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 大力度 大落实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 深度报道 - 宁波水文化网


大手笔 大力度 大落实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发布日期:2016-05-26 08:47:10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
 
一、“现代化水利,需要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水利工程管理提上领导议事日程
1、“重建设轻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全市岸线总长1544公里,其中陆域岸线785.3公里,岛屿岸线758.7公里,目前全市海塘线总长约622公里,其中已建成标准海塘长度574公里;全市水库421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水库26座。山塘6372座;全市登记在册水闸1400余座,其中大中型水闸106座。
  近年来,宁波市水利局虽然在强化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同有关法规、技术标准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管护技术力量薄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加上占编、借调现象较严重,真正专职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很少;部分水利工程巡查和运管工仍是由乡镇或村集体临聘落实,文化程度不高,平均年龄超50岁,因此程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和运行观测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二是维护经费投入不足。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实际落实到位的海塘维修养护费用,仅达到《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三分之一,水闸的维修养护费用还不足定额标准的六分之一。各地普遍存在“有多少管护经费就做多少维修养护工作”的现象,从而导致养护不到位,与水利工程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确权划界工作滞后。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未开展确权划界工作,导致管理范围权属不明确。管理范围内养殖业、农家乐、沙场等违章违建项目屡禁不止,增加管护难度,甚至导致水利工程结构破坏,影响工程安全。
  2、“转变思路是必须的”,领导班子统一认识
根据上述情况,宁波市水利局领导班子统一认识,自2014年起转变工作思路,从“重建设轻管理”,过渡到“建设与管理并重”,提出“1+X”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突出重点,保障层面,修炼“内功”,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1)、政策保障措施。随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加快水利发展的新要求,贯彻党中央在十八大四中全会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思路,在学习省厅、上海及温州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在水利工程管理领域突破创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1+X”的政策体系已初步构建。所谓“1”,是指推进我市水利维修养护工作的政策总纲领《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X”是指一系列配套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近三年先后出台的《宁波市海塘管理办法》、《宁波市大中型闸泵工程管理规定(试行)》、《宁波市大中型水闸标准化创建验收办法(试行)》、《宁波市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验收办法(试行)》、《宁波市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验收标准(试行)》、《宁波市海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宁波市小型水库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三江河道堤防管理和河道保洁市级资金补助有关问题》以及将要出台的《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准入条件认定办法(试行)》、《宁波市标准海塘及大中型水闸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的系列。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可行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制度体系,鼓励运行维护推行专业化、物业化管理,落实管护经费,强化监管,为提升我市维修养护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安全管理。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定期开展安全鉴定。水利工程安全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水库、海塘首轮大规模集中除险加固完成后,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开展大坝安全、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工作,及时评价水利工程安全状况,指导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治理,不让水利工程带病运行,发现一座(条)及时加固一座(条),不能再搞战役式治理模式。二是加强科学调度。认真总结台风影响期间水库运行调度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学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严格执行批复的控制运用计划,加强科学调度和风险管理,确保水库运行安全。三是努力创建大中型水库管理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周公宅水库与弘泰公司联合开发的水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的基础上,已在6座大型水库和溪下、三溪浦2座中型水库全面试点应用,做到即时掌握情况、分析研判大坝工情、实时了解水库日常管理各项工作,工作过程可溯,实现管理、监督一体化;今年还将完成甬江流域等10座中型水库的管理综合平台的安装和试运行;四是以“两创”为契机,提升水库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六座大型水库均已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另外5座(西溪、黄坛、溪下、上张、陆埠)中型水库已创建省级水管单位。五是继续推动小型水库管理规范化管理和中型水闸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强化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3)、深化体制改革。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以及市局水利改革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在去年镇海区完成水利部试点县的基础上,督促各县市区也尽快出台相应的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改革任务。
3、“建为致用”,五大应急泵站建设管理效果明显
由于2013年“菲特”台风洪涝灾害造成城区严重内涝,切实有效缓解中心城区排涝压力,市委、市政府提出“五水共治”、“治水强基”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在宁波市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中,明确全面启动甬新闸泵站工程、保丰碶闸泵站工程、铜盆浦泵站工程、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工程、新泓口泵站工程等“五大应急防汛治涝泵站”项目的建设项目,设计总规模为260m³/s,日排水能力2200多万立方米,总投资9.26亿元(工程投资6.79亿),从2013年11月18日启动,2014年1月打下第一个桩基,同年7月底如期实现了通水节点目标,比常规工期缩短近半。创造了国内同类型、同难度条件下泵站工程建设的奇迹。
  在“五大泵站”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省、市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自始至终关心工程进展,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茅临生、副主任程渭山、副省长黄旭明、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剑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康、副市长林静国、副市长王仁洲、市政协副主席陈炳水、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龙、省人大常委胡亚芳,以及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川、副厅长虞洁夫、总工李锐、宁波市鄞州区委书记陈奕君、鄞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国军、市审计局张爱琴局长、张列群副局长,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副局长张晓峰、许武松、朱晓丽总工先后(多次)到工地现场视察,对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五大泵站”交付使用后管理到位,在市区应急防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8月,宁波市遭遇多次暴雨袭击,河网水位上涨迅猛,五个应急泵站工程首次启动应急排涝。15台套机组运行时间近370小时,应急排水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水量)。受2014年9月“凤凰”台风影响,新泓口泵站工程、铜盆浦泵站工程、保丰碶闸泵站工程、甬新闸泵站工程分别从21日15时、20时30分、23时,22日19时陆续应急启动排水工作,截至23日11时,四泵站运行开启机组13台套累计运行近307小时,共排水约921万立方米,经受了“实战”考验。在2015年7月“灿鸿”台风中,应急泵站工程重又启动应急强排,四个应急泵站工程累计排水约5895.28万立方米。2015年9月底,根据“市防指”防御21号 “杜鹃”台风又一次应急响应,5个应急泵站工程再次发挥排涝效益,累计排水2990万方。有效地保障了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全面铺开
