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宁波水文化》荣誉出刊五十期 - 工作动态 - 宁波水文化网


祝贺《宁波水文化》荣誉出刊五十期

发布日期:2023-11-08 10:54:43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看
文/甬上话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习经开悟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看水只是水。以自然的理念看水,看到的水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存在,看的只是其自然属性。第二重:看水不是水。以世俗功利的眼光和实用主义的理念看水,看到的是水的物质属性。第三重:看水还是水。在第一第二重境界的基础上,把对水的认知升华到精神层面,看到水的历史文化属性。
    以往我对水的认知有点肤浅,只能勉强处于第二重境界。重塑认知,提升境界,源自与一群人的交往和一本称为《宁波水文化》刊物的影响。
 
   那是新冠疫情爆发但尚未大规模波及本城之时,宁波著名微信公众号“大河奔流”公主王剑波先生邀我参加“运河风情·宁波记忆”征文活动,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宁波建城1200周年。
    组织方阵容强大:包括宣传、文化广电旅游、水利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保护等多家单位,以及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共同参与。具体则由鸿智创业(宁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并由著名作家张坚军(车弓)先生和宁波名教师桂维诚(微尘)先生和水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波水文化》杂志主编沈季民先生等几位负责落实。
   从这次活动始,我陆续结识了一群宁波的文人学士,并随着他们慢慢走近了“水文化”的圈子。
    退休之前也时不时地给军内各类报刊写稿,几十年间零零碎碎地发表过200余篇。但基本都是军事方面的,面对的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和独有的人群,干巴巴、硬梆梆的文字没什么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退休后感觉没什么大用就再没碰过。束手十多年下来,突然发现不会写东西了,“武功”巳然全废。
    正是参加了这次活动,激活了摇摇笔杆子的兴趣,首次把非军事的东西以参与征文的方式在《宁波水文化》里变为铅字,并且收获了一个小小的奖项。
  与刊物的第二次交集,源自一次水资源考察。宁波是个水资源不很丰富的城市,尽管当前还能满足各方面用水,但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有可能面临缺水的危机。为寻找出路,我和市政府咨询委几位同事与一群博士们去了一次被称为“华东水塔”的丽水。主要看看丽水到底有多少水,丽水人如何节水,如何发展水经济,有无可能成为宁波潜在的引水地。返回后写了个随笔,以《浙南寻水记》为名在“大河奔流”公众号推送,对宁波开拓水资源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看法。《宁波水文化》编辑看到后索稿,精心修改后在杂志上刊发。
    自此,与水文化研究会以及他们主办的这个刊物交集不断,凡有关水方面的活动基本都邀我参加。也由此让我对宁波的水文化、水环境、水资源等一系列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对这一群专注于弘扬宁波水文化的朋友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有关水事的文章,并在包括宁波日报、《宁波水文化》等媒体上得以发表。
   所谓隔行如隔山,想当初在接触《宁波水文化》之前,我对“水文化”没什么概念,记得第一次参加研究会组织的考察水工程活动,路上我问沈季民会长:水就是水,水还能形成文化?沈会长不厌其烦地给我详细解释了何为水文化,为什么研究水文化,水文化包括哪些范畴等基本问题,从此启蒙、扫盲,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对水文化的宣传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宁波水文化》杂志和同名公众号上。这是一份由中华水文化专业委员会指导,水利部门主管,研究会操办的刊物,据说能得到国字号专家委员会认可并指导的地方性刊物凤毛麟角。我感觉它不仅仅只是一份普通的双月刊,其内容相当丰富,有一定理论高度,且又颇具可读性。该杂志立足浙东地域水文化建设,放眼中华大地8000年水历史水遗产,研究有深度,内容有广度。跳出刊物办刊物,跳出宁波看宁波,跳出水利议水利,为本地水利建设提供了先进文化的支撑。
   不仅仅只是纸上谈谈兵,嘴上说一说。《宁波水文化》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很出彩 :
    ——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水文化水遗产,使之成为有高辨识度的浙东优秀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开展水利史、水文化学术交流,参与“浙东地.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大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研究活动。
    ——建立水文化教育基地,组织水文化教育培训,收集水文化建设信息,推广普及科学水理论。
    ——助力水工程、大型湖泊水文化建设。推进保丰碶文化展陈、姚江大闸等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推进东钱湖唐宋平水古堰及水利公园、压赛堰等水利遗存的保护和提升。
——参与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这些成就,也是这份杂志区别于一些“只说不做”的纯文学刊物,纯专业刊物的显著特色。一个研究会、一本刊物能做到“又说又做”“敢说敢做”的境界,实属难能可贵。
  做文化,玩的是人。没有很热心很投入的人来操办,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
   几年下来,与这个研究会和编辑刊物的人由隔行隔山到熟悉,渐渐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 也由此成为了经常打交道的朋友。
   沈季民先生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红二代”。他与我同龄,当过兵,在共青团、旅游、统战、区级机关干过,经历丰富,熟知浙东革命史。在市水利局纪检组长位置退居后,被委担任水文化研究会会长。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学苦读,很快在业内崭露头角,几年下来,对宁波的相关水文化情况烂熟于胸,现如今已是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他的老爸沈宏康早在1941年就是中共地下党,解放后当过宁波专员公署专员。2006年,作家全一、容韬编写新四军三五支队和宁波军分区历史的《草茅庵记忆》时,作为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的前辈,专门写了序。
   何京良先生从宁波晚报副总编位置退休后,被抓来办刊,敢说话,说真话是他最显著的特点。他撰文在杂志上刊出的适度恢复浙东大峡谷旅游、兴建广德湖遗址公园、将象山湾改称宁波湾等提议有理有据,独有见地,他曾提议在宁波月湖景区恢复展现画家吴冠中名作《双燕》实景的提议,如今已经变为现实。对上述这些,我深以为然。
   编辑部主任潘旭光曾是舟山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官。此人不苟言笑只知埋头干事。凡有活动,都是他手持相机前前后后、放飞无人机、天上地下拍资料图片和小视频。还在刊物上系统研究和介绍宁波水工程水遗产。
   夏萍儿,是位干炼的女责编。除了操办《宁波水文化》公众号之外,编辑部的事情都在一体张罗。干活的人尽管不多,但干事却不含糊,他们已经成为宁波水文化的启蒙者、研究者、传播者、组织者、宣传者、领军者、策划者和志愿者。
   .......
    我还观察到,这帮人很有号召力,他们与宁波文化人的联系相当广泛,包据许多中国作协会员、各类国字号文学奖获得者,还有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当过站长的知名大记者,本土报刊及出版界的老总、编辑记者、新媒体人、学者和资深教师。凡他们组织水文化相关活动,只需登高一呼,应者众多。我曾开玩笑说,你们这是要把宁波文人一网打尽的节奏。网罗了这批高手,就为高质量办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祝贺《宁波水文化》荣誉出刊五十期同时,也祝贺刊物成功培养了一群水文化爱好者和粉丝,使这一帮人看水的目光由“不是水”渐渐耳濡目染地提升至“还是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