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本级“通江达海•运河寻珍”研学线 - 深度报道 - 宁波水文化网


市本级“通江达海•运河寻珍”研学线

发布日期:2024-08-09 10:58:30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宁波依山面海,位于中国大运河连接世界大通道的最南端,有着生生不息的水文化。横跨三江六岸上的一道道水闸,承担着阻咸蓄淡、抗旱排涝等重要功能,并有机融入水文化和水利 科普元素,是甬江流域上的骨干水利工程和主要文化载体。
    “通江达海·运河寻珍”水文化研学线路将浙东运河上的姚江大闸、化子闸、保丰碶闸以及甬新闸串珠成链,通过实地参观体验,走进节水教育基地,同上一堂水文化课,深入感受宁波水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的“一闸一文化”特色。
 
化子闸
化子闸站由化子闸和化子泵组成,其中化子闸始建于宋代,化子泵于2019年建成启用,是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游慈江闸站和下游澥浦闸站联合运用,加大姚江干流东排能力。化子闸站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将清光绪年间的化子闸碑记,嵌于一块方石内,原样拓印了一块碑记安置在原件之上,展现文物原貌。同时,建设文化展廊、打造历史人物雕塑、布设文化小品等,以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丰碶
保丰碶始建于北宋淳祐年间,知府陈恺主持兴建,为闸二间,立石柱三,并造桥于浦口以便行往,因其位于宁波老城区北永丰门之外而得名。南宋开庆元年判郡吴潜于原碶右段创为五柱四门,宽三丈六尺深四尺。1989年保丰碶重建,由原来的碶改建为水闸。现保丰碶为2014年重建,2015年7月通过完工验收,2017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保丰碶对于城中内河排涝泄洪,起着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宁波城市发展的历史。
 
甬新闸
甬新闸站位于甬新河与甬江交汇口,包括甬新闸和甬新泵,是甬新河排水系统的重要水利枢纽。甬新闸建于2003年,为自流式排涝,易受甬江潮位顶托。甬新闸泵站设计规模为每秒60立方米,具有防洪、排涝和改善城市水环境等综合功能。泵站建成后,在甬新闸因甬江涨潮而无法排水时发挥重要的强排作用,有效降低平原高水位持续时间,为区域防洪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姚江大闸
姚江大闸建成于1959年7月,共36孔,是姚江流域最主要的阻咸蓄淡、抗旱排涝骨干水利工程。大闸的建成,使姚江上游由混浊的咸潮变成了清澈的碧波,蓄水量达6850万立方米,既保障了两岸52万亩农田的灌溉,又成为舟山大陆引水、宁波大工业供水的水源。姚江大闸年均排水量11.6亿立方米,承受了上百次强风暴潮的严峻考验,为宁波城市防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姚江大闸先后布设建成建闸60周年展廊、宁波市节水教育基地、宁波水利成就展廊,成为宁波水利宣传的重要窗口。
 

海曙区“走读它山·溯迹南塘”研学线

海曙,被余姚江和奉化江所拥,以它山堰水利灌溉工程为明珠,闪耀着独具韵味而光辉璀璨的水文化之光。全区共有国家级水文化遗产6项,省级水文化遗产3项,县级水文化遗产11项以及其他水文化遗产64项。
    “走读它山·溯迹南塘”研学线将海曙区丰富而独特的水文化遗产一一展现,通过了解其历史,走访体验等,感受海曙区以水为核心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底蕴。
 
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833),是为砌石结构拦河坝,具有阻咸、蓄淡、引水、泄洪的功能,至今仍在发挥工程效益。1988年1月,它山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成功入选第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回沙闸
回沙闸为它山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它山堰上游100米。宋淳裕二年,郡守陈恺为防港内淤积,在它山堰上游西北百米处,建三孔回沙闸。建成后,在防止它山堰淤积方面曾起着很好的作用。目前该闸已废弃,惟有屹立于溪中的四根柱子仍完好无损,是我国水利史上的非凡成就的见证。
 
