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现场录音摘要 - 运河文化 - 宁波水文化网


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现场录音摘要

发布日期:2020-08-03 10:58:22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内容: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
时间:10月25日下午14:00-17:00
主持人:沈季民(宁波水文化研究会)
引言人:孟宪民(考古专家)、谭徐明(水利史专家)
与谈人:王瑞芳(现代水利史专家) ,邬向东(文史专家);
左玉河(近代文史专家) ,邱志荣(水文化专家);
江怀海(文保专家),李云鹏(水利史专家);
以及全体考察人员与参会嘉宾。
—————————————————————————————
会议开始
沈季民:让我们向甬港联谊会的杨会长表示热烈欢迎。
沈季民:本次论坛我们非常有幸邀请了来自北京的专家团队。
沈季民:下面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来自北京,参加我们浙东运河圆桌论坛的专家们。
沈季民:我们把第二次论坛定性为这个名称,强调他的特殊性。
沈季民:下面我们有请国家文物局孟宪民老司长;中国水科院副总工、中国水利协会会长谭徐明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左玉河教授;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李云鹏主任以及来自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邬向东委员;来自河南大学的王瑞芳教授;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万金鸿博士;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他们。
沈季民:汇聚了文保、文史、考古、水利、水文化等各界专家,可谓人才济济。各位专家不分专业,平等互动,希望在座各界嘉宾也能和专家积极互动,以这种形式碰撞出火花,为大运河(宁波段)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使本来历史悠久的世界遗产焕发出新的色彩。 
沈季民:下面有请李云鹏主任做主题报告。
李云鹏:现在为大家作“浙东运河水利遗产特征与价值”的论坛主题报告,主要涵盖浙东运河历史演变脉络的概述、水利角度介绍运河特点以及论坛开始前专家团对浙东运河各点段考察情况汇报三个方面。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大屏幕上投影了一副浙东运河的水系地图,里面反映了浙东大运河不同时期进行的水利工程,浙东运河起源最早起源与公元前5世纪,下一个历史节点在公元3世纪左右西晋时期从贺循开凿西兴运河贯通曹娥江后浙东运河的航道已经基本形成,南北朝时期也有关于此航道的记载,历史再往后到宋代时,整个浙东运河堰坝数量以达到了7座,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他们都被设置在浙东运河自然河段和人工河段交汇处,说明当时连续的水道已基本贯通。到明清时期,河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在绍兴地区——浦阳江的改道这导致了造成了萧绍运河的失衡,进而促使了三江闸的建成使上虞段运河变的更加的完善,除此之外,上游一系列的闸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完善。这时,大小西坝也已有明确的工程和航运设施的描述记载。
李云鹏:接下来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这是当时我们考察时到过的一个叫通明堰的地方,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历史演变情况,北宋时期运河是从绍兴过来之后到达上虞丰惠镇再沿着通明北堰往余姚江,它们之间是这样沟通的,到南宋时因北堰河道不太畅通,又新开凿了一条河道并建成了南堰。明代通明北堰位置又往下移动了一点,就是现在中坝所在位置。明万历九年北开后兴河。再后来开通了十八里河,建立了通明下坝,以上就是工程的历史演变脉络。大家可以再看一下明代《绍兴府志》中关于下坝的工程结构图,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堰坝的绞盘以及旁边的小闸,根据这个结构看,闸和坝不是在一起的,是两个分开的工程,我们还能看到运河最早的过船坝的结构设计。
李云鹏:浙东运河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其中的各遗产地也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希望我今天讲的话题能给在座的各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谢谢大家。
沈季民:刚才李云鹏主任介绍的浙东运河水利遗产的特点、价值就是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下面按照原定的议程进入讨论环节,由孟宪民司长和谭徐明教授做引言。
孟宪民:首先我要感谢沈会长提供给我这次宝贵机会,我退休后水利部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沈会长作为浙江水文化研究会会长,聘请我当专家。在工作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国家抓水文化研究的意义,水文化研究又可以称为水政研究,思想组织工作是很重要的。协会后来又开展了水文明城市建设的活动,水利部部长也很关心,后来我发现这项活动分四个环节,只有第一个环节“水源”是水利部门负责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水文化研究会把各部门团结起来,跨学科、跨部门去研究一些问题,所以退休后我又开始忙起来了。最近,又在浙东专号《中国水利杂志》刊登了论地下水利遗产的发掘的文章。国家在组织文物普查时,为借鉴国际上的经验还引进了《法国的文化遗产普查原则和方法》一书,书中强调了两个原则,一是地图式(以每一个行政地理区划为单元)、二是全面进(定下普查年限,将三十年定为一代人,需要把前一代所有的遗产要调查和登记)。我国的情况是考古学者数量相对较少,考古重点又多为公元400年以前的,在这个时间段以后关注度开始减少,我认为考古工作需要创新,特别是水利遗产要多关注。我就这样先开个头,接下来由谭老师继续,谢谢大家。
沈季民:下面有请谭老师。
谭徐明:我从2005年申遗前期开始就组织团队着手调查浙东运河,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几年,当时我们的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萧绍一段,宁波这段考察的相对较少,所幸这边有邬向东专家的帮助。本次论坛前对大运河(宁波段)的考察,我主要也是来“补课”的,我想说在我们大运河干道总长为170多公里,加上副线就有300多公里,这在世界的运河体系里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全部贯通的运河也就那么长,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中国大运河两千多公里中的这么一段,而且运河体系不单是水运那么简单,它还和我国灌溉、城市发展历史息息相关。这次考察我又有些新的体会,如果我们运河要追溯更早的历史脉络,句章古城遗址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依托。
谭徐明:水运方面,我们大运河(宁波段)就代表着通江达海,在中国水运体系中起到的重要纽带作用是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交汇。我建议建立一个长期的、由多部门联合的大运河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因为对它的保护要同时涉及文保、考古、交通、水利等多个部门。好的利用就是保护,給公众一个好的历史呈现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专家的工作。
谭徐明: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站在专业的基础上,也站在宁波的角度看大运河遗产,我的引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沈季民:请在座专家和嘉宾自由交流互动……
江怀海:自从习近平主席对大运河保护传承作出批示后,大运河(宁波段)的保护工作确实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相比杭州的一些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确实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刚才专家们也都提到了。我们还需要对宁波运河遗产做进一步的研究,除了做好本体保护,也要传承好运河历史文化,让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享受到运河的遗产,我们在这方面确实还需努力。
江怀海:去年我们有幸邀请了谭徐明老师在我所开设了谭徐明专家工作室,针对我们运河的一些研究课题进行指导,还为社会各界的世界遗产爱好者、志愿者展开多此讲座,协助我们积极开发大运河文化带、提升大运河(宁波段)的社会宣传面,我们要感谢谭老师为宁波运河工作作出的努力。
沈季民:因时间原因,第二次浙东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告一段落,今天的论坛很成功,以谭老师为首的专家团对为我们系统的讲述了包括宁波在内的,浙东运河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了水利工程遗存的价值地位。我们得以更系统的了解了浙东运河,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再次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