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现代化管理的“宁波经验” - 深度报道 - 宁波水文化网


水库现代化管理的“宁波经验”

发布日期:2018-09-19 10:57:11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文/王攀


    “十八大”以来,宁波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水库智慧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新路子,着力破解工程建后失管、管而不严、严而无据等深层次问题,有力保障水库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取得扎实成效:全部6座大型水库和2座中型水库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占全国创建总数的13%;郑徐水库获评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周公宅水库以全省同类工程最高分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验收,溪下、后杨岙等水库获评省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占全省评优总数一半以上;小型水库高质量完成标准化达标创建184座……宁波水利工程管理至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主要得力于宁波市水利局在全面推进水库现代化管理中,通过“三强化三着力”的强有力举措,使日常管理实现了有章管事、有人理事、有钱办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强化科技武装,着力推进水库智慧化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与水库管理的深度融合,潜心研究开发水库精细化管理软件,突出智慧水库技术应用。坚持“试点先行、由点及面、由大到小,先易后难”工作方针,陆续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三个平台。即分别适用于大中型水库的“全能版”综合管理平台、“加强版”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平台及适用于小型水库的“精简版”巡检管理平台。目前,大中型水库平台全面上线,小型水库平台覆盖率达80%以上。
一是构建大中型水库综合管理平台。
以周公宅水库为试点,对接工程管理与监管的双重需求,以水利部《水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为蓝本,兼具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济管理功能,打造了一个多水库通用、上下级信息无缝对接的大中型水库管理综合平台。在具体应用中,该平台能集水雨情采集、工程动态监控、闸门远程控制、水库调度跟踪、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与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该平台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在省内外50余座水库中得到推广使用。
二是打造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平台
亭下水库针对水库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责任落实不彻底、隐患排查不全面、管理行为不规范、长效机制难建立”等问题,创造性地将水库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分解为8个单元、26个组、587个元素,并构建“事项—岗位—人员—元素”一一对应关系链,依托元素化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实行“元素主人制”和隐患发现、审核、处理、消缺、监督、考核“一条龙”管理。从而给各级管理人员切实落实各自职责。以便让有关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消除存在的隐患,避免由于疏漏造成失职、渎职现象,有效保障了水库安全运行,实现了自2006年平台投运以来连续12年“零事故”。亭下水库管理局也因此获得全国首批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一级单位称号。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平台系统不仅为亭下水库的日常安全运行管理带来了切实效果,同时还受到了有关部门充分肯定。该平台系统获国家专利2项,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验收,被列入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项目。该平台还被延伸推广运用至交通运输行业。
三是推广小型水库巡检管理平台
如今小型水库管理主体多在乡镇、村集体,管理、巡查人员年龄偏大、专技能力较弱,为此,他们针对性地开发了以“实用为先、操作便捷、免于维护”为出发点的手机版巡检管理平台,解决了巡查人员不知“怎么管、管什么、怎么管好”等现实问题。以日常巡查为例,如今真正做到一线人员无纸化、“傻瓜式”APP操作,流程固化,化繁为简,工程隐患实时发现、实地记录,巡查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如余姚市积极推广的“一杆式”水雨量监测站,设备体积小、功能全、安装简单、数据稳定,被广泛应用于该市小型水库的管理,经一段时间发展,现在余姚市已有36座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山塘也安装了该设备,一举解决了水文数据“动态化采集、规范化处理”等问题。同时,以县、乡镇为单位统一配套搭建巡检监管后台,实现主管单位及上级监管部门对工程基本信息、日常巡查、工情、水雨情等数据动态全掌握,解决了不知基层“管得怎样、管得到不到位”等问题。
二、  强化政策引领,着力推进水库标准化管理
全市421座水库近9成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制约,许多水库工程质量“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期维修养护不及时,造成“后天失调”,成为悬在百姓头顶的“定时炸弹”。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先后投入25亿元,完成了360座病险水库的加固工作,治理率100%。新增或恢复库容1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座大型水库。三类坝全部“清零”,水库安全度全面提高。同时,牢固树立“重建强管”理念,从2013年开始,以“规范化管理水库”创建行动为推手,着力提高小型水库管理水平,不断向管理要效益,实现了“要命库”向“保命库”、“幸福库”的完美蜕变。