1)、通过调研,建立机制。A、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由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诚信体系建设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省级水利厅(局)陆续开展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B、按照市水利局《关于开展2014年水利主要工作调研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工作”专题调研课题,于2015年1月19日至22日由许武松副局长带队,建管处牵头,监察室、组人处、设计院等有关人员参与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广东省水利厅、佛山市水务局、本市住建委、市交通委等单位,就如何开展和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开展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初稿。C、明确信用体系建设责任主体:参照水利部明确由建管司负责组织指导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成立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纪检组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建管处、计财处、监察室、质监站、农水处、三江河道管理局、原水集团、白溪水库管理局、周公宅水库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及各县(市、区)水利(围垦)局、杭州湾新区、东钱湖、高新区(开发区)管委会水利管理部门分管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设在建管处),由建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对企业的良好行为记录与不良行为记录进行认定;组织开展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负责对信用平台、信用评价的管理和相关培训,制定信用信息管理相关制度;对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的监督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参与配合信用评价、开展检查与督查工作;督促本单位(处室)职责范围信息的录入与审查工作;受理本单位(处室)分管的工程建设中违规行为的举报和调查。
  2)、制订管理办法,出台相关政策。A、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4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国发〔2014〕21号)与水利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宁波市纪委、宁波市监察局制定并印发《关于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监督推进工程的实施意见》(甬纪发[2014]8号)等文件要求,参考外地及本市单位有关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标准(试行)》及《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应用暂行办法》。明确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分方法、评价程序、责任主体以及动态管理、等级划分等;明确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信息的采集及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的完善;明确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标投标中的应用,作为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等,以市局文件形式印发,并争取获得市法制办备案。B、建立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秩序监管,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与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档案(平台)。结合在建工程项目及本地实际对企业信用进行动态评价管理。     C、市场经营活动监管责任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各级人民政府、纪检监察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质量监督机构、项目建设单位及市局各业务处室等相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场信用主体企业管理和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记录。
  3)、根据存在问题,有序推进组织实施。A、虽然近年来水利行业通过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加强监管,水利建设程序得到了明显规范,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招标投标阶段,存在个别弄虚作假、围标串标、企业挂靠借用资质投标;二是在项目实施阶段,中标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及机械设备不能按投标时承诺的到位,或随意变更,甚至有中标施工企业转包和违法分包。三是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还不够健全,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公开不规范不透明、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虚假恶意投诉时有发生。B、商量与解决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资金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干部职工安全等问题,深化“三重一大”保廉体系的有效载体,与全面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提上各级水利工程的主管部门工作的议事日程。C、明确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评定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分及信用等级,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差异化监管,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加快推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两优”目标。
  4)、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初步成效:A、落实承担单位:从长远计划,确保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固定性和专业性,落实宁波市水利工程协会来承担具体的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工作,局建管处负责承担信用信息管理的协调、牵头等具体工作。B、开展制度论证及平台培训工作:由系统开发单位及制度制定单位,组织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联络员、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主要负责人及联络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系统操作人员达到提高工作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效果。组织召开专题论证会,邀请相关专家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论证,增强办法与标准的操作性。C、确定评价工作时间:在2015年全面开展信用评价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在建项目企业信用档案,对企业信用评价进行动态管理。