洪水湾塘
洪水湾塘位于鄞江镇它山堰村东北部,距它山堰约500米,是它山堰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在历史上对于调节水流、防洪排涝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居民用水和水患防治等提供了保障。1988年,因上游官池塘拆除及南塘河上下游设障等原因,洪水湾塘作用减弱,遂改塘为闸,建成如今所见的洪水湾排洪闸,闸口西边保留了一段残塘作为遗址。
 
南塘河
南塘河,古老与现代交融,历史与自然共存。河水倒映着城市的历史与繁华,河岸诉说着人文的故事与情怀。河上,店肆作坊、殿宇祠堂、民居庭院、凉亭古桥、沿河长廊等建筑无不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动人画卷。这里的风光,宁静而繁华,让人流连忘返。
 

江北“慈水探秘·古城寻梦”研学线

江北依山临江,历史悠久,是宁波城市的发祥地,也是浙东大运河浸润的文化聚落。慈江~刹子港敲响了浙东大运河“东出大洋、港通天下”的序曲,小西坝、官山河、慈城护城河水系等水文化特色节点,有机融入文化宣传、亲水休闲等元素,赋予千年运河新的生命,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运河探秘•古城寻梦”水文化研学线,通过滨水步道有机串联沿线小西坝、官山河、慈城古县城、护城河~慈湖水系、水美乡村毛岙村等沿线水文化特色节点,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探寻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小西坝、官山河的古今风貌、聆听古人的治水往事、感受古人的治水精神、领略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水韵千年的繁华、见证中国美丽乡村毛岙村的水美蝶变,在青山绿水间品读水润古城幸福华章。
 
小西坝
小西坝始建于宋代,旧时老闸除航运外,还起到隔绝咸潮、保证旧时慈城淡水供应的作用。现老闸已废弃,2015年新闸重建后继续发挥排灌功能。2011年,小西坝旧址与姚江水系中多项水利设施一起以“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的名义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小西坝旧址东侧新建小西坝泵站,于2024年6月完工,有效将水文化与水工程有机融合。目前,小西坝水域空间内设立了世界水文化遗产标识牌、姚江闸口文化宣传展示牌,彰显了运河的璀璨文化。
 
官山河
官山河,古称刹子港,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宝祐五年(1257)修筑疏浚而成,是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宁波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官山河堤防的修复、水利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的修复,完善了防洪排涝保障功能,强化了防洪体系,巩固和提高了城市防洪标准,加强了大运河相关流域联合调度,保障沿线防洪安澜和文化遗产安全。同时通过景观提升打造官山河运河绿道,构建连续贯通的生态休闲景观长廊,进一步提升了官山河文物的展示利用价值。
 
慈城
慈城作为浙江大运河诗路上的“珍珠”之一,拥有约7000年的文明史、2500年的建城史、2200年的建县史以及1200年的县城史,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是BBC全球文化保护典范“传承的英雄”中国唯一的入选者。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街一河双棋盘”称之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目前,慈城镇依托古县城东西横街与骢马河、慈城护城河水系形成的“半街半水”空间优势,以人文历史情怀寻迹访古,嫁接现代商业、文化服务以及慈湖、孔庙、县衙、清道观等多处景点,打造了骢马河国风特色街区、民权路特色街区、迎春里特色街区、慈城虫影自然博物馆、慈城古县城历史文化展览馆等滨水特色节点,让护城河水文化与周边建筑文化、慈孝文化、科举文化等特色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镇海“浙东锁钥·海防门户”研学线

镇海,因其险要的地理位置,史称“固六邑之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片海,一座山,一条江,一道塘,围起了镇海这座千年古城,造就了镇海独特的人文景观,海防海丝文化成为镇海对外展示的文化名片。这里的每处角落都沉淀了厚重的红色基因,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蕴藏着拳拳初心,在心头留下鲜活的红色印记。
“浙东锁钥·海防门户”水文化研学线研学线通过游览镇海后海塘、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安远炮台,学习了解镇海自古以来作为海防要塞、商贸关隘、海丝重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带领青少年触摸历史脉搏,共同传承镇海“四抗”精神,擦亮“海防文化”金名片。
 
