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藏古寺 - 鲍贤昌 - 宁波水文化网


白云深处藏古寺

发布日期:2015-01-30 12:36:24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白云峰下梵王宫,斜照宫墙一抹红。
     眼底白云皆可爱,欲塞半角入囊中。
  这是清代诗人陆友鹏笔下的颂《白云寺》诗,描写的是今距宁波东南20.5公里、海拨380米,南为横溪镇,北属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城杨村的白云山上白云寺。据传唐,僧山献 云开山,常有白云复其屋上,故以名寺,寺北有亭溪岭。

  出宁波城东,经邱隘、越东钱湖,至韩岭俞塘城杨入山口,沿白云溪蜿蜒而上,路旁松竹夹道,溪水清流,经古亭过放龙桥,山坡渐陡,越往上行,徒步越艰辛。沿途峰回路转,满目青山翠谷,山环水绕,白云寺就是不露真容,真是“入山不见寺,但见千丛竹。竹深寺更深,天地通一绿”。行至弯道处,见一亭翼然,粉红黛瓦,乃望云亭。亭中有雕栏,此处是登山休憩和观景的最佳之地。极目远望,四周群峰起伏,岩壑深邃,风光如画,气象万千。沿弯道盘旋而上,路边积着残雪,透过竹林,向前继续行走。忽见一座黄墙梳瓦的白云禅寺隐现在青山白云丛中,重檐歇山顶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在明媚春光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寺前有一椭圆形的放生池,池中碧波漪涟。拾级而上,步入殿中,正面端坐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后立护法韦驮,两侧为四大金刚。出天王殿,是一片宽广的庭院,古木参天,宝炉萦烟。正中大雄宝殿,为一座宽敝壮观的中式建筑,宽40米,深约16.7米,殿内可容千人而不觉拥挤。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坐像,两侧塑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僧问明来意,分外热情,边走边诉述着白云寺的历史。据传,白云寺前身开创于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江西南昌尉九江梅福,因怨恨王莽篡权,辞官弃家至此,在山中结茅修道,是白云寺的开山第一祖,尊为“白云祖师”。至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寺院规模占地12亩,房屋殿堂99间,有山一片,田380余亩,曾有千僧过堂之辉煌。特别在南宋景定四年(1262),横溪籍名僧无学祖元(1226—1286)历住杭州净慈、灵隐、泾山、育王、大慈诸大刹后,受县令罗季庄之邀住持白云,在寺中奉持老母,又修桥筑路弘扬临济达7年之久。此后无学祖元又住天童和台州能仁,于1276年任天童寺首座,三年之后他在日本幕府之邀聘,带领法徒弘法日本,尊为佛光国师,他在日本镰仓住持建长寺,三年后又创建圆觉寺,成为日本古代禅宗廿四派之一,下属209座寺院。元代至元二年(1309),白云寺又一位名僧东明慧日应邀东渡,在日本弘扬曹洞宗,成为日本圆觉寺第十世住持,他在寺内建有白云庵,一直保存至今。
  据《鄞县通志》载:“白云寺,陈杨乡白云山,宋乾德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赐白云延祥额。明洪武十五年定名白云,后圮,正统间重建佛殿山门,万历间复废。清顺治五年重建佛殿廊楼,康熙元年建方丈影堂,寻毁重建,咸丰三年重修大殿。民国十年新建山门。”
  白云寺几经兴衰,在1941年农历五月初一,遭一批侵华日军纵火。大殿、方丈殿、藏经楼及右侧厢房全被焚毁。文岳老和尚,以钟为屋,坚守故土,后有方丈月慧,发心募缘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殿、金刚殿被拆。1989年——1996年,集民间资金又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阁、厢房食堂。2004年——2005年,新建上山公路1.97公里。2007年10月,白云寺住持释本宏,应邀访问日本,并在日本祭扫了白云寺祖师无学祖元的墓塔,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又增添了新的光辉一页。
  在院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一幅“白云延禅寺规划图”:“山门、停车场、放生地、佛殿、厢房、青山、白云……”其情其景,令人神往。此外,白云寺还古迹众多,在寺后不远的山崖峭壁上,有汉代真迹“梅仙岩”,为本山禅宗第一代开山祖师梅福的修道迁升处。寺西侧山坡上有“观音洞”,观音化身“妙英”,曾在此洞修道。寺下有“放龙坑”遗址,终年深山碧潭,溪水长流。
  白云寺佛事兴盛,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善男信女和寻胜探幽的游客成千上万,千年古刹宗风重振。离别白云寺,翻越亭溪岭下山,已夕阳西斜,山村升起缕缕青烟。清代诗人忻鉴《游白云寺》的诗篇仿佛又在耳边迴响:
    白云山上寺,冬日客来游。
    路绕悬岩曲,门庭古树稠。
    群峰环宝殿,神物护经楼。
    别有天地处,登临寄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