  5)、全市信用评价工作,分五个阶段组织实施。一是市场主体基本信用信息采集:(1)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2)采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3)对企业上传的信用信息发布。二是信用评价:(1)、依据市局制定出台的相关文件,通过量化方式,对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企业信用按A、B、C、D四个等级分等。(2)对信用主体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就单个工程项目进行评分。 三是市场行为信息录入:(1)项目现场检查问题、下发的整改通知书录入平台;(2)对企业良好行为经认定后录入平台。(3)平台将录入信息对企业信用得分实时更新。四是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认定:根据信用评价标准与综合评分,形成月信用评价分和季度信用评价等级,依据排名情况评出该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年度的信用等级。五是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促进全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二、“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把水库管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1、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功能进一步强化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库管理工作,市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市水利局把水库管理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狠抓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落实。张拓原局长每年出席水库管理工作会议,说:“水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近几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水库除险加固,各地不断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完善水库管理体制机制,全市水库安全度得以进一步提高。各水库管理单位紧紧围绕运行安全和效益发挥的目标,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在2014年9月“凤凰”台风影响前,宁波市水库水位普遍较高,19座大中型水库和45座小型水库都超过了汛限水位,9月20日至22日全市大中型水库共预泄8600万方,32座大中型水库成功拦蓄洪水共1.86亿方,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通过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和科学调度,全市水库、山塘等设施没有发生任何工程险情和人员伤亡事件,水库工程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作用。目前,全市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已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工作格局。水库安全管理培训做到常抓不懈,重要岗位操作人员完成了轮训,基本实现持证上岗。全市水库管理单位在安全管理上,有许多重要举措和创新,例如亭下水库作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的原创单位,在水库安全生产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14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2、水库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进
  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水库管理工作正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和精细化转变,为达到健全完善工程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达到工程更安全、运行更高效、工程发挥更出色的目标,周公宅水库与弘泰公司联合开发了水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去年6座大型水库和溪下、三溪浦2座中型水库试点应用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全面推广应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信息平台以水利部《水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为切入点,从基础数据采集到防洪兴利调度决策,从日常大坝巡查到主管部门监管,可以说涵盖了水库日常管理的所有主要工作,从8座水库的应用效果看,水库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水库管理工作实现了有效闭合,任何一项工作均能落实到具体人,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一个“指令、执行、结果、反馈”的闭合回路,大大提高了水库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水利部高度肯定全市水库现代化开展的工作,关注水库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进展情况。2014年底组织专家对水库现代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行了项目鉴定,并且在编制全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时,专门考察调研了“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设计理念领先,整合现有资源,具体操作性强,模块应用灵活,适合各类水库,实现实时监管。同时,在水利部的大力推荐下,全国各地多批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前来学习取经,考察市级水库管理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并对于水库综合平台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水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水库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以标准化推动管理规范化,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贴合了当前形势下水库管理的现实需求。3、水库管理达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提升水库单位管理水平,宁波市积极鼓励并推进大中型水库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工作,近年来创建工作成绩显著,成效明显。四明湖、白溪、亭下和皎口等4座大型水库在2014年前,成功地创建“国家级”水库管理单位,2013年白溪水库以966分的高分通过了水利部复评,溪下、上张等5家中型水库已创建“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5年10月,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组织考核验收专家组一行6人,在省水利厅、宁波市水利局等部门相关领导陪同下,对市属周公宅水库、奉化市横山水库申报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了考核验收。听取了省水利厅、宁波市水利局及水库管理局有关考核工作的汇报,实地查看了水库工程现场,认真查阅了台账资料,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质询,对宁波大型水库的运行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周公宅水库、横山水库在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各方面,都达到了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考核标准,同意周公宅水库、横山水库通过考核验收,分别以955分、934分高分,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管理单位。标志着全市六座大型水库(白溪、周公宅、四明湖、皎口、亭下、横山)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管理单位,占全省创建成功总座数(10座)的60%。宁波市在2013年首次启动尝试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工作,各地至少一座小型水库列入规范化创建试点,要求逐步创建“管理有制度、管护有人员、经费有保障、业务有培训、工作有考核”的规范化管理单位。为全面提升小型水库管理水平,通过开展达标创建,改善小型水库管理的软硬件条件,市水利局下发了《宁波市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验收办法》,并在年底适时组织创建验收,余姚市有两座小型水库创建成功。通过达标创建活动推动水库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发展态势。2014年市级财政全面落实小型水库日常维修养护资金630余万元,各县级财政按照1:2的标准,基本落实了配套资金,使小型水库的管护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昔日破旧不堪的管理房和启闭机房可以全面整治一新,管理区清洁美观,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牌醒目规范。
4、水库除险加固山塘治理工程明显加快
