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真情却有无数次 - 运河文化 - 宁波水文化网


“生命只有一次,真情却有无数次

发布日期:2015-04-23 14:16:59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生命只有一次,真情却有无数次……” 
                     ——一位水利人关于社会德行的诠释
                     
                            文:时雨   图:唯南
  
  柴利惠,男,1960年生,慈溪市水利局水文站职工,2007年首届“感动慈溪”年度人物,2010年领衔“热血融情大爱无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再次获评“感动慈溪”年度人物,2013年以他和他父亲为代表的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被评为慈溪榜样!几十年来,他凭借一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赤子之心,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完成人生的使命,成为了名扬宁波的道德标杆。
  
\
  “无偿献血是德者一种时尚娱乐”
  柴利惠坐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接受我俩采访,办公室在慈溪水利局大楼的六楼。他是一个朴实的中年男人,穿着一件黑式的旧式皮夹克,令人注目的是他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黑油油的头发很茁壮,没一根白发,脸色红润,露出一种童稚般的灿烂微笑,使人感到那份笑容似乎是透明的,没掺杂一份杂质。
  我俩开玩笑说:“你怎么保养得这么好?”
  他说:“哪有什么保养?都因为无偿献血,使人充满活力了……”
  “献血能使人显得年轻?”
  我俩还从没听到过这种说法,顿时对他充满好奇心……
  他没卖什么“关子”,拿出一叠资料给我们看,说:“这事呀,主要是人的一种观念与认识。在台湾、香港以及许多西方国家,无偿献血成为公民的一桩义务,正常献血对人体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只不过在国内还没普及开来……”
  我俩看了这些宣传资料,果真如此。
  他又说:“我说无偿献血能使人年轻,一般人不会相信,但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看到那些受到我帮助的人恢复健康,我的心里就充满愉悦,人做了好事高兴就年轻嘛。第二层次是通过适量的无偿献血,致使身体内的血液得到了更新。我说这两个层次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前者是心情产生愉悦,就像一种娱乐促使人体免疫细胞活跃,后者是生命需要促进新陈代谢。而这两者,就是人显得年轻的根本原因……”
  我俩说:“无偿献血这么好,我们也可尝试做……”
  柴利惠说:“这得看各人实际情况,医院对大众性无偿献血,也有严格规定,比如说超过六十周岁的人,就不适宜了,还有身体各项指标得符合要求,病毒携带者也不行……”
  
  “父亲是我此生中最好的榜样”
  柴利恵是宁波市无偿献血队伍中献血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十八年来,他无偿献血215次, 其中捐献血小板89次,累计献血量已达6235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更换了近13遍,浇灌了200多人生命的花朵!
  1997年3月20日《慈溪日报》上的一篇报道,让他走上无偿献血的道路。该报道称,慈溪市约有100万人口,每年临床用血量大概需要158万毫升,但当时实际仅有二十多人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仅仅是5万毫升。献血量与临床用血量缺口巨大,严重影响了医疗临床用血,一些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因得不到及时的血液供应而不幸逝去。这篇报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次日他就满怀豪情地去医院捐献出了200毫升的鲜血……
  这天,在告别血库工作人员时,他留下了一句话:“以后你们有急事找我,我就是一座活血库,可以随叫随到!”
  当回忆起无偿献血的动机时,柴利惠说他所做的一切,与他从小从父亲那里受到的熏陶和教育有关:“我父亲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榜样!”他说:“人的一生看上去挺漫长的,其实只有短短的三万多天。怎么活?活得怎样,全凭自己把握。我父亲留给我最大的遗产,就是教会我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他的父亲柴志定,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1956年就是慈溪龙山乡党委书记,曾担任区委委员与县水利局领导,退休前在慈溪市水文站工作。他的父辈有六兄弟,二伯父柴志凡,是1942年入党的老干部,二伯父柴梓松,五十年代初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要有爱心,要懂得感恩与付出,不要总想着别人和社会留给自己什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社会作奉献,特别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更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
  柴利惠告诉记者:他父亲早在五年前,就办理了遗体无偿捐献手续,2008年11月13日因病去世后,他按照他父亲的遗愿捐献了的遗体,还把他平日节省下来的两万元钱,捐给了失学儿童和困难群众。
  他说:“1999年,我母亲因病动了大手术,需要输二千多毫升血液。当时我已无偿献血五千多毫升,按照政策规定,至亲骨肉可免费享受用血权利。可我父亲不同意,说‘这事没必要麻烦政府,付出不求索取,是做人的一种品格。’独自承担了两万多元住院费用。”
  “父亲为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最后才考虑自己。尤其在他的晚年,不断地在村里做好事,把退休工资散发给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自己却仍过着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
  柴利惠说这些事的时候,眼里含着泪花,充满深情,弄得我俩心里也酸酸的,看得出他对他父亲的无限缅怀、一往情深……
  
