨论讨论看,阿拉宁波人,在香港住着,你生意好,我生意也好,那么阿拉大家做点啥事体?对香港做点啥事体,使得宁波同乡会对社会有贡献。大家的印象里,从前旅沪宁波同乡会在上海学校办得交关多,对下一代很有作用,于是就有人提议:我们在香港也可以办学校。办学校是好的,不过李达三心里蛮担心的,办学校,没有钱啊!但想想这总归是有价值的事体嘛,于是拍板:创办“宁波公学”——这便是买了会所后,同乡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
   接着便是李达三和同乡们奔走忙碌,筹钱,选址,跑港府当局。宁波公学从1968年11月筹建,1971年9月落成开学,其间他自己辛苦操劳自不待言,但李达三给我们说的最多的,却是谁谁谁贡献最大,比如王统元,比如应鼎成。后来,宁波公学校合不敷使用,于是同乡会在1986年筹建“宁波第二中学”,1987年顺利开学,少不得又是李达三亲自跑政府,选校址,忙个不亦乐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同乡会办的这两所学校虽然都冠名“宁波”,但它们却都叫“公学”,不是只收宁波子弟,而完全是面向香港社会的。30多年来,两校已为香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李达三从创会伊始,担任了4任会长,至今仍是“永远名誉会长”。将近40年来,其中成败得失冷暖自知。可是他只说了一句:办同乡会,最难的不是钱,最难的也不是做事。“最难最难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这真一个老会长的悟道之言。有道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啊,何况这是一群同乡人?
   正是基于李达三多年创办同乡会的经验和他的名望,1997年6月底,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到香港,宴请的时候,柴省长恳切地说:
  “李先生,看来浙江同乡会的事情,还得你勉为其难啊。”
    既然省长发了话,李达三便当真知难而进地与浙江同乡一道筹办起来。全省的同乡联合会,自然比宁波一地的同乡要难得多、复杂得多。原先按照有关部门的意思,是成立一个以各地旅港同乡会为团体会员的联合会,但李达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认为这是不够的,他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想法简单地说,还是充分发挥“叠罗汉”精神,最大可能地调动旅港乡贤的力量,为浙江省和香港的建设发展服务。
   按照李达三的意见,联合会的组成,除了全省各地市15同乡会以团体会员身份参加外,还要吸收浙江乡贤中的名门望族代表以个人会员身份参加。这样一来,联合会团结的范围便扩大许多,阵容亦立刻改观。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得到了省里的赞同。于是,李达三和浙江省委统战部长,一家一家,一个一个亲自上门去请。1998年12月9日,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在香港君悦酒店宣告成立,李达三又做了一个创会会长。
  浙江同乡会联合会以强大的阵容,立即成为香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团体:香港特首董建华为惟一的赞助人,邵逸夫、陈廷骅、曹光彪、查济民、查良镛、胡鸿烈和范徐丽泰为荣誉会长,诸多乡长担任了名誉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同时一些著名的家族也都派出代表参加。
   同乡联合会成立后,不负众望,积极参加了浙江省政府和省政协在深圳、杭州举行的各项活动,在香港和浙江两地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李达三任满后,宁波旅港同乡会长顾国华继任。在顾国华不幸去世后,由湖州同乡会长陆增镛接任,李达三很赞成。以往每次挑选会长,大家都希望宁波人担任,他总是主张会长要大家做,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事业成
           功了不忘祖国和家乡,他认为发展教育是国之
           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此,李达
           三几十年来不遗余力。
 
    在外的宁波帮,不论家庭景况如何,多少都读过一些孔夫子的书,以后不管走到千里万里,也不管自己的事业大小,财富多寡,总是惦记着家乡,帮助着家乡,而且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
   李达三向来热心公益事业,曾做过香港著名福利事业东华三院副主席,亦曾为港督委任为太平绅士——这是一种义务社会服务的永久性荣誉。
   但他最为关注的还是教育。李达三对我们说:“将来总是要靠年轻人,不管是个人的事业也好,国家的发展也好,我们的希都在年轻一代。一个国家要富强,人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根本,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业,振教兴邦,匹夫有责。”