  按照市人大提出的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宁波市水库山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五化”目标(除险加固常态化、安全鉴定周期化、巡查管理精细化、维修养护专业化、工程管理信息化)。多年来,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民生实事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工程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水库山塘安全管理体系已建立。一、率先提前完成国家规划的除险加固计划项目。全市共有40座小型水库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总投资2.1亿元,其中9座重点小二型水库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31座一般小二型水库去年底全部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二、全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有序推进。首轮小型水库安全技术认定全面完成。 2014年共有23座病险小型水库列入市级计划,正在加快实施,已有12座完工。根据2012年小型水库安全鉴定结论,新出现的28座三类坝小型水库要求年底完成除险加固任务。中型水库维修加固总体进展顺利,其中三溪浦水库已通过蓄水验收,黄坛、东钱湖水库主体工程完成,西林水库扩容工程已进场施工。新建的郑徐水库已完成蓄水验收。三是山塘分类治理进度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乡镇为单元的山塘分类治理工作,全市已投入12亿元,完成了2600座山塘的分类治理,占“十二五”规划任务的130%;完成万方以上屋顶山塘672座;完成55个乡镇的山塘治理。象山、北仑提前一年完成辖区内所有山塘的分类治理工作。作为我市山塘治理示范县,象山县克服财政资金压力大、治理数量多等困难,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在山区县中率先完成了治理任务,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四是建立了高标准水库山塘安全管理体系。随着水库除险加固的顺利推进,我市水库病险率和年病害发生率均大大降低,大幅度提高了我市水库安全度。构建起了“工程安全、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的高标准水库安全管理体系。奉化市小型水库虽然数量多,资金紧张,实施难度大,但在管理上始终坚持工程质量第一,强化监督,确保安全。在抗击“菲特”和 “凤凰”台风中,水库山塘充分发挥了拦洪蓄洪作用,确保了工程自身安全,全市水库山塘无一出现险情。
5、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水利部《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建管﹝2013﹞169号)精神,在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在镇海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全市将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具体做法是: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成立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明确责任科室。市水利局已会同发改、财政部门联合下发《宁波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工作计划。要求各地抓紧编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二、强化举措,有序推进。逐步改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的状况,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发放责任证书或产权证;三、探索管理模式,推行管养分离。把工程的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实现物业化、社会化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按照集约管理原则,可因地制宜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实现区域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水平。各地、各水库单位应按照最近出台的《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推进水库工程管养分离。
 
三、“五水共治”、“治水强基”办实事,城乡水利“建、管”落实至实处
  1、三江河道建设与管理卓有成效
1)、重颁《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明确管理任务
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承载防洪排涝、通航灌溉、生态保护、都市景观等众多功能于一体,为宁波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3月宁波第一部流域性河道管理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颁布,对三江河道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起到巨大作用。近年宁波市委、市府根据发展需要,重颁新《条例》,进一步明确:A、管理体制:三江河道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与按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坚持河道规划统一编制、防汛统一调度和水资源统一管理。B、管理范围:甬江自宁波市区三江口至镇海出海口河段,全长25.6公里;奉化江自奉化方桥三江口交汇处至宁波市区三江口河段,全长28.5公里;余姚江自余姚蜀山大闸至宁波市区三江口河段,全长47.8公里。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两岸堤防和护堤地(堤防背水坡脚起向外延伸十米的地带;有护塘河的,以护塘河为界)。C、管理职责: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三江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三江河道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三江河道管理机构具体承担三江河道的相关管理工作。沿江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三江河道的相关管理工作。D、防汛清障:实行市和沿江区(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E、规划整治:三江河道建设、整治、保护、利用和管理应当遵循甬江流域综合规划以及防洪治涝、清淤疏浚、干流堤线、水域保护等专业规划。F、河道保护:明确九类禁止行为;严控排污口设置;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建立防洪、生态预警体系等。G、监督保障:建章立制,信息公开;聘请义务监督员;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管理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等。
2)、根据新《条例》增设内容,职能部门与流域共担管理职责
  A、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7月1日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沿江9个区(市)和市级13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宁波市水利局,常设机构为宁波市三江河道管理局。研究制订三江河道管理各项考核指标和工作措施;研究解决三江河道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工作配合上存在的重大问题;部署三江河道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等。确定议事方式为:全体会议、专题会议、联络员会议制度,解决执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B、出台《宁波市三江河道堤防管理和河道保洁考核办法》。建立了月检查、季通报、年考核的监督管理机制。由市水利局、市财政局联合发文,明确堤防管理和河道保洁的资金补助政策,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挂钩。搭建智慧三江综合信息平台,增强河道管理及防洪调度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C、推行“河长制”,出台《宁波市建立“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确定32位市领导担任31条河道“河长”。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三江河道的一级河长,市委书记刘奇担任甬江河长;市长卢子跃担任奉化江河长;市人大主任王勇担任余姚江河姆渡以下至市区三江口河段河长;市政协主席唐一军担任余姚江河姆渡以上至蜀山大闸河段河长。甬江、奉化江、余姚江,分别出台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D、强化社会监督,建立首批义务监督员队伍。根据《新条例》相关规定,经市、区相关部门推荐,组建了来自人大、政协、政府部门、共青团、高等院校、新闻媒体、街道及社区等多个单位18名代表组成的首批义务监督员队伍。学习和宣传三江河道管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河道管理动态,当好义务河道宣传员、监督员、执法见证员与解决问题的推动员。
  3)、新《条例》持续贯彻实施,使三江河道管理发生可喜变化。
