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近代资本主义 - 张少均 - 宁波水文化网


水与近代资本主义

发布日期:2015-01-30 13:00:15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自古人类逐水草而居,水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从自然史上来说,水流过地球表面,留下薄薄的一层腐蚀土,正是在这极其有限的表土资源上,培育出动植物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由此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更是人类文明之源。

一、人类利用地球水体的三次高潮

    历史上人类与水的密切相关,大略有过三个高潮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致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相当于大禹治水的时期。人类发明了农业,在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开始大规模的种植。在中国,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黄帝族,向华山以东的黄河冲积平原迁移,建立华夏文明。农业最早是在山地发明的,如同一地区生长着海拔高度不同物种的黄土高原,有利于培育出杂交优势农业品种。当人类掌握了选种技术,需要大片的土地进行耕作,于是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就成了人类最好的栖居地。
    但是原始的水潦积潴的河流三角洲地区往往是一片沼泽,无法居住的。有关那个时期水利建设的情形已经无从稽考,只能从一些“洪水灾难”和“大禹治水”的神话中略可想见。从技术上来推测,大抵是开挖河渠、排干沼泽的过程。神话中说:在舜帝当政时期,水神共工作乱,导致大地上洪水泛滥。舜帝指派大臣鲧治理,鲧向天神借了“息壤”,用填土的办法,十年不成,引起天怒人怨。于是舜帝杀了鲧,又派鲧的儿子禹治水。大禹广泛地考察地理,制订合理的方案,认为治理水利,填土不如导流,疏通河流,让水流入大海,则沼泽就排干了,平原就改造成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历史上这种治理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非大禹一人之力,也非一时之功。事实上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汉江平原的云梦泽,仍被人们视为畏途。
    治理水利为发展农业之条件,所以大禹治水实为建立文明国家之发轫。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是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建立起来的。其文明样式也是相似的,都是通过治理水利发展大规模农业,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定居村落社会和集权等级制国家。
    而古希腊国家是个例外。希腊城邦国家代表了人类利用地球水体资源的第二个时期,就是利用地中海便捷的通道,到处进行商贸和殖民,建立起遍布地中海沿海的希腊化国家。风和日丽的地中海特别适合于航海,在其公元前五世纪的鼎盛时期,希腊人驾驶着摇桨的轻舟,南到埃及和利比亚,西至直布罗陀,东在小亚细亚殖民,与波斯帝国发生冲突,北通过爱琴海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黑海和亚速海。这种依靠海上贸易的文明,发展出单一经济形态,形成大型种植园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分工。希腊人出产无花果和橄榄油,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交换粮食,向腓尼基人购买木材,与西徐亚人交易得到马匹,地中海沿海地区通过活跃的商业活动而形成经济政治共同体。最后在此基础上造成庞大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
    人类利用地球水体的第三个高潮,则是近代欧洲人开创的大航海时代。从哥伦布航海到美洲起,葡萄牙人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展与东方的贸易,相继建立了果阿、马六甲、澳门等殖民城市,西班牙人占据马尼拉,荷兰人确立爪哇岛上的统治,欧洲人成为“海上马车夫”,驾着帆船满世界地寻求财富和贸易,沿非洲、美洲和东南亚的沿海港湾地区大都沦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形成现代世界的政治版图。在这些殖民地中,通常以一个港口城市为主,从事转口贸易,周围形成许多个单一经济种植园,供应欧洲所需要的货物。海洋通道提供了大宗货物运输的条件,使国际劳动分工和单一经济模式成为可能,而大宗货物贸易则诞生出现代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控制了殖民地的经济命脉。
    直到今天,我们看地图发现,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其首都往往都是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充满财富投机和过度的商业繁荣。而离开这些城市十几里地,就是土著人所居的一片衰败贫困的乡村,与城市的奢侈淫逸的消费恰成强烈对比。这说明一个现象,这种外来文明极大地依赖于水,资本主义只停留在沿海地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由此而来。当今全球化国际劳动分工,不能改变反而强化了这种贫困现象。资本主义依靠海洋通道而征服全世界,这是我们的主要话题,下面还要详述。
    上述三个时期的说法其实是有所本的。有位19世纪的俄罗斯地理学家曾提出过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文明从水资源地理因素来说,相递经历了河流时代——内海时代——大洋时期。在河流时代,人类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肥沃的冲积土上,发展出密集耕作农业,聚集起富庶的人口,建立强大的部落国家。然后多余的人口向周围山地迁移,像希腊这种多山贫瘠的地区,只能依赖与外地的贸易来生存,因而发展出商业型城市国家,希腊罗马化时代地中海沿海遍布商业城市,历史进入内海时代。当近代欧洲从外族入侵和黑死病中复兴,富余的人口开始寻求更大的财富开拓,于是就有了从17世纪开始的欧洲人的巨大殖民化运动,现代文明走向大洋时代。地球水体环境的利用在文明的诸种样式中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据这种地理因素决定论,欧洲有些地理学家认为,位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广阔平原,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此地位于阿尔泰山以南,从雪山上流下来的丰沛的水量,滋润着大片的草地,顿河、第聂伯河等流过,养育出众庶的人口。入侵欧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阿瓦尔人、马扎尔人、斯拉夫人,无不在这片草原地带发展滋大,然后进入匈牙利盆地,横扫整个欧洲。因此这片地区被称为理解历史的“枢钮地带”或支配世界的“心脏地带”。这便是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著名的地缘政治学的说法,历史上有许多信徒,据说希特勒就是这一理论的笃信者,执意要占领这个支配世界的心脏地带,结果导致了德国二战战败。
    80年代中国有部著名的政论片,提出“黄土文明”与“蔚蓝色文明”相对立的观点,曾经轰动一时,其实也是这种水资源决定论的余绪。不过过分夸大地理因素,对之贴上道德标签,扬此抑彼,在学术上是不可取的。人类依赖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出适应性的文明,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在政治上应该是平等的。
 