一是构建“1+X”政策保障体系
“1”即市政府出台的《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并以此为总纲,配套出台了作为“X”的一系列诸如《宁波市小型水库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验收办法》、《关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与维修养护资金补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11个政策文件,使水库等工程长效运行维护有了包括资金保障等基本规范。以小型水库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为例,按小(一)型水库9.5万元/座·年、小(二)型水库3.5万元/座·年测算,共需资金近2000万元/年,市级补助1/3即631万元/年。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小型水库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公助”力度,年管护经费达3.1亿元。
以慈溪市为例,该市2017年印发了《慈溪市水利工程标准化长效运行管护办法(试行)》,明确了对乡镇、村管理的小(二)型水库给予巡查经费1万元/座·年、管护经费2万元/座·年的补助,占年所需管护经费的85%,大大减轻了镇乡基层压力。
二是全面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塘治理
如期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16座,超额150%完成规划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通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我市水库总体安全度得以大幅度提升。多年以来,在历次防汛防台中发挥了水库削峰拦洪的关键作用,且无一出险,无一垮坝。城市供水和农民饮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在大力推进山塘全面治理中,出台鼓励山塘水库报废的补助政策,对失去功能的山塘水库积极推行“退库还林,退库还地”,全市共完成990座山塘报废(含小型水库)工作,实现了生态有效保护。
象山作为宁波市山塘治理示范县,2016年,率先完成了县域范围内所有千方以上山塘的综合整治。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象山在完成省定、市定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名录内工程创建的同时,还自我加压,率先出台了山塘运行管理的首个地方标准。结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顺利完成了前期测绘、划界、公示等工作后,由象山县国土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象山县人民政府分别登记核发了不动产权证书和所有权证书。这也是宁波市和浙江省的第一本山塘不动产权证书。山塘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全省山塘标准化管理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三是固化小型水库管理流程
以全面提高小型水库“安全度”为总目标,全域全面全速推行“五化”管理,即管理规范化,全面落实“三个人三方案”,做到各级责任人工作职责明、路子对、章法清,落实督查检查,巩固提升;安全鉴定周期化,全面完成首轮安全鉴定,逐库有序开展轮换式定期“体检”鉴定,防患于未然;除险加固常态化,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渠道,做到该治就治,治必治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无药可治;维修养护专业化,实现管养分离,找好专业“管家”,借智借力;管理工作信息化,实现“机器换人”,提质增效。
四是加强考核督导服务
制定出台水库管理工作考核细则,实行水库管理考核与“五水共治”、“大禹杯”评选、水利资金拨付“三挂钩”;综合运用督查督办、专项检查、交叉互查、第三方独立检查等手段,开展政策解读,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召开全市性水库管理工作现场会,树立全市可看、可学、可借鉴的典型样本,交流经验做法。
如慈溪市作为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示范县之一,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山塘、小(二)型水库的创标工作列入市政府对镇的“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并与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相挂钩,使当地镇(街道)将创标作为党委的重要工作来抓,效果非常明显。该做法被作为全市水利标准化管理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推广。
三、  强化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水库专业化管理
面对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库,全市各地破难题、解困局,以集约化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两手发力,以市场化为依托,创新管理方式,水库专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是推行集约化管理
镇海区实践中型水库管理单位兼管邻近几座小型水库的“以大带小”模式,不仅精简了机构,而且借助中型水库专业优势,实现小型水库与中型水库同质化管理,且经费统一下达,水资源统一调配,比原先“单打独斗”更加规范有序。