A、理顺三江管理体制与机制。新《条例》实施前,三江河道日常管理,基本以中心城区河段管理为重点,流域管理观念相对缺乏。新《条例》颁布后,建立了三江河道实行按流域统一管理和按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明确了沿江9个区(市)和市级13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按照新《条例》和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责分工,沿江各区(市)政府分别落实了管理责任、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制定三江河道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所涉及区、市县政府以及部门的管理地段与责任,建立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落实管理单位;甬江、奉化江、余姚江分别出台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B、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江六岸”的拓展与提升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以甬江防洪工程为重点的堤防工程顺利推进。姚江、奉化江及其重要支流等130公里堤防完成初设审批,完成75公里的堤防主体施工。鄞州、奉化、江北以及奉化江鄞奉交界段堤防加固工程、鄞州东江剡江堤防加固工程与姚江堤防江北洪塘段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城市排涝闸泵工程、保丰闸泵、甬新泵、鄞州铜盆浦泵等项目基本建成。海曙段塘闸泵、五江闸泵、江东印洪泵以及大石碶泵等闸泵工程,均已处在可研初设阶段完成批复;北仑王家洋闸也已开工建设。三江河道清淤由以前的恢复性清淤、应急清淤转为当前的常态清淤,以防洪排涝为主,实施范围自姚江大闸经三江口至甬江庆丰桥,每年清淤2次,总清淤量约60万方,年工程投资约3000万元。同时启动了三江淤积治理对策研究,为三江河道长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C、三江河道管理合力形成。新《条例》的实施,促进江河流域的管理,沿江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合力,为建立执法联动和难点问题联合处置机制奠定基础,许多遇难问题处置进一步破解。如沉没三年的水上餐厅处置,曾是三江管理的一道难题。2015年1月底,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挥平台作用,协调江北区、海事、水利、水陆公安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于3月中旬由江北区按无主船实施应急清障,还将该河段废弃几十年的70米排架一并吊离清障。
  D、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健全。2015年3月,由海洋与渔业局为主,水利、港航、水陆公安等部门多次开展联合执法,对沿江河段非法设置的网具、渔具进行专项清理,共清除各类渔具60余处。2014年共巡查200多次,发现和调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76起;会同沿江区(市)开展了清障拆违专项行动,共拆除沿江各类违章14000多平方米,清理非法填占河道5400多平方米。加强打击渣土泥浆偷排执法力度,共开展泥浆专项执法检查50余次,重点检查了沿江临时泥浆中转码头与施工工地,立案查处泥浆偷排入江行为7起,罚款21.5万元,追偿因偷排泥浆的赔偿款近500万元。
  E、三江河道保洁呈现常态。基本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共413万平方米水域、每天6小时的日常保洁;同时对姚江部分河段实行突击清草,2014年9月“凤凰”台风期间,成功将10多万平方米水草拦截在青林湾大桥以上水域,确保了姚江大闸行洪畅通和中心城区的水环境清洁。2015年将水域保洁范围扩大至干流全河段水域。提高社会监督力度,于2015年4月组建了一支义务监督员队伍,强化三江河道管理。
F、内河调水和防汛排水作用加强。三江河道沿岸有100多座水闸,是宁波重要的阻咸蓄淡、行洪排涝的水利工程。2014年姚江大闸共排水150潮次,总排水量达13.46亿方。“凤凰”台风期间,通过科学调度,仅4天就排水1.1亿方,最大限度减轻了上游的防台压力。保丰碶闸、澄浪堰闸、长塘闸、印洪碶闸、杨木碶闸、甬新闸、界牌碶闸等7座市直管水闸,2014年累计排水达382潮次,充分发挥了内河调水和防汛排水作用。
2、农村水利建设与河道管理更上一层楼
  1)、全力以赴抓好“治水强基”重大平原排涝项目
宁波市水利局农水处推出以分片包干的方式,组织力量重点做好骨干排涝河道建设的监管。续建项目共9项:A、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工程。鄞州段;东钱湖段;高新区段均基本完成。B、姚江东排工程。姚江东排江北段二期:Ⅰ标已完工;Ⅳ标通过完成验收;Ⅱ、Ⅲ标基本完成。姚江东排镇海段三期完成75%。C、北仑小浃江整治工程。四期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58%。五期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60%。D、镇海东排南线工程。一期Ⅰ标九龙湖段基本完成。E、慈溪四灶浦拓疏工程。一期投入运行。F、慈溪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G、江北中横河整治工程,均已基本完成。H、国家高新区大东江水系整治工程,完成“主汛前大东江河道江南路以南贯通”的目标。I、市区河道节点治理工程。鄞州段与高新区段:实施项目施工招标,已经开工动建。
  由市水利局农水处负责的拟开工项目:A、慈溪四灶浦拓疏南延(新城河)工程。B、慈溪东横河综合整治工程。C、江北大河整治工程。D、余姚食禄桥江整治工程。E、余姚陶家路江二期整治工程。F、余姚北排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也已分别开工。前期项目:A、鄞州九曲河整治工程。B、江东印洪碶河整治工程。C、五江河整治工程,整体勘察设计招标工作启动,进入审批程序。
2)、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A、持续推进农业“两区”水利设施配套。按照农业“保供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建设。2014年完成第一批小农水计划项目续建8个,新建7个,年度计划投资1.4亿元,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受益面积12万亩。完成建设投资6350万元,建设任务80%,确保能在主汛期发挥作用。B、持续加快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按照农业“抓节水”的总要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节水水平。全年除纳入中央的慈溪、象山两个高效节水小农水重点县各2.4万亩、1万亩及杭州湾农业开发区规模化节水示范区7358亩面积的基础上,面上新增喷微灌项目1.4万亩,投资2565万元,新建智能化项目4个,投资450万元。C、加快推进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余姚、慈溪、象山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均完成90%以上。慈溪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中央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于2004年8月开工建设。纳入中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余姚四明湖灌区七期项目,业已开工建设。
3)、加强河道治理,促进农村水环境改善
  一是有机抓好镇、村水环境治理:A、整治试点工作有效推进。根据“抓续建、抓验收、抓成效”的目标,各地积极做好已建设的12个镇乡水环境整治项目续建工作。根据“十二五”规划,各地多个乡镇向市水利局提出第三批建设乡镇的申请基本确定,下达市级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41个,完成项目方案批复12个,其中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B、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进度过半。2014年河道疏浚清淤任务300公里,生态河道建设等河道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建设生态河道206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含生态河道、水环境整治及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等),完成省下达任务的80%。C、做好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工作。确定全市在建两个重点县(市、区),鄞州:建设期两年,7个项目区,整治101条河道共131.3公里,投资2.05亿元(含政策处理);象山:建设期3年,11个项目区,整治24条河道共74.6公里,投资2.43亿元(含政策处理)。
  二是持续强化河道保洁管理。根据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市水利局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2014年度河道保洁考评工作。在各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市水利局于2014年5月,组织农水处、水政处、三江局等相关处室对市所属9个县(市)、区进行了河道保洁考核,结合日常保洁检查情况,评选出2014年度慈溪市水利局和三江管理局、北仑区水利局、鄞州区水利局、江北区农林水利局、镇海区水利局、余姚市水利局等六家单位为宁波市河道保洁先进单位;同时向省水利厅申报了慈溪市水利局、北仑区水利局、鄞州区水利局和镇海区水利局4家河道保洁优胜单位。2014年全市用于河道保洁的各级政府投入达到了12000万元。全市有65个乡镇,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专业保洁公司,进而便于理顺关系,增强保洁监管力度,提高保洁效果。利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建立数据库,采用卫星影像,实现了精细化与智能化的动态巡查监督管理。同时,开展结合生态河道建设、村庄水环境整治、“三改一拆”专项行动、防汛督查督办等相结合的相关摸底排查和清理工作。截至2014年底,各县(市)区全面完成辖区内河道水域的摸底排查工作,发现河道水面漂浮物2934处,非法占用水域64处共1165平方米,河中障碍物(沉船、网箱、渔排等)3866处,采沙场10处,河岸垃圾2061处(约11.8吨)。全市共拆除涉河违章建筑面积6164平方米,清除河障8533平方米,打捞沉船371艘,拆除网箱、地笼8917只,清理河岸垃圾1.5万吨,打捞河面漂浮物1195吨,取缔河道非法采砂点5处,清理病死动物102只。