 
后海塘
后海塘位于浙江宁波镇海城北,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杰作。它东起与招宝山对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范镇嘉燮亭,塘体蜿蜒伸展,全长 4.8 公里,用条石磊筑,堵缝镶榫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千百年来,后海塘挡飓风、拦恶浪、保田地、御外敌,造福于民,世人赞颂,这条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的石塘已成为宁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内外宾客游览胜地,是人们茶余饭后新的休憩和游乐场所,后海塘 1981 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1997年10月8日建成开放。它位于海防要塞镇海口招宝山南麓,是介绍镇海口海防遗址的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分上下两层,共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序厅、抗倭厅、抗英厅、抗法厅、抗日厅、现代海防厅,全面展示了自明中叶以来镇海军民抗击倭寇和抗英、抗法、抗日的真实史迹,其中以1885年镇海抗法保卫战为陈列重点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招宝山
招宝山南吞甬江,北临东海,西接古海塘,有着千年的人文积淀,历史上是中国重要的海防要塞、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佛教文化圣地,是一个集海天风光的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海防文化、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素有“南海观音普陀山,东方财神招宝山”之称。招宝山辖有百步堤、第一山碑、半山亭、威远城、明清碑碣、宝陀寺、抗日碉堡、观音阁、天后宫与仙人洞、鳌柱塔、月城、东方招宝财库、招宝文化苑、摩崖石刻、千年古海塘、安远炮台等20余个景点,登上山顶可俯瞰招宝山大桥、甬江、东海和舟山连岛跨海大桥,视野开阔,海风习习。
 

北仑“碶闸桥渡·浃江风情”研学线

在北仑的广袤大地上,碶闸文化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廊,引领我们溯迹而上,探寻那些隐藏于岁月深处的智慧与匠心。每一座碶闸,都是古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小浃江畔,映照着北仑独特的水遗文华。从东岗碶的古老沧桑到燕山碶的坚固挺拔,从义成碶的义字当头到浃水大闸的现代风貌,北仑的碶闸文化展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水利变迁与科技发展。这些碶闸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更是北仑水韵的生动诠释,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与心灵。
 
东岗碶
东岗碶,这座位于小港街道东岗碶村北侧的石碶,始建于清代,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东岗碶全长28米,13孔,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其坚固的构造和卓越的防洪灌溉功能,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漫步在东岗碶上,研学者们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与沉稳。条石为梁,每孔安闸,双重石门的设计,无不透露出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东岗碶不仅见证了北仑水利的发展变迁,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生记忆。
 
燕山碶
燕山碶,这座位于小港街道长山村前头洋自然村的石碶,同样始建于清代,全长26米,13孔,以攻山凿岩为基,仿东岗碶式建造。燕山碶的每一块条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上游方向的分水形设计和旁立的小堰,无不显示出古人对水利工程的精妙设计与匠心独运。燕山碶不仅是一道防洪屏障,更是北仑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
 
义成碶
义成碶,这座位于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龙头山东麓的石碶,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全长32米,宽5.3米,15孔,孔距1.4~1.9米。义成碶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名字背后的故事——自发起至竣工,皆出于“义”字,故名义成碶。碶桥柱上镌刻的楹联“三邑通其水,五乡碶、东冈碶、蝘山碶,至此独障狂澜;万灶乐为农,灵岩乡、泰邱乡、清泉乡,惜不共沾美利”,展示着古人精湛的石刻艺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生情怀。
 
浃水大闸
浃水大闸,这座位于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北侧小浃江口的水利设施,建于近现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浃水大闸利用笠山东北坡有利地形开凿闸基,使闸身屹立基岩上,设闸门10孔,每孔净宽2.5米,排洪流量达到143立方米每秒。浃水大闸不仅承担着防洪、灌溉的重任,更是北仑区乃至宁波地区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浃水大闸前,研学者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现代科技的力量与魅力。
 
