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景美、流畅——宁波水环境示范村展示 - 深度报道 - 宁波水文化网


水清、岸绿、景美、流畅——宁波水环境示范村展示

发布日期:2015-01-30 12:06:19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
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

生态灌区绕滕头,青山碧水胜桃源

    “青山碧水胜桃源,日丽花香四季春;人间仙景何处觅?且看奉化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村,在国内外颇享盛名,自1993年获联合国“地球生态500佳”以来,又相继荣获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40多项。近年来,随着亭下水库灌区改造的完成,滕头村的景观生态得到进一步提升。
    亭下水库灌区作为宁波市2座大型灌区之一,是宁波市的重点粮油产区和蔬菜基地,她贯穿奉化、鄞州、北仑,滋润着几十万亩的良田。灌区奉化段总干渠贯穿围绕滕头村,是当地重要的水系生态资源。2009年,结合灌区改造,当地对灌区渠道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滕头村塑造出一幅步道亭台、绿树葱葱的美景。徜徉在滕头的林间小道上,满眼是绿,满眼是饱满的果实,满眼是蓬蓬勃勃的生命,那缓缓流动的清水,那倒映在水中的绿树白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剩下的只有宁静,使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开。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2

镇海郑氏十七房,文化瑰宝古村落

   说些古吧?镇海郑氏十七房系陕西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由周宣王封季弟郑桓公于陕西华县郑国”为王。五代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贲,明贝也 赠登士郎,晋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湛,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乾隆年间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
    走进宁波镇海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环绕的河边,推敲一扇扇充满故事的门窗,徘徊在浙东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人如梦如戏、如痴如醉。推开郑氏的大宅门,身处幽幽长廊,梦回那曾经繁华的古村落,户户相对,房房相惜,每一扇门里都在诉说着郑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过去。 郑氏十七房,这一目前国内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时期风格的古建筑群,汲取时代之精华,已经成为浙东的一块文化瑰宝。走在十七房古老的江南水乡特有的石板街上,随处可见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石质棋杆格等古建筑样式,其中厢房与厅堂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堪称宁波现存的明清建筑风格经典之作。
    从《澥浦郑氏宗谱》阳宅图上看,十七房其总体布局为“棋盘”形式。宅屋四周环河围绕,东西、南北大路把全宅分为四大板块。这种有规律、有次序,繁而不乱的布局,犹如宫廷院落,彰显皇家风采,层次分明,气势十分雄伟。这与郑氏望族世代为官、官宦人家,儒商发迹的惯有思想和愿望是分不开的。 十七房一幢挨一幢,紧密相连,有分有合,过廊设亭,屋后设园,屋檐宽阔,可挂灯结彩,置桌设宴,下雨往来,不沾水。厅门大小,马头墙高低,明堂的大小、楼房、厢房、石鼓、棋杆等都按等级、权力分设,层次分明,体现了那一时期严格按封建礼教办事的社会面貌。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3
 
山清水秀潭影长,生态休闲在双林
 
    山清水秀潭影长,幸福和谐民安康;生态休闲在双林,碧水涟涟胜桃源。这就是宁海县双林村,仿佛世外桃源。
双林村位于东海云顶(茶山)西麓,群山环抱,溪流穿村,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田园风光秀美旖旎。可多年前,该村还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小山村。从2001年5月开始,村班子把实施旧村改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多方筹资400余万元,对原来的外山头自然村全面实施旧村改造。到2002年底,全村基本完成旧村改造工作任务,绝大部分村民搬入了别墅式的新居。“自从旧村改造后,回流的村民越来越多,原来的污水处理池容量不够了,我们打算再建一个污水处理池呢。”村支书林光成说。污水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保护了溪坑水质,促进了村容村貌改善。
    为了使人居和自然环境更趋和谐,在基本完成旧村改造后,村里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在村庄前面开挖了一个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建造了湖心亭,修建起一条600米长、2米多宽的沿湖大道。
    一群白鹭时而在人工湖上空盘旋,时而落在湖心的湖坝上“闲庭信步”,时间在此次仿佛停止。整体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后,双林村又以东海云顶(茶山)开发为契机,以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家乐旅游等乡村田园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目前村里已在逐步开发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三麓潭乡村生态旅游区。该景区由慈云佛学院、三麓潭、文化长廊等十余处景点组成。眼下,以三麓潭为主体的度假山庄已基本建成;而由蔬菜种苗基地、花卉苗木观赏区、时令瓜果采摘等组成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也正在抓紧实施建设中。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4
 