   李达三捐赠巨资帮助国内教育事业,最早是母校复旦。1943年李达三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重庆,人读复旦的会训系,1945年毕业后和母校联系就不多了。转眼到了1988年,复旦在香港举行第一届世界校友大会,当年的会计学系主任、李达三的恩师张光禹提名李达三为香港校友会代表参加。这次校友会开得很热闹,美西,美东,台湾,欧洲都来了,大家唱复旦老校歌,唱会计系的老“系歌”,“巍巍大复旦,赫赫会计系。学术著称海内,声誉当今最……”这系歌还是老系主任张光禹老师亲手写的歌词。李达三代表香港校友发了言。就在这次会上,李达三听说复旦会计系在1952年院系合并时并掉了。他想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蓬勃的经济交往中,会计人才不可或缺,就和老师张光禹商量:“没有会计系怎么行啊,我们把它恢复好否?”老师说,那好啊,不过你恢复,可能要出钞票。李达三恢复会计系,我捐一幢教学楼!其后,复旦大学校务会采纳 李达三的建议,并报国家教育部批准,会计系恢复了,李达三捐款500万元,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建造高10层,面积7000平方米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楼——“李达三楼”。
    李达三的夫人叶耀珍,早年肄业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复旦大学有渊源关系。到了宁波人杨福家院士做校长的时候,有一次杨校长来香港讲起,教育部来检查的时候,学校里没有学生的活动中心,李达三夫妇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动了心,叶耀珍夫唱妇随,即以自己的名义捐款300万建起文化活动中心,被命为“叶耀珍楼”。选址的时候,杨校长说我给你拣一个好地方。大楼建起来了,两座大楼隔一条马路,遥遥相对树起了一对夫妻楼,在复旦传为佳话。
   1990年,李达三回到了阔别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宁波东钱湖沙家垫,看到村里没有自来水,便立刻解囊捐款20万给村里安装自来水。1993年,当他得知宁波市正准备建造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时,他又主动捐款50万元人民币。1995年,李达三在杭州参加省政协会议期间,向浙江省经济战略和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捐款100万元港币。此后,又捐款200万元港币给浙江大学,建造“李达三能源科学楼”,捐款325万元人民币,建造宁波大学“李达三外语楼”。2004年8月,李达三夫妇回乡参加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和关于发动宁波帮的号召20周年活动,夫人叶耀珍把350万元私房钱捐赠给了宁波大学,帮助宁大建研究生楼
“叶耀珍楼”。以上,只是几十年来李达三夫妇在香港和内地捐赠教学和医疗事业的一部分。而最近的一桩义举,是捐赠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李达三图书馆”和“叶耀珍图书馆”。
   说到宁波诺丁汉,李达三分外兴奋:“英国诺丁汉大学,世界排名五、六十名,他这样的大学肯到宁波来办学校,多少光荣的事体!诺丁汉到中国来,是把英国文化带到中国来;中国接受诺丁汉,对英国也是一件重大的事体。反过来讲,他肯到你的地方,表示宁波有条件、有能力接纳世界名牌大学,作为一个宁波人,多少开心啊。这样的情形之下,因为杨福家的关系,再加上宁波的关系,我义不容辞。还有徐亚芬我久仰其的大名,这样的合作当然交关开心……所以,我参加宁波诺丁汉开学典礼后一回到香港,马上吩咐:这个项目要优先,即刻把钱汇过去!”
   李达三视野宏阔,眼光超前。1994年的彗(星)木(星)相碰事发生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个全球性的跟踪近地小行星并防止其撞击地球的防御体系相继建立。当李达三得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的建造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的计划,是预防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全球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时,他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深感此项计划对国家科技发展大有裨益,殊表赞同”,为此主动捐资200万元支持建造近地地天体探测望远镜。
   为表彰李达三对教育、科技以及社会的重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6年10月19日在南京举行隆重的命名典礼,将3812号小行星命名为“李达三星”。从此,一代爱国儒商李达三的英名与国际名人牛顿、华盛顿、张衡、爱因斯坦、林肯一起镶上太空星辰,进入宇宙星空。
   每当银河迢迢,星汉灿烂的夜晚,我们即使看不到也能感觉到在那遥远的太空,李达三星与邵逸夫星、王宽诚星、曹光彪星、贝时璋星、谈家桢星一起,组成璀璨的宁波星群,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王耀成:作家 著名文化学者,海外宁波帮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