甬江
甬江,古称大浃江,中国东海独流入海河流,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 因宁波简称为甬,故名甬江。其干流起点位于姚江、奉化江汇合处的宁波市区三江口,沿河而建的步道、亲水平台、文化长廊,不仅方便了市民休闲健身,更成为了传播地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每到傍晚或周末,这里便成了市民们散步、垂钓、亲子活动的热门地点。研学者们可以在这里享受自然的馈赠,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感油然而生。
 

鄞州“泊舟堰下·宋韵千年”研学线

鄞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流淌着璀璨的海丝文化和宋韵文化。山隐水迢的东钱湖,被赞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流淌着令人惊羡的宋韵风华,环湖的“七堰九塘”,曾是宁波境内古航运大动脉不可或缺的一环,牵动着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泊舟堰下·宋韵千年”研学线,是一条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带您领略历史的深邃与自然的和谐。从东钱湖水文化公园出发,参观平水堰(坝)、安石魂雕塑、鄞女亭与水利文化浮雕,重温“王安石治水”的壮丽事迹;沿途经过莫枝堰,古堰静默,承载着岁月的印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陶公岛则是诗意的栖息地,相传是范蠡和西施的隐居地。这条研学线不仅是对宋韵文化的一次追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山水间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东钱湖湖滨公园
建设村前的陶公路一路向西北,驶入安石路。在这条纪念王安石的沿湖路,停车下来走走,心旷神怡。湖滨公园,又叫安石公园,为纪念王安石而建造,公园面积不大但环境幽静古朴。王安石披蓑挽袖在东钱湖考察水情的石雕塑像,凝视着来往车辆与行人。湖风漫漫,卷着芦苇叶子,发出历史回音般的低吟。雕塑后面是两片网红梅林,梅花已落,清气仍存。
 
莫枝堰
莫枝堰位于东钱湖镇东西街尽头,是东钱湖和鄞东中塘河的交界,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为宋时形成的东钱湖七堰之最。当年王安石担任鄞县县令伊始,用10余天时间走遍鄞县十四乡,考察水利、民情,就此写成《鄞县经游记》,其中提到:“质明,泊舟堰下”,有考证认为此“堰”即莫枝堰。莫枝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东钱湖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忠应庙
忠应庙,又称“王安石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1986年村人史永和发起重修,得到环湖群众的拥护,并获得政府的支持。1987年该庙被公布为鄞县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据《鄞县通志》记载,庙本建于山之深岙,里人致祭深感不便,且年久失修,遂有移地建庙之议。两村村民争相于本村建庙,各不相让,于是下水村村民漏夜抢得王荆公像,建庙于下水,为忠应庙。绿野村村民争得荆公神主牌位,建庙于绿野村,为灵佑庙。由此可见,当地人民对这位地方官的爱戴之情。目前两庙均存,下水村王安石庙较为壮观。
 
陶公岛
陶公岛横亘在东钱湖湖心,登高远眺,湖面宽阔,轻薄浩渺,碧水荡漾。陶公岛景区是 2500 年前范蠡西施隐居之地,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代表着财富和爱情,陶公岛也被称作宁波的财智福地。景区内分布着天降金钥、财神祖庭、古佛洞、财气牛等景观,可组织祭拜财神爱神、招财祈福、龙舟比赛、户外拓展活动、野外烧烤、篝火晚会等活动,是团队聚会、拓展、趣味竞技的好地方。
 