墙头镇开生态花,大雷山下方家岙
 
    方家岙村位于西沪港畔,毗邻象山港大桥连接线入口,全村有 707 户 1873 人,区域面积 4.8 平方公里。据《象山县志》和方家岙《欧氏宗谱》记载推测,方家岙建村已有 700 多年。
    方家岙有山,不是小山坡,是海拔594米的大雷山;方家岙有水,不是小水沟,是储水量53万立方的方家岙水库;方家岙有竹,不是一两丛,是成片成片上千亩的雷竹基地;方家岙有桥,不是普通桥,是有千年历史的石拱桥名叫瑞安桥;方家岙有溪,细水长流蜿蜒曲折长达1.5公里。更有田埂纤陌纵横,古树参天,别墅林立,秀美又壮观。
近年来,村党支部书记欧昌伍带领村里人共同努力,使方家岙变得越来越美了,1000米沿溪观光长廊、2000平方米的水上乐园和1500平方米的垂钓中心都已展露芳容。为呈现“河深、水清、岸绿、村美”的村庄水环境,进一步推动村庄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家岙村立足依山傍水的近海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旅游基础水利设施投入,先后组织10个施工小组,对大雷溪进行彻底疏浚,恢复河道的自身净化功能,提高了防汛排涝能力,合理调整了村水系,为1500亩农田提供灌溉;并实施堤防加固,修建大型公园、河道走廊,在河道两旁实现绿化4000多平方米。
    方家岙尽管是一个村庄,但它却有着都市般的大气,不论是道路还是树木都十分的有气派,洁净开阔,当然更有着都市所没有的幽静和纯朴。随处可遇的雷竹一丛丛又一丛丛,一幢幢民房掩映在这竹林中,有如黛玉的潇湘馆。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哗,这里的人们守着自己的步伐,过着本份又自在的生活。家门口的小井头洗衣服,家门口的小溪边散个步,家门口的小公园里健健身,家门口的石拱桥上聊个天,家门口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天阔风微,溪流淙淙,树木葱笼,走路成了美的享受。瑞安桥是方家岙的标志,脚踩在这石拱桥上仿佛就像翻开了一本千年的古书,悠悠古意不请自来,瑞安桥下溪水潺潺,一声声叮咛:“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来;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5
 
梦里寻她千百回,竟是洪塘鞍山村 
 
    现代人在水泥丛林中疲于奔命,渴望过上几天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宁波白领总是怀念我小时候怎样,怎样?说家门口有一条流淌的河,然后,一畈碧绿的田……
    你累了乏了,厌倦了都市生活,去近郊鞍山村看看吧……
    鞍山村位于江北区洪塘镇的北首,有一座极像马鞍子的小山岗,海拔不过百米,方圆不足十里,人称马鞍山。鞍山村北依马鞍山,南傍慈江水,东接灵山头,西连灵峰尾,青山绿水,美丽富饶。我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探访了鞍山村生态湿地公园与北山休闲游步道鞍山-荪湖精品路段。
    鞍山村离宁波市区非常近,开车二十分钟就到达村内。汽车停放在鞍山村生态湿地公园内的生态停车位上。一下车就感受到了鞍山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荷花池、景观亭、亲水平台、散步小径、健身休憩广场,假山跌水等景观小品,通过水生、湿生植物的配植,既增强水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又改善了村内的生态环境,成为鞍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山休闲游步道鞍山-荪湖精品路段西起洪塘街道荪湖水库,途径小灵峰寺、小灵峰,东至马鞍山,道路风格乡野、质朴,沿线筑有休憩亭、石凳,供游客休憩。该段游步道路线大概有4公里,要翻过四五个山头。我走走歇歇用了两个多小时。站在山顶的凉亭往外看,瓦蓝的天、翠绿的树、碧波荡漾的河水,好一个美丽乡村游人梦……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6