二、资本主义起源于水环境
 
    这里有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话题,就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许多重量级思想家各有说法,莫衷是一。卡尔·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的殖民掠夺,大量贵金属和殖民地资源的输入,使西方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开始统治世界。伟·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奢侈,中世纪后期欧洲宫廷所提倡的城市奢侈风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马克斯·韦伯则在《经济史》一书中主张,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地中海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相关,可以说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地中海经济模式。
韦伯认为,地中海得天独厚的水域环境,为南欧地区形成一种对外贸易形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前面讲过,历史上希腊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的分工协作体系已经很完善,而从中世纪复苏的近代欧洲人则继承了这一遗产,发展出一种依赖海运高度分工的经济体制。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其水域疆界足够广阔,围绕着地中海地区具有丰富的经济政治和种族文化的差异性,这就为南欧人通过商业资易积累财富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这些积聚的商业资本最终控制了周边乡村和城镇的生产,甚至支配了王公贵族们的政治命运,资本主义萌芽由此产生。这就解释了17世纪欧洲的大城市,大都是地中海沿海城市,不是伦敦、巴黎和柏林,而是那不勒斯、塞尔维 亚和里斯本。正是这些城市的奢侈风习和巨大消费,使资本主义按订单生产的近代工厂得以形成。而地中海作为便捷的运输通道,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家可以看看地图,地球上与地中海相似的内海环境是不多的,只有日本的濑户内海和东南亚的巽他海差可比拟。濑户内海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早在幕府时期就形成了以京都为中心的商业大世家,现在支配日本的大型财团,如三菱、三井、住友等,无不是当年的商业世家遗传下来的。但濑户内海太小,沿海物产资源的差异性不大,无法形成巨大的商业流。巽他海则沿海各国民族和政治差异性太大,经济发展水平太低,不能构成有效的商业交往和贸易体制。尽管如此,穆斯林商人还是在15、16世纪,通过海上通道活跃的商贸活动,把该地区伊斯兰化,直到今天仍属伊斯兰教版图。说明一个内海环境在塑造沿海地区的文明形态中的巨大意义。
此外,水域航运在塑造资本主义形态方面起到作用的例子,通常人们会举美国五大湖地区,美国的重工业大都位于这一地区。五大湖的便捷水运,使美国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具有低廉的成本,在与欧洲同行的竞争中取胜。同例,美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化,也极大地得益于密西西比河的运输通道。密西西比河可以说是形成美利坚合众国的母亲河,这条河流支流极其丰富,就像毛细血管一样贯穿整个美国中部大平原。正是通过密西西比河上明轮船的航运,美国农民可以进行种植园的集约化生产,生产大量粮食和棉花供应整个世界市场。经济史家公正地指出,使现代美国人富裕起来的主要就是这些谷物贸易,而不是什么美国人的高科技。
中国虽然也有众多的河流,甚至挖掘了世界上最多和最长的运河。但中国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只有钱塘江流域,钱塘江同样支流密布,其上流支流覆盖整个徽南地区,其下流经运河可以直达宁波出海口,历史上徽商之所以做大和有名,就是利用这条支流密布的通道,把内地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和桐油等土特产搜集起来,出海与外国人相贸易。河流就像大地上的毛细血管一样,把财富聚集起来,形成财富聚集效应,形成近代城市,资本主义萌芽由此萌生。
 