三是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2014年上半年,农民饮用水工程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2013年十大市级平安示范民生实事工程。全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实施以扩大镇村联网覆盖率、配备净化消毒设施、改造村内老旧管网、新建或改扩建水源、强化长效运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A、下达113个年度提升建设项目。计划新建镇村联网管道245公里、改造村内管道728公里、配套净化消毒设施70台(套)、改建或扩建小型水源79处,总受益人口15.8万。B、制订3年农饮水“保供水”计划。按照省市“五水共治”要求和2016年95%的安全覆盖率目标,目标用3年时间,提升20万的安全饮水达标人口。
4)、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职能
  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部署,全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基本完成。A、全市各县(市)、区均发文明确了基层水利服务改革具体要求,为开展机构改革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B、初步理顺了全市121个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和业务经费。C、针对每个行政村做到了村级水务员的全覆盖,在村级水务员全覆盖的基础上,组建一支管得好、用得好的水利员队伍。D、做好村民治水管水用水自治组织的扶持工作,通过合作组织集体管理的模式,综合发挥喷微灌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益,为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5)、做好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按照省水利厅、省安监局统一部署,扎实做好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A、全市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达标评级工作顺利开展,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宣传贯彻辅导,推荐上报达标评级评审专家(共6名),全市标准化创建与达标评级工作的实施方案。B、会同市安监局和局防汛、建管等相关处室开展2014年度小水电安全生产市级抽查工作,对全市14座小水电站进行了现场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地及时组织整改。C、由奉化市组队代表宁波市参加了全省农村水电运行技能与安全知识竞赛,获优秀组织奖,进一步促进电站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
 
四、围绕中心  严格执法,保障水利“建、管”项目,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
1、立足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水利依法管理
  1)、建立健全我市水利法制体系,水利管理执法有法可依。在市水利局党委领导下,宁波市水政监察支队作为水利部门的法制机构,积极配合市人大、法制办等部门开展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起草、制定及立法后评估等工作。2004年5月,市政府出台《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2014月3月,《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2008年10月,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宁波市城市供水管网外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2013年5月,出台《宁波市海塘管理办法》。另外,《甬新河管理实施细则》、《余姚江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宁波市河道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等水利管理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健全完善了全市水利法制体系,为水利管理执法有法可依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基层水政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水政执法效能。近年来,支队坚持以推进基层水政监察中队、水政协管员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全市水政监察队伍网络体系。指导各地以乡镇、水利工程为单位建立水政监察中队,大力推广鄞州、余姚等地水政协管员模式,积极鼓励各地建立专职或兼职水政协管员队伍,开展本辖区河道水域日常巡查工作。目前全市70多支基层水政监察中队基本配备了必要的执法取证装备,部分基层水政中队具备办理简单案件的能力。全市600多名水政协管员覆盖重要平原河网地区,基本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举报水事违法行为。如2015年上半年鄞州区协管员举报52次,奉化市协管员巡查发现问题57次,及时报中队、大队,大部分发现问题都在萌芽状态,各中队大队处理及时,整改效果良好。
  3)、立足加强巡查监管,实施涉水项目跟踪督查。支队有计划组织开展水政监察巡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不断规范水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后后的监管工作。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对重点涉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有效跟踪督查。近三年来,支队会同相关县(市)区水政监察大队和有关单位对宁波铁路北环线、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涉河建设项目,象山檀头山等重点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检查项目(点位)累计180多个。同时根据监督检查情况和整改处理意见按规范要求制作近300份《水政监察巡查记录》,及时录入宁波市水政监察综合管理系统,水政监察巡查和监督检查工作质量逐年提高。
  4)、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作为水行政执法机构,支队及各地水政执法队伍树立水政执法“常抓不懈”的思想,严格依法行政,严肃查处河道、水工程、水资源、水土保持等各类水事违法案件,维护正常水事秩序。近三年来,全市各地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000多件,其中立案查处170多件,罚没款金额近400万元。其中,象山檀头山水土保持案、余姚非法取水案等重大案件的查处,在当地起到较好的宣传警示作用。各地执法文书制作逐步规范和提高,办案能力水平逐年提升。市三江局办理的行政处罚案卷连续两年被市法制办评为宁波市“优秀行政处罚案卷”,象山县、鄞州区水政大队办理的行政处罚案卷被当地法制办评为县(区)年度优秀行政处罚案卷。
  5)、大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近年来,支队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重要载体,精心组织策划,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活动,为水利各项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联合市科协、团市委、普法办等单位,多次在万达广场、文化广场等市中心地段组织开展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展现我市水利建设管理成就,开展水法律法规宣传及水情水资源教育。开展水法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原水集团、三江局等单位多次组织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爱水、节水、惜水,以及开展涉水违建的强制拆除,开展以案说法宣传。
2、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突出解决水事难点问题
  1)、大力推进涉水“三改一拆”行动,保障河道水域行洪安全。2013年,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作出“三改一拆”行动决策,市、县水政执法队伍积极配合,全面推进市内涉水“三改一拆”工作。通过借势借力、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不断掀起涉水拆违工作高潮。2013年,全市排摸出各类涉水违法建筑800多处近50万多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480多处26万多平方米;2014年至2015年6月,全市各地共排查出涉水违建面积130多万平方米,拆除121万平方米。较为典型的涉水“三改一拆”案例有: 2014年8月,宁海县强制拆除西店镇石孔塘外的4000多平方米的双山渔港(渔家乐酒店);象山县强制拆除爵溪街道东塘上1000余平方米的排挡及鱼庄;2015年4月,江北区强行拆除五婆湖水库库区11栋违建别墅。
  2)、持续推进“河道清障”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宁波市“五水共治” 、“治水强基”等重大工作部署,支队自2012年起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河道清障”专项整治行动。经过全面发动周密部署,制定方案落实任务,明确对象排查建帐,部门联动突出重点和强化监督等工作环节,落实各项有效措施,持续推进工作,极大提高河道行洪排涝的能力,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三年来共清除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施工围堰(便道)1126道,各类阻水障碍物280余处,土石方113800立方米,恢复水域面积近255000平方米;清除拦河鱼箔、网箱、地笼等各类渔具275230道(顶只);打捞沉船3824条;清理垃圾284350吨;拆除影响河道行洪的桥梁等卡口节点40处。