慈溪市从实际出发,探索实践对位置相邻的工程进行打包管理,探索形成多种管护模式,使水利工程逐步走向高效、专业的管理模式。如“小小联合”模式。凤湖、窖湖、灵湖和长溪是分属两个镇的小(一)型水库,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人、财、物统一委托慈溪市水利局管理,并组建了慈东水库管理处,由管理处统一管理水资源、大坝设施,从而有效地节约了管理成本。该市今年还新建了大坝变形观测设施,完成了第二轮安全鉴定,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明显。还有“以大带小”模式。杜湖水库管理处管理里杜湖中型水库,外杜湖和白洋湖两座小(一)型水库,形成“以大带小”的集约管理模式,管理处现有10名工作人员,承担了传统定额需22人的工作量。精简统一的管理人员,不仅节省管理经费支出,更为联合调度三个水库水量提高了效率。此外“专业委托”模式则是借智于社会。建塘江湖、陈家路江湖、游源水库都是属于镇管理的水库(湖),通过委托慈溪市水利局进行专业代管,用专业部门的所长,保障了运行安全,使管理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二是打造“管养分离”升级版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慈溪市西河区所辖的16座中、小型水闸,分布在近3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河区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将水闸的养护、管理、运行等事项委托水利物业服务企业承担,解决了人员不足的矛盾,保障了设施运行安全。此外,水库管理单位也因地制宜实行管养分离,如水库的绿化养护、白蚁防治、蓝藻防治、工程设施的专项维修都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从而使不同的工程类型形成不同的管理特色。东钱湖镇、春晓街道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将区域内所有水利工程日常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进行“联片统包”,“打包”后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备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资质的单位进行专业化集约式管理,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路子。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则对养护情况进行监管,对养护结果进行验收和评定,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培育并规范运维市场
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承担工程日常运行管理及维护服务,制定出台《宁波市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资质评定办法》,全市已培育有51家工程运行维修养护主场主体,实行对运维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如北仑区坚持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挥基层水利服务单位(机构)以及社会专业组织的作用,推行区域化专业化集中管理模式,鼓励农村水利合作组织或社会专业组织实行物业化管理。
同时,行业部门建立健全技术保障措施,加大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一方面,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赴省厅、专业机构开展技术学习和业务交流,另一方面,经常性开展试点乡镇的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逐步培育技术专业、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物业化运管单位,为水利工程运维提供专业服务力量。
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专业化、物业化管理模式全普及,宁海县更是实现了18个有水库运维任务的乡镇市场化运维全覆盖。
四是推广PPP模式在管理平台上的运用
大力推广以租代建模式。即由开发单位先期投资开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平台并提供硬件保障,各使用单位按需向其租用硬件、软件平台、享受维护服务并以年维护费形式定期支付费用。此举措有效减少了使用单位的一次性直接投资,降低了建设、运行成本,且有利于提高软件的集成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工程巡查、水库调度、维修养护也实现了网上留痕,平台运行日趋顺畅,并做到了与监管平台无缝联接。
五是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全面落实水库安全度汛专项行动要求,各级水利部门以会代训,提升水库“三个责任人”及一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年均培训水库管理相关人员1500人次。同时,针对闸门操作等关键技术岗位,集中组织开展全市性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三期计1000人次。水库管理单位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水库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等特点,通过集中培训、手把手培训,确保每个基层员工清楚自己负责的管理事项,掌握操作步骤,熟悉工作标准。
概括起来说,宁波市水库管理通过智慧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积极探索,实现了三方面突破:首先是在管护资金落实上有突破。各级建立了稳定的水库管护专项经费保障渠道。其次在管理模式上有突破。培育形成了专业化主场主体,实行专业化、物业化管护模式。此外,在管理手段上也有突破。全面落实了“三个人,三个措施”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水利部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提炼宁波水库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经验,突出宁波元素特色,为全国水库管理提供可借鉴、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不断促进提高我市水库现代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