三、“盐与糖”
 
    上面讲到的这些例子,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资本主义依赖于商业贸易,而商业贸易则必须有运输便利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大宗货物运输,在塑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起到了直接作用。而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船运。即使今天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高度发达,大型飞机空运也相当多了,而陆地动输的成本,仍是船舶运输的10倍,更不要说空运是船运的100倍。所以大宗物资如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石油等,仍是以水路船舶运输为主,否则在成本上吃不消,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往往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是外来因素催化的,资本主义是外来的东西,依赖于海洋通道。这些城市一般都是消费城市,就是说,输入这些城市的货物总量超过输出总量。把这些城市当作工业城市来发展,是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而现代工业也极大地依赖于海运,则在围绕着这些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发展起来,而形成沿海工业带。这是现代经济地理分布的基本事实。20年前笔者学习经济地理学时,老师们照本宣科地大谈港口城市对内地的扇面辐射,今天许多招商官员还在拚命地劝说外商投资内地,其实都是徒劳的。因为海洋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地理公布和资本主义的繁荣程度。
    由于强调运输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我们来看看经济史上那些货物运输对人类文明具有典型意义。
我们发现,第一宗大型贸易的货物是盐,盐塑造了人类的地理分布。盐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但盐的出产却极不平衡,盐矿只有在少数几个地方分布,因此盐的运输和贸易,构成中世纪人们乡村生活的主要内容。由于人们对于盐的需求量不大,所以盐商小贩可以用毛驴和独轮车在乡间小路上进行运输和商业活动。但陆地上运输的高成本,决定了盐从出产地到消费端,价格翻了十倍或几十倍,因此盐成为一种暴利产品,皇家往往对盐收取重税,盐税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成为常规。
    可能有人会说,粮食才是中世纪最大宗交易货物。事实上粮食的运输贸易远不如盐。因为粮食是季节性货物,商人通过囤积居奇,可以赚取相当可观的季节差价,用不着冒着风险长途运输。所以历史上各地都不免发生饥荒,依靠市场调节运粮济荒是不现实的,粮食商人通常都是囤积居奇的奸商。但是出于战争需求和国家组织运粮则是可能的。粮食也是依靠船运为主,而平原地区服牛驾马,则百里运粮,十不存一,成本非常大。历史上封建王朝为了长途运粮而组织开挖人造运河,无不以河政作为政治的重头戏。例如灵渠的开凿,就是出于秦军征服岭南的军资运送的目的。
    第二种对人类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货物是糖,近代资本主义起源时,欧洲人航行到东方获得香料,香料实际上是食物辣料,主要是胡椒,因为欧洲人粮食不足,冬季只能把牲口杀掉做成腌肉,为了防腐和调味,需要这种辣料。香料贸易曾牵动整个欧洲的胃口,但毕竟只是一种用量少的食品添加剂。有见识的经济史家如桑巴特关注的是第二种食物——糖。糖是可以大量添加的食物,从贵族的奢侈品很快向平民家庭普及,形成巨大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而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糖是从甘蔗中榨取的,而甘蔗是在热带地区种植的,不能移植到寒温带地区,与玉米和薯类作物不同。由于糖的发明,欧洲人才发现了热带殖民地的用途,大量的种植园在这些殖民地建立起来,罪恶的奴隶贸易得以进行,残酷的奴隶种植园制度遍及世界,只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口舌之需。在消费市场方面,糖是桑巴特所说的奢侈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大量商人叫卖糖及其相关食品,食品工业由于糖的使用而诞生,中世纪的磨坊上升为面包房。城市的商业街市店铺由此形成。我们小时候一般乡村杂货商铺称为“南货店”,就是因为这些杂货店是以卖糖及其相关商品为主的,而糖来自于南方。
    由于糖的流通数量相对较大,车载运输已经不合适,只能依靠船运,因此近代海运兴起。中国大略在19世纪中期,河漕改成海漕,海运得到大发展,这与糖的商品化运销是同步的。欧洲人则在17、18世纪通过糖经济而大大加强了海上运输能力,同时也推进了殖民化进程,把殖民地改造成高度依赖外需订单的单一经济模式,牢牢地控制在外国资本手里。这就是所谓“香蕉共和国”模式。例如古巴,没有人购买他们的糖,其国家经济生活就非常困难。中国60年代鼓励人们购买古巴糖,从而挽救了古巴革命。
    总之,糖是第一种通过海运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本主义商品。
 
(未完待续)
 
下章要目:
 
四、“煤与铁”
五、海商法
六、海权论
                 
(作者系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学者,自由撰稿人,与人合作著有《世界经济地理》本文系他的新作《水与近代资本主义》部份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