  3)、开展建筑渣土泥浆专项执法行动,打击渣土泥浆向河道非法排放行为。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施工企业、个人向三江河道偷排建筑渣土泥浆的行为一度十分猖獗,支队会同市三江局对向三江河道偷排建筑渣土泥浆行为一直保持高压打击态势。近年来,支队组织三江局、沿江六市(区)水政执法队伍开展打击渣土泥浆违法排放专项执法月行动,在夜间凌晨、节假日开展三江全线巡查执法,专项执法月期间,共出动车辆近200车次,出动人员近800人次。支队还多次不定期组织三江局及沿江县(市、区)水政队伍开展夜间突击检查执法行动,多次查获违法向三江排放建筑渣土泥浆的单位、个人,有效震慑打击了渣土泥浆偷排偷倒行为。
3、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塑造水政执法良好社会形象
  1)、打铁尤须自身硬,抓好廉政自律教育。支队定期组织召开单位廉情分析会,对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了梳理定位,制定水政监察服务承诺、案件办理、案卷归档、人员培训、错案责任追究等八项工作制度,制定《水政监察人员六严六禁规定》。开发完成《宁波市水政监察综合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全市水政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了移动执法,对全市队伍建设、涉水三改一拆、水资源费征收、水事案件处理、水政巡查、涉水项目监管、工作交办等各主要工作环节,促进各级水政监察队伍工作互通联动。
  2)、落实主要领导一岗双责,明确岗位职责。支队机构完善、职责明确,管理分级到位。支队负责人对人、财、物及重要工作事项坚持民主决策,单位廉政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管结合的方式开展和推动。对每个岗位每月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做到月初有计划、月中有分析、月末有总结,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强日常教育,确定每月第一周为党员生活日,坚持强化党风廉政教育,为强化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打下基础。
  3)、完善巡查执法制度,实现相互监督和制约。抓巡查首先抓队伍建设,坚持从教育培训入手,增强巡查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及时提醒督促;对出现问题的,要及时处理通报,防止出现更大的问题;对业务水平不高的,加快推进办案能力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3+1巡查体系建设,完善支队、大队、中队及协管员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水政监察综合管理系统及纪委的案件办理系统,实现巡查执法工作的阳光透明,对所办案件结果进行网上公开。
  4)、规范规费征收程序,确保及时足额征收。支队将水利规费征收工作纳入依法履职、依法行政的重要范畴,落实专人,实行A、B岗,建立收费情况月报、支队和局财务处相互对账、催缴程序及时跟进等防范措施,并对取水单位加强实地检查,确保计量设施运行完好,进一步推动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5)、完善投诉举报处理程序,突出整改落实情况检查。投诉举报是水事违法案件的重要案源,支队必须确保每一件投诉都要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支队建立投诉举报登记交办制度,对每件举报都有办理时限规定,并通过工作交办方式挂网督办;对多次反映问题情况不明的,必须现场踏勘核实,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对核实为水事违法案件的,严格执行办案程序;对交办到期的,逐一对处理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畅通各种渠道,经常与举报人、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沟通,倾听意见和建议。
 
五、启动“智慧水利”工程,采用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提高现代化管理层次
1、“智慧水利”项目启动,解决工程管理难题
  1)、“弘泰水利信息化工程”十年磨一剑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是市水利局的直属事业单位,2006年组建信息化团队——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揭开信息化管理十年发展的辉煌序幕,促使宁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快速转型。A、技术积淀,奠定基础(2007—2008年):自主研发防洪排涝数学模型,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推向应用。自动化硬件——闸泵测控系统组装完成并投入使用。B、业务发展,在水利数学模型研究应用领域发展(2009——2012年):闸泵测控系统2.0代成功应用。先后承建“宁波市数字防汛”、“市区河道调水管理”、“数字三江工程”、“智慧原水”等工程,形成宁波水利信息化体系框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政巡查执法系统”“防汛移动终端”新产品研发进入市场。C、腾飞,试水水库信息化管理市场(2013——2015年):开发“水库综合管理平台”、“防汛减灾综合信息平台”软件获“全国水利优秀勘测设计奖”)并在市场应用,同步推出“智慧水利云平台”,将“互联网+”应用到城管、环保、海洋、农业等其他涉水领域,在第五届“智博会”展台发布行业内首创的“动态洪水风险图管理与应用平台”。
2)、全国首创的“智慧水利云平台”,服务范围涵盖
  A、水利现代化咨询服务:提供智慧水利、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水利信息化标准与规范建设、水利自动化项目建设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系统建设前期咨询等服务。 B、水利基础模型研发:自主研发,为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科学、高效的调度决策支持服务。C、水利自动化产品研发:自主研发弘泰闸泵远程测控系统等多项水利自动化专业产品、新型闸门测控系统。 D、水利信息化软件系统研发:构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务水行政管理、农村小水利五大体系,在PC平台和Android、iOS等各类移动平台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的业务全覆盖。E、优质的服务体系:拥有完善的服务中心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保障用户安全。
3)、信息服务工程:重新定义新技术背景下的水利管理模式
  A、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文信息采集体系,信息采集能力不断健全:初步实现部分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工情运行监控、工程安全监测和视频监视,信息获取能力。B、大幅提升基础保障支撑环境,信息化保障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基础保障环境,同时改进水利数据服务模式,构建SOA的服务架构,为水利信息化系统运行提供可靠支撑。C、实现市级水利专题数据及空间数据资源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管理:建设完成水利数据中心,构建了标准化水利综合数据库,初步实现全市水利信息资源的统一汇聚、存储、交换等,为全市水利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数据及地图服务支撑。D、建成较为丰富的业务应用体系,基本满足水利综合业务管理需求:结合管理实际需求,建成宁波市智慧水利综合平台,初步完善了业务应用系统,全面提高宁波市水利信息现代化管理能力。
2、元素化管理为水库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是宁波原水集团亭下水库公司于2006年首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精细化理念与标准化、信息化紧密结合的管理工具。先后获得省水利科技创新二等奖、宁波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列入了省水利厅、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通过了国家安监总局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验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010300697.6)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220157513.x)。目前已在浙江、江苏、湖北、山西等地三十余家大中型水库和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理想的管理效益。
1)、元素化管理的科学阐释与技术创新点