  “血液可以再生,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
  “血液可以再生,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这句话,在这十几年中一直激励着柴利惠无偿地为社会多作贡献。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真情却有无数次。只要你有这心愿,可以时时刻刻践行。”
  多年来,在他的大力宣传下,周围的同事、朋友、亲戚纷纷被他的行动感染,很多人都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这使他感到很欣慰。现在的柴利惠已经成为慈溪乃至宁玻市“热血融情大爱无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杰出代表。
  1999年,又一篇报道再次激起他心中的涟漪。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只有不到区区30万,而仅拥有二千多万人口的台湾地区,自愿捐献骨髓的人数竟是大陆的六、七倍。这一次,他义无反顾地携妻子厉萍一起,共同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宁波市第一批骨髓捐献志愿者。
  柴利恵说:“许多社会正能量的缺乏,来源于人们的偏见,而偏见往往来源于无知。比如大家认为骨髓捐献,就是把自己的骨髓从骨头里抽出来,需要承受很大痛苦,致使很多人成为观望者。而事实上,采集骨髓只需要注射一些药物到血液中,形式与捐献血小板差不多,对身体影响远没有想象的大。”
  柴利惠通过身体力行,用行动来化解世俗的偏见。其后,他又像其父柴志定一样,办理了器官和遗体捐献手续,成为了慈溪市器官志愿捐献的第一人。
  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无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时所讲的话,习总书记提倡社会正能量,这话就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身后器官的捐献,既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又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身生命的延续。这是一桩善事,也是做人的一种的德行……”
  
  助学帮困,同样是做人的一种德行
  柴利惠的付出,获得了社会对他的尊重与回报,各种荣誉和奖金纷至沓来。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把获得的奖金收入囊中,而是把它们连同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开销全部捐献给了他人。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灾情传来,柴利恵立即委托慈溪市慈善总会把2000元善款转寄给四川重灾区。此后多次组织动员家人捐款,共为灾区捐款3890元。类似的善举还有:2013年芦山大地震捐款3990元;10月份发生百年一遇的余慈洪水后,他又第一个向市慈善总会捐款5300元……
  此外,他还热心于帮扶贫困学子,把以前多次所获各项先进所得超过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失学儿童。并与贵州、江西、浙江等地的贫困学生,结对子37人次,其中不少人在他的帮扶下,已经顺利地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自食其力。十几年来,他累计向贫困学生和灾区捐款达到近20万元。
  就柴利惠来说,他的人生价值除社会志愿者外,还是一名优秀的水利工作者。十八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每年都在宁波市水利局组织的水文资料质量考核评比中获奖。先后获宁波市先进工作者、慈溪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评慈溪市水利局年度考核优秀或系统先进。2008年,宁波市水利局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向柴利惠等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慈溪市水利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爱心工作室”。为此他建立了专用微信、微博和QQ群,接受社会公众咨询,大力宣传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和器官遗体捐献、扶贫帮困捐款等公益事业,传播社会正能量。2013年,柴利惠的爱心工作室,被评为慈溪市志愿服务优秀品牌。
  “一个人活着不能光为了自己,还要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他的座右铭。
  “是呵,柴利惠是一个普通的人,同时又是高尚的人。他的高尚建立在帮助别人的基础上……”回程路上记者感叹:“如果今后在我们这社会中,多一些这样的人,那末,我们的家园与未来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地美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