奉化“剡水悠悠·文脉深长”研学线

奉化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是著名的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奉化江是甬江上源之一,由多条支流汇聚而成,河流主源为剡江。沿江溯源而上,青山对出,溪涧萦回,有“剡源九曲”胜景。 
“剡水悠悠·文脉深长”水文化研学线自溪水潺潺的明溪村婉转而下,经波光潋滟的亭下湖,至风光旖旎的剡江,沿途有“民国第一镇”溪口镇、“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山、书法大家王羲之的隐居地六诏村,风景引人入胜,文脉源远流长。这条研学线既充分展现了奉化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又精致呈现了民国古镇、剡溪剡水的美丽风光,是一条兼具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精品研学线路。
 
 
明溪村
沿奉化江溯源而上,来到的便是奉化区溪口镇最西端,与余姚市四明山镇和嵊州市北漳镇交界的明溪村。明溪村建村历史悠久,遗存有明溪古道、金山廊桥、古碉堡等古迹。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山谷幽深,是藏风纳水的理想之居。站在碉楼上,隐约可以看到坐落在村西北角的明溪古道,相传该古道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东支线,是文人墨客转探四明山腹地的要道之一。
 
六诏村
在溪口镇以西约23公里,有一个被誉为“剡源九曲”第一曲的六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这里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隐居地。传说晋穆帝仰慕王羲之名声,六次下诏请王羲之返朝为官,王羲之流连于山水之间,坚辞不返。据元时陈沆《剡源九曲图记》里记述,“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
 
 
 
亭下湖
亭下湖是一座人工建成的湖泊,湖面5.9平方公里,蓄水量1.53亿立方米,相当于七个杭州西湖,湖岸线长42公里,湖区林茂幽深,湖内有三个岛屿,数个半岛。湖区因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自然地形成内、外两湖和一条长5公里的小三峡。湖的四周群山拥翠、峰峦叠嶂,湖中岛屿罗列、波光潋滟,誉称“浙东明珠”。
 
剡江
剡江为奉化江主源,自源头到公棠村称晦溪,流至公棠村与康岭溪汇合后称剡江。自西向东贯穿奉化全域的九曲剡江,串联起“民国第一镇”溪口镇和“书香桃源、剡东古镇”萧王庙街道,以及“中国传统村落”青云村、“全球生态500佳”滕头村、“天下第一桃园”林家村等多个美丽乡村,呈现出“山水交织、镇村共融、文化璀璨”的风貌特色。
 
 
 
 

余姚“山水姚城·红色赓续”研学线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王安石笔下的姚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的母亲河。一脉千古的姚江文化在沿岸孕育生长,自然景观和人文地标星罗棋布,它们沉淀着过去,也见证着今日,更彰显着余姚的未来。“山水姚城·红色赓续”水文化研学线依托母亲河姚江的良好优势,从姚江源头出发,沿着浙东唐诗之路,串联梁弄大溪、四明湖、上姚江等重要点位,通过走进浙东红村横坎头,学习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以青年力量传承红色精神。该游线让游客深刻了解姚江文化,感受姚城的古今变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品味人水共享、诗意盎然的高品质水美画卷。
 
 
 
 
姚江源
姚江源头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大岚村左眠岗头东坡,距市区45公里左右,是余姚人民母亲河“余姚江”的源头。这里群山环抱,山林青翠欲滴。水汽充足时,云雾缭绕,万亩茶海若隐若现,人入其中,有腾云驾雾之感,宛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姚江源头由两个一前一后的泉井组成,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久旱无雨,泉水常年经流不息,上方是一块凿刻着“余姚江正源”五个浑厚楷体大字的石碑,西约30米,上有浙江省委原常委、宁波市委原书记巴音朝鲁题字的“姚江源头”、“青年林”几个大字。
 
梁弄大溪
梁弄大溪(也称梁让大溪)自百丈岗水库至四明湖水库全长共4.69千米(含支流10千米),为梁弄镇横贯集镇的一条溪道。溪道不仅承担百丈岗的泄洪任务,又具有城镇景观、绿化、休闲等功能。下游汇入四明湖水库,是余姚市重要的饮用水源。该镇除了有“浙东小延安”的美誉外,目前乡村游、果园认知采摘和山野风光等农家乐特色休闲旅游成为梁弄旅游的新亮点。
 