西洋港河水悠悠,白云下面有人家
 
    阳光下,西洋港河静静地流淌在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村的农舍田野间。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西洋港村,漫步河边,一股淡淡的河水的清香丝丝入鼻。
    西洋港河是我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中改造的一条普通河流。2010年下半年,在该村出资100万元、市、镇区水利局补助400多万元的基础上,这条河的疏浚拓宽美化工程完成,由此而来的变化让村民喜出望外。村民胡玉芬正在河边喂鸭子。今年60岁的她告诉记者,家里养了7只鸭子,每天可生6只蛋。“鸭子在新修的河里游得欢,蛮肯生蛋的。”她说以前河里脏得连鸭子都不愿意下去,河道里几乎成了垃圾场,村民们早盼望着治理了。
    说话间,她老伴秦阿年乐呵呵地走来了,手里提着一个小桶。记者走近一看,是十几条鲜活的黄鳝。“我刚在河里摸来的,很鲜的。”62岁的老秦身体很棒,除了种田,有时在外面做小工,一天能挣100多块。他告诉记者,他家就在小河边,河水干净了,他又找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河摸鱼的乐趣。“年纪大了,想不到河水又变清了,真令人高兴!”
    “以前是野河塘,现在好嘞!”村委会主任陈国成说,河埠头到处是野草、垃圾,河里堆满生活垃圾,又脏又臭;现在河水变清了,村里有专人保洁;河岸边变成了公园。夏夜,老年人沿河散步,年轻人在河里游泳,真好……
漫步在西洋港河边,岸边杨柳依依,仿木护栏古色古香,一片绿油油的草坪由岸边向外延伸开去。草地上,水杉、桂花树的枝条迎风摇曳,景观不比城里差,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野趣。
    缓缓流淌的西洋港河穿村而过,有900多米长,将这个行政村的12个自然村900多户人家串起来。64岁的村民陈林祥已在河边安家数十载,河道整理后,他家的小楼成了“景观房”,别提多高兴。他每月可领到养老保险金560元。家里还有两亩地,种了点芋艿、晚稻和茭白,他指着整治一新的河道说:“晚上咪点小酒,再到河边转上一圈,日子过得蛮好!” 
    曾到省内多地考察过河道建设的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主任陈永明感慨道:“人们说富裕起来的农民钱有了,房子新了,路好了,水却脏了;我省持续几年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使农村水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更有滋有味了。”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7
 
借问美景何处有?姚人笑指杏山村
 
    广袤的余姚北部平原都是原先滩涂逐年围淤而成的土地,历史上还有很多在围涂上形成的湖泊和小型水库,多少年过去,很多湖泊由于各种原因被逐步填占缩小。黄家埠镇政府东南向7 公里的地方就遗存有一处湖泊,古时为万余亩支湖,或名湖塘泊,民国初期因大规模围湖造田,湖面减小至目前的150亩面积左右,现称为“杏山湖”, 湖水呈南北狭长型布置,美丽的杏山村就依湖而建。
    杏山村因杏山湖而兴,由原来的鲤鱼山、杏山、湖塘三个自然村组成,960多户近3000人临湖而居,村内水系比较发达,河道纵横,有大量河汊池塘散布。
    杏山湖默默地哺育着代代杏山人,造就了杏山这一有名的姚西北鱼米之乡。七十多年前,村人胡三元在杏山湖山脚下建造小土窑,取用湖底白皎泥生产青砖,自此杏山名气随同胡三元的砖瓦而传扬,说起杏山砖瓦无人不晓。百余亩塘面的杏山湖,常年蓄水供水,极大地改善了姚西北农村饮水条件,提高了中河区域的农业抗旱能力,是沿湖农民和农业的生命之源。杏山湖因其七十多年捻取窑泥的,因此深潭密藏,更加适宜鱼类生存,还是远近闻名的平原鱼库。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美丽的杏山村和杏山湖也屡屡受到工业化的影响,水质变差、生态退化,杏山人再一次为其母亲湖的健康而努力着。2005年以来,几经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尤其是实施宁波市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以来,经过规模化的沿河岸坎砌筑、河道清淤疏浚、沿河绿化景观等建设,杏山村已经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光泽,湖水更加洁净,湖景更加美丽,悠久古老的塘湖,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杏山湖就象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榕树,用根根枝枝润泽着杏山人民。散布的青砖黑瓦、袅袅的炊烟、泛舟的渔船、嬉戏的孩童与远处的落日余辉,映画出那一幕令人心动的乡村静谧和沉静。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8
 
