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历史 - 杂议客 - 宁波水文化网


水和历史

发布日期:2019-05-06 10:12:46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所谓历史,它被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按这个定义,历史包含了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水属于自然界,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水孕育了生命,还深刻地介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乃至人类生命的全部。因此,水在历史中占有着极大的份量,再浓墨重彩去记述它都不为过!
    “沧海桑田”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面就有水的历史了。据考证,我们脚下的宁绍平原最近十万年中经历了三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较有明显时间段区分的分别是星轮虫(10万年前)、假轮虫(4万多年前)和卷轮虫(1.2万年前)时期的三次海进海退。就时间最近一次说,卷轮虫海侵从全新世之初开始掀起,距今约1.2万年前后,此时海平面为现今的-110米位置。距今1.1万年左右,上升到-60米,再过了约三千年后,海平面快接近现在了,上升到-5米。原本和大陆连为一体的舟山丘陵逐渐分离而去成为群岛。而这一切通过对地下发掘出来的牡蛎贝类等化石的研究都是能确证的。
    上述虽说是水的历史,其实人类这时也早已登场并开始与水有了交集。这里的交集意指人类已不再被动地面对水了。考古发现,人相对于水,慢慢地从被动地接受,从苟活,逐步发展为主动地改变环境。如就地域上较近的说,河姆渡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说“逐水而居”是对水的主动选择、杆栏式建筑是对水的积极防御、独木舟的出现,则是对水的有限征服……
     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说起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往往从三皇五帝,大禹治水说起。其实大禹治水也不是最早的,他老爸鲧也治过水,只是方法不对,辛苦了多年没能成功。大禹治水也算是子承父业,他在鲧的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改“堵”为“疏”,治水期间日夜操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十三年完成治水大业,于是大禹成了治水英雄。不仅如此,由于治水成功带来的效益往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结果大禹慢慢成了华夏族人的图腾对象,从人成了神,成了在老百姓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大禹在人们心中毕竟有很大的传说成份,那两千多年前主持兴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则是真真切切的人了。我想他们的名词永远不会随时间而退出历史的。通过大禹、李冰父子的努力,使水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另一方面,正是通过治水成就了他们的千古美名!这堪称是水和人共同创造、谱就的历史华章。
    在中国最能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之说的莫过于黄河了。黄河是华夏族人的母亲河,但这位母亲却很有脾气,她在养育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曾给我们带来过深重灾难。自古以来,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堤达1500余次。其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有:
     公元前132年,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大决口,汉武帝、司马迁都亲自参与堵决。《史记》把此事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并说,自是之后,用事都争言水利。这也是“水利”一词在汉语中首次出现。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发生了汉代历史上最大一次决口,水流脱离原河道向南平移了100多公里,夺漯水入海。宋庆历8年(1048)又在濮阳决口,这次河道向北摆动。1128年,东京(今开封)宋将杜充为阻金兵追击,在河南滑县人为扒堤让黄河决口,造成黄河离开了历时数千年东北流向渤海的河道,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经泗水南流,夺淮河而注入黄海!笔者在这里作了个小小的罗列,读者们也许最多感慨一下“还有这回事啊”而已,其实这些在当时都是上达朝廷,下面又关联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天大的事。在上述四次大决口中,除最后一次系人为扒开外,严格地说,前三次大决口也是人类干预的结果:泥沙淤积,河床提高,加高堤防,慢慢地黄河成了“空中悬河”,黄河水的“势”能就逐渐形成了。黄河边上的开封,考古至今已发掘至第六座(层)城市:它们分别是  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和清代的开封城。无一例外的是这六代古城当年都曾被大水所淹遭受灭顶之灾!
这就是水使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