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水生态文明 打造最美丽宁波—专访宁波市水利局局长 - 工作动态 - 宁波水文化网


建设水生态文明 打造最美丽宁波—专访宁波市水利局局长

发布日期:2015-01-30 13:45:06 阅读数:-

【文字 关闭窗口
\
    去年4月,浙江省水利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向水利部提出关于申请将宁波市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请示;5月,在宁波市委正式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中,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其中。同年9月,在水利部确定宁波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第一批4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同时,我市立即组织编制了《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今年2月,《实施方案》通过了水利部审查,7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同意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今年起至2016年试点期间,我市将打造“三大分区、四大民生、五大体系”的总体布局,努力实现“传承三江水韵文明,打造滨海宜居港城”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愿景,使之未来之宁波水清、岸绿、景美、流畅……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可以说是宁波这个临港城市发展繁荣的内生特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对全局的影响将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我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也正好印证了这一事实。
    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宁波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打造“美丽宁波”,水利必先行。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及我国进入资源瓶颈期越来越显著的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宁波要建设水生态文明显然并不轻松。总体情况如何?如何克服困难?重点工作都有哪些?对百姓意味着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
记者:宁波的水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1年底,又成功跻身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好成绩必有先进理念支撑,能否请您谈谈这个理念体系呢?
张拓原:善治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宁波自古水系发达,水旱灾害频发。衍息在这样一方土地上,宁波人从来不缺乏治水的智慧。早在唐朝,为解决城内外的吃水问题,古人就在城内布局了日、月两湖,以供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城外则建有广德湖、东钱湖,内外湖泊交相辉映,中间由人工塘河等骨干河道沟通水系,共同组成庞大的供水网络,相互调剂滋养四明大地,成为宁波古代史上水利工程体系最为发达的时期。建于唐朝的它山堰,更是解民于水旱之苦、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古代经典水利工程。应该说,唐宋时期,宁波人民就集中了高度的智慧,逐步建立起在当时相对完整的水利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踏上了大智慧治水的新征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关切,安全水利、工程水利,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词。围绕这一主题,历届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年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都控制在0.6%左右,比浙江省多年平均情况低1%。“十二五”以来,我市围绕构建“上拦、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加快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目前,甬江防洪工程已经全面实施,姚江东排、鄞东南沿山干河等流域排涝骨干工程全力推进,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全面完成,250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小流域、屋顶山塘等防汛薄弱环节正在重点治理中,同时,以“数字防汛”为基础的数字化非工程措施体系也在建设中,城乡防洪减灾安全体系进一步夯实。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水利问题凸显。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我们做了大量文章,通过坚持内部挖潜、外部实施境外引水,坚持优化配置实施分质供水,坚持改革创新实施原水统一调配,坚持严格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政策等措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各项用水需求。近几年,余姚双溪口、宁海西溪、象山上张水库和慈溪汤浦水库引水工程及引曹北线等水源调蓄水工程建成投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通过“内挖外引”,扩大水库总容量。这些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新增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届时,我市水资源总库容将达30亿立方米以上,基本能满足各类城乡用水,达到供需结构平衡。
   2011年市委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部署,这给水利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践行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实现水利建设管理从单一水利工程类型向涉及水域、水体综合类型转变,从单一注重景观建设、注重工程效益到追求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综合统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发生转变是落实的关键。对此,我市上下迅速达成共识,积极投入到以生态水利为先导的新一轮水利大发展中,并先试先行开展了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09年至今已累计完成生态河道建设1100公里,建成142个市级村庄水环境整治项目,目前看来这些工程对农村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所以,可以说我们的水利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治水理念的变迁史。同时,治水理念的变迁又是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就是这套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激励我市水利工作不断创新的重要法宝。
记者:这次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中,对水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我们如何保障这些要求得以实施?
张拓原:在这次出台的《决定》中,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内容,而水作为生态之基,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载体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水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先行,贯穿始终。同时,水利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决定》推出清洁水源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了《决定》指导思想。该行动对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和维护提升,推进农村“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等工作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对到2016年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了量化规定。