鱼虾濯水河清清  农家新居展欢颜
 
    “清清的河水从村边静静地流过,鸭子在河水里尽情地嬉戏,岸边的翠绿随风起舞。”这是初夏走进林西村随处可见的景色。
    林西村地处慈溪市逍林镇中西部,由大浦村、下高家村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与汽车贸易市场相邻。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1073户2634人,耕地面积987亩。村内有个私企业100余家,以生产服装、鞋帽及小五金为主。农业以蔬菜、瓜果为主,并逐渐形成规模经营。该村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作为一个平原村,村内河网密布,大小河道众多,骨干河道纵横交叉,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回首几年前,村里有许多河道因多年没有得到疏浚整治,河道内水生植物腐烂,淤泥堆积,给河道行洪排涝带来很大压力,也影响了村容村貌。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市创建活动的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提上林西村的议事日程。2008年,林西村投入170万元左右,对村里的阮丁河、后漕屋河、陈丁河等多条环村河道,以水系沟通、拓疏、岸坡整治、生态护岸、景观绿化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整治建设。
    该村开展水环境整治时,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努力探索和实践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引导树立生态河道整治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河道示范村建设。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劳动,建设者们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疏浚河道土方5400立方米,新增河道生态护岸1100余米,增加河岸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等等。
    放眼村内,河道“脱胎换骨”,脏、乱、臭的旧貌不见了,水质改善了,水环境面貌变美了,沿岸的亲水平台、绿色草坪与红色木桥、生态浮床互相衬托,水与自然更加和谐,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村民们说,“河道疏浚整治、生态护岸后,河水似乎活了起来,鱼、虾等水生动物,又开始在河道里出现了。”
                                    
 \
水生态文明示范村9
 
后所村坊多姓氏,一衣带水都为邻 
 
    一个村同宗同族同姓人数多,似乎不算稀罕事。但一个村曾有上百个姓氏,至今仍有34个姓氏,而且都是在这儿住了三代以上的氏族姓,娶进村来的媳妇还不算,这就有点奇了。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的后所村,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多姓村”。明洪武年间,倭寇剽掠东南沿海,百姓迭遭荼毒,朱元璋命大将汤和筑濒海城以防备倭寇。城建成后调定海卫后千户所官兵守御,故名后所。
    早先的所城建造在睡龙宫山。由于跨山而建,空间太大,不便防守,守将就将原城迁移至睡龙宫南麓平地。改建后的所城,比原来缩小一倍,但仍设四个城门,一直保留到近代,也就是现在后所村驻地。随着时代变迁,所城的战略意义逐渐退化,直至城毁。现在村人只能依稀找到一些留下的遗址。
    现后所村拥有千户农家,三千人口。后所村结合新农村建设,于2012年实施完成村庄水环境整治工程。该项目设计采用了既满足经济型要求,又满足施工安全要求,并兼顾美观的施工方案,具体是采取混泥土挡墙基础保证挡墙稳定,干砌石挡墙能使地下水和河水自由交流,保证水体的流通而后新鲜,墙身顶离正常水位高0.2米,在非常情况下,绿化的斜坡段又能满足行洪要求,在斜坡段采用沿压顶内侧种植黄馨以使其声场后掩盖墙身压顶,在4至5米宽的斜坡上种植马尼拉草坪,整个河岸科学合理布局,种植科目繁多且美观实用的苗木花草,在部分河段的水面上还种了点水草和莲花,配合相应地段的天然黄石,使整个生态河道井然有序,线条流畅但重点突出、特色各异、锦上添花。
    经过多年的河道疏浚和整治,后所村河道整治率达到90%以上。如今的后所村貌发生重大改变,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漫步这个市级水环境示范村,随处可见“河水清澈,岸坡翠绿”的一片美景,给人一种十分惬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