四明湖
四明湖水库位于余姚市境内梁弄镇,甬江流域姚江上游。集水面积103.1平方公里,总库容1.2272亿立方米,正常水位16.28米,相应库容794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5万亩,防洪人口32万,防洪面积20万亩,发电装机640千瓦(电站2015年3月关停),是一座灌溉、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为一体的大(二)型水库。四明湖汇集溪流,泉水,瀑布,灌溉着余姚西北30万亩良田,湖中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飞禽。湖中有八字桥、野猫湾、丁山等5座小岛,形成5个湖心岛,好似镶嵌在明镜中的翡翠,更增添了四明湖的魅力。

慈溪“三北围涂·人文印记”研学线

慈溪向海而生、围涂而长,拥有悠久的筑塘历史,早年《慈溪县志》曾有“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也,宋则民居也”的记载。慈溪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改造自然的围垦史。慈溪先民从北宋修筑第一条海塘大古塘开始,步步为营向海洋推进,围一塘造一地,扬海涂之长、补缺水之短、兴治水之利、破天堑之阻,奋斗拓荒向海图强。“三北围涂·人文印记”水文化研学线引导青少年探寻大古塘遗存(朝北凉亭),感受沧海变桑田的艰辛与神奇;走进三八江十塘闸、郑徐水库、慈溪海塘安澜工程,体会现代化水利工程带来的安澜之力,让青少年对于慈溪先民斥卤为沃壤的艰苦奋斗精神产生更深层的体会。
 
大古塘
大古塘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庆历七年(1047年),据清康熙《余姚县志》记载,宋朝庆历年间,县令谢景初主持修建了一条长达二万八千尺的堤坝。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大古塘的观城段和龙山段建成,形成了从龙头场至绍兴上虞沥海,全长约80公里的浩荡长堤,其工程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数百年间,大古塘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当地居民抗御海患、保护家园的坚固屏障。
 
三八江十塘闸
三八江十塘闸是当时慈溪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入资金最多的流域治理项目慈溪西部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这里考察水资源配置及海塘、河道建设情况,从而擘画出浙东引水工程的宏伟蓝图。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刻体会“八字指示”的宏大背景,感受其作为新征程领路人的卓越战略眼光和深远洞察力。
 
郑徐水库
郑徐水库位于慈溪市郑家浦与徐家浦围涂区内,故因此得名,其南靠九塘,北至十塘,东靠徐家浦西直堤,西至郑家浦隔堤,是浙江省最大的滩涂水库。环湖道路巧妙融合红色文化、围垦传统以及水文化等元素,精心打造出“六亭一廊”文化展区、“重走长征路”活动体验区、“围垦拓荒”文化展示区。水库西南的新慈湖千亩花海,四季变换中春种油菜花、夏有向日葵、秋可赏硫华菊和粉黛。这里既是自然美景的汇聚地,更是文化与历史交织的宝库。
 
慈溪海塘安澜工程
慈溪市海塘安澜工程(四灶浦—淞浦段)是浙江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之一,主体工程西起四灶浦,东至淞浦。海塘提标改造26.9公里,海塘堤顶改造0.8公里,海塘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试验段海塘达到300年一遇)。同时,融入水文化和围垦历史元素,沿线新建围垦驿、移民驿、慈孝驿、青瓷驿4个水文化驿站,并同步建设海堤绿道、水文化景观,结合绿道建设和水文化景观的布置,构建了一个集便民休闲、生态景观与休憩节点于一体的景观生态长廊。
 
 
 