    要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这些要求得以实施,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目标思路。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浩大工程,我们确定了符合宁波发展实际和《决定》要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目标和方向,并将体现在水利规划、工程建设、水行政审批、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等方面。
    其次,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这些要求得以实施,必须把握工作重点。一是着眼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着眼建立水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快江河湖库连通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组成生物链完整的生态水系。三是着眼人水和谐。在工程建设中,要强调“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建设—水文化弘扬”综合治理,提升中心城市品质,打造亲水宜居城市,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再次,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这些要求得以实施,必须强调制度保障。目前,要尽快形成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考核、评价及奖惩机制,完备相关制度、标准保障体系。
    其实,在《决定》出台以前,我们“自我加压”积极申请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你刚才提到我市申请成为试点,就是想努力为新一轮水利事业发展起到树立标杆和率先示范作用。
记者:日前,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是否意味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们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拓原:《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的各个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宁波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水乡和港城特色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宁波实现“两个基本”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和生态安全保障。
    当前,我们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大块:
    一是继续做好水安全工作。“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水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任何时候,水安全问题都是“生态水环境”建设的重要前提。近几年,宁波城市洪涝灾害呈增多趋势,我们要着力加强防洪防潮治涝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完善“上拦、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防潮治涝格局,实现江河湖库的防洪排涝联动。近几年重点要抓好甬江防洪工程及姚江东排、鄞东南沿山干河等流域江河配套防洪工程和慈溪潮塘横江,余姚食禄桥江、江北江北大河,鄞州蟹堰碶排水系统、北仑岩河、宁海五大溪流及其他地区溪流等区域防洪治涝工程,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筑起坚实屏障。
    二是落实水资源保障问题。虽然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境内河网密布,但由于人口密度大,宁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属于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为此,一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我市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及具体实施方案即将制订完成,目标是通过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区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设。近阶段的任务是围绕构建“内调、外引、连通、分供”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我市境内的郑徐水库、慈西水库、辽车水库、西林水库等水源工程和境外钦寸水库及浙东引水(引曹北线、引曹南线)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水资源调配方案,统筹水库、河网、湖泊等水资源,特别是要抓紧组织实施《宁波市区江河湖库联网联调建设规划》,推进江河湖库联通工程建设,实施多水源多用户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增强市区供水调蓄和保安能力。
    三是开展水环境整治工程。改善水环境,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今后,我市将加大城乡河道综合整治力度,统筹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护岸防洪、引水补源、绿化造景及恢复生态等措施,全面提升城乡水环境。到2016年,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总体达到IV类,全市要全面建成12个水环境示范乡镇。同时,我市正积极实施河湖景观文化提升工程,打造休闲型水环境。比如正在实施的“百里生态姚江”工程,将以“自然”和“人文”为两大脉络,布置沿江景观带,打造一条宁波生态长廊。届时,姚江两岸有望再现百里生态美景。还有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活水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姚江、鄞西、鄞东南、奉化、鄞东南等调水工程,加大市区河网水源供给,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平原水网体系,让河网水活起来。
    四要大力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生态亲水河道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建设,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和改善城乡河道水环境,形成“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亲水宜居环境。如果说安全生产事故背后是“带血的发展”,那么破坏水生态的发展则是“失血的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破坏水生态来换取GDP,这虽然可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久来看,却不仅会产生更大范围的生态问题,有损公众健康权、生命权,更会让地方经济失去基础,陷入发展的贫血。
记者:水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如何动员市民广泛参与,让保护水生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呢?
张拓原:水生态破坏容易,恢复极其困难,可能要用10倍的时间去修复,宁波水资源总量小,水质污染、水生态退化现象普遍存在,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极大,特别是水质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全社会、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然而,全社会的水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对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和要求高,但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差。如何让公众自觉参与水生态保护行动,的确是在水生态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一条路径,那就是加强宣传和挖掘水文化内涵双管齐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为此,我们已着手建立水文化研究会,将传统概念的水生态提升为现代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把传统和现代的特色水文化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开发富含宁波水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感悟和体验。
    相信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每位市民都能增强水生态忧患意识,培养生态思维和生态生活习惯,树立水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惜水、爱水、护水、亲水,并主动参与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提高水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主动承担起生态治理责任。