  一是作出现代信息化管理的科学阐述:A、理念: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是把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对象层层分解、细化为安全元素,每个元素落实责任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危险源辨识和标准化管理等手段,把每个元素安全状况、检查情况、隐患处理过程等反映在网络上,使管理人员和上级领导随时掌握安全动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单位安全运行。B、目标:通过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使安全管理做到“理清责任、细化责任、落实责任、分清责任、履行责任(避免追究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同时通过元素化管理达到“摸清家底、规范管理、掌控动态、排除隐患、保障安全”的目标,使危险源清楚、安全风险可控、应急处置到位,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C、特征: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具有现代化管理所必备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三大特征。一是信息化:元素化管理创立之初,就研发了CS结构的管理软件。经过近十年的升级完善,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技术,使元素化管理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二是标准化:首先把元素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已经实施13项制度,使系统分级、元素设置、状态判断、隐患处理、数据分析等渐趋规范。再把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评审内容,细化为430余个元素,对照标准化管理具体要求,逐一制定可复制的管理措施。三是精细化:把一个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层层分解、细化为元素,并设置环环相扣的操作流程,从而使纷繁复杂的安全生产工作简单化、清晰化和流程化,避免由于疏漏细节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二是技术创新点形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A、提出了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元素化管理模式。制订了相关操作标准,建立了以集成化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B、提出了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流程,建立了独特的安全元素检查复核机制和隐患处理机制。把所有隐患分为内部近期隐患、内部远期隐患、外部近期隐患和外部远期隐患四类,便于分清责任、及时消除各类隐患。C、提出了元素状态及标识分类。根据所处状态不同,把安全元素分为待查、安全、亚安全和不安全四类,分别采用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进行标识,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监控和预警。D、研究每个元素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解决隐患的技术及行政管理措施,建立了隐患处理数据库,为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E、利用手机短信形式,把安全元素存在的隐患情况告知相关责任人,如某元素出现“亚安全”或“不安全”状况时,系统会自动把隐患情况向特定人员发送手机短信,使相关责任人及时处置安全隐患。F、元素化系统与相关工程、水文、水质、流量等自动化监测系统相衔接,对安全元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人员管理与自动化管理紧密结合,为事故预警和隐患处理提供更好条件。G、利用Gis技术,将安全元素定位在地图上,并为有关安全元素发生事故时提供应急救援方案。H、把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试行)》内容细化为434个元素,研发实时自评系统,为创建达标和持续改正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
2)、元素化管理优点与作用
  一是元素化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优势明显:A、直观化。元素化管理把一个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对象层层分解成若干安全元素,每个元素有明确的责任人,这是“明确责任、细化责任、落实责任”的直接体现,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同时用不同颜色的图示来显示元素的安全状态非常直观明了,有利于各级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内了解各部门安全工作动态,为履行职责创造了条件。B、细节化。元素化管理对元素分类、元素状态判别、元素隐患分类等有明确的定义,对元素状态录入、隐患处理程序、审核程序等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流程,考虑了安全生产工作所涉及的各种细节问题,消除了安全生产工作往往由于疏漏细节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弊端 C、网络化。元素化管理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优势,使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被计算机网络化操作所代替。凡是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预案、管理措施、安全动态和安全监管等情况都可以在元素化管理系统中进行实时查询,使元素化管理系统既是安全管理的工作平台,也是员工学习培训的平台。同时,为远程访问和远程监控创造了条件,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实行跟踪监督,从而保证上级方针政策的落实,实现了远程办公和远程监控。
  二是元素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作用明显:A、对实施单位作用。通过“五个构建”,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即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解决责任落实不彻底问题;构建了排查隐患、消除隐患的工作机制,解决隐患排查不全面问题;构建了全面细致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解决管理行为不规范问题;构建了以信息化集成平台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解决日常管理无抓手问题;构建了管理人员合理免责的保障体系,解决问责风险扩大化问题。从而根本上提升了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水平。B、对所有员工作用。元素化管理为每个员工提供了“履行职责、移交责任、提升素质”等三个平台,即工作过程在系统上反映;管理责任在系统上移交;安全技能在系统上学习。为全体员工提供高效、快捷的管理工具。C、对各级主管部门作用。通过上下级联动的元素化管理平台,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落实责任、掌控动态、组织检查、责任追究”等四大抓手,即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一线岗位;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动态;利用系统待查设置功能,对特定安全元素进行统一检查;如果基层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可通过查看数据库记录,明确相关人员责任。
3)、应用情况及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亭下水库为例,把水库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分解为8个单元、26个组、587个元素;建立了由33位员工组成的元素化管理队伍;实施了13项操作规范。自2006年10月应用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以来,累计处置各类安全隐患647个次,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已在我省石壁水库、桥墩水库、金溪水库、泽雅水库、征天水库、青山水库、对河口水库、分水江水库、赋石水库、老石坎水库、梧桐源水库、皎口水库、横山水库、横溪水库、溪下水库、上张水库、三溪浦水库、梅溪水库、江苏省石梁河水库、山西省河道管护总站、漳泽水库、汾河二库、长江委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等和奉化市交通运输局推广应用。相关单位通过元素化管理,达到了“摸清家底、规范管理、掌控动态、排除隐患”的目标,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本质型安全管理。
  元素化管理作为我省水利系统首创的管理模式,面世以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简便实用的操作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获得了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于2010年12月,在省科技项目鉴定会上,鉴定结论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代表了我国水利安全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12月,通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验收会上,验收意见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概念、内涵和建设模式,构建了新的安全生产现代化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2011年9月和2013年12月,水利部安全监督司相关领导两次集体听取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工作汇报,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好好总结予以推广。在10月26日召开的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上,元素化管理创始人戴孟烈同志的《安全元素分类及管理策略研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元素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具体应用,是细化责任、落实责任、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元素化管理原理适合不同领域的管理需要,通过系统梳理和顶层设计,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之中,必将推动相关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