宁海“八卦水系·霞客遗踪”研学线

宁海县依山面海,溪流纵横,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也是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宁海独特的水文化遗存,在白溪、大溪、清溪、中堡溪和凫溪五大水系之间,具有“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连着水,城靠着海”的特色。“八卦水系·霞客遗踪”水文化研学线以转山转水为主题,通过穿梭于美丽的白溪、杨溪,探寻前童古镇八卦水系的奥秘,重走徐霞客游记始发地,让游客在历史古迹和山水风光中感悟“霞客精神”,体会缑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溪
宁海县白溪流域景观提升工程以“生态景观轴、绿色发展轴、文化休闲轴”三轴合一为设计理念,对白溪全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提升,打造集商业引入、古蕴文化、居民互动及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绿道”。白溪两岸建设有沿河栈道、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同时匠心打造了行之源、栖之丘、鱼鳞堰等十余处特色景观节点。
 
前童古镇
前童古镇位于宁海县前童镇,古镇前有白溪,后有梁皇溪,水系文化底蕴深厚。古镇村民又按八卦原理,把村落按“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并引白溪水入村,形成“家家有活水”的独特水环境。现在的前童古镇每户门口就有两米宽的小溪,既能洗涤灌溉,也能起到防火作用,同时古镇里还有20余口古井,虽紧挨溪水,但上下互不干扰,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杨溪
杨溪位于宁海县跃龙街道徐霞客大道旁。近年来,宁海县修建堰坝、汀步、平台等亲水设施,杨溪的人水交互性得到极大提升。于其上还有一座兴宁廊桥,廊桥由主桥和廊亭构成,飞檐翘角,青瓦木廊,每至傍晚,廊桥上便灯火通明,居民在其间散步、唱歌、休憩,享受着杨溪上吹来的阵阵凉风。
 
黄坛水库
黄坛水库位于宁海县黄坛镇。每年三月中旬,随着候鸟迁徙季的到来,宁海县黄坛水库陆续迎来千余只候鸟栖息,大批苍鹭、白琵鹭、灰鹳等候鸟游弋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春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近年来,为切实加强春季候鸟的保护工作,宁海县在为其提供必要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会定时定点观测候鸟生存情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好宁海的绿水青山。
 
 
 

象山“缅古搏今·安澜港城”研学线

象山伴海而生、抗台而立。昔日“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台精神,如今已升华为“科学防台、以人为本”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象山“海塘安澜”工程建设大跨步升级,实现从海上长城向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的复合蝶变。“缅古搏今·安澜港城”水文化研学线以丹东街道下余村龙王庙(原“八一”抗台指挥部)、小三合院为起始,串联大目湾八一台风纪念碑,俯瞰大目湾新城,参观宁波市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研学路线上每个地点都熠熠生辉,他们是历史的勋章,也是今日的丰碑,更彰显着象山的未来,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下余村
下余村,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其历史不仅承载着世代村民的辛勤耕耘与希望,更深刻铭记了一段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英勇篇章,尤其是其在防台抗台斗争中的不屈精神,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国防灾减灾教育中的典范。1956年8月1日,“5612”号台风在象山登陆,下余村迅速成为全县防台抗台前线,干部群众共筑防线,抢收早稻、加固海塘堤防。但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仍有许多抗台干部和村民英勇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下余村乃至浙江人民抗台的历史上。
 
八一台风纪念碑
八一台风纪念碑坐落于大目涂东侧龙洞门山上,是象山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象山人民英勇抗击1956年“5612”号台风50周年而建,工程自2006年5月25日开工,历时2个多月昼夜施工,于8月1日前顺利完工。纪念碑总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基座、浮雕、碑体三部分组成,反映象山人民的抗台救灾历史。近年来,八一台风纪念碑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时刻警醒后人,弘扬新时期抗台救灾精神。
 
 
 
宁波市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
宁波市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锚地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的渔业船舶防台避风专用锚地。避风锚地始建于2008年8月,位于象山县三门湾水域的崇站港、蟹钳港,总面积20000亩,能容纳2200艘大中型渔业船舶防台避风,防御台风能力在12级以上。防台避风锚地项目建成后结束了象山县渔船遇12级以上台风不能在石浦港区域避风需转移外县避台风的历史,极大提升了象山县渔船防台减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