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工作 - 工作动态 - 宁波水文化网


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工作

发布日期:2015-01-30 13:51:31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阻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迄今1181周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依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对鄞西平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为此,鄞州区人民政府近年大力支持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工作。   
    今年6月初,鄞州区政府邀请了谭徐明教授指导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排工程遗产工作。谭教授是国内知名水文化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灌溉排水与防洪委员会历史工作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谭教授在充分了解基本情况后,对它山堰宣传片的制作、申报材料的整理、申报的程序等进行具体指导。
    据史料记载,它山堰在筑堰以前,鄞西平原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旱季则河溪干涸,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鄞江樟溪,在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为了根治水患,唐代鄮县令王元暐下令筑它山堰。堰建成以后,下挡咸潮,上蓄溪水,既能抗旱泄洪,又能调节进入南塘河的水流量。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进城南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今受益农田20余万亩),为鄞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宁波城市供水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92年超级台风“盖伊”,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2013年的强台风“菲特”中,千年古堰经受住大自然的考验。它山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在中外水利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