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中国大运河(上) - 运河文化 - 宁波水文化网


行摄中国大运河(上)

发布日期:2020-09-14 10:52:52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重新认识中国大运河——行摄中国大运河(上)
                                                                      文 图/丁永灿
     
   中国的大运河文化应该说是深植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在孩提时期,小学课本中就有关于中国大运可的介绍。而我长大后一直工作生活在杭州的大运河边上,虽常耳濡目染运河故事,但对运河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零碎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直到前不久,参加宁波作家艺术家的中国大运河采风考察活动,才对中国大运河的认识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漕运)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大运河由于其广阔的时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而成为文明的摇篮,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依据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中国大运河共有隋唐运河。京杭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共十余段河道。其中分别有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计27处,运河水工遗存和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计58处,根据分布情况,上述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因运河而兴的聊城
  聊城,就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明清时期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缓缓流淌着的大运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流淌千年的悠悠运河,滋养润泽了世世代代的聊城人,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文明与繁荣!
  大运河自阳谷县张秋南五孔桥入聊城市,途经东昌府区、临清市,在临清市西北隅与卫河交汇,全长97.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流经聊城的运河称会通河,该河在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聊城也得益于该运河漕运的繁忙,繁荣兴盛达400年之久。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为聊城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当时的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被誉为“富庶甲齐郡”。也正是这种盛极一时的繁华,使聊城成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
   京杭运河哺育了两岸地区的人民,也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美丽传说和历史遗迹。比如,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光岳楼、建筑精美的山陕会馆、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舍利塔,宋、元年间的铁塔,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以及大码头、鳌头矶等名胜古迹。
  聊城是一座行走在名著里的城市,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在聊城展开。东昌毛笔、临清贡砖、木版年画、东阿阿胶、茌平剪纸……这些涵盖饮食、舞蹈、音乐、民间工艺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也为这座有诗有远方、有梦有生活的文化之城更增添了不少灵动和韵味。
 
 
聊城的国保——山陕会所
   聊城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是山西、陕西商人作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结合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由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阁等组成。
   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商贸、戏剧、运河文化、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陕西、山西两省在明清时代是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即晋商与秦商。山西和陕西,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结秦晋之好的佳话。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人们通常把他们合称为“西商”,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关注
   大运河流经济宁约230公里,由于有泗河、汶河等河流密布的优势,济宁具有开通运河的先天条件。地势起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位不平衡,加之黄河冲淤等情况,使济宁成为了扼守运河咽喉的中枢地段。元明清三朝均在此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济宁成为了声名显赫的“运河之都”。
   现在标称“运河之都”的有二个城市,除了济宁,还有江苏的淮安。双方都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在国家层面也没有承认或否决那个城市是运河之都。笔者以为,从历史角度来看,前期应该是济宁比较适当。公元1677年,河道总督衙门迁至淮安后,称淮安为运河之都也无不妥。
   大运河养育了济宁这方热土,也造就了济宁的辉煌。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济宁就成为“河渠要害”之地。自元代开始,济宁就设有管理运河的机构,到了清代,更把管理整条京杭运河航运事务的衙门设在济宁。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评时论文;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留下众多的民间传说;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济宁繁华的城镇和秀丽的景色而留连忘返。
 
 
大运河的心脏——济宁南旺分水枢纽关注
   山东济宁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为千里运河南北分水之咽喉,是中国大运河的心脏。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五百余年。历史上乾隆多次到此巡察。毛主席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也曾发出过由衷赞叹。
   南旺“引汶济运”水利工程,以漕运为中心,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蓄水济运、泄涨保运、增闸节流,科学地解决了引汶、分流、蓄水等重大复杂的技术和实践问题,从而保证了大运河畅通无阻。即使在今日,也仍不失为妙手之作,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
 
东土第一道场——济宁汶上宝相寺
   我国有三个宝相寺,一个是云南石宝山宝相寺,一个是江苏常州宝相寺,再一个就是山东的汶上宝相寺。这三个宝相寺中,无论是规模、影响都数汶上宝相寺为最,该宝相寺初建时被就称作“北朝初胜,东土第一道场”
   汶上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名为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御敕昭空寺为宝相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观光礼佛之圣地。1994年3月15日在茸修八角十三层太子灵踪塔时,在塔宫内隐世八百余年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特别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牙显世,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天下名楼——济宁太白楼
   2018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播放了一个“天下名楼--千古风流太白楼”的节目,专门介绍了山东济宁的太白楼。据记载,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日日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李白在此得到玄宗皇帝的征召,受到玄宗皇帝的赐还后又归于此。太白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是济宁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
   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李白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2年(861),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
   明洪武24年(1591) ,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留传至今。
 
 
中国古建筑清真寺之最-——济宁东大寺
   济宁东大寺位于越河街道小闸口上河西街4号,坐落于大运河畔,依河而建,故俗称“顺河清真东大寺”。全寺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兴营造,始具今日之规模。它与济宁西大寺、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并称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如今西大寺已不复存在,现存的四大寺中以东大寺最为壮观。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